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79.68 KB
- 文档页数:24
肝门:肝的下面朝向左下方,邻腹腔脏器称脏面,脏面中央有一横裂称肝门,是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肝的部位。
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是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由两侧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形成的三角区域,称为膀胱三角。
此区黏膜无论膀胱充盈或排空,始终保持平滑,是膀胱肿瘤和其它疾病的好发之处。
排卵:成熟卵泡破裂,卵母细胞及周围的透明带和放射冠随同卵泡液一起自卵巢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
受精:发育成熟并获能的精子与卵子相互融合形成受精卵(合子),融合的过程称为受精。
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而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酶:是生物催化剂,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高度催化效率和高度专一性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等。
基因:是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所有细菌繁殖体及芽孢)。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芽孢及非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杀死)。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的微生物。
寄生虫:寄生物为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称为寄生虫。
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抗原:抗原是指可被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抗体:抗体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表现出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发热: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称为发热。
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是指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有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为程序性死亡。
基础医学名词解释1. 细胞(Cell)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们由细胞膜包围,并包含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中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液体。
2. 细胞膜(Cell Membrane)细胞膜是包围细胞的一层薄膜,它由脂质双层组成,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选择性通透性。
3. 细胞核(Cell Nucleus)细胞核是细胞的核心部分,它包含遗传物质(DNA),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并决定细胞的特征。
4. 细胞器(Cell Organelles)细胞器是细胞内的功能结构,它们负责维持细胞的正常运作。
常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5. 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质是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区域,它由水、溶解物和细胞器构成,提供细胞内物质交换和生化反应所需的环境。
6. 遗传物质(Genetic Material)遗传物质是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分子,常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
在人类中,遗传物质通常指DNA(脱氧核糖核酸)。
7. 基因(Gene)基因是DNA序列的功能单位,它携带着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控制着生物体的生物合成与发育。
8. 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所组织成的线状结构。
它们通过携带和传递基因,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9.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基因表达是指基因信息转化成生物活性产物的过程。
它涉及DNA 转录为RNA以及RNA进一步翻译为蛋白质的步骤。
10. 代谢(Metabolism)代谢是生物体对进入细胞的物质进行转变和利用的过程。
它包括物质的合成(合成代谢)和分解(分解代谢)两个方面。
11. 酶(Enzyme)酶是一种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
它参与和调控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如消化、呼吸和能量产生等。
12.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是维持身体免受外部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
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免疫机制。
中职生实用医学基础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医学:医学是研究如何维持健康及预防、减轻、治疗疾病的科学,以及为达到上述且的而采用的技术。
通俗地讲医学就是在你健康的时候教会你如何健康,患病时帮助你恢复健康。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命活动和人的健康问题,生命和死亡、健康和疾病都是医学研究的范畴。
医学就其研究方法而言是一门科学,就其应用而言是一门技术,及医学是一门实践很强的科学。
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
要求临床实践应以科学证据为指导,其中,以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的研究证据为最可靠证据,高于临床专家经验作为证据。
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的直接生存环境,即细胞外液。
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炎症:炎症是指活体组织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肿瘤: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通常形成局部肿块。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血凝。
贫血: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标准最低值。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心脏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肺通气:肺泡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二、填空题1. 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组胞核。
2.细胞膜主要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糖类。
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_物质转运功能、受体功能、抗原功能、信息传递功能。
4.细胞膜物质转运形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基础医学名词解释
基础医学是指医学的基础学科,旨在介绍与医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原理、知识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基础医学常见的名词解释:
1.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构成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
2. 基因:DNA上的遗传信息单位,编码着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和功能。
3. 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其调节的科学。
4. 解剖学:研究生物体内外形态结构的科学。
5. 病理学:研究疾病产生的原因、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的科学。
6. 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机体产生的效应的科学。
7. 免疫学:研究机体对疾病和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防御机制及其应用的科学。
8. 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体发生、发展和运作的基本分子机制的科学。
9. 糖尿病: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过高,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
10. 癌症:一种由恶性肿瘤引起的疾病,其中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以上仅是基础医学中的一小部分名词解释,基础医学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医学基础知识:细胞生物学名词解析(七)今天我们总结关于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一定的帮助,首先我们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细胞生物学名词解析(七),具体内容如下:1、核孔:是内、外两层核膜的局部融合之处形成的环状开口,是核、质间物质相互交流的渠道,并有一定的选择性。
2、核仁组织区: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是rRNA基因所在部位,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
但并非所有的次缢痕都是NOR。
3、基因组:一个生物贮存在单倍染色体组中的总遗传信息,称为该生物的基因组。
4、核纤层:是位于细胞核内膜与染色质之间的纤维蛋白片层或纤维网络,与核内膜紧密结合。
它普遍存在于高等真核细胞间期细胞核中。
5、亲核蛋白:是指在细胞质基质内合成后,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6、核基质:广义的概念是由核纤层、核孔复合体和一个不溶的网络状结构(即核基质)组成;狭义的概念是指细胞核中存在的一个纤维蛋白构成的纤维网架体系,仅指核基质,即细胞核内除了核被膜、核纤层、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网架结构体系,它不包含核膜、核纤层、染色质和核仁等成分,但这些网络状结构与核纤层及核孔复合体、染色质等有结构与功能联系。
7、核型:即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特征的总和。
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方面。
8、带型:染色体经物理、化学因素处理后,再进行分化染色,使其呈现特定的深浅不同带纹(band)的方法。
9、核定位信号:亲核蛋白一般都含有特殊的氨基酸序列,这些内含的特殊短肽保证了整个蛋白质能够通过核孔复合体被转运到细胞核内。
这段具有定向定位作用的序列被命名为核定位序列或核定位信号(亲核蛋白的特殊氨基酸序列,具有定向、定位的作用,保证蛋白质能够通过核孔复合体转运到细胞核内)。
10、端粒:位于每条染色体端部,为染色体端部的异染色质结构,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高度保守。
主要功能是维持染色体稳定,防止末端粘连和重组,并能锚定染色体于细胞核内,辅助线性DNA复制等,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有关;起着细胞计时器的作用。
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疾病相对健康而言,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到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其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3.脑死亡:脑死亡指包括端脑、间脑、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停止。
1.主诉:主诉为患者感受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2.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度至40度左右,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可持续数天或数周。
见于伤寒和肺炎球菌肺炎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等。
4.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良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
5.腹泻:凡因肠粘膜的分泌旺盛、吸收障碍、肠管的蠕动增强,使肠内容物通过的速度加快,造成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称为腹泻。
6.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中胆红素增多,皮肤、粘膜和巩膜呈黄染的现象。
7.水肿:组织间隙液体增多的现象,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类。
8.痛经:凡在经前或月经期出现明显下腹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
1.大三阳:HBsAg(+)、HBeAg(+)和抗HBc(+)俗称大三阳,具有高度的传染性,难以转阴。
2.蛋白尿: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称为蛋白尿。
3.管型尿:管形尿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物。
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
2.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atypia)。
3.恶病质:是指机体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4.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6.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7.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8.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9.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10.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1.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2.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5.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6.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7.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3.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4.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1.突触: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发生功能联系、传递信息的特殊结构。
2.生理盲点:视网膜的视盘(靠鼻侧)无感光细胞,不能感觉光的刺激,故有颞侧局限性视野缺陷。
?3.人工自动免疫:是将菌苗、疫苗或类毒素等物质接种于人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4.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5.药物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l/2表示。
1.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的结构。
2.肺活量:是指人在最大深吸气后,再做一次最大的深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3.肾源性尿崩症:是指中枢释放抗利尿激素正常,而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缺乏反应所导致的多尿。
4.反常性酸性尿:代谢性碱中毒时,通常因肾脏的代偿作用,使NaHCO3重吸收减少,患者的尿液呈碱性。
但在低钾性碱中毒时;患者尿液反而呈酸性,这种尿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5.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长期不治愈即有可能转变为癌1.牵涉痛:内脏疾病引起同一神经节段支配的体表皮肤疼痛或痛觉过敏。
2.超敏反应:某些抗原或半抗原物质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过去曾称为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3.脑死亡:是整体死亡的标志,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也是医学上对死亡的一个新概念。
4.肾性骨营养不良: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索D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所引起的骨病。
幼儿常出现肾性佝偻病,成人常表现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硬化。
5.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或第一关卡效应。
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经受灭活代谢,使其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过程。
1.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两侧输尿管口及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的区域。
2.内环境:即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
3.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量的差值。
医学基础的健康名词解释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医学作为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科学,涉及了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
本文将为读者解释一些医学基础的健康名词,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
一、生理学生理学是医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研究人体内部的生命过程和器官功能。
它主要关注人体的自动调节能力和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常见的生理学名词包括:1. 代谢(Metabolism):代谢是指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释放的过程。
代谢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合成新物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物质获得能量的“分解代谢”。
2. 细胞(Cell):生物体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包含有机物质和细胞器。
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各种组织和器官都是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
3. 遗传(Genetics):遗传是指基因在生物体之间传递的过程。
基因是决定一个人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包含在DNA的分子结构中。
二、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形态学和生理学变化的学科。
通过病理学的研究,医生可以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诊断方法。
1. 病因(Etiology):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疾病的病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2. 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变化指的是在疾病发生时,人体器官或组织的形态学和生理学上的改变。
这些变化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来观察和诊断。
3. 诊断(Diagnosis):诊断是通过收集患者的病史、体检和相关检查结果,确定疾病的种类和性质。
正确的诊断对于指导疾病的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三、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通过采取积极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措施,降低人群发生疾病的风险。
它强调的是避免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1. 预防接种(Vaccination):预防接种是通过给予人体疫苗,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增强对疾病的免疫力。
常见的疫苗包括破伤风、白喉、肺炎球菌等。
2. 健康检查(Health Check):健康检查是通过医学或生物学方法对人体进行全面的体检,以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和问题,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1、点彩红细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碱性亚甲蓝染色后,呈大小、形状不一的蓝色颗粒,瑞氏染色后,颗粒呈蓝黑色。
2、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3、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或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4、异型淋巴细胞:在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梅毒、布鲁氏菌、弓形虫感染、药物反应等情况下,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共分三型。
I型(空泡型,浆细胞型),II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III(幼稚型)。
5、ABO血型抗体:分天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
天然抗体是在没有可觉察的抗原刺激下铲射过的抗体,以IgM为主,免疫性抗体是在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下产生的抗体,有IgM,IgG,IgA,主要是IgG。
6、尿渗量:是反映溶解在尿中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量的一种指标,是表示肾脏排泄道尿中的所有溶质颗粒的的总数量。
7、血尿:根据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分为三种。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外形和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一致,整个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2种。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尿中可见2种形态以上红细胞。
3、混合性血尿。
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
镜下血尿是指尿液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红细胞数>3个/HP。
8、夏科—莱登结晶:为菱形无色透明结晶,其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粒细胞破裂后嗜酸性颗粒相互融合而成。
多见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过敏性肠炎患者的粪便中。
可见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气管腔内的粘液栓中(粘液栓主要是由粘液、坏死脱落的细胞和一些白细胞构成的)。
9、病理性尿蛋白: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
一般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10、肾小管蛋白尿:是指肾小管受到感染或中毒损伤后,肾小管近曲小管段对肾小球滤过液中的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医学事业编制考试基础知识考试——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疾病相对健康而言,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到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其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3.脑死亡:脑死亡指包括端脑、间脑、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停止。
1.主诉:主诉为患者感受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2.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度至40度左右,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可持续数天或数周。
见于伤寒和肺炎球菌肺炎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等。
4.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良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
5.腹泻:凡因肠粘膜的分泌旺盛、吸收障碍、肠管的蠕动增强,使肠内容物通过的速度加快,造成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称为腹泻。
6.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中胆红素增多,皮肤、粘膜和巩膜呈黄染的现象。
7.水肿:组织间隙液体增多的现象,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类。
8.痛经:凡在经前或月经期出现明显下腹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
1.大三阳:HBsAg(+)、HBeAg(+)和抗HBc(+)俗称大三阳,具有高度的传染性,难以转阴。
2.蛋白尿: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称为蛋白尿。
3.管型尿:管形尿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物。
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
2.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atypia)。
3.恶病质:是指机体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4.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5.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1.传染病:是指病原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2.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3.大三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
4.小三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均是阳性。
5. 慢性活动性肝炎:反复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肝脏有轻压痛。
上述症状都加重且持续一年以上,机体耐力明显下降,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
肝功能明显异常。
6.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破坏机体免疫功能,是一种慢性致命性综合征。
7.PGL: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期。
8.DOTS:全程督导短程化疗。
9. 结核菌素(PPD)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核杆菌是否有细胞免疫能力及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
10. 肠蛔虫症:由似蚓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1.肺性脑病:2.干性支扩: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的化脓性炎症,少数患者仅表现为反复咯血,而咳嗽、咳痰不明显,称为“干性支气管扩张症”。
3.呼吸哀竭:简称呼衰,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的心肌缺氧(供血不足)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
2.心绞痛:指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候群,临床特点为阵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
3.急性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简称急性肾炎,广义上是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一,但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也常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其临床特点的一组症候群。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机体内尿路中生长繁殖,侵犯尿路粘膜或组织而引起的尿路炎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肾实质广泛损害,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和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1.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2.缺铁性贫血: 是人体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典型表现。
3.AA: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4.白血病: 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
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量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
1.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严重表现,主要诱因为精神刺激、感染、手术前准备不充分等。
2.OGTT: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达不到诊断标准者,须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3.妊娠期糖尿病:在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糖耐量异常。
不包括妊娠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
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表现为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
1.蝶形红斑: 在面颊部首发,突然出现小片淡红、鲜红或紫红色斑,逐渐扩展到鼻梁,并相连成蝶翼样。
2.抗核抗体: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百度)3.晨僵:晨僵是指晨起之后或关节长时间静止后出现的关节发紧,僵硬,胶着感,活动不灵或受限。
持续多在1小时以上。
4.类风湿结节:是血管炎的一种表现,好发于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的皮下组织,在内脏、周围神经鞘内和肌肉组织内也可形成小结。
1.麦氏点:在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2. Charcot三联症:因结石阻塞胆总管而发生黄疸、腹痛、寒战和发热。
3.肠梗阻:是指肠腔内容物正常运行和通过发生障碍。
1.沙眼:指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病程可达数年或数十年。
1.浅部真菌病:又称皮肤癣菌病,简称癣。
是由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浅部真菌侵犯表皮、毛发、甲板所致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皮肤病。
2.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
3.荨麻疹: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以风团为主要表现的暂时性、局限性水肿反应。
4.痤疮:俗称为“青春痘”或“粉刺”,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溢出部分。
5.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疮”。
6.冻疮:是一种发生于寒冷季节的末梢部位皮肤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疾病。
附带:1 病理学(pathology)①一门医学基础学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③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病理学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ABC(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实验病理学(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的培养)3病理学的发展肉眼观察病变的大体器官——解剖病理学;借助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组织病理学或细胞病理学;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超微结构病理学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因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利于存活的生物学状态,称为适应(adaptation)。
细胞和组织遭受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时,发生结构(形态)上的退行性变化,称为损伤(injury)。
1.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
萎缩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1)生理性萎缩:胸腺青春期萎缩和生殖系统卵巢、子宫及睾丸更年期后萎缩。
2)病理性萎缩a)营养不良性萎缩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如慢性消耗性萎缩及恶性肿瘤患者晚期、营养不良性肌肉萎缩,脑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脑萎缩。
先从脂肪、肌肉开始萎缩,最后累及新、脑等重要器官。
b)压迫性萎缩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所致,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c)失用性萎缩器官长期工作负荷减少和功能低下所致,如长期不活动引起肌肉萎缩d)去神经性萎缩e)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萎缩,如下丘脑-腺垂体坏死,导致肾上、甲状腺、性腺等器官的萎缩2.肥大hypertrophy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
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肥大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常有相应的增强,具有代偿意义。
3.增生hyperplasia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增强的结果。
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
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化生并非由已分化的细胞直接转化为另一种细胞,而是由该处具有多方向分化功能的未分化细胞分化而成。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
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
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P111.可逆性损伤类型(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损伤后导致代谢障碍,使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积蓄的现象,通常伴细胞功能低下。
a)细胞水肿:损伤细胞中最早出现的改变,发生于心、肝、肾实质细胞,病变早期,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光镜下呈红染细颗粒状。
水钠进一步积聚后,细胞呈空泡状,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消失,此期称气球样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