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的悲剧性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10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历经三朝都未能封侯?“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
人称“飞将军”。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军功卓著,却一直未能封侯。
汉文帝时期:1、主要经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李广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
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2、原因分析汉文帝时期,国家实力有限,只能对匈奴实行被迫的和亲政策,与匈奴作战会破坏和亲政策,会引起更大规模的战争,而汉朝的实力不如匈奴。
汉朝抗击匈奴入侵也只是小规模战争,不足以让李广取得军功,实现封侯的愿望。
所以,汉文帝说李广“生不逢时”。
汉景帝时期1、主要经历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吴楚七国之乱时,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叛军。
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远扬。
但是因为接受了梁王授给他将军印,班师后,汉景帝没有给予封赏。
2、原因分析汉景帝时期,窦太后一直希望汉景帝能立梁王为储君,以后继承皇位。
梁王也因为有窦太后的宠爱而骄横,汉景帝表面上对梁王关爱有加,实际上一直防备梁王。
李广跟梁王亲近,必然引起汉景帝的猜忌。
另外,汉景帝时期,对匈奴也是采取和亲政策,李广没有太多立功的机会实现封侯。
汉武帝时期1、主要经历先为未央宫卫尉。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期间,李广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几次请求,汉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后来因为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2、原因分析汉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文景之治”,汉朝国力强盛,扭转了与匈奴的实力对比。
汉武帝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主动出击,北击匈奴。
西汉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是一句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是说李广虽然勇猛善战,但却一直未能被封侯。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曾多次率军与匈奴作战,作战勇猛,深得士兵爱戴。
但由于他的性格和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被封侯。
据《史记》记载,李广曾因为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被汉武帝认为有谋反之心,从而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此外,李广在政治上也不够圆滑,不善于与权贵交往,因此也失去了一些机会。
尽管李广一生未能被封侯,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龙马一生终难封侯最近读了下《史记》中的列传篇中的一些篇目,对其中“李广难封”的原因一直很好奇,而在第一次读《李将军列传》时,似乎一直找不到原因,后来又再读了几遍,终于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原因。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对其的赞扬可谓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对于《李将军列传》,初次读来,似乎其没有什么缺点,有的只是骁勇善战,潇洒豪迈,善待士卒等等的优点,更是很难找出其终难封侯的原因,我们感到的其难封真是命运的不公。
其实细细读来,会发现就在这篇列传就陈列了其难封的中原因。
在陈述其原因之时,本人想说一下,对于史料的阅读,我们必须带着一种很客观的角度去参阅,这样才能很理智的找出许多背后的真相。
譬如在读《李将军列传》,我们必须要对其背景有一定的认识,其作者是司马迁,而司马迁是在判了腐刑后才开始写《史记》的,而其背判处腐刑的原因是因为其为李陵辩护,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其处以宫刑的。
而李陵呢,则是李广的后人。
所以如此的一串,就可知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当然是优点多,缺点少了!下面分析李广难封的原因原因一:心胸狭窄,目无法纪我觉得这是李广难封的最主要的原因,为什么说其心胸狭窄,目无法纪呢,《李将军列传》有这么一段:顷之,家居数岁。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故李将军。
”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说的大致是李广在赎为庶人后赋闲数岁。
一次,李广和随从外出打猎,夜归时路过霸陵亭。
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广,不让其通行。
李广只好夜宿霸陵亭。
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后,便请命使霸陵尉一起戍边,霸陵尉至右北平后遭李广杀害。
李广杀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只疯狗对其狂叫了几声,而李广在盛怒之下将这疯狗活活咬死。
与韩信相比,李广可谓心胸狭窄,气量全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广自杀的背后卫青是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导语:前言:上一篇文章探讨的是李广为何难封侯,限于篇幅,有些问题仍没有解释清楚,比如李广自杀的一些疑云,因此便有了此篇续作。
汉代名将众
前言:上一篇文章探讨的是李广为何难封侯,限于篇幅,有些问题仍没有解释清楚,比如李广自杀的一些疑云,因此便有了此篇续作。
汉代名将众多,韩信、彭越、周勃、周亚夫、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马援···然而,要论后世知名度,恐怕还得是李广。
他历经文、景、武三朝,与匈奴交战七十多场,威名远播,被人尊称为“飞将军”。
不过,李广之所以被后人铭记,战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是个悲剧英雄。
李广的悲剧主要有两点:一是终生难以封侯,而许多能力不如他的人却陆续封了侯,这是怀才不遇。
二是自杀身亡,为国征战四十多年最后却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确实令人感到悲哀。
李广难封的原因,我在【风林】之前的文章中已经阐述了,有兴趣的,出门左转,还能看到。
今天先聊一聊他自杀的事。
李广为什么自杀?史记里记载了他临死前的自白:
李广对手下将领说:“我自成年以来和匈奴交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与大将军一道出兵迎战单于,但大将军却让我迂回远行。
然而我中途又迷了路,没有完成任务。
看来是天意如此啊!我现在已经六十多了,怎么还能再受辱于刀笔吏呢!”于是拔出佩刀当场自刎。
——《史记·李将军列传》
表面上看,他是不想一把年纪还要被官吏审问,再一次受到人格上的侮辱,所以愤而自杀。
但其实,李广自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梦想破灭后的绝望。
生活常识分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来公认是抒发命运乖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之情的名句。
那么,冯唐为何易老?李广为何难封?王勃此句,究竟表达什么情怀?先说冯唐易老。
冯唐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在二十四史中,以官员身份入史的,算是级别很低的一个人。
一生主要的职位是“中郎署长”,做过约十年的“车骑都尉”,很短时间的“楚相”。
一生事迹也不多,亮点就是为魏尚辨冤,并持节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
司马迁之所以专门为他立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因为他“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然而真正让冯唐声名显赫的原因,却是他的“易老”。
冯唐为何易老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冯唐易老的原因首先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
西汉强调以“孝”治国,其中一个主要的证据是,西汉的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
在家孝父母的人,做官一定忠君。
当然,这是皇帝们的逻辑,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汉代,想做官,途径倒是很多。
首先当然是皇亲国戚,皇帝老儿想让你做个什么官,说句话就行了。
再有就是达官贵人、豪强士族的后人,有人推荐,做官也容易。
如果你舍得银子,捐钱捐粮买个官做,不仅理所应当,而且还正大光明。
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贫民百姓呢,武可以从军,积累军功,做官封侯也非难事;文可以成大儒,经学研究透彻,先做“博士”后做高官,甚至可以做到丞相,比如匡衡,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文武双不全,也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孝廉”。
这“举孝廉”,顾名思义,当然是重在品德。
要孝顺父母、为人清廉。
学问也要考虑的,不过,这倒是其次。
若有特别“孝”或者特别“廉”的,学问倒不在乎。
这“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汉代要求地方官、中央官二千石以上的,每年都要推荐这样的人才。
若是推荐出特别优秀的人才,推荐者要受到奖赏。
当然,若是推荐出来的人犯了事,也要受到牵连。
冯唐就属于这类人。
“飞将军”李广是不合格的将军,军功不够是他不能封侯的主因李广是西汉时期富于传奇色彩的名将。
他历经汉文、景、武三朝,长期守卫汉朝北方边境,多次主动出击匈奴。
纵横沙场 40 年,与匈奴大小70余战,名闻天下,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然而这位声威赫赫的一代名将,不仅终生没能封侯,还落得个“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引来无数文人志士为其扼腕叹息。
司马迁用“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称颂他的人格魅力,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慨叹他的不幸遭遇,其后的王昌龄更是以千古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塑造了李广威武勇猛的形象。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文人的生花妙笔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威武勇猛“飞将军”李广其实是个不合格的将军。
李广是不合格的将军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中,把为将之道的标准概括为“五德”,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北宋的梅尧臣注曰:“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1.勇在为将的五个标准中,李广做得最好的是“勇”。
李广出身于将军世家,天生手臂修长,擅长骑射。
每次和匈奴交战,都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非常勇猛。
元狩二年(前121 年 ),李广率四千骑兵被匈奴四万大军包围。
李广临危不惧,激战持续两天,李广还能左冲右杀,无丝毫疲色,其体力和意志力令人叹为观止。
据《史记》描述,在这场恶战中,“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可惜的是,由于自恃武艺高强,李广常常逞匹夫之勇,只身犯险,多次将自己和军队置身绝地。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严重。
2.仁“仁”即爱护士卒,《孙子兵法》中这样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在爱护士卒上,李广做得也不错。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史记李将军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各位朋友晚上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下让后详述原因。
李广一生七十余战,声名远播,胡人慕之,后人仰之,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为证。
但就是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的李将军,至死都未能封侯,并且最后是悲愤难抑,抽刀自刭。
王勃曾悲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确令人嘘唏。
究其原因,司马迁和后人多认为是汉朝统治者扼杀人才所致,这一因素确实存在。
首先:有大勇小谋的将才,无远见卓识的帅才。
本人认为李广的命运和他自身的能力、性格和思想也有很大的关系。
李广世世受射,人长,猿臂,是一个射箭的天才,一次还把箭射入石中,可以说是勇力过人,战斗中常常冲陷折关,斩将夺旗,匈奴称之为“飞将军”,可见其行动迅速,箭法高明,两军交战,取敌人性命是眨眼之间的事。
如果说是一场或几场战斗,凭借将军这样的勇力,或许可以取胜,但对于两国之间,又是较为长期的作战,单靠勇力或许就不够了,则还需要谋略,而在这一点上,李广就有些欠缺了。
诚然,李广是有一定的谋略的,如追杀射雕者后,自己的百余骑碰上匈奴的数千骑,李广表现得非常镇定,让士兵往前靠,并且故意下马解鞍,使匈奴认为他们是诱饵而不敢贸然进攻,最后得以逃生;还有后来的佯死逃跑等事件,都可以看出李广是有一定的谋略。
但这些谋略只是小的谋略,或者说只是关乎个人性命的“雕虫小技”,距离指挥大兵团作战所需的谋略还远远不够。
仍以这两件事为例,第一件事追究一下起因,是李广为了替中贵人出一口恶气,悄悄地离开大军追杀数十里,射杀二人,生得一人,但也一下子把自己和百余骑置入了险境。
匈奴人是中计了,万一匈奴没有中计呢?不仅李广恐怕是必死无疑,连同去的士兵也很难幸免。
幸好李广只是一个偏将,若是三军统帅的话,结果就可怕了。
所以李广的行动显然是太唐突了,可以说是“逞一时之勇”。
再看李广被俘一事,汉武帝时一次分兵四路向匈奴进攻,李广是其中一路的统帅,匈奴集中兵力迎击李广,一个伏击就打败了汉军,生擒了李广。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将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唐初文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感叹道: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一代名将李广的命运不单单是“难封”二字可以言尽,而是以自杀结束了他将近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
实际上,就在李广生前,时人就已经认为李广此人“数奇”。
数奇,不是数学中的奇数的反着念,用今天的大白话讲,就是命不好,命格差。
明人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一文之末,总结徐渭一生,亦云: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
第一个奇,说的是徐渭文采飞扬,第二个奇,就是与李广数奇一样,则是命运多舛。
纵然李广之赫赫战功与卫青、霍去病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他的命运更是与后二者无法比拟---作为外戚,卫霍二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即便李广身上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读罢《史记•李将军列传》,二千多年以来,无数文人壮士无不唏嘘感慨,而几乎没有人对他进行过严厉的批评。
为什么?我想,人世代谢,能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一酬壮志的人究竟只是少数。
芸芸众生,更多的人都只能是不如意的,不论是生活上、爱情上,还是事业上。
当好运连连的人坐着宝马香车疾驶而过绝尘而去之时,不要忘了,还有多少人在路边摆着他们的小摊点,还要时不时提防城管来砸他们的生意。
因此,他们有共鸣,他们能在这样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更何况,悲剧总是有与生俱来的美感。
故而,在同样的悲剧面前,隐忍下来的司马迁最后写了八个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因为果实甜美,采摘的人多了,树底下也就成了路。
直到今天,我仍然坚信,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应该是受到上面文字的启发: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成了路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一.社会原因以及时代的悲剧李广悲剧究其根本原因是其所处时代的悲剧所致.具体地说是这个时代的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对人才的压制,军用考核制度的不合理(对战果的歪曲)及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将帅间的相互排挤、以及封建当权者的自私虚伪、刻薄寡恩的必然结果。
【读通鉴】四十八年军龄的李广为何至死未能封侯?衣赐履按:武帝时,共分封功臣侯七十五人,其中,因军功而得侯者三十余人,包括李广的堂弟李蔡,李广的儿子李敢,偏偏没有李广。
这些功臣侯中,除了博望侯张骞的名气可能和李广略有一拼之外,其他人的知名度加起来,恐怕也没有李广一个人的粉丝多,呵呵。
今天专门探讨,这个流传千古、军龄四十八年的老兵,为什么就是封不了侯?接着上次讲哈。
前129年,骁骑将军李广领兵一万,从雁门郡出兵攻击匈奴,结果全军覆没,自己被生擒,见隙逃得一命,回到长安,被判死刑,花钱赎了一条命,成为平民。
【飞将军李广】李广家和颖阴侯灌强(老革命灌婴的孙子)都隐居在蓝田(陕西省蓝田县),俩人关系不错,经常结伴到终南山中打猎。
有一天,哥儿几个小聚饮酒,酒罢,夜已深,李广回家经过霸陵(文帝刘恒的坟墓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哨亭,恰逢霸陵尉也喝高了,厉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过。
李广的随从赶紧出来说,你知道你拦住的是谁吗?这是前任李将军。
霸陵尉有趣,说,废什么话!现任将军都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于是扣留了李广,硬是没让通过。
前128年,秋季,匈奴入侵,斩辽西(辽宁省义县西)太守,又攻入渔阳郡(北京市密云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各掳掠屠杀千余人。
此时,卫尉(皇城保安司令)韩安国以材官将军身份驻守渔阳,被打得狼狈不堪,武帝刘彻将韩安国调往右北平郡(内蒙古宁城县西南),老韩没多久病死了,于是刘彻召见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郡太守。
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直接拉出去砍了。
李广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远远躲避。
数年之间,不敢入侵右北平郡。
【没想到,电视剧里还真有这段儿】衣赐履说:李广粉看到李广杀霸陵尉的事情,恐怕往往会选择性跳过。
我的感觉,当霸陵尉听说那位“前任李将军”邀他一起北上抗击匈奴,估计都吓尿了。
但既然霸陵尉最终去了,当是得到了某种人身安全的承诺。
然而,李广还是把霸陵尉处死了,报了当年“一拦之仇”,这个举动显示出李广的气度格局。
《史记》李广难封之性格决定命运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一篇著名的骈文《滕王阁序》中写有这么几句“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现在“李广难封”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人物。
那么李广为什么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隐情呢?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抗击匈奴的名将,他是陇西成纪,就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人。
那里可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传说女娲伏羲就出生在那里,后来的大诗人李白,唐皇室李氏一脉均出自那里。
李广的祖上李信在战国时期就是秦国的名将,后来生擒太子丹,立下功勋,所以李家世世代代都要学习一个本领——射箭技术,他们家的箭法可以说举世无双。
传至李广,其箭法更是精妙绝伦,无人能及,我们下面可以看到。
以至于在《水浒传》中有一位百步穿杨的神射手花荣,人送外号就叫“小李广”,可见一斑。
那么说了半天,李广的骑射技术真有那么好么?会不会有被夸大的意味?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说有一次李广出门打猎,忽听得草丛中有声音,以为是猛虎,于是搭弓上箭,只见在分秒之间一支箭如闪电般直蹿草丛,众人扒开茂盛的荒草,哪里有什么猛虎,原来只不过是一块顽石。
但是让手下感到震惊的是,那只箭的箭头竟然已经射进了顽石之中,不能拔出。
这样的神力和手法世上能有几人?李广只要听说自己所居住的郡县有猛虎出没,都亲自前去射杀。
有一次在射杀猛虎的过程中,那老虎肯定没有死透,竟然站起来还把李广抓伤,在这种情况下李广依然将老虎射杀。
还有一次,汉景帝派自己宠幸的宦官太监前往李广的军营监军,那帮监军尤其是太监监军是非常容易惹事生非的,这不一天这位太监就带着人马去散步去了,途中遇到三个匈奴人,这位太监大人自不量力,觉得我手下这么多人马他们就三人,于是下令攻击。
谁知那三人都是匈奴有名的射雕手,三下五除二,将这位中贵人所带领的人马全部射杀,中贵人自己溜得快,逃回帐中,向李广求救。
李广马上意识到这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他点了百骑,亲自出马,因为匈奴人没有骑马,所以很快李广就追上他们,李广叫手下从两面包抄,将三人团团围住,自己又拿出看家本领,搭弓上箭,射死两人,生擒一人。
时也?命也?作者:管兆英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1年第03期[摘要]中国古代历史名将李广的悲剧命运,一直是文史学界关注的话题。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归结为统治者的偏见、排挤。
本文从李广自身的素质、修养存在的缺陷入手,分析论述了李广悲剧结局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李广悲剧命运在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李广无疑是一个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
一代名将为什么难以封侯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把根本的原因归结为封建统治者的偏见、贵戚的排挤,这也不无道理。
但我认为其根本还是在李广自身。
那么。
李广自身有什么缺陷呢?学识修养上的缺失。
虽说李广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家庭,是名将之后,从小就练就一身高强的射技,但在《李将军列传》全文中,都没有记载李广学识水平的文字。
而名将之后并不能说明此人就有很高的学识修养,或许李广就是一个略有头脑的一介武夫。
而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
首先,学识修养上的缺失反映在性格方面。
李广的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这些性格缺陷一直贯穿了他一生的始终。
莎士比亚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悲剧的人物命运源于悲剧的人物性格。
在《李将军列传》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李广身上的性格缺陷。
如他讷口少言,不善处世、容易记仇、意气用事等。
在专制制度下,一个人纵有干般能耐,如在人际交往中拿捏不当,甚或冲动行事,不仅于事无补,反会引火烧身。
但是李广“讷口少言”,一有闲暇即埋头研究行军布阵。
即使与朋友饮酒也以比赛射箭为乐。
而且他不仅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话,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悛悛如鄙人。
口不能道辞”。
最典型的一个细节就是:当李广知道大将军的决策无法改变之时,竟然“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这是一个胸怀大局、身经百战的将军所为吗?这只能证明他的毫无风度,不会与人相处。
而且,从中我们还可看出李广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受不得半点委屈,古往今来,喜欢这样下属的上司肯定不会很多,更何况是在专制集权的时代。
西汉名将李广终身未得封侯原因探索作者:许凤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摘要:本文首先从文帝以来的用人制度、对外政策及军功制度入手,介绍西汉名将李广终身未得封侯的外在原因,然后从缺乏集团作战的战略战术、军纪不严的治军漏洞,为人刚直、随性、不善言辞、不懂变通的性格特点,不能适应官场交际、不懂政治斗争等内在原因对其未封侯原因进行探索。
关键词:西汉名将李广;终身未得封侯;原因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066-02自司马迁写《史记·李将军列传》以来,李广高大威猛、英勇善战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世人眼中的李广为文、景、武帝三朝元老,一生恪尽职守、为大汉朝尽职尽忠。
他不仅是一名武艺高超、骁勇善射的勇士,还是一位体恤部下的指挥官,他为官清廉,家无余财,与士兵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将士都愿追随左右为其卖命。
李广征战沙场四十余年,声威震慑匈奴,人们给予他“飞将军”的美誉,司马迁用“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称颂他的人格魅力,唐代王昌龄还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千古佳作。
然而这位声威赫赫的武将军却终生未得封侯,落得个“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无数志士为其扼腕叹息,历代学者更从多个角度对其未得封侯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笔者拜读前人著作,结合自身拙见,将李广未得封侯的原因归纳为生不逢时、缺乏战功的外在原因和将勇有余、帅才不足,讷于交际、不善为官的内在原因。
一、西汉名将李广终身未得封侯的外在原因(一)文帝以来的用人制度、对外政策随时而变,李广“生不逢时”汉高祖曾约定:“非有功不得侯”。
随后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个帝王也对该法令进行了严格的遵循。
汉文帝在李广还是武骑常侍的时候就对其英勇极为赏识,曾由衷感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是“生不逢时”的——文帝之时,建立王朝的元老还在,要稳定江山,必须以位高声显的老将为主论资排辈,鲜有新人被破格提拨,加之江山初定,国家和百姓都需要修养生息,大汉朝多采用防守策略,并通过和亲政策避免与匈奴交火,这使得早年的李广在边境固守防范上作用突出,很少有机会通过主动出击,绞杀敌颅的方式积累战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一般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功高不爵,命运多舛。
而且这句话自古流传至今。
大家都知道,李广,是中国军事史上有名的飞将军,从军四十余年,经历大小战争上百次。
匈奴畏之如虎,望名而靡,称他为“战神”。
但是,为何李广到最后也未能封侯,只落得饮恨自杀的结果?时也?命也?李广出身将门之后,曾祖父李信是秦始皇时著名的大将,一生功勋卓著,威名赫赫。
从小的李广就以习武、骑马、射箭为职业,练就了一身的本领。
二十岁时,他以将门之后和自身本领入选为吏,后入边塞抵御匈奴。
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而且爱兵如子,对他手底下的士兵非常好,经常同吃同睡,真正做到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很受士兵的拥护。
这几十年来,李广一直在汉匈边界上与匈奴进行小规模的战斗,名气虽大,战绩却不甚理想,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也不过是俸禄二千石的太守。
汉武帝元光五年,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雄才伟略的汉武帝亲自进行军事指挥,派几路大军分别出击匈奴。
此时的李广虽已有57岁,当他接到汉武帝的诏令后,欣然从命。
只不过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李广这路大军兵败,他本人被匈奴人擒获,后来设计诈死,才从匈奴逃回汉营。
也因为此次的兵败,李广被贬为庶人。
作为一个将军,一下子削职为民,让其闲居,其心情可想而知。
再加上比他年轻的部将都因战功封候拜将,心里的滋味更是不好受。
李广在家闲居几年之后,觉得自己已老,再不立功就没有机会了,于是就向汉武帝请缨,要求上阵杀敌。
汉武帝敬其威、服其壮,就命他率军属于卫青麾下,参加大军远征。
但是这一次,李广也没有否极泰来,并且永远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
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门三代名将却三代悲剧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导语:历史上,西汉大将李广无疑是倒霉蛋的代表。
虽然他戎马一生、骁勇善战,在内外战场上屡立功勋,但却总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封侯之赏。
所以,很历史上,西汉大将李广无疑是倒霉蛋的代表。
虽然他戎马一生、骁勇善战,在内外战场上屡立功勋,但却总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封侯之赏。
所以,很多人将李广的不幸,归咎于命运。
就像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中所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这里的数奇代表的就是命运不好。
然而仔细阅读史书我们发现,李广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运气不好,而是在于他自己的性格缺陷,那就是不懂得与“关系户”相处。
都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李广子孙丝毫不吸取前辈的教训,总在与关系户相处方面“栽跟头“,最终落得个灭族的下场。
一:自古与“关系户”杠上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是秦汉时期著名的武将家族。
该家族精于战射之道,为国家贡献了无数能征惯战之才。
在秦国,陇西李氏以将军李信最为出名。
李信少年得志,深为秦始皇所信任,是秦国的主要将领之一。
在秦楚之战中,秦王嬴政曾询问老将王翦,灭楚需要多少军队。
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不可!”然而秦王又转而询问李信:“你认为需要多少呢?”李信踌躇满志地回答:“二十万就够了!”于是秦王就派遣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讨伐楚国。
李信的军事行动本来十分顺利,楚军无不望风披靡。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处于李信后方的秦将昌平君反了。
原来昌平君本是楚国公子,估计不忍见祖国灭亡,于是愤而叛秦。
李信见自己腹背受敌,急忙回军攻打昌平君。
不想楚将项燕率领军队,突然猛攻李信部,导致秦军大败,七都尉死于乱军之中。
在秦灭生活常识分享。
李广难封的原因初探作者:张旭李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8期摘要:有“飞将军”之称的汉代名将李广无论是在民间传说,还是在史册词赋中都是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英雄人物,他通常的指代意义或是失意英雄,或是命运不平与无情,这些情感特质都因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起,笔者试着在本文中探寻李广难以封侯的历史原因,从这一历史事件中知得失,得启发。
关键词:李广;难封;原因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82-01西汉名将李广北击匈奴,骁勇善射,智谋超群的形象也已深入人心。
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常建的《吊王将军墓》:“常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
”刘禹锡的《平蔡州三首》:“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
”高适的《塞上》:“惟惜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为什么李广战功赫赫,却至死也没有封侯,落得个愤恨交加,引刀自刭的结局?难道仅仅是时运不齐吗?笔者试着抛开感情因素的影响,以客观资料为依据,拨开历史的迷雾发现最接近事实的答案。
原因一:勇猛有余,谋略不足“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李广高大威武,擅长骑射,惯于冲锋陷阵,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在做上谷太守时,同匈奴作战,置个人生死于外,非常勇猛。
以力战为名。
后来李广曾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做过太守,都是以力战闻名的。
不懂战略部署,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轻敌。
在后面的作战中就吃到了苦头。
李广生平最后一次出击匈奴的大战役中,卫青担任主帅。
他没能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致使单于逃跑。
李广对其部下说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李广难封:血性一男儿命蹇时乖-中国网------------------------------------------------------------------在汉匈作战史上,卫青、霍去病可以称之为绝代双骄,他们共同完成了武帝讨伐匈奴的主要战役,基本消灭了匈奴军队的主力,同时,也成就了各自的一世英名。
但是,汉匈战争史上还有一些将军,他们一生与匈奴作战,命运之神似乎总和他们开玩笑,连一次封侯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飞将军李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名将李广终生未得封侯?引刀一绝平生梦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为了歼灭匈奴主力,决定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大胆制订了深入漠北、犁廷扫穴、寻歼主力的战略方针,集中十万精锐骑兵,组成两大兵团,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领。
卫青从定襄出兵,令李广做前将军,公孙贺任左将军,赵食其任右将军,曹襄任后将军,大军越过沙漠,于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恰在此时,卫青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
对于远涉沙漠作战的汉军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情报。
随后,卫青突然下令前将军李广,率部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走东路,合围单于。
东边道路迂回,水草稀少,不利于大部队行进。
前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到此时已历文、景、武三朝近半个世纪,好不容易有了打先锋的机会,还是直接面对匈奴单于,突然调到右将军赵食其军中,自然心有不甘。
根据情报提供的具体位置,卫青决定正面迎击单于军队。
汉军用战车排成环形营垒,阻止匈奴骑兵突袭,然后以左右两翼急驰向前,包围单于军队。
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装备精良,作战进退有序,自己绝难取胜。
因此,傍晚时率领几百名骑兵,突围而去。
汉军轻骑兵连夜追击,匈奴兵士四散奔逃。
天快亮时,汉军追出二百余里,没有追上单于,俘获、斩杀敌兵一万多人。
同时,霍去病重创匈奴左贤王军队。
这就是著名的漠北决战。
卫青漠北胜利归来时,李广和原任右路军指挥的赵食其才姗姗来迟。
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广难封的原因探讨503 王港励李广,汉代名将,战场上所向披靡,“自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匈奴兵畏惧汉军,最惧李广,号为“飞将军”。
他战功显赫,但偏偏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悲情人物。
李广一生的使命便是同匈奴作战,对汉忠心耿耿,却因一次不该归责于他的失利,而“引刀自刭”,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有射箭之能,有韬略之才的将军,却无封侯之命呢?其一.但看李广本人,家世清白,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击胡,历三朝与匈奴交兵数十次,爱兵如子,清廉爱士,这本没有什么。
只是只是太过坦率正直往往难以在朝堂之上立足。
讷口少言,自负其才,不懂得将自己光芒收放直如;心胸狭窄,不懂得广结人脉,于是他纵横官场这多么年,能做个将军就不错了,别有用心之人早就不知道明着暗着害了李广多少次了。
刀剑杀人于有形,阴谋害人于无形,他的自负在一言一行中或许早就得罪了高官重臣,否则怎么会盛传李广“数奇”呢?他只晓得兵法上讲究兵不厌诈,却不知人与人之间的两面三刀。
再者,李广太过自负,太过要求完美,要求自己百发百中,发即应弦而倒,以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丧失了多少次立功的机会。
兵法上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更何况是武帝这位好大喜功的君主,更何况身处那个以人丁多少来论国家实力之时。
其二.汉武帝掌握着李广的生死荣辱!武帝好神仙,信方术,所以尽管赏识李广,但对李广“数奇”的说法深信不疑,阴诫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匈奴正面交锋,使得这位“飞将军”难有立功之机。
再者,武帝好女人,他自己讲能“一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夫人”。
武帝在众多将领中最宠爱卫青与霍去病,他们二人都与武帝元朔改革所立皇后卫子夫有亲眷关系,李广生逢武帝宠幸卫后之时,即使有天大的才能,也是螳臂挡车,胳膊扭不过大腿,败于卫氏集团!武帝偏宠卫青、霍去病,出塞之时,兵多将广,补给充足,期盼他们建立不世奇功,而李广出塞,人少不说,而且粮草缺乏,后继无援,被匈奴兵俘虏也情有可缘,可是武帝却容忍不了这样的失败,让李广赎金免死,贬为庶民。
“李广难封”终极真相:原来是皇权与舆论的一场博弈!“李广难封”是历史上一桩著名公案,其原因众说纷纭,主观上多归结于李广自身的缺陷,如不擅长奔袭战、政治不敏感、心胸狭窄等等;客观上则归结于体制问题,如汉朝军功制的落后、皇帝任人唯亲、官场倾轧盛行等等,但综合考察西汉尤其是汉武时代的政治结构及封侯状况,可以发现上述说法都有很大问题。
那么,“李广难封”的真相究竟如何呢?汉代封侯有多难?按军功授爵,是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
汉承秦制,分军功爵为二十个等级,最高一级为“列侯”,这就是李广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列侯既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权利的象征。
如果把汉帝国比作一家大公司,列侯就相当于公司股东,只是他们的股份不称“股”,而称“户”。
一个侯食邑多少户,就表明他能得到多少户人家的供养,将这些人家的田赋装进自个的腰包。
侯的封号是世袭的,可以传给后世子孙。
在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封侯自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从公司老板皇帝的角度来说,每封一个王或侯,就损失一部分土地和纳税户,所以创始人刘邦曾对封王封侯做出过严格规定,即“非刘姓不王”、“非功不侯”。
封王拼的是出身,投胎的时候就决定了。
封侯拼的是功劳,值得奋力一搏,但其他功劳还不行,必须是大的军功,得率军队在战场上杀死或俘虏足够数量的敌人才行,这有个术语叫“首虏率”。
当初,连萧何、张良的论功封侯都引起不小争议,可见首虏率是个硬指标。
有了这个硬指标,封侯就没那么容易了。
李广没封侯不假,当时和他齐名的程不识将军同样没封侯,武帝时代其他名臣,如“智囊”韩安国、“财神爷”桑弘羊以及屡办大案的张汤等,都是要能力有能力、要功劳有功劳,也都没封侯。
卫青直捣龙城、斩首七百余级的那一仗,取得对匈奴的历史性胜利,却因未中首虏率,只是被封为关内侯(无国邑,比列侯低一级),后来他连续立有大功,才封了侯。
所以在汉朝,你若不是刘姓皇族,又没有实打实的战绩,就别指望封侯了——股东是那么好当的么?话说回来,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虽说刘邦当初杀白马盟誓,搞得煞有介事,他的继任者们还是一再违背他的意愿。
1 李广难封的悲剧性因素 【摘 要】李广的难封之悲剧给后人留写了无限的感慨!很多则是同情。如陈子昂的"何如七十载,白首未封侯" ①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② ,“自叹马卿常带疾,还嗟李广不封侯”③李广终其一生,大大小小七十余战,不过三千石,不得封侯。而他的部下,所谓的"才能不及中人"者却一个个的封了侯,超过了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悲剧!李广曾自己慨道:"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悲剧呢?本文从大的两个方面来试着论述其原因(一)社会因素。包括李广一生所生活的三个阶段即: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分别分析了李广的经历及其功绩,以及他所不能封的原因,其中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一笔带过,重点写了汉武帝时期李广的作战经历及其功绩和难封的因素。(二)个人因素。外部条件固然是李广难封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李广本身的性格因素也对他的难封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史记》中关于这方面最典型的记载就是那次李广自述的坑杀降卒的事件。除此之外还有如他性格中的心胸狭窄、好意气用事、没有远大的政治目光等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他的难封!应该说李广的难封的悲剧性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很难说明究竟哪个因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本文把有关李广难封的因素放在一起却不说明哪个才是关键,正是鉴于此!
【关键词】李广;难封;悲剧性;因素。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④ 这一千古名言揭示了李广一生的悲剧命运-难封!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惆怅和伤感。李广的一生功绩的确不可埋没。从前人的诗里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⑤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⑥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李广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并且避之数岁不敢入侵。这当然与他的才能和战绩是分不开的。但就是这样一个"飞将军"却终其一生不得封侯。是什么使这样一个"飞将军"的命运如此多舛、如此坎坷。"李广悲剧是一种意外后果,他与许多行动者的行为都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但这种后果的责任很难归之于任何一方。" ⑦ 王传武的观点的确有道理:并不是某个人、某个因素造就了李广的悲剧,但追根溯源却都和他们有一定的关系。 (一)时代原因:包括三个时期即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汉武帝时期。 汉文帝时"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⑧。显示了非凡的勇猛和才能。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文帝的一句话就注定了李广的命运"惜乎,子生不逢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说的汉文帝、汉景 2
帝时期的盛况!"文帝本修黄老,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净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⑨文帝时期大力发展国力,对匈奴大都采取防守或是和亲的政策。在说自从高帝"白登之围"后,国力明显下降,无力与匈奴相抗衡,与匈奴取得了屈辱的和平环境。在没强大的国力的支持下、没必胜的信心下,汉文帝是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的!文帝时的不用武力是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到了汉景帝时,李广正当壮年,正是为国出力的美好时光!可惜国内依然是和平的发展的大好环境,看来李广又要荒废才能了!不知是应该为李广可喜呢,还是为国家可悲呢。这时国家出现了内乱,面对景帝的削番,"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印、济南王辟光、茁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他们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反叛了!虽然景帝诛了晁错仍然没能平息叛乱,这时,景帝不得不动用武力,派遣大将军窦婴、太蔚周亚夫将兵诛之。这时,李广在周亚夫的手下"广为骁骑都蔚,从太蔚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本来这对李广来说是个升官的机会,很可惜,他私下接受了梁孝王的将军印,孰不知,梁孝王和景帝素不睦⑩,可以说这是李广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的,结果"还,赏不行。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可以说这一次是李广难封悲剧的开始! 到了汉武帝时期,可以说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汉武帝一反文帝、景帝时的修养生息政策,大力用兵,准备用武力征服匈奴,李广在汉武帝时期主要参加了5次战争: 第一次是"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 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第二次是"其后四岁,广以卫蔚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第三次是在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攻打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第四次是在元朔八年"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幕,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罴,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3
第五次也是李广的最后一次出战,元狩四年,我们先来看看汉武帝的态度"大将军 、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自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杀。" 李广自结发起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七十多仗,威名远扬,以至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侵犯。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 ,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切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吴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吴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也。'"这段因果报应说显然不能叫人信服。能够令人信服的理由就是李广功少,在几次战争中李广均落了下风。那么是什么导致李广功少的呢?肯定不是李广的才能的问题,相反李广正是凭借自己的勇敢和胆识一次次化险为夷。如在李广被捕的那次战争中"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于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数十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如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正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胆识才能逃脱。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在李广的五次对匈奴的战争中,有两次未遇敌,两次以少战多,而有几次都是任后将军无缘与敌人遇见,更不用说建功立业了,在他第四次的战争中,以四千低四万犹能杀敌,而得到的结果却是功过相当,而在同年的战争中霍去病带一万骑,杀敌八千九百多,虽然损失过半,却仍然得到二千二百户的封赏。要彻底的分析李广难封的悲剧还不得不提到汉武帝的著名的两大将卫青、霍去病。卫青何许人也?卫青本系家奴,因其姐卫子夫的入宫贵幸,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光五年,寸功未立的他就被命为车骑将军,首次出战就带兵一万!我们来看看卫青的几次出征: 第一次: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带兵一万,斩首数百。 第二次:元朔元年带三万人,斩首数千。 第三次:元朔二年,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人,畜数十万,走白羊、偶烦王。以三千八百户封为长平侯。而他的部下如苏建、张次公也皆封侯。 4
第四次:"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亦封青六千户,而青的三个儿子及其他的手下如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等皆封为侯! 第五次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 由此,我们可以做一下比较,卫青寸功未立就被封为车骑将军,首次带兵就带了一万,以后增加到三万、五万,最多的一次就有骑兵五万,步兵数十万,他的儿子及其部下也都一个个封了侯;而李广呢?带的兵最多的一次才一万人,他的败大都因为寡不敌众而失败,与霍去病相比更不用说了,《史记》中载"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在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骠骑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千六百户封为冠军侯。以后又封为骠骑将军,所带的兵都是"常选"(即从汉军中选取的精锐)。他带的兵数大致和卫青相似。同是也可以看到,每次打仗卫青、霍去病都是做前队,而李广却大部分做了后卫,失去建功立业的机会,廉颇八十尚能"吃饭",何况李广才60左右,汉武帝为什么要如此部署呢? 《史记》中载:"是时王夫人方幸与上,宁乘说大将军曰‘将军所以功未甚多,身食万户,三子皆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贵,愿将军奉所赐千金为王夫人亲寿'。大将军乃以五百金为寿。天子闻之,问大将军,大将军以实言,上乃拜宁乘为东海都尉"。这番话无疑说明一个问题即卫青、霍去病尊宠的根源--外戚身份。而汉武帝的做法即拜宁乘为东海都尉无疑在向人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重用外戚天经地义,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尊宠来源与皇帝的恩泽,当然这和他们本身的才能是分不开的。卫青、霍去病战绩不俗,几乎攻无不克、站无不胜,这更加坚定了汉武帝选用外戚的决心和信心!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李广为什么没有卫青、霍去病那样被重用了,李广的门第决定了他不会像卫青、霍去病被重用,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将军,与刘氏没有丝毫血缘关系,不被重用何来功绩,何来封侯之说!还有就是李广与卫青、霍去病关系不深,要不然卫青、霍去病的手下那么多人封侯必定有一个是李广。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广先是"生不逢时"后是逢时却不被重用,可以说这既是这个时代造就了李广的悲剧,也是汉武帝造就了他的悲剧。时代这个因素是一个必然的因素,而汉武帝只是执行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偶然的决策者,如果不是汉武帝换了别人的话,为了维护刘家的天下,为了维护自己的江山社稷,在这个大背景下也一定会这么做的。我们来看看这个时代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