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V -Chinese
- 格式:ppt
- 大小:17.46 MB
- 文档页数:25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军消灭日军数量近期看了一个松山战役的电视片..想了解一下抗日战争..查到如下数据抗日的一组数字国民革命军历经的22次空前惨烈的大战役1、凇沪会战国军战报:日寇伤亡16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16万人,伤31157人(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2、太原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万余人日寇战报:伤亡6.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3、南京保卫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1.3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10.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4、徐州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承认伤亡13.2万余人5、武汉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25万余人日寇战报:自身伤亡2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6、随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寇伤亡13万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7、枣宜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3万人日寇战报:日军伤亡69000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8、南昌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4万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9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3、上高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4万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39000余人,病减员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4、晋南(中条山)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39900人日寇战报:日军损失计战死33670名,负伤2292名(《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5、第二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也有说7.4万)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7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6、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军战报:伤亡14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7、浙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8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军伤亡71714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8、鄂西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34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9、常德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28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0、豫中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335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1、长衡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5.2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2、桂柳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6.3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6万余人(日本《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23、缅北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9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8.4万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的,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操作手册Vaisala 气象变送器WXT520M210906ZH-C出版人Vaisala Oyj 电话(国际长途):+358 9 8949 1P.O.Box 26 传真:+358 9 8949 2227FIN-00421 HelsinkiFinland欢迎访问我公司网站:/© Vaisala 2013未经版权所有人事先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手段,无论是电子的还是机械的(其中包括影印),对本手册的任何部分进行复制,也不得将本手册的内容传达给第三方。
本手册内容如有变更,恕不另行通知。
请注意,本手册并不会导致 Vaisala 公司要对客户或最终用户付任何连带法律责任。
所有的法律连带责任和协议只包含在适用供货合同或销售条款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第 1 章概述 (9)关于本手册 (9)本手册内容 (9)常规安全注意事项 (10)反馈 (10)ESD 保护 (11)产品回收 (11)商标 (11)许可协议 (12)法规遵从情况 (12)担保 (13)第 2 章产品简介 (15)气象变送器 WXT520 (15)加热功能 (16)简化设置的可选软件 (16)WXT520 变送器部件 (17)第 3 章功能介绍 (23)风测量原理 (23)降水测量原理 (24)PTU 测量原理 (25)加热(可选) (26)第 4 章安装 (27)打开变送器包装 (27)选择位置 (27)安装过程 (29)安装 (29)安装到竖立的桅杆上 (30)用安装套件安装(可选) (30)安装到水平横臂上 (32)WXT520 接地 (33)VAISAL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操作手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套管和接地套件接地 (33)航海接地跳线 (34)对准 WXT520 (36)罗盘对准 (36)风向偏移 (37)第 5 章配线和电源管理 (39)电源 (39)使用 8 针 M12 接头配线 (42)外部配线 (42)内部配线 (43)使用螺纹接线端子配线 (44)数据通信接口 (46)电源管理 (47)第 6 章连接选项 (49)通信协议 (49)连接电缆 (50)安装 USB 电缆驱动程序 (51)服务电缆连接 (51)通过 M12 底部接头或螺纹接线端子连接 (52)通信设置命令 (53)检查当前通信设置 (aXU) (53)设置字段 (54)更改通信设置 (aXU) (55)第 7 章获取数据信息 (59)常规命令 (60)重置 (aXZ) (60)降水计数器重置 (aXZRU) (61)降水强度重置 (aXZRI) (61)测量重置 (aXZM) (62)ASCII 协议 (63)缩写和单位 (63)设备地址 (?) (64)确认活动命令 (a) (65)风数据信息 (aR1) (66)压力、温度和湿度数据信息 (aR2) (67)降水数据信息 (aR3) (67)监控方数据信息 (aR5) (68)组合数据信息 (aR) (69)合成数据信息查询 (aR0) (7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210906ZH-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 CRC 轮询 (70)自动模式 (72)自动合成数据信息 (aR0) (73)SDI-12 协议 (73)地址查询命令 (?) (74)确认活动命令 (a) (75)更改地址命令 (aAb) (75)发送标识命令 (aI) (76)开始测量命令 (aM) (77)包含 CRC 的开始测量命令 (aMC) (78)开始并行测量 (aC) (78)包含 CRC 的开始并行测量 (aCC) (79)发送数据命令 (aD) (80)aM、aC 和 aD 命令示例 (81)连续测量 (aR) (83)包含 CRC 的连续测量 (aRC) (84)开始验证命令 (aV) (84)NMEA 0183 V3.0 协议 (84)设备地址 (?) (85)确认活动命令 (a) (85)MWV 风速和风向查询 (86)XDR 变换器测量查询 (88)TXT 文本传输 (95)自动模式 (95)自动合成数据信息 (aR0) (96)第 8 章传感器和数据信息设置 (97)风传感器 (97)检查设置 (aWU) (97)设置字段 (98)更改设置 (aWU) (100)压力、温度和湿度传感器 (102)检查设置 (aTU) (102)设置字段 (103)更改设置 (aTU) (104)降水传感器 (105)检查设置 (aRU) (105)设置字段 (106)更改设置 (aRU) (109)监控方信息 (111)检查设置 (aSU) (111)设置字段 (111)更改设置 (aSU) (112)合成数据信息 (aR0) (113)VAISAL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操作手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9 章维护 (115)清洁 (115)更换 PTU 模块 (115)工厂校准和维修服务 (117)Vaisala 服务中心 (117)第 10 章故障排除 (119)自检 (121)错误信息/文本信息 (121)雨传感器和风传感器加热控制 (122)工作电压控制 (123)技术支持 (123)第 11 章技术规格 (125)性能 (125)输入和输出 (128)工作环境 (128)材料 (129)概述 (129)选项和附件 (130)尺寸 (mm/inch) (131)附录A网络 (135)在同一总线上连接多个 WXT520 (135)SDI-12 串行接口 (135)配线 (135)通信协议 (135)RS-485 串行接口 (136)配线 (136)通信协议 (136)ASCII 轮询 (137)NMEA 0183 v3.0 查询 (137)使用 ASCII 查询命令的 NMEA 0183 v3.0 查询 (139)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210906ZH-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录BSDI-12 协议 (143)SDI-12 电子接口 (143)SDI-12 通信协议 (143)SDI-12 计时 (144)附录CCRC-16 计算 (147)将 CRC 编码为 ASCII 字符 (148)NMEA 0183 v3.0 校验和计算 (148)附录D风测量平均值方法 (149)附录E出厂配置 (151)常规设备设置 (151)风配置设置 (152)PTU 配置设置 (152)雨配置设置 (152)监控方设置 (153)VAISAL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操作手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插图列表图1Vaisala 气象变送器 WXT520 (15)图2气象变送器 WXT520 的主要部件 (17)图3剖视图 (18)图4变送器底部 (19)图5安装套件(可选) (20)图6USB 电缆(可选) (20)图7鸟刺套件(可选) (21)图8浪涌保护器(可选) (22)图9加热控制 (26)图 10位于开阔空间中时建议的桅杆位置 (28)图 11位于建筑物顶部时建议的桅杆长度 (28)图 12固定螺钉的位置 (30)图 13使用可选安装套件将 WXT520 安装到桅杆上 (31)图 14将 WXT520 安装到横臂上(左视图) (32)图 15横臂上安装螺栓的位置 (33)图 16使用套管和接地套件接地 (34)图 17接地跳线的位置 (35)图 18磁偏角的简图 (36)图 19风向偏移 (37)图 20平均工作电流消耗量(对于 4Hz 风传感器采样) (40)图 21加热电流和功率与 Vh (41)图 228 针 M12 接头的针脚 (42)图 23内部配线 (43)图 24螺纹接线端子排 (44)图 25数据通信接口 (46)图 26更换 PTU 模块 (116)图 27全温度量程精确度 (126)图 28WXT520 尺寸(侧视图) (131)图 29WXT520 尺寸(俯视图和仰视图) (132)图 30安装套件尺寸 (133)图 31计时图 (145)图 32风测量平均值方法 (150)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210906ZH-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格列表表1WXT520 串行接口和电源的针脚输出 (42)表2WXT520 串行接口和电源的螺纹接线端子针脚输出 (45)表3可用的串行通信协议 (49)表4连接电缆选件 (50)表5M12/螺纹接线端子的默认串行通信设置 (52)表6缩写和单位 (63)表7测量参数的变换器 ID (90)表8变换器表 (94)表9数据验证 (119)表 10通信问题 (120)表 11错误信息/文本信息表 (121)表 12气压 (125)表 13气温 (125)表 14风 (126)表 15相对湿度 (127)表 16降水 (127)表 17输入和输出 (128)表 18工作环境 (128)表 19电磁兼容性 (129)表 20材料 (129)表 21概述 (129)表 22选项和附件 (130)表 23常规设备设置 (151)表 24风配置设置 (152)表 25PTU 配置设置 (152)表 26雨配置设置 (152)表 27常规设备设置 (153)VAISAL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操作手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页故意保留空白。
农谚读音(多篇)农谚读音(一):巭.嫑.这两个字分别念什么?巭—简介属生僻字bu(ㄅㄨ)又音pu(ㄆㄨ)意思是:勉学英语解释:study纵横码:148 五笔86:ALFW 五笔98:AEGU 仓颉:MSQO 郑码:BIBO 笔顺编号:__4 四角号码:__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DED GBK:8E7E笔画数:9,部首:工嫑:CJK __ __PH-5AD1 :fiào biáo部首:女,部外笔画:10,总笔画:13五笔86:GISV 五笔98:DHSV 仓颉:MFMWV 笔顺编号:__31属于合成字.基本字义ㄅㄧㄠˊ2. báo◎ 方言,不要.如:嫑着急;农谚:“天旱~望圪㙮云,女穷~望娘家人.”丸丸修改:用全拼输入法输入bao即可打出.用繁体拼音打:biǎo或者biáo,明骏女孩有一首歌叫《表酱紫》,其中的“表”和“嫑”意思是一样旳,也就是“不要”.读音就是把不要给缩起来读buyao=biao把u吞掉就好啦~!和“嘦”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个字其实是滇东罗平一带的方言,在四川很多地方也有这样的读法,音基本同“标”,但是拉得稍长,仔细听能提出是“不要”两个字的合并.陕西内蒙古一带也有同样的读音,如“嫑么!”意思为:不要这样!农谚读音(二):不要两个字叠起来怎么念?不在上面要再下面这个字怎么念呢?我见过功夫两个字叠起来念bu 那不要二字【农谚读音】嫑:CJK __ __PH-5AD1 :fiào biáo 部首:女,部外笔画:10,总笔画:13 五笔86:GISV 五笔98:DHSV 仓颉:MFMWV 属于合成字.编辑本段形近字孬;歪编辑本段基本字义基本字义ㄅㄧㄠˊ 1.eng 闽南语读音,不要,不会的意思.闽南语俗语中,“尚骂嫑听,尚打嫑惊."意思为,经常骂一个人他就不会听你的话,经常打一个人他就不会怕你了.闽南语中"嫑系安昵",意思为不是这样子的.2.báo ◎方言,不要.如:嫑着急;农谚:“天旱~望圪㙮云,女穷~望娘家人.”读音就是把不要给缩起来读buyao=biao 把u吞掉就好啦~!和“嘦”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个字其实是滇东罗平一带的方言,在四川很多地方也有这样的读法,音基本同“标”,但是拉得稍长,仔细听能提出是“不要”两个字的合并.陕西内蒙古一带也有同样的读音,如“嫑么!”意思为:不要这样!3、biao,二声.◎ 方言,傻的意思.如:1、你嫑啊?2、别嫑了,这是好东西干嘛不要.主要在山东青岛地区的方言常用,其是否由不要的原义引申而来,不可考.注:用全拼输入法输入bao即可打出.用繁体拼音打:biǎo或者biáo农谚读音(三):巭孬嫑昆怎么读?● 巭bu ㄅㄨ又pu ㄆㄨ◎ 勉学(韩国汉字).● 孬nāo ㄋㄠˉ◎ 不好.◎ 怯懦:~种(zhóng ).● 嫑biáo ㄅㄧㄠˊ◎ 方言,不要.如:嫑着急;农谚:“天旱~望圪㙮云,女穷~望娘家人.”● 昆kūn ㄎㄨㄣˉ◎ 子孙,后嗣:~裔(子孙后代).后~.◎ 哥哥:~弟(a.兄弟;b.友好亲爱).~仲.~季.~玉(称人兄弟的敬辞).◎ 众多:~虫(虫类的统称).◎ 山名(a.“昆山”,在中国上海市和江苏省;b.“昆仑山”,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处,亦作“昆仑山”).农谚读音(四):不字下面加个要是什么字【农谚读音】念báo是方言,不要的意思.农谚读音(五):什么叫格言?什么叫俗语?什么叫谚语?什么叫歇后语?都要回答~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乙、弱肉强食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乙、积重难返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乙、后来居上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乙、因小失大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乙、分道扬镳甲、前怕狼,后怕虎乙、畏首畏尾甲、打破砂锅问到底乙、刨根问底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乙、一见锺情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二,谚语和格言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⑥金子碎了分量在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⑨墨是可以磨浓的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①①人心齐,泰山移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①不认这壶酒钱②不知道哪头炕热③蝉曳残声过别枝④横挑鼻子竖挑眼⑤眉毛胡子一把抓⑥起大早,赶晚集⑦求爷爷,告奶奶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⑨摇头不算点头算⑩中看不中吃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四,歇后语、俏皮话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歇后语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例如:一个巴掌打不响__ ;懒婆娘的裹脚__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第一,谐音类.如:空棺材出葬-小葱拌豆腐-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第二,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冷水发面-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第三,喻物类.如:秋后的蚂蚁-棋盘里的卒子-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第四,故事类.如楚霸王举鼎-曹操吃鸡肋-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纸糊的琵琶-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农谚读音(六):不要不在上面要在下面怎么读发音:biáo ,部首:女,部外笔画:10,总笔画:13,电脑输入及造字:五笔86——GISV 五笔98——DHSV 仓颉——MFMWV 笔顺编号——__31 属于合成字.基本字义——◎ 方言,不要.如:嫑着急;农谚:“天旱~望圪㙮云,女穷~望娘家人.” 明骏女孩有一首歌叫《表酱紫》,其中的“表”和“嫑”意思是一样旳,也就是“不要”.读音就是把不要给缩起来读buyao=biao 把u吞掉就好啦~!和“嘦”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个字其实是滇东罗平一带的方言,在四川很多地方也有这样的读法,音基本同“标”,但是拉得稍长,仔细听能提出是“不要”两个字的合并.陕西内蒙古一带也有同样的读音,如“嫑么!”意思为:不要这样!◎ 方言,傻的意思.如:1、你嫑啊?2、别嫑了,这是好东西干嘛不要.主要在山东青岛地区的方言常用,其是否由不要的原义引申而来,不可考.农谚读音(七):求两个字的读音或者怎么打出来1:上面一个功下面一个夫2:上面一个不下面一个要巭巭拼音:pu 注音:ㄅㄨ部首:工,部外笔画:6,总笔画:9五笔86:ALFW五笔98:AEGU仓颉:MSQO郑码:BIBO笔顺编号:__4四角号码:__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DED 基本字义● 巭bu ㄅㄨ又pu ㄆㄨ◎ 勉学(韩国汉字).Englishstudy嫑嫑拼音:biáo 注音:ㄅㄧㄠˊ部首:女,部外笔画:10,总笔画:13五笔86:GISV五笔98:DHSV仓颉:MFMWV郑码:GIFZ笔顺编号:__31四角号码:__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AD1 基本字义● 嫑biáo ㄅㄧㄠˊ◎ 方言,不要.如:嫑着急;农谚:“天旱~望圪㙮云,女穷~望娘家人.”农谚读音(八):巭孬嫑昊?巭孬嫑昊第一跟第三个是什么字怎么拼音么谁能说下巭属生僻字bu(ㄅㄨ)又音pu(ㄆㄨ)意思是:勉学英语解释:study纵横码:148 五笔86:ALFW五笔98:AEGU仓颉:MSQO郑码:BIBO笔顺编号:__4四角号码:__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DED GBK:8E7E笔画数:9,部首:工巭这个字不是高丽造字,在康熙字典里面有的,但意思不是勉学."工夫"( kongbu)就是勉学.动词: (工夫)巭"( pu)的意思是工作人员.在《功夫熊猫》上映之后“巭”成为了“有功夫的人”的简称如:“巭熊猫”,开始越来越受到喜欢恶搞的年轻人的喜欢.巭閄:功夫门人的意思.嫑:CJK __ __PH-5AD1 :fiào biáo部首:女,部外笔画:10,总笔画:13五笔86:GISV五笔98:DHSV仓颉:MFMWV笔顺编号:__31 基本字义ㄅㄧㄠˊ2. báo◎ 方言,不要.如:嫑着急;农谚:“天旱~望圪?云,女穷~望娘家人.”丸丸修改:用全拼输入法输入bao即可打出.用繁体拼音打:biǎo或者biáo,明骏女孩有一首歌叫《表酱紫》,其中的“表”和“嫑”意思是一样旳,也就是“不要”.读音就是把不要给缩起来读buyao=biao把u吞掉就好啦~!和“嘦”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个字其实是滇东罗平一带的方言。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14, 3, 247-256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journal/jwrr/10.12677/jwrr.2014.33031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of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Hainan Ai, Wenshi Zhang, Xuebin Hu, Qiang He, Yuanyuan LiuKey Laborator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s Eco-Environ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aihainan@Received: Apr. 2nd, 2014; revised: Apr. 9th, 2014; accepted: Apr. 15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With improvement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im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has become a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geochemistry. 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 i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multiple mathematical models by Virginia Institution of Marine Science.Based on more than 200 papers from journal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2003 to 2013,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and study of hydrodynamic model, water quality model and sediment model about estuaries, rivers, lakes and reservoirs, and meanwhi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FDC.KeywordsEFDC, Hydrodynamic Model, Water Quality Model, Sediment Model环境流体动力学代码EFDC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艾海男,张文时,胡学斌,何强,刘媛媛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Email: aihainan@作者简介:艾海男(1982-),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活性污泥数学模型、排水管道污水处理研究。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中共中央七月十三日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全文如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巡视制度,规范巡视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建立专门巡视机构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巡视监督。
第三条巡视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维护党的纪律,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
第四条巡视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分级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发扬民主、依靠群众的原则。
第二章机构设置第五条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成立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向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六条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其日常办事机构。
办公室设在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七条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设立巡视组,承担巡视任务,向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八条巡视组设组长、副组长、巡视专员和其他工作职位。
巡视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
第九条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一)贯彻党的中央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有关巡视工作的决议、决定;(二)研究决定巡视工作年度和阶段计划、方案;(三)听取巡视工作汇报;(四)研究巡视成果的运用,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五)向同级党组织报告巡视工作情况;(六)对巡视组进行管理和监督;(七)研究处理巡视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十条中央巡视组负责对下列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巡视:(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同级政府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政协委员会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三)中央要求巡视的其他单位的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第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巡视组负责对下列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巡视:(一)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委和同级政府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二)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人大常委会、政协委员会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要求巡视的其他单位的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2 1. Welcome to the WindObserver manual. .............................................................................. 4 About this manual ......................................................................................................................................... 4
1.1. Overview of Content ......................................................................................................................... 4 1.2. Description of Icons ........................................................................................................................... 4 1.3. General Notes .................................................................................................................................... 5 1.4. User Manual Revision History ........................................................................................................... 5 2. Product Overview ................................................................................................................ 6 3. Pre-Installation .................................................................................................................... 6 3.1. Equipment supplied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