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格式:docx
- 大小:89.45 KB
- 文档页数:6
教学内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备课时间2016年10月14日总课时数总第1课时备注教学设计与过程一、新课导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汲取(jí):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教学反思与改进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锲(qiè)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交流点拨】本文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来源: ]2.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交流点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出本文中两个过渡段。
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过渡段一,第四段:“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新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过渡段二,第九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more than one correct answer to things" in C hinese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2、篇章2: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3、篇章3:《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章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具体实施1.分组自学要求: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B二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方法与途径: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置情境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2+1 = ? 3+4二?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2 (月)+1 (月)=1 (季度)3 (天)+4 (天)=1 (周)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教师评价归纳: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二、生词积累:返取(H)根深釜固(小)鏤而不舍(qie)孜孜不倦(zT)不言而瞼(yu)持之以恒(heng)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段落层次结构梳理:(1)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段)(2)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人有无创造力的区别(4〜12段)(3)总结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并可通过几个关键要素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13段)四、根据各部分思考,探究问题。
1、通读全文,细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思考:(D根据之前的文章结构,可以得出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结合研讨与练习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但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结合研讨与练习二)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生动有趣,吸引读者读下去;为后面谈如何寻求第二种答案,发挥创造性思维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4篇“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具体实施1、分组自学要求: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B、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
(如太空笔的事例等)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
(机智应变)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开去。
九年级上册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五篇】.篇二一、导入新课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主学习1、你了解作者吗?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汲取( ) 不言而喻( ) 持之以恒( ) 驾驭( ) 渊博( ) 3、解释下列词语汲取: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轻而易举:一事无成: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默读是较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文章娓娓倾谈,字句比较容易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生心智。
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把握一般默读要求,自然会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
为进一步对话、讨论做好准备。
问题设计:文中句子,我的理解是。
引导: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语句给你启发?你有没有疑难问题?围绕这些语句大家有什么看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可能出现的问题大致如下: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明白生活中的这些道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关键在于“不满足”的心态和“不放弃”的精神。
3、“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偶尔的灵机一动并不能完成创造性的伟大事业,更不能因此请示知识积累,不肯耐心学习,他们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流于浅薄,甚至是胡思乱想。
最终让学生明白要努力求知,为创造准备好“源头活水”很重要。
4、“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有知识只是前提,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为题,解决问题。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用心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梳理议论思路,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引导学生用心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学难点:梳理议论思路,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突破:1.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2.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3.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活动设计l、学生自读文章,了解大意,思考论证的中心及论证方法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确角度不同,标准不同,得出的答案结论就会有所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简介作者: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三、导学案预习检测:汲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四、自读感知,整体把握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后明确: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段落层次提纲:(1)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3段)(2)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第4~8段)(3)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第9~13段)五、合作探究:学生细读课文,投影思考题,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明确:(1)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明确:(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的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又透彻,增强了说服力明确:(3)A、有渊博的知识B、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C、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为论述这一道理,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明确:(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是否富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明确:(5)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六、文章小结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论证过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下列词语: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不言而喻、锲而不舍、一事无成、汲取等。
2.围绕论点理清文章思路。
3.树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文章先论述了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接着论述在行动时要有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然后为了说明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时分析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蕴含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本文在论述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2.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仅仅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会放弃探求,不会形成新的创意,长此以往,人的思维将受到局限,创造性思维缺乏,最终成为一个缺乏创造力的人,所以,求学阶段要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
一、预习检测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约翰.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点词的意思)。
根深蒂固....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不言而喻....孜孜不倦轻而易举锲而不舍....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文章论述的范围是数学范畴吗?2.文章可以分几部分?在书上勾画出来。
三、研读课文文章结尾写到要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应有的态度和三个关键点,以此来设题:1.“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为什么要坚信这一点呢?2.为什么说要有创造力就要不断积累知识?3.文章怎样论述“(要有创造力就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这个看法的?4.你还能举出证明“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的例子吗?四、品味语言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中的“必需”能否换成“必须”?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一课,属于“关注科学”单元。
这个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有三课四篇文章都是阐述求知欲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领域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学习本文,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接触议论文比较少,对相关的文体知识了解较少,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文章的认真阅读,能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两课时1.合作探究法第一课时导入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
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
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
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它。
……)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1+1=1……一、自主学习(一)识记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二)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对具体议论文而言,其论述结构(1)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2)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领域充满了好奇和幻想,教学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相关的文体知识了解较少,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教师要抓住本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的特征,教学中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有机渗透给学生,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2.体会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2、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和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教学难点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句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 4-1=?和一组数学图形问题引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了解有关议论文知识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师生交流。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为什么要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2、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3、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学生朗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交流,师生共议。
六、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找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设问句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七、出示文章结构图,简述论证思路1、提出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a. 渊博的知识2、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所 /必需要素(举实例、讲道理) b.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c. 持之以恒的毅力3、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文导读这是一篇有关创新问题的议论文。
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独辟蹊径,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精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因素,以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全文思路清晰,层层加深。
事实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罗迦.(jiā)恭.喜(ɡōnɡ)根深蒂.固(dì)汲.取(jí)孜孜..不倦(zī)压榨.(zhà)锲.而不舍(qiè)驾驭.(yù)持之以恒.(hénɡ)模.(mó)式二、词语释义汲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
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毫不相关: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毫,丝毫,形容极细微。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
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止步不前:停止脚步不往前进,比喻不对事物做更深的研究。
三、语句解读1.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一段话,承上启下,通过设问,提出下文论述的中心。
2.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这段话结构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