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大数据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红许春秀廖明海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4年第12期
摘要:随着国内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正常运行中产生大量数据。高校内的数据来自于不同的层次和分类,这些数据主要围绕着面对教师或学生的服务与管理而产生。文章介绍了大数据的产生的背景,大数据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以及预测大数据在高校未来的应用前景。总结了在当今决定能否“多算”的重要因素是掌握数据的多少以及对数据处理能力的高低。
关键字:大数据;高校;应用
从2012 年开始,包括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在内的一批大学不约而同开展了对大数据的探索。
一、大数据产生的背景
大数据是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大数据主要在互联网上、物联网、社交网络、智能终端普等中产生大数据,同样大数据在企业、教学单位正常运行中产生大数据(big data)。一提到大数据,很多人都会想到4V:Volume、Variety、Velocity、Value。这4V代表了量大,从TB升级到PB甚至ZB,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仅2009年美国国家教育部的某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就膨胀至269PB,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的数量更是高达1.82ZB,相当于全球每人产生200GB以上的数据,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多样,数据记录、网页、视频等,在校园中,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各种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实时,处理速度快,能够反馈,并能预测社会行为;价值密度低,应用价值高。
二、大数据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一)为教师服务
在教师科研上,教师可以以大数据存储与智能处理方向研究课题,涉及大数据的存储、处理、检索、挖掘,如和国家电网、互联网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从而不但可以使专业知识进行长期积累,而且还可以创收;大数据往往被用于统计、分析气候信息并用于天气预测,教师还可以进行以气象科学研究。
在教师教学上,大数据应用于课堂教学,大数据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微观表现。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获得的数据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宏观整体性的,即通过检测分析、问卷调查、学生面谈或同学他人侧面了解等方式获得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关心问题等。第二是经验感知性的,即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日常的观察给出对学生的大概评价。运用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获得一个学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中所产生的全息数据约5-6GB,而且可以对
这个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情绪态度等进行全方位分析,得出学生学业的优缺点和对待学业的态度等。如果能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我们教师就能在教学上采用针对性地教学方式。
(二)为学生服务
在学生学习上,基于以短视频和交互式练习MOOCs大数据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网络课程,还可以使学生自己选择时间和地点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文峻介绍了开源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项目,他认为MOOCs将会是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革命。可以使大学生“逃课”变成了网上“淘课”,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就业上,用大数据助推大学生就业难题化解,对大学生就业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存储、计算、挖掘和管理,并通过深度处理技术和数据建模技术,使数据具有“智能”的技术能力,可增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
(三)师生互利
每个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全部学习对象(Learning object)的全部学习行为都会被自动记录下来,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将会汇集成“学习大数据”,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挖掘,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中发现、把握其中隐藏着的学习规律,使教师能够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能及时进行反馈指导及“推荐”学习资源,能够持续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藉以实现“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三、大数据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学校内的数据来自于不同的层次和分类,既有人事、财务、资产、科研等常规管理型业务产生的结构化数据,又有多媒体教学资源等非结构化数据;既有用户使用网络产生的行为数据,又有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感知到的位置数据等。这些数据围绕着面对教师或学生的服务与管理而产生。从学校高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包含学校的固有和流动资产信息、师资信息、科研信息、学生管理信息、师生评价信息、财政信息、外界媒体关注学校、图书信息、信息招生就业信息等。同时随着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兴起,学校师生主动产生和由一些传感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自动收集的信息越来越多,如办公软件、校园一卡通、微信和微博等社交信息,各类搜索点击记录信息等。以上信息存在着数据量大、结构类型多样、产生数据频率快的特点。这导致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此类数据所耗费时间超过了可容忍的时间。对大数据的有效分析将是现代化大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国内高校为提升综合竞争力,如拥有正确的信息并能预知未来发展就意味着拥有竞争优势。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如果我们能在海量的学生借书的信息中找到学生对哪类图书最爱好;如果通过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来分析了解学生的消费状况,通过学习成绩记录、入出校门记录和校园一卡通在网络机房的登录记录数据来分析出影响学生的记录因素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找到最好的预测
模式,当然同样也可以运用在高校预测招生生源情况、就业情况,预测师生、职工的各种需求情况,以及学校的未来发展情况等。
四、大数据在高校未来的应用前景
(一)为高校学生带来实践创新及就业机会
第五届中国智能运输大会暨第三届深圳国际智能交通与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展览会6月10~12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设八大专业展区关注大数据移动互联。此次大会将首次举办“智能交通创意大赛”,旨在鼓励高校师生科技创意,密切产学研用,增强高等院校师生与行业及市场的契合度。大数据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就业机会,来自Gartner 的调查显示,2015年大数据为全球带来440万个IT岗位。
(二)为高校带来新的专业设置机会
中国最权威的时政媒体《人民日报》整版报道,“媒体将2013年称之为‘大数据元年’。目前,几乎所有的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都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大数据产业”。大数据的到来给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12年9月成立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2013年初成为国内第一所设置“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硕士专业,从而为国内其他高校设置大数据专业或方向奠定了基础,同时有助于将来学生更好地就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院士表示,产业发展,人才先行。围绕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硕士项目“希望以实际行动来回应社会对大学的需求,以更有力的方式来承担大学应有的责任,为大数据这样的新兴产业发展输出高水平、复合型精英人才,确保产业科学、持续、高速的发展”。
(三)为高校考生报考带来了参考依据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已经结束。高考过后,考生进入填报志愿阶段。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杨洋和中山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潘嵘创办的国内首家人才大数据机构 历时半年统计分析研究的《2014年中国大学与专业就业数据报告》于6月10日出炉,此分析研究报告包括男女比例之学校、男女比例之专业、专业稳定性、专业规模、专业冷热度等都为高考生填报志愿、毕业就业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依据。
《孙子兵法》中有言:“多算胜,少算不胜。”今天,决定能否“多算”的重要因素在于,掌握数据的多少以及对数据处理能力的高低。有了大数据对象、大数据处理与应用的技术,再与各类实际应用需求相结合,大数据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