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底泥中氮磷含量及其分布
- 格式:pdf
- 大小:124.58 KB
- 文档页数:2
南宁市罗非鱼池塘表层沉积物铜、锌、氮、磷含量及其生态风险分析作者:陈祯东陈日钊张紫英庞洋洋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18年第09期摘要:【目的】查明广西南宁市罗非鱼池塘中氮、磷营养盐和铜、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差异,了解其潜在生态风险,为建立罗非鱼健康池塘养殖模式及防控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于2015年8—9月分别对南宁市12个县(区)60个罗非鱼养殖池塘的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沉积物重金属铜和锌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并以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评价氮和磷的污染程度。
【结果】南宁市不同县(区)罗非鱼池塘沉积物中铜、锌、总磷和总氮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总磷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最明显,达37.6倍。
60份池塘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铜、锌、总磷和总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3.131、122.546、1455.108和1375.253 mg/kg,对应的超标率为98.33%、93.33%、78.33%和100.00%,即南宁市罗非鱼池塘表层沉积物中铜、锌、总磷和总氮含量均偏高,且总氮含量全部超标。
南宁市12个县(区)罗非鱼池塘的重金属污染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变化范围为7.65~24.26,平均值为15.41,明显小于150.00,具体排序为武鸣区>良庆区>青秀区>马山县>宾阳县>邕宁区>西乡塘区>上林县>江南区>兴宁区>隆安县>横县。
综合污染指数(FF)评价结果显示,南宁市12个县(区)罗非鱼池塘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FF为1.124~4.448,其中,横县的罗非鱼池塘为2级污染,隆安县和西乡塘区为3级污染,其余县(区)则达4级污染。
【结论】南宁市罗非鱼养殖池塘沉积物中重金属铜和锌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但氮和磷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严重,因此生产过程中建议通过减少养殖投入品、种植水草、定期清除淤泥等防控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
第20卷 第4期 中 国 水 运 Vol.20 No.4 2020年 4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April 2020收稿日期:2020-03-15作者简介:苏玉喜(1965-),芜湖市水务局。
安徽江南某湖泊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垂向分布及释放规律苏玉喜(芜湖市水务局,安徽 芜湖 241001)摘 要:为了探明安徽江南某湖泊底泥中氮磷的垂直分布规律及释放规律,在现场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室内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从垂向分布状况看,湖泊底泥TN、TP、有机质含量总体呈现由上而下逐渐降低的趋势,表层各组分含量均值分别为3,170.8、560.0mg/kg、1.92%;在释放实验中,上覆水氨氮和磷酸盐浓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约36h 后底泥中氨氮和磷酸盐的释放趋于稳定。
关键词:湖泊;底泥;垂向分布;营养物质;释放通量中图分类号:X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04-0089-03本文以安徽江南某湖泊为例,研究探讨了湖泊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垂向分布及释放规律。
该湖泊是典型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为2.0~4.0m,其中,西区水深为3.1~5.1m,平均为3.9m,东区水深为2.2~7.2m,平均为4.2m。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受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湖泊水域面积减小,湖泊淤浅,生境退化,导致进入21世纪湖泊水质多次出现超标。
2014年湖泊总氮年均值在V 类标准范围内,2015年已退化至劣V 类水质,水质明显下降[1]。
2019年以来已连续4个月总磷含量超标,已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2],湖泊水污染治理形势严峻。
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它可不断地从水中接纳沉积下来的营养物质,同时也不断地向上层水体释放营养物质,这使得底泥成为污染物质迁移转化的源和汇[3]。
因此对底泥污染的研究是水体修复的关键。
目前有关湖泊底泥的研究较少,笔者旨在揭示湖泊底泥中营养盐的污染状况及分布、释放规律,以期为湖泊水质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持。
洱海湖滨带底泥全氮、全磷及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摘要:研究了TN、TP和OM在洱海湖滨带底泥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w(TN)、w(TP)、w(OM)均值分别为1832mg/kg、866mg/kg、17.0g/kg。
大湖湾及周边村落密集的湖滨区总氮、有机质含量较高,周边村落密集的湖滨区总磷含量较高。
洱海湖滨带沉积物污染层平均深度为14cm,湖湾及废弃鱼塘沉积物较厚,平均达107cm。
湖湾及废弃鱼塘区底泥在表层40cm范围内,总氮和有机质的累积约1.5倍、2倍,村落密集区湖滨带的沉积物在40cm范围内,总氮和有机质的累积近3.2倍和6.8倍。
关键词:洱海湖滨带底泥空间分布特征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s,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Sediment of Lake Erhai's LakeshoreYin Yanzhen1,Wang Miao1,Zheng Zhao21.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Nanyang,4730002.Nanya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Nanyang,473000Abstract:Spatial variations oftotal nitrogen(TN), total phosphorus(TP) and organic matters(OM) in sediment were investigated in lakeshore of Lake Erhai in 2009.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sediments pollution are high that the mean value of w(TN),w(TP) and w(OM) (10cm)was 1832 mg/kg, 866 mg/kg and 17.0 g/kg.Sediments had high total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concentration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arge bays and the places closed tothe villages whilesediments has high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places closed to villages.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ickness of pollution sediments is thin which the mean thickness is only 14 cm. Sediments from the bay and abandoned fish pond has higher thickness pollution layer. The pollution layer reached 40cm mean value. Accumulation of total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in 0- 40 cm depths sediments from the lake bay and abandoned fish ponds was about 1.5 times and 2 times, and it was nearly 3.2 times and 6.8 times respectively from the lakeshore surrounded by intensive villages .Keywords: Lake Erhai; Lakeshore;Sedi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湖泊底泥不仅是水体营养盐的汇,一定条件下,还能再释放营养盐,从成为上覆水体富营养化的源。
河南省池塘养殖水体氮磷元素污染现状研究作者:夏杰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1年第08期一、河南省池塘养殖现状河南省池塘养殖主要集中在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等沿黄地区,主要以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为主,产量较高。
也有豫南及部分山区丘陵地带利用堰坝进行养殖。
河南省池塘养殖以混养为主,单产相对较低。
河南省池塘养殖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
细观整个发展历程,池塘养殖以产量高、生产灵活、風险小、投资少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受到渔民大力欢迎。
即使是在工厂化养殖蓬勃发展的今天,池塘养殖也是河南省水产养殖业特别是沿黄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发展池塘养殖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创建的一种人工饲养系统。
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收益,在有限的水面中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成为了最便捷的手段。
为了保证养殖品种能够获得生长所需的能量,养殖户会在养殖过程中使用过量的饲料等投入品,其中一部分没有转化为能量,反而形成了过多的营养物质进入到养殖水体中。
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营养物质一部分溶解在养殖水体中,一部分形成沉淀进入池塘底泥,池塘的养殖环境也会日益恶化。
研究结果显示,在对虾精养池塘中,水体中的磷元素主要来源于日常的饲料投喂,占比可达72.57%,而进入到收获物虾体内的磷仅占总投喂量的20.90%。
同样,氮的输入来源也是以饲料为主,占比达到59.87%,而进入到收获物虾体内的氮仅占27.40%,其余绝大部分的氮都溶解在了养殖水体中,占61.06%。
绝大部分营养元素都会以化合物的形式沉积在底泥中或溶解于养殖水体。
在养殖过程中,大量的饲料投喂定然会造成浪费以及对养殖水体的严重污染。
二、养殖池塘循环系统中氮磷元素循环情况养殖水体中,藻类的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
因此,养殖水体中氮磷元素的含量也是养殖水体初级生产力的两种主要营养元素。
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以氮磷等营养元素为主,对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构成起到重要作用。
池塘淤泥氮营养物质分布特征研究作者:蒋国民等来源:《河北渔业》2015年第06期摘要:柱状采泥器采集淤泥,分段研究氮含量和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淤泥中有机氮占61.73%~82.01%,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趋势,无机氮主要由固态氮构成,含量达11.27%~23.79%,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趋势。
整个淤泥层参与淤泥氮营养的贮存与释放,9 cm 层段氮营养活跃。
关键词:淤泥;氮营养;分布特征池塘淤泥是池塘养殖过程中水体内发生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所产生的沉降物质,主要是残饵、鱼类排泄物、死亡生物以及尘埃泥沙混入沉积于池底,并随着养殖周期的延续而不断加厚,是池塘氮、磷等营养盐的重要“汇”和“源”,是各种营养盐和污染物等的主要蓄积场所,也是水域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的重要环节[2]。
适度淤泥能有效地维持水体肥效,促进养殖鱼类生长,反之易导致水质污染和鱼类发病[3]。
本次通过化学检测分析池塘淤泥中氮营养物质的形态与分布,了解氮营养物质的季节变化规律,探索池塘淤泥氮营养物质调控机制,为池塘淤泥氮的合理利用,池塘富营养化的预测和治理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采样实验池塘为钓鱼池,囤养草鱼为主,不清淤、不施肥、投饵少,水深保持在1.2 m左右。
2012年5月-2013年4月期间,每月定期用柱状采泥器约同一位置采集淤泥3次,淤泥厚度为(15~18) cm,从表层往底层方向分段,每段3 cm,分5段,12 cm以下淤泥为最后一段,同一层段淤泥放同一塑料袋混匀、密封、编号,冰箱冷藏保存,备用。
1.2样品处理淤泥样品4 000 r/min离心10 min,去除上清液,淤泥自然风干、研磨,过100目筛,进行总氮、有机态氮、可交换态氮及固态氮等指标的检测。
1.3分析方法淤泥总氮含量就是各分层测定的总氮含量之和,表层总氮为表层3 cm厚淤泥总氮,底层总氮为12 cm深以下淤泥总氮。
总氮测定和淤泥氮营养形态分类测定方法参考半微量法和《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进行,Excel分析实验检测数据。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 (2)doi:10.11838/sfsc.1673-6257.18362哈素海湖底沉积物氮磷分布特征及潜在的资源化利用探讨孙 标1,杨志岩2*,赵胜男1,朱永华1,田卫东1(1.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2.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摘 要:为了探讨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资源化利用潜力,采集了哈素海湖底的20个沉积物样品,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结果表明:哈素海湖底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分别为0.15~2.14 g/kg、49.01~177.14 mg/kg、0.30~0.45 g/kg、11.91~23.53 mg/kg,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差异表现较大。
从垂向分布特征来看,全氮、碱解氮含量呈现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与近年来向湖泊水体中输入的氮量明显增加有关,而全磷、有效磷含量在垂向分布上并无明显变化,表明近年来外源输入的磷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与其他湖泊对比分析,哈素海湖底泥资源化利用潜力较大,具有一定的农业价值。
关键词:哈素海;沉积物;氮磷元素;资源化利用沉积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反映水体区域环境的变迁,同时也是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重要存储库,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湖泊中营养元素的循环有着重要意义[1-2]。
氮、磷元素是水生生物生长的必要元素,同时也是富营养化的限制性要素。
沉积物作为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汇”,积累并储存了来自上覆水体中通过径流、沉降、排污等多种途径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而在一定的物理、化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下,沉积物中的氮磷元素可以通过再悬浮等方式重新释放于上覆水体内,成为湖泊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源”[3-4]。
沉积物对上覆水域养分“源”和“汇”效应在湖泊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外源氮磷输入得到有效控制后,湖泊沉积物内源氮磷释放将成为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状态的关键 因素[5-6]。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污水处理摘要: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
化学形态有水溶性磷、铝磷、铁磷、钙磷、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有机磷等。
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有:溶解氧、温度、pH值、磷存在的形态、微生物作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浓度梯度、盐度以及扰动。
这些因素具有关联性。
关键词:底泥化学形态磷释放影响因素1 引言P是造成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性的限制性因素之一[1]。
一般认为当水体中磷浓度在0.02 mg·L - 1以上时,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就起明显的促进作用[2 ] 。
由于近年来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加上农业面源氮磷的大量流失,造成河流尤其是河口富营养化趋势的逐年加剧[3 -4 ]。
大量的磷在河流等水体中沉积下来,其在适宜的条件下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从而延续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并加剧了水体的恶化[5 - 8 ] 。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交换和输送的重要途径,沉积物中的磷可能通过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作用、铁氧化物解吸作用和沉积物扰动等形式向水体释放。
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富营养化水体磷释放的有关资料,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对于今后研究水体中磷行为、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及参考价值。
2 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和存在形态沉积物中磷形态通常分为水溶性磷( Psol) 、铝磷(PAl) 、铁磷(PFe) 、钙磷(PCa) 、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Po-p) 、有机磷(Porg) 等7 种化学形态[9 ] 。
闭蓄磷表面有一层不溶性的Fe (OH) 3 或Al (OH) 3 胶膜,包括一部分PAl和PFe ,溶解度极小,含量较小,这部分磷被认为是生物不能利用的。
水溶性磷和还原态可溶性磷可以通过物理溶解作用进入水体,在沉积物中的含量也不会太高,但它们是最先被释放出来的,可以很方便地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10 ]。
沉积物中P的结合态及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控制沉积物P迁移和释放的主要因素。
收稿日期:2007-10-13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3kj294)作者简介:陈 军,男,淮南师范学院实验信息中心,助教。
文章编号:1001-4179(2008)02-0073-03淮河淮南段底泥氮磷垂直分布研究陈 军1 徐 俊1 陈永红1 田 冬1 王 娟1 高志康2(1.淮南师范学院实验信息中心,安徽淮南232001; 2.淮南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淮南232001)摘要:对淮河淮南段国家控制断面柱状样底泥的岩性、理化性质及氮磷形态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0~20cm 内底泥的含水率与有机质含量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 =0.963)。
不同断面氮的含量及形态分布差异较大,一般都在20cm 处发生明显的转折,T N 、NH +4-N 、NO -3-N 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姚家湾;NH +4-N 、NO -3-N 含量总和占T N 的比例极小,有机氮及地质氮可能是淮河底泥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底泥磷的形态分布特征相似,(Ca -P )含量在各层所占的比例约占该层TP 的40%;闭蓄磷(O -P )在峡山口、石头埠、湖大涧3个断面所占的比例仅次于Ca -P ;铁磷(Fe -P )在姚家湾、石头埠相对较高。
最具释放潜力的水溶性磷、Al -P 、Fe -P 在4个柱状样底泥中都较低;三者之和约占TP 的20%左右。
研究结论为:淮河淮南段底泥磷的释放不会对淮河的富营养化起太大的作用,外源输入和底泥氮的释放是淮河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关 键 词:底泥;氮;磷;形态;垂直分布;淮河中图分类号:X 132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时间内淮河淮南段水质处于Ⅳ类水以上的劣质状态,淮南、蚌埠等中、下游城市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威胁。
底泥营养盐的释放通常被认为是许多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分析底泥中氮磷的赋存形态及含量变化,有助于了解底泥中营养盐的迁移转化过程。
联合消解测定海水底泥中全氮、全磷的含量作者:刘烨潼陈秋生张强孟兆芳来源:《天津农业科学》2011年第06期摘要:通过硫酸-过氧化氢联合消解,分别使用自动定氮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海水底泥中全氮、全磷的含量,建立了一种海水底泥中全氮、全磷的测定方法。
并对硫酸和过氧化氢的用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硫酸用量对结果无明显影响,而过氧化氢有显著影响,加入8 mL硫酸和1 mL过氧化氢较为适宜。
同时进行了方法学试验,其中全氮及全磷的重复性(RSD)分别为2.54%~5.06%和4.87 %~8.99 %;回收率分别为95.7 %~98.4 %和96.3 %~100.5 %。
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简便快捷,适合于大批量样品测定。
关键词:海水底泥;消解;测定;全氮;全磷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13Determination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of Marine Sediment by Sulfuric Acid - Hydrogen Peroxide DigestLIU Ye-tong,CHEN Qiu-sheng,ZHANG Qiang, MENG Zhao-fang(Central Laboratory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ianjin 300381,China)Abstract: A method of measuring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of marine sediment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digesting by sulfuric acid - hydrogen peroxide and determined by automatic nitrogen analyzer and UV spectrophotometer, respectively.The influence of the amount of sulfuric acid and hydrogen peroxid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 of sulfuric acid had no effect on measuring, but hydrogen peroxide had effect significantly. The optional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8 mL of sulfuric acid and 1 mL of hydrogen peroxide. The RSD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were 2.54%~5.06% and 4.87%~8.99%, respectively. The recoveries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were 95.7% ~ 98.4% and 96.3%~100.5%, respectively.Key words: marine sediment;digestion;measure;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制造的大量污染物排放到海水中并逐渐在底泥中富集,使底泥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