基础医学概要名词解释.docx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章疾病概论【案例1-1】患者,女性,25岁,公司职员,由丈夫陪同就诊。
自述:精神紧张,睡不着觉,情绪低落。
体检一切正常。
从其丈夫处了解到患者在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工作,工作压力大。
近段时间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上下都有传闻其所在的部门有裁员的计划,而患者这段时间工作业绩不佳,时常感到情绪抑郁,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会对着窗外发呆,害怕走进办公室,觉得工作令人厌倦,晚上经常睡不着,即使睡着了,睡眠质量也很糟糕,多梦,易醒,体重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容易感冒。
心理医生与她沟通后,调整了工作目标,并合理的调整工作、休息和娱乐时间。
半年多后症状逐渐消失。
思考题:该患者体检没有任何异常,能否诊断没有疾病发生?可能处于哪种状态?案例1-1分析提示不能诊断没有疾病发生,患者处于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案例1-2】患者,女性,17岁,因车祸伤急诊入院,经体检和CT诊断为脑干大出血。
入院时,已经没有自主呼吸,经用药物、呼吸机和电子除颤仪维持心跳呼吸。
但瞳孔散大固定,经检查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
思考题:1.该患者是否发生脑死亡?是否还有继续治疗的意义?2.家属愿捐献其器官,在目前的法律体制下能否进行器官移植?案例1-2分析提示1.患者已经发生了脑死亡,没有继续治疗的意义。
2. 我国对脑死亡还没有立法,故不能当死者处理【目标检测】一、名词解释1.健康2.疾病3.脑死亡二、填空题1.疾病的病因中最常见的是因素。
2.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的分期,期, 期,期, 期。
3.疾病的转归有和两种形式。
三、简答题脑死亡与植物人的植物状态有什么区别?第二章诊断学基础【目标检测】一、名词解释1.主诉2..稽留热3.间歇热4.消化不良5.腹泻6.黄疸7.水肿8.痛经二、填空题1.问诊的内容包括:、、、、、、、、。
2.现病史的内容包括:、、、、。
3.常见热型有、、、、。
4.发热临床分为轻度、中度、高热、超高热。
5.常引起咯血的呼吸系统疾病为、、。
第一章1.名词解释:医药职业道德简称医药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药实践领域中得特殊表现。
2.医药道德的特殊本质表现在:1》。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医药道德反映的领域特殊。
2》。
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医药道德揭示的内容特殊。
3.医药道德的基本特征:1》。
广泛的适用性。
2》。
普遍的人道性。
3》。
完全的自主性。
4》。
鲜明的时代性。
4.医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以医药领域中的道德现象和,德关系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5.医药伦理学的主要任务:1》。
构建医药伦理学的科学体系,丰富和完善伦理学关于职业道德理论和内容,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
2》。
深入学习和了解医药伦理思想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医药2道德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医药道德的基础原则。
3》。
深入开展医药道德的教育和监督,评价与修养这一内外相互作用的道德实践活动。
第二章1.著名人以及著作: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对医药道德做了精辟的论述。
2.在唐代为了保证人们的用药安全,颁布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
3.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中两篇文章《大医习业》、《大医精诚》论述了医药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专业学习。
4.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药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旨在于为民治病。
2.中国传统医药伦理思想的精辟:1.吃成济世,仁爱救人。
2.清廉正直,不贪财色。
3.普同一等,一视同仁。
4.勤奋不倦,理明术精。
5.精心炮制,谨慎用药。
6.谦和谨慎,宗师重道。
7.治学严谨,开拓创新。
3.中国药学会于1935年颁布的《药师信条》是我股票最早的一部专门药学职业道德的文件,它标志着药学伦理思想的研究已有了新的开端。
4.阿拉伯人创办了第一个专门的药店或配药所。
5.德国胡弗兰德发表的《医德十二笈》,代表了18世纪欧洲的医药道德思想和规范。
第三章1.医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1.人道论(核心思想)。
2.美德论。
3.义务论。
4.公益论。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6.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7.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8.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9.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10.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1.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2.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5.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6.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7.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3.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4.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医学基础的健康名词解释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医学作为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科学,涉及了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
本文将为读者解释一些医学基础的健康名词,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
一、生理学生理学是医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研究人体内部的生命过程和器官功能。
它主要关注人体的自动调节能力和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常见的生理学名词包括:1. 代谢(Metabolism):代谢是指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释放的过程。
代谢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合成新物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物质获得能量的“分解代谢”。
2. 细胞(Cell):生物体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包含有机物质和细胞器。
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各种组织和器官都是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
3. 遗传(Genetics):遗传是指基因在生物体之间传递的过程。
基因是决定一个人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包含在DNA的分子结构中。
二、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形态学和生理学变化的学科。
通过病理学的研究,医生可以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诊断方法。
1. 病因(Etiology):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疾病的病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2. 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变化指的是在疾病发生时,人体器官或组织的形态学和生理学上的改变。
这些变化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来观察和诊断。
3. 诊断(Diagnosis):诊断是通过收集患者的病史、体检和相关检查结果,确定疾病的种类和性质。
正确的诊断对于指导疾病的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三、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通过采取积极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措施,降低人群发生疾病的风险。
它强调的是避免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1. 预防接种(Vaccination):预防接种是通过给予人体疫苗,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增强对疾病的免疫力。
常见的疫苗包括破伤风、白喉、肺炎球菌等。
2. 健康检查(Health Check):健康检查是通过医学或生物学方法对人体进行全面的体检,以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和问题,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基础医学基本知识考试名词解释及答案名词解释1.成瘾性2.血栓形成3.正反馈4.防腐5.胸膜腔6.血清病型反应7.免疫球蛋白8.抗生素9.负反馈10.齿状线11.抗原12.临终关怀13.肿瘤14.抗体15.牵涉痛16.稽留热17.内环境18.激素19.反射20.副作用21.原位癌22.反跳现象23.化疗指数24.脉搏短绌25.超敏反应26.细胞凋亡27.脑死亡28.惊厥29.梗死30.血压31.灭菌32.膀胱三角33.血量34.肺结核原发综合征35.心输出量36.尿失禁37.要素饮食38.主动卧位39.菌群失调症40.首关消除41.神经递质42.血型43.肾区44.肺泡通气量45.垂直感染46.耐药性47.肠肝循环48.咽隐窝49.药物半衰期50.免疫51.潮式呼吸52.被迫卧位53.麦氏点54.稳态55.肥达反应56.皮下注射法57.临床死亡期58.充血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成瘾性:是指药物的依赖性,是由于长期、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应用这类药物产生一种舒适欣快感,因而有继续要求使用的欲望。
2.血栓形成: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3.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同,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4.防腐:体外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用于防腐的药品称为防腐剂。
5.胸膜腔:脏、壁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形成封闭的浆膜囊腔隙,内呈负压,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壁胸膜之间的摩擦。
6.血清病型反应:一般于用药后7~12d发生,临床表现和血清病相似,患者有发热、皮肤瘙痒、荨麻疹、腹痛、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7.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8.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代谢产物,能够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
9.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减弱或者抑制控制信息的效应,称为负反馈。
1.视神经盘:指在眼底的鼻侧有一个圆盘状得隆起,在此处无感光细胞,是神经血管共同出入的部位,又称为盲点。
2.内耳的感受器:由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组成.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其中,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课感受头部的静止和变加速直线运动,壶腹嵴课感受头部的旋转运动。
壶腹嵴是骨半规管和膜半规管相交处3.眼球壁的结构:1. 纤维膜(外膜):角膜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曲度较大,屈光;巩膜后5/6,厚而坚韧,乳白色,不透明,巩膜静脉窦2. 血管膜(中膜):虹膜: 圆盘形,瞳孔,虹膜角膜角,瞳孔括约肌(副交感),瞳孔开大肌(交感);睫状体: 睫状突,睫状肌,睫状小带;脉络膜: 后2/3,含血管和色素,营养、吸收分散光线3.视网膜(内膜):视网膜虹膜部视网膜盲部视网膜睫状体部视网膜脉络膜部—视网膜视部4.房水循环途径:睫状体(产生)→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睫前静脉→眼静脉5.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双脚并拢,足尖向前,双手自然下直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6.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相连的前方,向前隆起,平对第二肋,平对第四胸椎体的下源7.翼点:在额骨、蝶骨、颞骨、顶骨相交界的地方,形成H形的腱,此处骨质薄弱,其深处有脑膜中动脉通过8.肘关节:组成: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加强;运动:屈、伸9.肩关节:组成:肩胛骨关节盂和肱骨头;特点:头大、盂浅、囊松、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运动: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10.腕关节:组成:桡骨下端与三块腕骨;运动:屈、伸、收、展和环转11.膝关节:组成: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特点:髌韧带、腓侧副韧带、胫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半月板运动:屈、伸运动,在半屈位时,可作小幅度的旋转12.髋关节:组成:髋臼和股骨头;结构:髋臼唇股骨头韧带;运动: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13.椎间盘:连接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中央的髓核和周边的纤维环构成;椎间盘坚韧而又有弹性,即牢固连结两个椎体,又可使两个椎体之间有少量的活动14.膈:呈穹窿腔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有3个裂孔:主动脉裂孔:降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裂孔:下腔静脉通过;作用:收缩时穹窿下降助吸气;松弛时穹窿上升助降气;与腹肌同时收缩可增加腹压15.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端与幽门相接连的一段肠管,长约2.5厘米,由于其肠管薄,管径大,黏膜面光滑平坦,无环状襞,故临床长称此段为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的好发部位。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1. 中医学:中医学是传统的中华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中医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哲学观念、中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3. 中医诊断:中医学对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的过程,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
4. 中医治疗:中医学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5. 中医药:中医学的药物学科,包括中医药的理论、药物的种类和功用等。
6. 中药材:中医药的原料药,即中药材植物的药用部分。
7. 主治医生:中医学中负责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生。
8. 经络学说: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
9. 脏腑学说:中医学中认为人体有五脏(肺、心、肝、脾、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每个脏腑有其功能和相互关系。
10. 五行学说:中医学中基于对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性的认识,将人体的器官、疾病、五脏六腑等与五行相对应,以使人体保持平衡。
11. 阴阳学说:中医学中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两种对立面,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12. 病邪:中医学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外来有害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13. 气血:中医学中认为人体的精微物质,气与血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
14. 经络:中医学中认为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负责经络中气血的运行。
15. 针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针刺入人体经络系统,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
16. 推拿: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17. 艾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熏热灸等方式,刺激皮肤,调节气血。
18. 方剂:中医药中的药方配方,按照定义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复方药方和方解药方等。
19. 脉诊:中医学中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其病情。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2.Pterion(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8.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2. 肝门 :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 纵隔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5.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16. 肾蒂 :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17. 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 18. 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 :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结核、肿瘤的易发区。 19. 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20. 子宫峡: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子宫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术常在此进行 21. 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 22.肝肾隐窝: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 23.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大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 24.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小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较短,只通过肺,主要使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合的动脉血。 25.Koch三角: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 三角。此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 26.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它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其中任何一部分结构损伤,将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 27.掌浅弓: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 28.掌深弓: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缘约平腕掌关节高度。 29. 危险三角:是指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因面静脉缺乏静脉瓣,并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故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 30. 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两静脉汇合部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 31. 局部淋巴结: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局部淋巴结,临床通常称哨位淋巴结。 32. Virchow淋巴结:左侧斜角肌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位于左侧前斜角肌的前方。患胸、腹、盆部的肿瘤,尤其是患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时,癌细胞栓子可经胸导管转移至该淋巴结。 33.结膜: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的一层薄而光滑、富有血管的粘膜。按所在部位可分为三部分:球结膜、睑结膜和结膜穹窿。 34.瞳孔:虹膜中央的圆孔称为瞳孔,光线由此进入眼球,可因瞳孔括约肌和开大肌的活动改变其大小。 35.螺旋器(Corti器):位于内耳膜迷路蜗管的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 36.壶腹嵴:各膜半规管的膜壶腹壁上隆起的结构,是感受旋转变速运动刺激的位置觉感受器。 37. 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网眼内含有分散的神经元或较小的核团,这些区域称为网状结构。 38. 内侧丘系: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于中央管腹外侧左、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转而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39. 小脑扁桃体:小脑半球向前、内、下膨出的部分,称为小脑扁桃体,因其靠近延髓并位于枕骨大孔附近,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将它挤入枕骨大孔与延髓之间,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危及生命。 40. 上丘脑:上丘脑是间脑的背侧部分与中脑顶盖前区的移行部,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41. 海马:海马是在大脑颞叶外侧面齿状回外侧卷入侧脑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灰质隆起。 42. 内囊: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是投射纤维在此高度
集中的白质板,在端脑水平切面上呈“<”字形,分前肢、膝和后
肢三部。
43. 梨状隐窝:在喉咽,喉口两侧各有一深凹称梨状隐窝,为异物易嵌
顿滞留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