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科层制与秦汉帝国的政治传播_潘祥辉
- 格式:pdf
- 大小:859.42 KB
- 文档页数:10
《枢纽》书摘官僚体系,皇权的初心还是帝王的无奈?您对书摘中的内容如有何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的话,可以在后台留言区里留言,也可以通过邮件,把您的详尽论述发到施展世界的邮箱:********************。
我会从中挑选一些可扩展讨论的问题或评论,附上我自己的讨论,将这些相互刺激出来的思想火花发在公众号中。
期待着您的见解。
节选自《枢纽》第三章“第二轮历史大循环:豪族社会”,第一节“中原帝国与草原帝国”1.刺史制度中蕴藏的帝王心术汉承秦制,商鞅曾有法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汉代也被继承下来;秦汉的农村都是杂姓村,不许同姓聚居。
这些法令的目的都是要将社会彻底散沙化,将大宗族拆散为小家庭,如此则一方面国家可以掌握更大的税基,一方面民间愈发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抗,利于集权秩序的统治。
然而,汉代毕竟走出封建不久,其官僚国家的发展远未成熟。
继承自战国年间诸国变法所建之文法吏系统,只能适用于诸侯国的规模,还无法有效应对庞大帝国的治理需求,于是,中央只能进行有限的治理活动,大量的治理要分散到地方上去。
所以,汉代郡守的权力极大,一郡的财政权、军事权、人事权、行政权,皆操于郡守之手,宛如一方诸侯,郡守与其僚属甚至以君臣关系相称。
为了强化中央控制,汉武帝又将天下分为十三州,各置刺史,对郡守进行监察。
刺史与郡守相互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刺史直接向皇帝负责,但官秩上远低于郡守。
这样,刺史面对郡守时,其依靠力量只能是皇帝,而不会与郡守合谋;郡守官秩高于刺史,却不似后者有着与皇帝联系的更便捷通道,如此便形成相互制衡,以避免地方尾大不掉。
顾炎武曾力赞刺史制度:“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
”2.尚书台得以成功“逆袭”的缘由在中央政府方面,西汉前期,外廷的政务均决于宰相,而非决于皇帝;虽然宰相由皇帝任命,但皇帝并没有太多制度化的途径来干预相权的具体行使,所以就帝国的公共行政事务而言,相权对于皇权有着相当大的制约作用。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核心素养】1.观察《秦灭六国形势图》,知道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时空观念)2.观察《统一文字示意图》《统一货币示意图》,分析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解释)3.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识读《秦朝形势图》,明确秦朝疆域四至,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知识梳理】一、秦灭六国观察右图,秦灭六国完成于哪一年?秦王为什么能够成功“灭六国”?该事件有什么意义?1.时间:公元前221年。
2.原因: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研读右侧史料,解读皇帝具有怎样的权威。
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推行了怎样的治理措施?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意义?1.皇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嬴政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2.中央: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九卿”。
3.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意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右栏史料,完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经济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交通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军事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四、秦朝的疆域【课堂训练】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冲这样描述: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帝国治理逻辑下的官制变革作者:黄昌力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2期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存在着各种形式不同逻辑相似的官制变革,文章从周雪光的“帝国逻辑”出发,简要分析了历代官制变革行为背后的皇权与相权博弈的帝国治理逻辑。
关键词:帝国逻辑;官制变革;皇权一、问题的提出中国自秦汉正式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当中,以皇帝为代表的皇权无疑是国家的最高权力。
《秦始皇本纪》云:“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1]皇权在封建国家权力体系中位于最高的统治地位,但是在具体的统治管理上,由于统治的规模巨大。
皇帝对于国家的治理不可能如同小部落酋长对部落的治理一般实现皇帝一人独治,因此面对规模巨大的,皇帝必须借助其他力量的帮助才能顺利完成对国家的治理。
从中央和地方的层面,对于地方的管理,或“封建之”或“郡县之”,而国家层面的统治,则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机制来完成国家的治理。
此时皇权又面临一个统治权分配的严峻问题。
面对地方行政首脑,中央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小则藩镇割据,大则造反反噬,面对中枢官僚机构,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则官僚系统自行其事。
因此,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历史上,皇权始终面临着这样的矛盾,既需要分配权力来帮助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又要避免在治理过程中其他势力权力扩大威胁到皇权的绝对统治地位。
本文以周雪光提出的“帝国逻辑”为分析思路,探究帝国逻辑和官制变革两者间的关系。
周雪光认为,帝国逻辑主要体现为三对治理关系。
“第一,“委托与代理”关系集中体现了帝国治理的组织困难。
第二,“正式与非正式”共生并存、互为依赖的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缓和、调节着帝国治理的基本矛盾。
皇权在集权的正式制度中得到了稳定性和可信性,而非正式制度的盛行运作则为地方灵活性提供了空间。
第三,“名与实”关系反映了中央政府在象征性权力与实质性权力间的微妙平衡和转变,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运作机制,以调节正式与非正式制度间的边界。
皇权其他权力在运行当中的互动无不体现出出这三对关系。
南方凤凰台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1讲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和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导学案(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命题规律】一般考查选择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015年江苏高考考查了分封制和秦朝疆域的有关史料。
【命题趋势】2017年高考仍将重点考查选择题,要求不会太高;从考查角度上看,一是理解和比较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御史大夫等基本概念;二是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三是中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简单比较。
【考点过关】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基础梳理】1.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
(2)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和紧密配合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以分封制为治理地方的基本方式,周王既是天下的,也是最高。
(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质属于地方分权、贵族政治体制。
【要点突破】如何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如何认识宗法制的深远影响?1.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家国同构西周的分封制是以宗法制原则来实施的,受封者都是宗法贵族,故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地方政治制度上的具体表现,据此可以把西周国家制度通称为“宗法贵族分封制”,在此体制下,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大宗,也是国家最高政治领袖。
2.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宗法制是氏族制度在进入国家阶段以后的残余。
由于古代中国国家的早熟,血缘关系对社会的影响一直较大。
到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严格意义的宗法制逐渐难以继续维持,至战国最终瓦解。
但宗法观念仍然在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故梁启超曾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义的。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桃应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法官),瞽瞍(舜父)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曰:“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乐而忘天下。
”孟子倾向于A. 主张治国应当施以仁政B.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C. 主张治国应当施以法治D. 不遵守法治而顾全人伦2.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
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
这说明秦汉A. 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B. 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 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 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明史·食货志》记载:“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缴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不侵犯地主官僚利益B. 免征力役为农民减负C. 简化税制以杜绝腐败D.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4.《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有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A. 帝国主义列强合谋门户开放B. 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C. 帝国主义列强合谋征服中国D. 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5.史学家雷颐认为:改革愈迟,所付出的“利息”也将愈大。
然而清廷对此毫无认识,他总是在下一个阶段才做原本是上一个阶段应做的事情,而且拒不“付息”。
清政府的这一做法从根本上导致了A. 清政府对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力B. 清政府对改革思想认识不到位C. 清政府直接被革命的洪流推翻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6.下表反映了20世纪初三十年间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指数增长情况表经济作物1904—1909年1914—1919年1924—1929年1929—1933年棉花100 127 164 382花生100 89 122 122芝麻100 200 250 225油菜籽100 140 180 187烟叶100 132 526大豆100 163 179A. 中国部分经济作物成为出口的大宗物资B. 中国部分经济作物生产布局不平衡加剧C. 中国部分经济作物生产商品化快速发展D. 中国整体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7.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认为学生的爱国运动特别是采用白话文宣传,对新文化运动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使之从校园传播到了全国。
中国历史中的官僚主义与权力机制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官僚主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
官僚主义的存在与权力机制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作用,既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又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秦朝。
它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有着密切联系。
封建制度赋予了王权巨大的权力,而官僚制度则是为了维持王权的稳定而设立的。
根据封建制度,君主对于国家的所有人事安排具有绝对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往往通过官僚制度的运作来实现。
官僚主义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在官僚主义的体系中,权力和地位与血缘和身份紧密相关。
社会地位的高低与政府官员的血缘和家族背景有关。
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是普遍存在的,使得官员们更关注个人地位和家族荣誉,而忽视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初衷。
另外,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也是官僚主义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其任命是基于能力和学识,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科举制度也逐渐演变为官僚集团的选拔机制。
一旦进入官僚体系,官员们更关注个人的考官背景和人脉关系,而不是公正与廉洁的行政能力。
然而,官僚主义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
它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促进了政府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国历史上的官僚主义强调中央集权和官方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这种中央集权的特点使得中国各地区的统一和稳定得以保持。
此外,官僚主义还提供了各种权力和利益的交换和沟通机制,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平衡。
然而,官僚主义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首先,它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在官僚制度下,个人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受到了抑制,官员们更关注如何获得更高的官职和更多的利益,而忽视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官僚主义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由于官员更关注个人利益,容易滋生权钱交易和贪污腐败等不良行为,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社会科学论坛 2010/21 学者论坛 148官僚科层制与秦汉帝国的政治传播
【内容摘要】秦汉是中国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在这个以官僚科层制为核心的超稳定结构中,政治传播系统与官僚科层制相互耦合、嵌套,强化。庞大的官僚科层体系与复杂的委托——代理链条使秦汉政治传播中的信息歪曲与失真不可避免。由于没有独立和多元的信息收集机构,信息的扭曲、缺失或泛滥成为制约官僚科层制运作的瓶颈,帝国治理的悖论由此形成:官僚科层越严密或庞大,则信息扭曲的概率越高,信息越扭曲,则官僚科层越趋严密或庞大;由于信息失真的不可消灭,自上而下的传播效率越高,整体信息风险就越大。这正是官僚科层制本身的内蕴特征。通过对秦汉帝国的组织结构分析,我们看到的是官僚科层制与政治传播之间的内在关联。【关 键 词】官僚;科层制;秦汉;政治传播。【作者简介】潘祥辉,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副教授,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后, 研究方向:政治传播学及中国媒介社会学。
□潘祥辉(浙江传媒学院 新闻系,浙江 杭州 310018)
在中文的语汇中,“Bureaucracy”一词有两种译法,一种是“官僚制”,一种叫“科层制”。前者带有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判断,让人联想到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后者则更具一种价值中立的中性色彩,即韦伯意义上的“科层制”[1]。尽管官僚制与科层制都是Bureaucracy的有效表述,但在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下,官僚制比科层制能够更好地描述古代政体的特征。王亚南先生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认为,官僚政治曾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并作用于一切国家的某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制度是由封建贵族制度向帝国皇权政治转化的产物。典型的官僚政治表现为政府权力握于官僚之手,讲形式,打官腔,遇事但求形式上能交待,一味被动地刻板应付,一味把责任向上或向下推诿……[2]韦伯所讲的Bureaucracy本来就是一种他所谓的“理想类型”,只代表一种从所有已知组织中抽象出来的纯粹类型[3]。为了将这种“纯粹类型”具体化,并综合韦伯意义上的组织科层制和中国
特约主持: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149
官僚科层制与秦汉帝国的政治传播传统意义上行政官僚制之间的张力,本文用“官僚科层制”指代“Bureaucracy”,用它来描述中国传统政体的特征。因为这种政体既有政治官僚主义的特征,又是由一个等级分明、分工有序的韦伯意义上的组织科层体制架构起来的,“官僚科层制”一词最能够概括其内涵与功能。中国的官僚政治自秦代肇始,自此之后的两千余年“皆行秦政”。自秦开始,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以郡县为全国行政区划、地方直接受控于中央政府的官僚体制,并实行君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在这个依靠自上而下的一套科层体制维持的大一统帝国中,信息传播尤其重要。中央政府控制官僚机构,各级官僚机构将中央的号令、政策贯彻到所辖地区,都需要依赖一套行之有效的通讯系统以维持政权的稳定和运作[4]。那么,在这样一个官僚科层体系中,科层间的政治传播是如何进行的?政治信息的传播与这套官僚体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通过对秦汉帝国组织结构的分析,我们或可看到官僚科层制与政治传播的内在关联。一、秦汉的官僚科层制与传播系统中国的官僚制度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政治事务自也随之复杂,为了适应这一需要,于是建百官之职。此为中国官僚政治之始”[5]。“秦制汉循而不革”,从秦汉建制开始,后世的官僚政治绵延不息。有人认为,秦汉帝国的官僚行政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期的罗马帝国,并已和近代的超级国家具有了可比性[6]。从官僚制度的建设而言,秦代创制有十大端:一是并天下;二是号皇帝;三是自称朕;四是命为制,令为诏;五是尊父为太上皇;六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七是夷三族之刑;八是相国、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守、郡尉,县令皆为秦官;九是朝仪;十是律。这十大措施,都是专制官僚政体的支柱,王亚南先生认为,其中最关键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有了这一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官僚于是成为帝国治理的核心力量。汉承秦制,在职官上刘邦相继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制也基本建立,此外还设立有太仆、奉常、廷尉、卫尉、太常、郎中令、中尉、宗正、内史、治粟内史等,明显继承了秦制。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萧何在关中“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而立“县邑”为地方行政建制的开始。秦汉的地方政府设置分两级:郡和县。秦有三十六郡,汉代郡的数量增多,到汉孝平帝时已有一百零三郡。郡下则设县,中国地方政府自有县起,始于秦代,一直延续到现在。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就是依靠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科层官僚体制维持。每一个层级是一套科层机构,并赋予占据这一职位的官僚以一定的职责和权力。在这其中,皇帝位于权力的最高层,其下是大臣和各级官吏,各有自己的角色和职能,形成了一个权力金字塔。居于最高位的是皇帝、其次是三公九卿,再下面是地方的郡守、县令,县以下则为乡老。如下图所示:社会科学论坛 2010/21 学者论坛 150 图 秦汉官僚科层制的权力金字塔帝国从上而下,依靠一群不同职责和角色功能的官吏统治,具备了官僚科层制的典型特征。就官僚数目而言,据学者统计,西汉时期的官员数是132805人,占全部西汉人口的0.22%,东汉官员数为152986人,占全部人口的0.27%[7]。尽管比例不高,但基数很大。在这个体制中,存在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官僚的权力分工与精密合作,要顺利实现这种互动与合作,信息传播系统就显得十分重要。正如伊尼斯所言:在任何国家政治的组织和实施中,传播占有关键一席。尤其是“在广袤地域的组织工作中,传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8]。传播系统确实是任何科层制组织运转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安东尼·唐斯(Anthony Downs)在《官僚制内幕》一书中指出:在官僚组织中,信息的搜集与调查在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决策者在决策形成过程中以及几个行动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评估下属执行情况时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选择依据;同样,下属官员在执行过程中也依靠执行环境的信息来贯彻上级的命令,并根据其他信息对决策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9]。可见,维持这样一个官僚体制的运行显然需要卓有成效的政治传播系统。中国秦汉时期还没有大众传
媒,帝国的政治传播主要控制在官僚科层制内部,依赖于物质和制度等手段进行。帝国与传播本身是无法分开的。在伊尼斯的媒介理论体系中,他甚至直接“把帝国的概念作为传播效果的指征”。秦汉帝国以“车同轨”“书同文”等方式建立起统一的强大王朝。统一的文字、书写方式的进步、发达的交通系统和邮驿系统等都为秦汉时期的政治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支撑,进而维系了帝国的稳固。而政治传播的主体,则是科层制权力金字塔内的各级官员。
二、官僚科层制下政治信息的传播和管理
政治是传播的主神经,传播是政治的控制器。政治传播即“政治传播者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以推动政治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对策”[10]。由于没有大众传媒,中国古代的政治传播多限于科层内部,有着严密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孙旭培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传播有三个最具中国特色的环节,即朝廷决策传播、下情上达与监察信息的传播[11]。这三个环节都限于秦汉的官僚科层制内部。政治传播的主要载体则是政治文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书无论在类型、运转程序及制度规定上都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传播奠定了基础,也对秦汉的官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东汉王充曾说过:“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汉)以文书御天下。”(《论衡·别通》)即是对秦汉帝国以政治公文进行政治传播的高度概括。正是借助制度化的政151
官僚科层制与秦汉帝国的政治传播治公文往来,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建构了秦汉政治传播的基本体系。从政治文书的类型而言,秦汉公文大体有四种类型,即皇帝御用公文、官僚奏疏、官府行移公文,官府考绩、管理公文[12]。公文的运转围绕着中央政府、州郡和县乡三个层次,其核心环节主要有“公文转呈”“公文下达”和“公文批复”三个。秦汉政治文书的传播遵循着官僚等级制度,公文的制发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行书记录与回文也有严格的规定。秦汉官僚科层制就是依靠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文书系统维持运作的,官僚科层制保证了政治传播的通畅,政治传播的设置也反过来巩固了科层官僚制的权力建构。除了官僚科层内部的传播外,秦汉时期也有针对民间的政治传播活动。方汉奇先生认为,秦代就出现了书面信息传播的萌芽,而严格意义上以书面形式传播官方新闻是从汉代开始的,但那时还没有专门的新闻传播的工具,官方新闻主要利用诏书传播,影响可达全国。以诏书的形式向民众发布官方新闻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125年左右汉武帝为晋封萧庆而向全国发布的公告[13]。此外,宫门双阙上悬挂政府公告的办法在汉代的官方政治传播中也有运用。但这种官方对民间的宣传不是秦汉政治传播的主流,其主要的传播活动还是限制在行政体系内部。与后世的官僚科层制相比,秦汉时期的这种政治传播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民主性,这可能与其官僚科层制度尚未定型以及秦汉社会去上古不远有关。如秦汉时期的公文运转比较灵活,效率较高。中央公文主要由皇帝与三公直接处理,不必经九卿绕行,而九卿在其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独立处理公文。皇帝与三公九卿之间的关系还不似后世那样壁垒森严。文书格式比较简单,内容比较直截了当,下情上达给皇帝的章奏除“昧死言”外,客套虚语不多。下行文书往往径言“告某某”,简洁明了。最为重要的是政治决策还保持着一定的“民主”色彩。尽管自秦始皇开始“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中央层面的“廷议”“期会”等形式还是保留下来了。秦汉时期的廷议参加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首先是丞相、御史大夫和中二千石诸卿,他们是行政首长和主要政务官,参与朝政很正常。还有将军,其军政权势决定了政治地位;还有列侯,其议政资格来自其崇高的爵位;还有一类由士人担任的大夫、博士、议郎等等,因其文化修养而被赋予朝议资格。在朝议时,参加的官员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但不能做出任何决定,决定权只属于皇帝。西汉前期,由于担任丞相的都是功臣,经朝议奏请的事,皇帝一般都得听从[14]。在地方政府也有“期会”“兼行”等方式来民主决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官僚等级体制下的独裁。 但秦汉帝国的这种依靠皇帝决策的“卡里斯型官僚制”毕竟不同于“法理型的官僚制”,由于缺乏制度性的权力制衡,这种决策不足以抵消帝国官僚的僵化性。在官僚科层制下,皇帝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凭一人之力无法做到耳聪目明。官僚可以通过垄断信息或歪曲信息来扩张自身的利益。这种“官僚理性”正如威廉·尼斯卡宁(william Niskanen)所指出的,典型的官僚体系就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