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龙蛇巴人的图腾崇拜
- 格式:pdf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
蛇王宫和中国古代的蛇崇拜作者:翟璐来源:《百姓生活》2013年第02期仙都龙窟冠此蛇王宝殿闽越遗风唯我湖峰惠存这是福建省闽侯县洋里乡蛇王宫的樟湖坂祖庙中的一副楹联。
洋里蛇王宫,俗称古佛亭,又称龙颜寺,位于闽侯县洋里乡后坑村,是福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因蛇图腾而供奉的明代庙宇。
洋里乡是闽侯县西北部山区,原称“洋里六墩”,据说当地居民的始祖是在明朝永乐年间从江西、河南等地迁徙而来。
洋里蛇王宫建于明祟祯四年(1631年),坐落于洋里乡后坑村的深山之中。
庙宇依山而建,呈曲尺状。
前殿有匾额“龙颜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亭式殿堂;大殿坐西朝东,面阔3间,进深5柱,全木结构,供奉蛇王。
我国许多民族都存在着蛇图腾崇拜。
秦汉以前,人们认为人类的始祖是人面蛇身或人身蛇尾。
《史记·三皇本纪》说:“伏羲氏,蛇身人首;女娲氏亦蛇身人首。
”《列子·黄帝》也说:“庖羲氏,女娲氏……蛇身人面。
”现在福州市博物馆里,还收藏着宋代寿山石雕的人首蛇身俑。
福建地处亚热带,属于毒蛇多、蛇患多的地区。
秦汉以前,福建是闽越族的聚居地,闽越族大多居住在山野溪谷和江河湖泊之间,而毒蛇多生活于山野溪谷,对闽越族人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在当时的闽越人心目中,蛇是一种颇具神秘色彩的动物,它来去无踪,脱皮蜕变,水陆两栖,无足无翼而能窜突腾越,特别是一旦狂怒起来,不但能伤害弱小的人、畜,而且能毒死甚至吞食凶猛的野兽。
闽越人对蛇很是敬畏,认为蛇是小龙,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从而对它加以崇拜,发展为图腾崇拜,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
《说文解字》这么解释福建的简称“闽”:“闽,东南越,蛇种。
”就是说,闽越人是以蛇为图腾崇拜的族类,即认蛇为闽越人的祖先。
清《闽杂记》说:“福州农妇多带银簪,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于髻中间,俗名蛇簪……簪作蛇形,乃不忘其始之义。
”台湾高山族也以蛇为图腾。
除了闽候洋里蛇王宫,在福建长汀县城西门外罗汉岭,也有一座蛇王宫,而且有“未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宫”之说。
内容摘要哈尼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一员,其文化的积淀十分丰厚而瑰丽,其中哈尼族对动物图腾的崇拜就是很重要的文化瑰宝。
动物图腾崇拜是哈尼族自然崇拜的一种,是哈尼原始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崇拜对象丰富多样,其中以鱼、虎、鹰、蛇,龙等动物图腾为主,并且有崇拜的起因、发展、崇拜的形式以及表现出的民俗现象。
动物图腾崇拜是哈尼族最初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一,也是哈尼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而在历史的进程中,哈尼族人的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有所差异,此种差异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关键词:哈尼族,图腾崇拜,神话,演变AbstractThe Hani national minority as the Chinese nation big family in historical glorious, its culture accumulates is very rich and is magnificent, the Hani national minority to the animal totem's worship is the very important cultural treasure. The animal totemism is the Hani national minority nature worship one kind, is the Hani primitivereligion culture important content and the form, the worship object is bountiful, by fish, tiger, hawk, snake, animal totem and so on dragon primarily, and has the folk custom phenomenon which the worship cause, the development, the worship form as well as displays. The animal totemism is one of Hani national minority initial primitive religion cultures, is also the Hani cultur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part. But in the historical advancement, the Hani clansman's totemism's object also has a difference,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reason from various.Key Word:Hani national minority Totemism Myth Evolve目录绪论 (4)一、图腾的隐喻:民族信仰的至高无上 (4)1.哈尼图腾的产生 (4)2.神圣的部落精神信仰 (4)二、哈尼族神话中的图腾崇拜 (5)1.关于哈尼族鱼,虎,蛇,鹰,龙图腾崇拜的神话传说 (5)2.哈尼图腾崇拜的演变因素 (7)(1).环境与生产力 (7)(2).部落兼并与文化融合 (7)(3).文学艺术介入 (8)三、文学史与民俗史的交叉意义 (8)结语 (9)参考文献 (9)绪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国家随着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少数民族神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
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
《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
龙有时又像狗。
《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
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
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
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
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
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
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
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
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它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上所知道的龙了。
伏羲氏的迁移和龙图腾的形成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
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
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
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
只是伏羲氏是氏族迁徙还是文化影响尚待研究。
今河南淮阳蔡河之滨,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约20米,上圆下方,据传此陵在春秋时已有,习传至今。
陵区周围古柏参天,碑刻林立,为公认的伏羲墓地。
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而非炎帝,黄帝。
除了闻一多先生论述外,还有其它证据。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
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
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
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
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
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
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龙图腾发源地。
龙的传人,在知道炎黄为老祖宗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在炎皇之上,还有一位更伟大,更古老的始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龙图腾形成的其它说法关于龙图腾的形成,还有几种说法。
一、马。
马长八尺为龙。
二、蜥蝎、鳄鱼。
唐兰、何新从文字学角度考证蜥蝎、鳄鱼为龙的原形。
三、恐龙。
王大有认为龙的原形是早已灭绝的恐龙。
还有人认为,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
胡昌健却认为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还有人认为龙形源出闪电等等。
刘克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认为,后世的龙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原龙。
山西汾河流域的蛇纹,也是原龙的一个类型。
龙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
龙文化上下八千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龙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象征。
龙文化上下八千年。
源远而流长。
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
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
其它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
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
多彩多姿。
龙装饰。
雕龙。
建筑里的龙吻。
元宵节舞龙。
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
端午节龙舟赛。
龙图画。
龙书法。
龙诗歌。
龙歌曲等等是长期流行的民间文化。
龙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值得注意。
龙的正确英文译名是“loong“。
与欧洲的Dragon构造不同。
是不同物种。
在蛇身和天使这两大点上。
中国龙近似于西方早期的Seraph。
中文名,龙文化。
文化起源,图腾。
龙文化历史,约8000年。
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化中。
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
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
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龙成了中国的象征。
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国文化的象征。
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
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
一种意绪。
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
“龙的传人”这些称谓。
常令我们激动。
奋发。
自豪。
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
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
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
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
因而。
“龙的传人”。
“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
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
不了解龙文化。
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
至今也未全部解决。
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里。
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
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
南京市、盐城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
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
《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
龙有时又像狗。
《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
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
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
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
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
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
布依族图腾是怎么样_布依族图腾有什么意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正如布依族也有自己的图腾。
布依族文化形成于高原,因此布依族人民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崇拜之情。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布依族的图腾吧,仅供大家参考。
布依族的图腾布依族的崇拜图腾崇拜是比自然崇拜较为高级的一种信仰形式。
从人类认识发展角度来看,它晚于自然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这与人们的原始生产有着这十分密切的联系。
布依族的图腾崇拜,主要有对龙、竹和鱼的崇拜等。
龙图腾汉代许慎在《说文》中说:“闽、东南越,蛇种”。
这里的“蛇种”就是指信仰蛇图腾。
在母系社会时代,布依族的氏族中就有以蛇为图腾的,蛇龙相近,传承至今,变成了龙的形象.布依族把龙视为本民族的图腾,民间每年要祭龙王,在喜庆的日子里还要“玩龙”。
关岭地区的布依族认为山和家中都有龙,当建房开山取石时,要把龙“请走”,房屋建好后,要举行“迎龙”仪式,烧香烧纸,请龙回来。
布依族的铜铸“龙宝”,被视为神物,常被无后人家重礼请去作保,以祈求生育男孩.如生育男孩。
则视为“龙子”。
此外,布依族妇女的衣裙、头巾等物上,也常见到龙的图案。
说明了布依族对龙图腾的崇拜。
布依族的名族概况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其馀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依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
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点,每年迎接成千上万的游客。
除旅游资源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
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蛇年说“蛇文化”
蛇也是中华民族图腾之一?少数民族有“崇蛇”习俗吗?广西钱币博物馆的钱币专家祁兵长年研究和撰写钱币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民俗,他对“蛇文化”也颇有研究。
近日,他接受记者采访,引经据典地介绍了“蛇神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崇蛇习俗。
“蛇神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蛇生肖文化源远流长,古人从诸多动物的‘图腾’中挑选出自己崇拜的十二种动物,对应于十二地支,形成属相。
其中,蛇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之一。
”祁兵介绍。
在遥远的过去,蛇是怎么演变为古人所崇敬的“神灵”的?祁兵介绍,在古代,物质条件极其简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密切,各种野兽给人类带来许许多多的灾害,而蛇是最难防御的动物,尤其是毒蛇更令人望而生畏。
人们对蛇也就由畏而生敬,由敬畏变为崇拜。
据《中国民间信仰》中记载:“汉族自古即崇蛇,由崇蛇而发展崇龙。
另有古籍记载和古文物图绘中都发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
由此可见,蛇在古代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在宋代,蛇神崇拜达到登峰造极,蛇王庙遍及全国。
各地区祠奉的蛇王附会的历史人物各有不同。
比如,福建地区以一僧大师为蛇王,福建简称“闽”。
《说文解字》中许慎云:“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
”这说明在远古时期,福建先民以蛇为部落族的图腾,保留下来的蛇王崇拜习俗非常丰富。
羌族从龙图腾到羊图腾崇拜演变初探2009-02-04 13:10:01 作者:rrmeala来源:浏览次数:341 网友评论 0 条分享到0龙,作为中华民族古先民的一种图腾微记,一直绵传至今,受到了炎黄子孙的普遍崇敬。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龙的精神,早已渗透进了国华五十六个民族的感情生活和精神意识之中。
龙,在中国众多的史籍中都有活灵活现的记载,《说文》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短能长,春风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在《管子—水地篇》、《易—系辞下》、《尔雅—释虫》、《大荒东经》等都有关于龙的记载。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故后人以龙为吉祥物,崇龙尚龙,尉然成风。
龙,作为中华民族强大、威武的、不可战胜的一种民族力量的象征体,不仅有其时代因素而被神话了的色彩,而且也有其真实存在过的可信成份,在史书记载中不仅反映出龙的生活习性,而且说明了龙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
“古者畜龙,乘龙驾龙”,说明龙在远古社会已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服务于人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远古社会,即在七、八千年前的“上古神话传说时代”,活跃在我国甘青河湟地区或陕川甘青岷山山肪一带的古先民们便驯化了龙,并使之服务于远古的人类;龙,既是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又是最古老的图腾,成为了古先民们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构体。
炎帝神龙氏,后史藉多记载为神农氏。
其实,神龙氏方为炎帝之号,而神农氏系炎帝创造农业文化之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开创农业方面的功绩而尊炎帝为神农氏。
严格地说,羊与羌人形成依附关系;羌人在从事牧业和狩猎活动之时,羊的地位尚未形成。
从“五羌三羊”、“三羌二牛”等记载中亦可看出当时羌人所牧之主要动物为牛;从羌人善骑射中可以看出羌人当时还饲养了马,而羊。
则是羌人进入农业社会后的重要标志。
羌人进入农业社会后,羊在羌人的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看,羊直接维系着羌人的繁衍生存,羊皮缝衣,羊肉食之,羊毛吊线,羊粪肥地,羊头敬神,羊骨做卦;加之,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低下,必须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故羊肉仍为当时羌民的主食。
蛇年说蛇作者:刘小兵来源:《资源导刊》 2013年第2期刘小兵谈起蛇,人们是既熟悉,又惧怕。
然而,在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经是美好的象征,是受人崇拜的形象,因为它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一种原始宗教神,后被称为始祖神。
在古老的传说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伏羲氏、女娲氏都是人面蛇身,他们两神的交合便产生了人。
在出土的墓室绘画中,就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交合在一起的画图。
另据传说,华夏祖先的轩辕氏黄帝也是人面蛇身。
作为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至今还深有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中国把蛇和社稷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狩猎,耕耘,甚至灭鼠和预报天气,都和蛇有关。
于是,人们把蛇升华到国家和理性的位置——让皇帝穿上蛇飞翔的形态——龙的服装,称之为龙袍,使用黄色;而文武大臣们则穿同样的图案但颜色上必须比皇帝层次低一些,称之为蟒袍。
中国的行政管理在以往的几千年中,一直使用蛇的主体包装,并且把这种包装发展成丰富而磅礴的审美意识,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一种线条最简练的冷血动物,从芸芸众生中升华出来,进入到一个大民族的图腾的神龛,这也显示了我们东方人超尘脱俗的人文精神。
对蛇的崇拜,也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内容。
在汉族也有遗存,比如崇拜“家蛇”,说“家蛇”是祖先现形,要敬拜,这在一些地区(主要是农村和山区)的老人中还时有表现。
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神物,是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
但龙是由蛇而来,龙的主体(龙颈、龙身)是蛇的形象,先有蛇,再有龙。
然龙大蛇小,故人们常称蛇为“小龙”。
十二生肖属相,蛇排行第六,位于龙之后。
《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
白娘子、小青,虽为蛇,却很受人们喜爱、赞美,广为流传。
这虽然是传说、神话,但却反映了蛇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曾经是多么的美好。
蛇作为一种爬行动物,尽管使人感到恐惧,然而它对人类还是有益的。
比如有的蛇能看家护院,防盗防贼;有的蛇能当“保姆”,看护小孩等等。
我国民间流传的“蛇盘娃”就是蛇当保姆,这是人们把蛇当成保护神。
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学号:1361010704姓名:周颖怡中国是龙的故乡,是龙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在封建时代,人们把龙当成了是神威和力量的象征,对其加以崇拜,又由于吉祥观念的驱使,人们把龙奉为吉祥神物,加以信仰、礼奉,并给与各种形式的表现。
龙作为中国的图腾,与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不管是在建筑、服饰、瓷器、雕塑、绘画等都有龙纹的特殊文化。
下面我想主要介绍一下各个朝代龙纹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龙纹的形成。
原始氏族社会,先民本能地为了生存,发展,需要与大自然的各种灾害、猛兽与氏族之间不断进行生存较量,为了便于识别,每个氏族都确立用一种图样来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族徽,也就是氏族图腾。
在氏族社会中,古人崇拜大自然,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的东西,这种物种就成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护神,于是就把大自然中的各种强者的神物形象画在旗帜等物体上,以求其保护和精神上的寄托。
图腾还有用来显示自己氏族强大的作用,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强大的氏族征服吞并了其他氏族,同时也吞并了这些氏族的图腾纹样,选取某些优秀的部分重新组合在自己的图腾纹样中。
如以蛇纹为图腾的氏族逐渐强大起来,吸取了其它图腾的鹿角、鹰爪、鱼尾等,经过不断变化,就形成了龙的原始形象,也就是原始龙纹。
2.商周时期——龙纹真正形成。
原始龙纹脱掉“原始”二字,即由原龙纹变成真正的龙纹,大约是在商周时期。
商王朝非常重视宗教与巫术,也就十分重视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
商周时我国青铜制造业发达,龙纹是作为象征天命神权的青铜器主要装饰而设计的。
青铜器作为沟通各种神灵的礼器,本身就有宗教的意义,青铜器上的纹饰则有更浓郁的宗教色彩,即通过各种象征性的纹饰,向人们展示应崇拜的神灵,求其保护,免受各种灾害。
这种纹饰中,原龙纹成为主要的部分。
虽然青铜器上的龙纹图案十分丰富,但以龙作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最早只见于商代后期,而商代中期的陶器上仍然用龙纹装饰,可见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应源于陶器。
上古⼗⼋龙蛇神兽(⼗⼋图)作为中国⽂化的象征,龙不是被帝王们全部霸占。
在民间,龙仍然以各种⽅式出现。
青龙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之神。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整个中国的象征,⽽⽐较明确的定型是在汉代,从⼤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与代表。
在东⽅传说中,青龙⾝似长蛇、麒麟⾸、鲤鱼尾、⾯有长须、犄⾓似⿅、有五⽖、相貌威武,⽽在西⽅神话⾥,龙更像是长翅膀的蜥蜴。
化蛇⽔兽。
⼈⾯豺⾝,有翼,蛇⾏,声⾳如叱呼。
招⼤⽔。
《⼭海经(中次⼆经)》有载。
螭龙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说中国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
也称蚩尾,是⼀种海兽,汉武帝时有⼈进⾔,说螭龙是⽔精,可以防⽕,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灾;⼆说是龙九⼦中的⼆⼦,古书中云:“其⼆⽈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今⽇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的⾛兽,也可压⽕灾。
)根据以上的说法,螭龙的原形应该是我们⽣活中的壁虎。
这种龙的特点是⽆鳞有鳍。
鸣蛇鸣蛇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
鸣蛇是灾蛇,是⼤旱的征兆。
《⼭海经·中次⼆经》说:“鲜⼭多⾦⽟,⽆草⽊,鲜⽔出焉,⽽北流注于伊⽔。
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四翼,其⾳如磬,见则其⾢⼤旱”。
龙龙是中国神话中的⼀种善变化、能兴云⾬、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
⼜能兴云致⾬,为众鳞⾍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命为龙,使⽤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蛟龙⼜如:蛟虬(蛟与虬。
虬:古代传说中⼀种有⾓的⼩龙。
亦泛指⽔族);蛟螭(蛟龙。
螭:传说为蛟龙之属的⼀种动物);蛟兕(蛟龙与兕⽜) ,⼜有古书说是⽆⾓龙蛟,龙属。
⽆⾓⽈蛟。
――《韵会》,主流看法是⽆⾓龙!九婴九婴⽣于天地初分之时,当时天地灵⽓厚若实质,不知产出多少强横的灵兽怪物。
这只九命⽼妖于深⼭⼤泽之中,阴阳之元⽓氤氲交错,化⽣⽽出,乃是九头蛇⾝,⾃号九婴。
世界各国的图腾文化图腾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遍布世界各地。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阶段,世界各个民族几乎都产生过古老、原始的宗教;而原始宗教的核心就是图腾文化。
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支基础文化力量,图腾文化从原始氏族部落时代开始便强烈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在图腾文化中,图腾观念是核心,图腾观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滋生出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禁忌、图腾仪式、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等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内容。
中国的龙图腾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
由于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编出许多有关龙的故事,形成了不少与龙的有关民俗。
千年历史长河顺流而来,龙已渗透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国的凤图腾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形象不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
凤凰“五色”后来就被看成是维系古代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五条伦理的象征。
它和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云南纳西族的巴格图巴格图中心以一只青蛙形体构画而成,称为“海时巴美”,蛙体头尾、四肢、肚腹分别表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和水、木、火、金、土五行,青蛙肚子上横穿的箭表示忠诚,最外圈配以十二生肖图,用于占卜吉凶和人生疾病、婚嫁等。
秘鲁印加遗址马丘比丘古庙建于15世纪的马丘比丘古庙是印加帝国全盛时期最辉煌的城市建筑,原为一个崇拜太阳并有着神秘的宗教仪式民族的居住地,那里曾是个宗教祭奠活动的场所。
这里的人们崇拜太阳,认为女人是太阳的贞女。
古玛雅人的血祭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不可思议的事,大概就是拿活人献祭了。
玛雅人和整个新大陆印第安人都有进行活人献祭仪式的历史。
人们通常用杀死人类来乞求超自然的力量和权利,将受害人的死亡用以取悦神灵、安抚灵魂。
美洲玛雅手稿《德莱斯顿古抄本》《德莱斯顿古抄本》是一本著名的典籍,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保存在同名德国城市的萨克森州立图书馆里。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9年4月20日Apr.20 2019第39卷第4期Vo1.39 No.4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4.098论龙蛇巴人的图腾崇拜李 萍(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摘 要:巴人是多支系的民族,其中每一支系的图腾崇拜也不一样,从而造成众多学者对巴人图腾崇拜的不同讨论。
不过,总体来说,巴人崇蛇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以甲骨文中“巴”的字形与蛇相似作为前提,结合关于龙蛇巴人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阐明巴人崇蛇的历史和缘由。
关键词:龙蛇巴人;图腾崇拜;蛇中图分类号:K892;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4-0210-02吴敬恒在《避巴小记》一文中认为:“巴,巨蛇也,巴蜀古居西南蛮夷中,巴地多巨蛇,先民习见,以名其地。
”关于巴蜀的得名,陆侃如倾向于“巴蜀命为蛇与蚕”之说,这在他的《评卫聚贤“巴蜀文化”》一文中有所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仍有不少学者讨论并支持蛇称说,如杨华教授认为“巴”即“巴蛇”,或曰“巴蛮”,又谓“巴之夷蜒”,巴有蛇之义。
笔者十分认同上述学者的观点。
巴人崇蛇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巴人是一个多支系的民族,是整个巴族崇蛇,还是其中的一系崇蛇,这点值得我们去思考。
朱世学在《论土家族白虎崇拜的起源与表现功能》一文中认为,巴人崇虎始于伏羲,以巴“务相”为代表的白虎图腾氏族受楚族逼攻,往鄂西、川东地区迁移,与蛇氏族发生了一场战争,并最终战胜了。
基于朱世学的观点,笔者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巴人崇虎的历史比廪君更早,始于伏羲;二是虎氏族与蛇氏族发生了一场战争。
先不论第一点正确与否,第二点说明当时虎氏族与蛇氏族是共存的。
而向柏松则在《从巴蛇到白虎:巴人图腾的转换》中认为,古代巴人的图腾以廪君为界,廪君前是巴蛇,廪君后是白虎,即巴人是从崇蛇转变到崇虎,有时间先后顺序。
笔者认为,崇蛇的巴人和崇虎的巴人其实是共存的,也就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
姜孝德认为:“作为图腾物,氏族名称,‘巴’字,只能是蛇(准备地说是蟒蛇)。
”这种说法太绝对了,虽然“巴”字的甲骨文与蛇有一定的关系,但巴人毕竟多支系,不能说明巴人就是崇蛇的民族。
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龙蛇巴人崇蛇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一、甲骨文“巴”字与蛇的关系就“巴”字而言,其本身的含义或许能反映出巴族的图腾崇拜渊源。
从考古发现的资料得知,最早著录“巴”字的文物当首推商代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最原始、最可靠的文字史料。
在殷墟甲骨文中有关于“巴”字的记载。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巴”字在甲骨文中写法很多,但不难看出,其字形与蛇很相似。
研究甲骨学的专家普遍认为“巴”字从“虫”。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巴”这样解释:“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还解释了“巴”的字形,称“巴”的篆文作张口吞物之形,是那种“能食象”的大蛇。
据管维良教授研究,大巴山、巫山一带(今天湖南、湖北与重庆交界的地带)的巴人,以巴蛇为图腾,称为龙蛇巴人。
《路史·后纪》亦载:“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为巴人。
”在古代,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一致的,认为本氏族起源于一种动植物或其他东西,而这些动植物就是他们的图腾,即他们的祖先,受到全氏族成员的崇拜。
伏羲是人首蛇尾的一种神话形象,巴人以伏羲为祖先,所以用蛇的形象来表示巴人,说明巴人是以蛇为图腾崇拜的氏族而且存在历史悠久。
所以,无论对“巴”作出何种解释,即无论是“蛇”之意或是其他,都不能抹杀“巴”与蛇之间的关系。
古今学者一致认为巴人存在着崇蛇的事实,这点毋庸置疑。
二、龙蛇巴人的崇蛇历史(一)典籍的记载关于巴蛇最早的记录应该是《山海经·海内南经》中对它的描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其蛇为青、黄、赤黑。
”根据上文《说文解字》对“巴”的解释,可知巴蛇并非是一般的小蛇。
就地理因素而言,当然南方多蛇种,尤其是大蛇,北方是很少见的。
笔者认为,“巴蛇”指的是龙蛇巴人,“食”应为“吞并”之意,“象”指的是另一部落的图腾,“巴蛇食象”应该是指龙蛇巴人吞并了以“象”为图腾的部落或氏族。
记载南方多蛇的文献典籍很多,如《楚辞·大招》记载:“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这说明在南方蛇是很多的,而且还与巴人同处一地。
巴人对蛇有着特殊收稿日期:2019-04-06作者简介:李萍(1992—),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社会学院世界史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世界史。
·210·的情感,是敬畏也是崇拜。
《淮南子·本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羿断修蛇于洞庭。
”“修蛇”,指的是龙蛇巴人,龙蛇巴人沿长江而下,于洞庭湖与后羿发生了一场战争。
但段渝教授认为,这一巴蛇传说确为后起晚出之说。
(二)考古资料的证实《淮南子·本经篇》记载:“羿断修蛇于洞庭。
”修蛇就是“巴蛇”之意,该句指的就是羿打败了龙蛇巴人这件事。
管维良教授认为,龙蛇巴人在洞庭湖被后羿打败后,由汉江退居陕西汉中一带,之后融入了汉族。
而在距今约6 000年左右的湖南安乡汤家岗遗址中(属于大溪文化类型)曾出土了一件罕见的白陶盘,盘上饰八芒太阳纹,它是由龙(鳄)、肥遗龙(即蛇)、并逢凤鸟纹复合而成,龙(蛇)居于方框中心,方框四周是八芒太阳,芒内外填饰刻划肥遗龙(一种双身蛇),芒外环饰成组的S状双头鸟。
这种蛇纹无疑是湖南大溪文化社会部落的图腾标志,也就印证了巴人崇蛇这一史实。
湖北荆门县车轿大坝战国墓曾出土一柄无胡的青铜戈,上面镌刻一神人,腰间用蛇作为腰带,双手和腿下类似为“双首蛇虺”或者“蜥蜴”,右脚下踩着太阳,左脚踩着月亮,俨然是位巫师。
虽然这件青铜戈出土在楚墓中,有人认为或许是楚国之物,与巴毫无关系,但荆门在那时邻近巴人东境,常有巴人出没其间,更为重要的是,同墓出有巴人的柳叶形铜剑,它的原主人应当是古代巴人。
这应该是龙蛇巴人在举行某种祭祀,刻画的巫师或许就是龙蛇巴人的首领。
三、崇蛇的缘由一是敬畏说:蛇是喜温喜湿的动物,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低洼的地方,每逢暴雨或者发大水的时候,大量的蛇会盘绕在树上。
这种聚集往往使人们产生这样的认知,即是蛇将洪水引来,带给人们灾难,淹没房屋和庄家。
而这种给人们带来灾害的蛇自然成为人们敬畏的对象,进而人们又将这种敬畏的对象神化为本氏族的图腾以祈保佑。
二是友好说。
鼠患在远古时期危害极大,它们糟蹋粮食、毁坏房屋、咬啮器具衣物,蛇能捕食鼠类,于人类有益。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蛇应该是人类的朋友。
于是,巴人认为蛇是守护神,保护粮食,久而久之便成为其图腾。
三是羡慕说。
蛇有蜕皮的生理现象,远古先民看到蛇扭动身体,在粗糙的地面或树上摩擦,不怕疼痛,蜕去旧皮,显露出新的鳞片,蛇蜕皮后更加充满活力,如同再生。
巴人对这种现象无法解释,十分羡慕蛇的新生,这是蛇成为巴人敬蛇、崇蛇的又一原因。
四是生殖说。
巴人认为自身的繁衍充满了神秘感,不过却无法理解这一现象。
但是,他们观察到蛇的外形与男性的生殖器相似,从而生成“蛇性”文化。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蛇图腾崇拜”便成了在生殖崇拜和性文化的融合下形成的一种原始崇拜。
从上述几种学说来看,笔者比较赞成生殖说这一说法。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先人将会遭受严重的损失,且还没有医疗这一说法,因而古人的平均寿命很低,不足40岁,劳动力十分缺乏。
在古代,人们都希望人口兴旺,多子多福,壮大本族势力。
蛇不仅外表像男性生殖器,也是一种多子的动物。
而且,蛇在巴人生活的区域经常出没,对于想要壮大人口的巴族来说,崇蛇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四、结语关于图腾崇拜,弗洛伊德提出两个基本定律:“禁止杀害图腾动物和禁止与相同图腾氏族(部落)的异性发生性关系。
”在这一点上,龙蛇巴人把蛇作为图腾崇拜是符合上述两点要求的,这由文献记载和巴人后裔敬蛇畏蛇的习俗可以得知。
虽然有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佐证巴人崇蛇,但目前还有众多学者对巴人崇蛇和崇虎有时间先后顺序持肯定态度,对龙蛇巴人与白虎巴人是否存在同一空间、有无关系持怀疑态度。
随着考古发掘的继续进行,以及各个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出现,笔者相信会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龙蛇巴人和白虎巴人的图腾崇拜并不矛盾。
参考文献[1]杨华.巴族崇“蛇”考(上)[J].三峡学刊(四川三峡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3):13-24.[2]杨华.巴族之“巴”字涵义[J].四川文物,1994(2):12-16.[3]白九江.巴人寻根:巴人·巴国·巴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杨华.巴族之族源考[J].三峡学刊(四川三峡学院社会科科学学报),1994(Z1):47-58.[5]杨华.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6]杨华.巴文化考古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7]刘兴均.说“巴”[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108-114.[8]曾超.“巴”义新说[J].涪陵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1):72-80.[9]赵生军.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4):59-60.[10]向柏松.从巴蛇到白虎:巴人图腾的转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43-47.(责任编辑:孟欣)·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