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运动医学特征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7.62 KB
- 文档页数:3
太极拳对下肢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综述1.太极拳强调身体的柔软和自然的姿势。
太极拳在执行动作时要求身体要保持流畅自然,腰背挺直,脚踝紧贴地面,肩部和臂部放松自然。
通过这种特殊的身体姿势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下肢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从而提高下肢在运动中的平衡能力。
2.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有一套固定的步法和姿势。
这些基本功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可以帮助练习者加强对下肢的控制和平衡能力。
通过这种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下肢的平衡感和协调性,使练习者在执行动作时能够更加稳健。
3.太极拳注重呼吸与运动的协调。
练习太极拳时需要配合深呼吸来调整身体的状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氧气摄入,还可以有效地放松身体的肌肉,提高下肢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能力。
二、已有的相关研究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证实了太极拳对下肢平衡能力的积极影响。
一项发表在《康复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12周的太极拳练习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
一项发表在《运动科学》上的研究也指出,太极拳对下肢肌肉的控制和稳定性有积极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太极拳可以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训练方式来提高下肢的平衡能力。
除了国内的研究外,国外也有不少关于太极拳对下肢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太极拳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的下肢肌肉控制力和平衡能力,从而减少跌倒的风险。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太极拳可以提高下肢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从而改善跌倒风险。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证实了太极拳对下肢平衡能力的积极影响,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老年人群体,对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太极拳对下肢平衡能力的具体影响机制也需要更多的实验和观察研究来加以解释。
太极拳对下肢平衡能力的长期影响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是短期的训练效果,还没有系统地研究太极拳对下肢平衡能力的长期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长期的训练效果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研究中进行探讨。
从医学角度解密太极拳的底层原理,一位医生十余年的实践和思考字数:7479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01两个问题1.长久以来,人们都是用朴素的“太极哲学”(阴阳理论)去解释太极拳,但“阴阳”具有模糊性,解释太极拳会出现“怎么说,怎么都是理”的情况,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境地。
比如:太极拳强调由松柔入手,要“放松、放软”的练,有人就指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要"阴阳平衡",要“有刚有柔”,并认为仅仅从松柔出发是不对的,太极拳不练刚怎么行,听起来也是很有道理的!这就让人犯糊涂了,太极拳到底该怎么练,是该“松柔”着的练,还是“有刚有柔”的练?为什么“太极哲学”用于解释太极拳时,会出现一种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说法?2.在太极拳爱好者中,有这样一种看法“现代医学或现代科学的理论无法解释太极拳”,或“太极拳的原理不适合用解剖学去分析”,认为“太极拳博大精深,而现代医学、解剖学等学科比较肤浅,对太极拳没有什么帮助”,或“现代医学或解剖学不符合太极理论”等等,真是这样吗?(文章来源:“太极拳康复工程”公众号,作者:徐洋)以上两个问题先提出,大家可先思考思考,再往下看:02太极拳的"破解"思路对于第1个问题:为什么“太极哲学”用于解释太极拳时,会出现一种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说法?我们不得不提到太极哲学,它有4点规律:1.阴阳对立 2.阴阳转化 3.阴阳消长 4.阴阳互根,这4点规律,都被古人巧妙的装在太极图里(徐洋:TaichiHealth)!关于太极图及太极哲学,本人之前已专门写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对此还不了解读者需回看,有助于对本文的理解(原文链接:太极图---大道至简)太极拳训练“太极”是一个大的哲学概念,而太极拳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大的哲学概念对太极拳这一具体事物只能作宏观指导,要想对太极拳本身规律的有个清晰理解,还需对太极拳这一特殊事物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仅仅用太极哲学作为说理工具,就会让太极拳落入“大”而“空”的泛泛而谈。
太极拳健身养生的分析与研究摘要:太极拳是中国的国粹,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由于动作的柔、松、匀、慢,故不同年龄段的人皆可以练习。
太极拳是养生、健身与技击完美统一的一个完整体系。
是一种科学的健身方法。
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可以陶冶情操。
能够强骨骼、增强肺功能、健肠胃、利脑养生。
因其明显的健身效果和适合不同人群的特点,很多人将它长期作为自己的健身运动。
关键词:太极拳;健身养生;研究太极拳是中国宝贵的体育遗产之一。
动作柔和缓慢,势势相连,绵绵不断。
通过我国人民长期锻炼的实践证明,太极拳确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也是一种防治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体委为了推广普及太极拳,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以及各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
由于政府的重视,经过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太极拳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已被医院和疗养院广泛采用,被列为综合疗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在我国和国外,已把它作为医疗体育的一个项目。
1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1.1对锻炼神经系统的作用人体的多种多样活动,依赖于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而动作的变化,协调和平衡则全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指挥。
太极拳动作与意念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保健,配合水平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
太极拳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虚实、进退的自如转化,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保健作用。
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的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使动作灵活、协调,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打太极拳时,要求精神贯注,不存杂念,即要“心静用意”,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随着练拳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就能迅速、正确地传达和接受各器官系统变换动作的信号。
随着练拳熟练程度地不断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地交替,转换能力也随着增强,神经系统活动过程地均衡性和灵活性---自我意念控制地加强,传递信息就越高,正确性也越来越高,从而使神经系统得以不断改善。
太极拳总体特点及套路解析概述太极拳总体特点及套路解析概述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
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
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
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一)全面性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二)适应性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三)安全性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
太极拳锻炼健身作用的研究朱生根(新余高等专科学校338031)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它具有对人体调整中枢系统机能活动,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等的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机能,改善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历年来,太极拳锻炼对我国人民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提高人体抵抗力及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太极拳具有用意、阴阳八卦五行、动作呈弧形、懂劲四方面的特点[1]。
它把用意与运气、运劲三者自然结合起来,通过意守调整呼吸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使大脑皮层得以发挥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使血液中含氧量增加,促进全身气机通畅,加强胃肠消化功能和全身物质代谢,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保健强身、延年益寿、防病治病的目的。
本文就太极拳锻炼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作一综述。
1对呼吸机能的改善太极拳节奏缓和、强度适中、以腹式呼吸为主,是有氧代谢运动。
它讲究用意与用气,用劲自然结合,通过意守,强调呼吸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促进全身气机通畅[2],长期坚持锻炼能促进肺功能的改善。
徐明[3]等研究发现,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安静时的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MIV)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运动组)(p<0.01)。
练习后即刻的MIV比安静时显著增大(p<0.05),太极拳还能使安静时的呼吸深度加深和呼吸频率减慢,可提高呼吸效率。
梁永文[4]通过研究发现,长期坚持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肺活量显著优于普通人,表明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肺功能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
另外,倪红莺等[5]通过42式太极拳定量负荷对中老年知识分子的心肺机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练习太极拳不但肺活量升高,而且在连续五次肺活量测试中,第一次肺活量分别与第四次和第五次肺活量比较增加的例数较多,与其它各组有显著差异(p<0.01)。
太极拳的特点及养生拳法太极拳的特点及养生拳法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特点还有养生拳法的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太极拳的特点概述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
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
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
93069 学科教育论文试探讨太极拳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太极拳作为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起动作舒缓自然,适合于男女老少锻炼。
中医理论认为太极拳锻炼时动作与呼吸的配合,能促进机体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起到健身作用。
一是练太极拳可以大学生起到心理保健作用,二是练太极拳可以对大学生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都有相当大的益处,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
目前,太极拳的锻炼者几乎全是中老年人,利用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提高国民体质,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的素质,是各大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价值分析太极拳具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等运动特点,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
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且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
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它是技击术和《孙子兵法》的有机结合。
太极拳的这些特点自然便是太极拳与养生之道联系起来,所谓养生,即保养身体,寿命以达长寿。
具有浓厚的东方民族传统体育色彩的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养生思想,集拳术、导引和吐纳术于一体,对现代人的健身、修身养性以及社会适应力等具有独特的养生效果。
太极拳从技术上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这符合人的生理,符合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
所以说太极拳具有独特的练习形式、指导思想和养生价值,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进行研究,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
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养生功效非同一般。
对于在大学体育课中开设保健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体育运动本身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太极拳的特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太极拳的特点一、柔和缓慢“柔和”的前提是要放松,放松对解除疲劳、积蓄力量,以及提高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练习时,要求始终放松,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引导全身放松。
放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塌的。
练习时,要在放松的基础上使两臂动作保持弧形,使两臂运动走弧线。
“缓慢"也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它是一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肉和骨节不是处在某一特定角度下收缩和旋转,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伸缩和旋转的静力性练习。
二、连贯圆活练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要求做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地连贯圆活。
每一势如何起、如何落,要仔细揣摩,到定式时必须意识贯注十分满足,似停非停,这种势与势之间的承接,就称作连贯。
连贯就是要求上一动作和下一动作折叠地衔接起来,转接处微微贯动,不僵不滞,不能有停顿断续之处。
动作要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在一连贯的弧形动作中圆满地不凹不凸,无有缺陷,不起棱角,变动又非常轻灵活泼。
圆满灵活运用到动作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不丢不顶、处处圆满灵活三、身法中正身法中正指的是“中正不偏”、“上下一条线”。
太极拳的身法主要是“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处处不使身体各部位散漫失中。
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符合心静用意的静态要求。
练习时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要形成一条直线,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平衡的,都是不符合“中正不偏"的要求,都是身法上的缺点。
北京交通大学太极拳课程题目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姓名丁耀宗所在学院运输学院专业班级运输1109班学号 11252086指导教师杨娅丹日期 2012 年 3 月 20 日目录题目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1)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3)一、太极拳的基本运动特点 (3)(一)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3)(二)运动过程中的要求 (4)二、太极拳的流派 (4)(一)陈式太极拳 (5)(二)杨式太极拳 (5)(三)武式太极拳 (5)(四)吴式太极拳 (6)(五)孙式太极拳 (6)附注 (6)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明末清初开始得到逐步发展,历经1200多年的岁月历程,现已发展成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综合了古今多家拳法的特点,结合古代的导引和吐纳之术,运用阴阳学说的哲学原理创编而成。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倗、捋、挤、按、采、肘、靠、腿、顾、盼等定为基本13势。
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承。
太极拳具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式式相承、连绵不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等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它的健身功能是紧密相关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太极拳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健身运动项目,还是一项很好的预防疾病的途径。
经常练习太极拳除可以增强体质外,还对人们的神经、呼吸、运动、消化等多方面系统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太极拳的基本运动特点(一)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①头部:练拳时,头正颈直,百会轻轻上提,又称“虚领顶劲”。
头随身体的转动而转动,眼随身体的变化而变化,要上下连贯协调一致。
面部表情自然端正,平静从容,下颌向里收回,口自然闭合,舌上卷添住上鄂,同时,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然后开始练拳。
举例:野马分鬃时的眼神、动作攻防格斗含意眼神:起势——前方——右手——左手——定势——左手,视线有张有弛,合理调节。
头部动作与身体协调,不能前伸,否则就回挨打。
太极拳的运动医学特征研究
一、生理反应与功能适应
(1)神经系统太极拳是一种用意念引导动作的拳种,要求在练习的时候精神集中、心境平和,可以训练大脑对全身器官和系统的调节与控制能力,事实证明长期习练太极拳的人,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会大幅度提高,脑电相干值比非锻炼者要高很多,尤其是不常用到的右半球,说明太极拳可以协调左右脑半球的功能。
还有就是习练太极拳的人心脏自主神经的整个调节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2)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相关研究显示,习练太极拳对于心脏功能的提高、大膈肌的舒张和收缩、血液循环、肌肉放松和毛细血管扩张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太极拳本就是以意运气、气力合一,长期习练可以明显改善腹式呼吸,提高呼吸系统的免疫力、肺活量、气体交换能力和摄氧量。
(3)运动系统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下肢承受的符合更大,而且在进行动作转换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单腿站立或者屈伸蹲站,因此可以对下肢的承受能力、韧性和灵活性进行改善,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下肢伸肌力量。
二、太极拳的平衡控制和预防老年人摔倒
人体的平衡控制主要受到身体的感受和控制灵敏程度的影响,而老年人的本体感受和对姿态的变化敏感性都在降低,所以也导致了在某些时候无法控制身体而跌倒。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肌肉的牵张和神经的控制是一体的,需要通过综合的感知来自主调节躯体运动。
而太极拳就是可以帮助老年人锻炼平衡控制能力和预防摔倒能力的优秀运动。
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可以发现,习练太极拳的老年人比不习练或者只跑步
的老年人,踝关节的灵敏度、膝关节屈肌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这说明太极拳可以提高老年人的木体反应能力。
而太极拳本身的动作技术规范和动作编排也十分适合老年人习练,这对于平衡控制和抗摔倒能力的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太极拳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运动医学特征
太极拳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这是被广泛接受的论断。
通常来说, 它和一般的中强度训练一样都可以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积极地影响,但是不同的是太极拳的习练可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积极地精神状态可以增强免疫功能,而消极的精神状态则会影响免疫系统。
这和传统的运动相比,不仅锻炼了免疫系统,而且是从根木的精神层而,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太极拳是一项不可多得的运动。
四、太极拳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通过对习练太极拳的人进行问卷调查,围绕身心症状、心境状态、精神健康和体力能力等因素来研究太极拳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习练太极拳不仅可以直接促进身体的健康,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心理的调解来改善健康状态。
太极拳讲究的是意念控制动作,气神合一,在练习的过程中,必定是全神贯注的,很多负而的情绪首先就被排除在信念之外了。
对意识的锻炼也是太极拳的好处之一,习练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进入行云流水、物我两忘的境界,超然洒脱、安逸潇洒,这种运动很显然可以调动人内心处的安静祥和,诱发积极地思维和情感。
研究还显示,习练太极拳可以良好地改善轻微的焦虑症和抑郁症, 练习者脑电波的a波同步化和有序化现象明显,可以在人体中产生一种“内啡肽''和
儿茶酚胺物质,而这正是让人愉悦的物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拳在促进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其他运动很难比拟的。
综上所述,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具有强身健体、怡情养身的作用。
通过习练太极拳,领悟理解太极拳中的中国古典文化内涵, 可以有效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太极拳可以锻炼其保持平衡和抗摔倒的能力,并且在提高免疫力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也有着其他运动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真正养生的运动,应该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