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与控制》第6章-优先通行管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51
1、“交通管理”是对道路上的行车、停车、行人和道路使用,执行交通法规的“执法管理”,并用交通工程技术措施对交通运行状况进行改善的“交通治理”的一个统称。
交通控制是依靠交通警或采用交通信号控制设施,随交通变化特性来指挥车辆和行人的通行。
2、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分类:交通执法管理:具有法律意义必须强制执行的管理措施;交通治理:不具有法律意义3、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原则与方法以人为本(保护弱者)、公平为重(公交优先)、因势利导(科学管理)、环境友好(持续发展)、交通分离(安全有序)、交通连续(方便快捷)、流量均分(时空利用)、总量削减(缓解拥堵)、交通信息(信息为重)、“四E”科学(减少事故)4、交通引起的问题:土地问题,安全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5、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第一阶段:传统交通管理(保障交通安全)、第二阶段:交通系统管理(提高现代道路效率为主)、第三阶段:交通需求管理(降低需求量,以适应已有道路设施的容纳程度)、第四阶段:智能交通管理(加以科学技术,提高交通系统利用率与服务水平,保障交通需求)6、交通管理体制:是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所授予的交通管理权限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分工合作。
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是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所授予的交通管理权限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分工与合作。
健全、合理、高效的交通管理体制,是达到交通管理目的最重要的支撑保证,是达到交通管理目的最重要的支撑保证,是达到交通管理目的最重要的支撑保证,是达到交通管理目的最重要的支撑保证条件之一。
7、交通管理分类:交通行政管理、交通执法管理、交通运行管理8、城市交通管理的特点:管理的有限性和影响的扩展性,机非混合交通,对机动车发展准备不足,出行方式、出行结构和出行分布不断变化,中心与衔接治理相结合,常规治理和利用ITS相结合,多层次化的趋向9、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现状问题和需求分析、制定发展目标和策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近期改善方案、拟定实施行动计划10、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组织机构、编制原则、流程、保证严肃性11,交通管理的目的:保障安全,疏导交通,保持交通通畅,减少道路拥堵,降低道路上的交通总量,提高交通效率。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笔记绪论一、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概念和目的1. 概念交通管理与控制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交通流进行有效的组织、指挥、监督和调控,以实现交通安全、顺畅、高效的一种系统性工作。
它涉及到交通规划、法规制定、行政管理、秩序维护、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
2. 目的(1)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交通管理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优化交通流,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减少拥堵。
(3)减少交通拥堵: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和管理,降低拥堵频率和程度。
(4)保护环境:通过交通管理减少车辆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二、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内容和原则1. 内容(1)交通规划:包括交通发展战略、交通网络布局、交通设施规划、交通需求预测等。
(2)交通法规:涉及交通法规的制定、修订、执行和监督,包括交通信号、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等。
(3)交通行政管理:包括交通政策的制定、交通宣传教育、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等。
(4)交通秩序管理:维护交通秩序,包括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组织、交通疏导等。
(5)交通运行管理:涉及行车管理、慢行交通管理、停车管理等日常运行管理。
(6)优先通行管理:实施公交优先、紧急车辆优先等措施,提高特定交通流的通行效率。
(7)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通过交通系统优化和需求管理,实现交通供需平衡。
(8)特殊事件交通管理:针对节假日、大型活动、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下的交通管理。
(9)交通拥挤管理:通过多种手段缓解和预防交通拥堵。
(10)交通信号控制:设计和优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2. 原则(1)科学性:基于交通工程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科学理论进行交通管理。
(2)系统性:将交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协调各组成部分,实现最优运行。
(3)预见性:根据交通发展趋势,提前规划和管理,避免问题的发生。
(4)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策略,应对不同交通问题。
(5)公正性:确保交通法规的公平执行,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交通管理与控制 (第四版)》全书重点部分标记绪论1.为什么要进行交通管理?交通管理能够整合现有道路资源,在不投资建设新的道路情况下挖掘道路资源潜力,在节省投资的同时增加道路的性能力,保证道路畅通。
2.现代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什么?现代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通过采用“交通需求管理”来减少道路上的汽车交通量的需求。
3.本课程讨论的交通管理是指哪两个层面?侧重的是哪一层面?本课程中所讨论的交通管理按其是否具有法律意义,在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具有法律意义且必须强制执行的管理措施,是指在交通法规中制定的,为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所必需的基本交通规则。
2。
用来改善交通状况的工程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本身不具有法律意义,但要使这些措施能得以有效实施,还需依靠具有法律意义的管理措施来强制执行,或依靠经济手段来诱导执行。
在本书中对两者都分别作了必要的探讨,但主要探讨的重点是后者。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必看)1.交通管理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管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交通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交通管理:建新路、配以提高老路通车效率措施的交通管理来满足汽车交通需求的增长。
第二阶段:交通系统管理:以提高现有道路交通效率为主。
第三阶段:交通需求管理:对交通需求加以管理、降低其需求量以适应现有道路交通设施能够容纳的程度第四阶段: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应用到交通管理中。
3.什么是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就是以保障城市交通安全、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有效管理交通需求为目的,根据社会经济与交通发展对交通管理的要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用地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交通运行现状调查,应用交通工程、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制定城市交通管理的目标与策略,对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组织、城市交通管理设施、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以及城市交通管理科技应用与发展进行系统规划。
名词解释1.交通需求管理(TDM):交通需求管理是引导人们采取科学的交通行为,理智地使用道路交通设施的有限资源。
简言之,交通需求管理主要管理的是:人们理性地使用汽车,而不是人们是否拥有汽车。
2.视距三角形:为了提高无控制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它通过绘制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形保证在交叉口前,驾驶员对横向道路两侧的可通视范围,它是全无控交叉口设计和设置的基本依据,必须注意,“视距线”应画在最易发生冲突的车道上。
在双向交通的道路交叉口,对从左侧进入交叉口车辆的视距线,应画在最靠近行人道的车道上;而对于从右侧进入交叉口的车辆,则应取最靠近路中线的车道。
在视距三角形内不得有高于1.2米妨碍视线的物体。
3.绝对时差:绝对时差是指各个信号的绿灯或终点相对于某一个标准信号绿灯或红灯的起点或终点的时间之差。
4.绿信比:绿信比是一个信号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长与周期时长之比,一般用λ= Ge/C表示。
5.通过带:在时-距图上,各个信号交叉口绿灯时间始端连线与终端连线中最窄的一组平行斜线所标定的时间范围称为通过带。
6.交通系统管理(TSM):交通系统管理是把汽车、公共交通、出租汽车、行人和自行车等看成为一个整体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运营、管理和服务政策来协调这些个别的组成部分,使这个系统在整体上取得最大交通效益。
7.路边存车:在道路沿侧石车行道上的机动车停存,或人行道边的自行车停存。
路边存车管理的目的是使道路在“行车”及“存车”两方面能够得到最佳的使用。
8.相对时差:相对时差是指相邻两信号的绿灯或红灯的起点或者终点之间的时间之差。
相对时差等于两信号绝对时差之差。
9.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把区域内的全部交通信号的监控,作为一个指挥控制中心管理下的一套整体的控制系统,是单点信号、干线信号系统和网络信号系统的综合控制系统。
10. 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