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护理心得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发生在产妇产后期间。
它与生理和心理因素紧密相关,给产妇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了解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护理心得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其康复非常重要。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可以分为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两个方面。
从生理方面来看,产后身体的变化是导致产后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妇女在怀孕期间会经历许多激素变化,包括孕酮、雌激素和催产素的分泌水平的变化。
这些激素的突然下降可能会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此外,产妇还有可能面临生理疼痛、乳房疼痛、疲劳感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增加她们患上产后抑郁症的风险。
从心理方面来看,产后抑郁症的原因主要在于产妇面临的心理压力和适应困难。
产后期对于新妈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生活角色,她们需要学习如何照顾婴儿,如何应对新的家庭责任和角色转变。
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着各种压力和不适应的困难,比如对于自己能力的怀疑、对于新生命的责任感和忧虑、对于身体形象的不满等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对于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关怀和支持。
其次,提供全面的支持和照顾。
与其他家庭成员和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支持体系,对于产妇来说非常重要。
家人应该给予产妇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帮助她们顺利度过适应期。
同时,医务人员也要提供全面的护理,包括关注她们的饮食和睡眠,帮助她们处理化妆和形象等问题。
最后,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对于产妇的心理康复非常重要。
家人、朋友和社区组织可以提供产妇所需的支持和关爱,帮助她们逐步恢复自信和能力。
此外,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应加强对产后抑郁症的宣传和关注,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
总之,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患者和其家庭来说带来较大的困扰。
了解其原因和护理心得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帮助患者早日康复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家人和社会各界都应关注和支持产后抑郁症患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教育、治疗和社会支持,为她们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目的分析出现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随机抽取2023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出现产后抑郁的孕产妇147例,收集其各自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在产前的具体行为是否存在异常,在相关的医护人员共同分析的基础上,就孕妇产后出现抑郁症的具体原因,以及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经调查分析,导致孕妇出现产后抑郁的原因主要有五大因素,分别是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其他因素(医院的环境、新生婴儿的性别等)。
其中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所占比例最重,是造成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的两大首要因素。
讨论产后抑郁对产妇的影响,可直接连带到新生婴儿的身上,影响婴儿身体、智力等方面的正常发育。
因此,相关的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发现患有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并通过专业的医学与心理手段对其进行疏导,缓解其抑郁情绪。
产妇在产褥期的情绪非常脆弱,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或者是受到自身内心想法的影响,就会出现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本质上不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医学领域称之为产后抑郁症[2]。
产后抑郁症对产妇的身体恢复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酿成精神疾病,妨害婴儿的健康成长。
笔者随机抽取了2023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出现产后抑郁的孕产妇147例,进行研究分析,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本院2023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出现产后抑郁的孕产妇147例作为研究对象,起止年龄为22岁至43岁,平均年龄为(29.5±3.14)岁。
经确诊,纳入的147例孕产妇皆无重大生理疾病,产前精神状态正常,符合纳入标准。
1.2方法收集其各自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在产前的具体行为是否存在异常,在相关的医护人员共同分析的基础上,就孕妇产后出现抑郁症的具体原因,以及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析。
1.3评定标准[1]以SDS评价表作为评定标准,评定产妇的抑郁症程度与其心理状态,存在多重因素。
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该怎做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也被称作产后抑郁障碍,产后抑郁症是特发于产妇产后特殊阶段的精神心理疾病,一般可发生于产后6周内,并在产后3~6个月左右逐渐恢复,病情严重的产妇其产后抑郁的持续时间可长达1~2年产妇再次妊娠分娩后产后抑郁症的复发率可高达25%左右。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对于产妇的身心健康、产后恢复、新生儿生长发育以及家庭幸福等均构成严重影响,所以了解产后抑郁症及其危险因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来预防产后抑郁症意义重大。
1、产后抑郁症有哪些表现?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典型症状表现为闷闷不乐、精力不足以及兴趣减退,产妇还可出现精神焦虑、紧张、体重减轻、失眠以及缺乏食欲等情况,甚至产妇可出现自残、自杀以及伤害婴儿等行为或倾向。
多数产后抑郁症发生于产后6周内,产妇表现为明显的抑郁情绪,例如情绪低落、精神疲乏、缺乏兴趣以及愉快感丧失等。
产妇不明原因的感觉闷闷不乐以及心情压抑,甚至无缘无故的哭泣,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使产妇丧失兴趣,对于周围的一切事物提不起兴趣,也无法体会到新生儿照顾中的乐趣与幸福感。
产妇经常性的感觉身心疲惫,无法照顾新生儿,通过睡眠和休息产妇也无法获得体力和精力,经常性的感觉心烦、易怒、焦虑,无法集中注意力并丧失自信心,经常感觉自己不如他人,甚至产生负罪感。
产妇随着抑郁情况的加重或抑郁持续时间的延长,还可能产生睡眠障碍、性欲减退、缺乏食欲以及体重下降等情况,部分病情严重的产后抑郁产妇还可产生妄想、自残自杀等行为。
2、产后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有哪些?(1)生理因素产妇在分娩之后会出现机体内分泌水平的变化,与此同时神经递质也可出现一定的波动,这与产妇产后的负性情绪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产妇在分娩之后身体中的雌激素水平以及孕激素水平会出现骤然降低,其中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引起产妇儿茶酚胺物质的减少,进一步对神经递质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产妇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如果不加以护理干预,容易引起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目的产后抑郁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产后综合症,它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还影响到小孩的生长发育,(研究表明:产后抑郁的婴儿气质类型更偏于困难型)甚至还会影响到婚姻家庭和整个社会。
本文主要探讨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为给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大量阅读妇产科学和心理学的书籍、论文等资料。
结果总结产后的应激因素主要包括生理。
心理、社会。
其中以社会中的家庭环境和医务人员与产妇的相互交流与配合为主要原因。
进行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周密的护理可减缓或治愈产后抑郁症。
结论医务人员充分了解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原因后有针对性的做好产前教育与指导,分娩时的体贴关怀与做好对产妇产后的健康指导和育婴的常识和技巧,家人创造和谐安宁的环境,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减缓或治愈产后抑郁症,提高产褥期的质量。
标签:产妇;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基础和心理护理1 产后抑郁症的概念及临床特征产后抑郁症是指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
它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等。
它的病史特点是它的发生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
特别是妊娠期的抑郁焦虑情绪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产后2星期内发病,产后4~6周逐渐加重,有25~50%患者可以持续产后六个月甚至更长通常有失眠,焦虑,烦躁,情绪低落,不明原因的哭泣,易怒,对生活失去信心,自我评价下降,与家人、丈夫关系不协调等心理社会功能下降的表现。
还可伴有恶心,头晕头痛,胃部烧灼,呼吸心率加快,泌乳减少等躯体症状,严重者甚至伤害婴儿及有自杀倾向。
2 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内分泌的变化在妊娠和分娩的过程中,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剧烈变化。
分娩后雌孕激素含量迅速下降或比例失调,或因胎盘类固醇分泌量突然减少是抑郁发生的生理基础。
缺乏产前指导和孕期保健导致对待身体变化的不适应行为以及相应的心理情绪矛盾的激化,最后导致胎儿的不正常发育。
产后抑郁症的诱因及护理[摘要]产后抑郁症,属于神经症性抑郁,典型的常于产后6周内发病。
其对产妇本人、婴儿、家庭、社会均有不良影响。
其病因是多因素的,人格特征是其发生的基础;在产褥期中,内分泌改变是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心理退化现象是其发生的心理学基础;负性生活事件增加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促发因素。
本文阐述了产后抑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为临床中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诱因;护理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症状。
它包括发生在产后7d内的轻度的产后情绪低落或产后抑郁,也包括出现在产后2~6周程度较重的产后抑郁症。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产后抑郁症多在产后两周内发病,4~6周症状明显。
产后抑郁症不仅严重危害产妇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1]。
本文将从孕产妇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家庭因素及护理措施等方面综述如下。
1 生理因素1.1 内分泌因素:研究显示怀孕期间雌性激素及孕激素水平逐渐升高至峰值,分娩后3~5d降至基础水平。
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体内激素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理学基础[2]。
1.2 躯体因素:产妇本身的疾病、休息不好、情绪紧张也是主要原因。
有产前并发症的产妇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产前正常者。
另有研究表明,分娩时和分娩后的并发症(如死产、难产、滞产)等诱因导致躯体、心理应激增强从而诱发产后抑郁症[3]。
感染、发热等对产后抑郁症的促发也有一定联系[4]。
1.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精神障碍的潜在因素。
有精神病家族史(如近亲中有抑郁障碍的遗传史和情感障碍史),特别是家族抑郁症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高[5]。
目前遗传的传递方式尚不清楚,但家族遗传可能影响到某一产妇对抑郁症的敏感性。
2 心理因素2.1 性格与个性:孕妇的性格对于产前及产后身心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产妇中占有相当比例。
本文通过分析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探讨了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激素水平和身体变化,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心理状态和应对能力,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支持和社会压力。
针对这些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包括定期进行产后抑郁筛查、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参与社会活动等。
结合研究结果,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进行总结,强调了护理的重要性。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护理方法,以提高产后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对于促进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护理对策、预防、治疗、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护理策略、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防策略、治疗策略、护理重要性、未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产后抑郁症的重要性: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症状。
这种病症不仅对产妇本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还可能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和家庭和睦。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10%-15%,有些病例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因此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产后抑郁症的出现,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心困扰,还可能影响到其家庭和社会关系,加重家庭成员的负担,甚至会影响到产妇对宝宝的照料和养育。
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产后抑郁症至关重要。
只有提高对产后抑郁症的重视,加强相关研究和护理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保障产妇和家庭的健康和幸福。
1.2 研究目的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和育儿能力。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以便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护理对策。
通过对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揭示其发病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产妇及时有效地应对产后抑郁症,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护理分析抑郁症是情感障碍的一种,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产后抑郁症患者多数有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医护人员将该类症状患者作为重要治疗护理人群。
标签: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护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对产后抑郁症的研究比较重视,尤其对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的研究更为深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现报告如下。
1产后抑郁症的危害性由于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疾病,伴有焦虑、易激惹、恐惧、沮丧、精神运动性迟滞和各种躯体症状和生理机能障碍,是产褥期常见的一种心理病患。
研究认为,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心理、行为的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还可影响夫妻关系以及整个家庭和社会,甚至导致产后精神病的发生,同时,产妇在抑郁状态下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可诱发产后出血,此外,产妇在抑郁状态下泌乳延迟,乳汁分泌较少,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身体发育与行为、认知、情感的发展,甚至成为新生儿猝死综合症的诱发因素之一,由此可见,产后抑郁症的危害性极大,正成为突出的社会公共问题,故对产后抑郁症的产妇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护理干预,是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研究的重点。
2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2.1生理因素:妊娠期血孕素、雌激素显著提高,皮质醇、甲状腺素也都相应增加,而生产后,极短时间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至孕前水平,体内激素的改变有可能促进抑郁的发作。
有研究发现,雌激素的变化致使脑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减少,影响神经递质的变化,促进了产妇抑郁情绪的发作,而由于孕激素减少导致类似于苯二氨芷类药物突然戒断,也可造成抑郁情绪的发作。
2.2心理因素:(1)个性因素: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等人格特征和易感素质,平时又不善于处理人际矛盾,产后易患抑郁症。
(2)角色缺如:未进入母亲角色,担心孩子缺乏家庭成员和社会的关心;担心分娩后体形改变,身体臃肿。
产后抑郁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护理研究分析1. 引言1.1 产后抑郁的定义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在产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疲倦、失眠、食欲改变等症状。
这种抑郁状态可能会影响产妇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亲子关系,严重时甚至会对母婴的健康造成影响。
产后抑郁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激素水平的变化、产程中的心理压力、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因素有关。
社会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后抑郁的发生和发展。
社会支持的程度、亲子关系的稳定性、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等都可能对产后抑郁产生影响。
了解产后抑郁的定义和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
通过心理护理和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实现家庭的和谐发展。
对产后抑郁的认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2 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引言:产后抑郁是指女性在生育后出现的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症状。
产后抑郁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也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而社会心理因素在产后抑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产后抑郁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产后抑郁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
研究表明,得到家人、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对产妇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缺乏社会支持会导致产妇感到孤立和无助,增加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
母婴关系对产后抑郁也有一定的影响。
良好的母婴关系可以促进产妇对母性的接受和喜爱,有助于减轻产后抑郁的症状。
相反,母婴关系紧张或不良会加重产后抑郁的程度。
职业因素和家庭环境也会对产后抑郁产生影响。
工作压力、职业歧视、家庭纷争等问题都可能加剧产后抑郁的症状。
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社会心理因素对产后抑郁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产妇的社会支持,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母婴关系,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分析这些因素对产后抑郁的具体影响,并探讨心理护理的研究现状。
产后抑郁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护理研究分析1. 引言1.1 产后抑郁的定义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心境低落、情感沮丧、兴趣减退、自我否定、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睡眠和食欲改变等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反应。
产后抑郁通常在生育后的第一年内发生,严重者甚至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这种心理疾病会对产妇的自身健康、家庭和社会功能以及新生儿的成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产后抑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情绪低落、焦虑、易怒、自责、感到无助和绝望、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体重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决策困难等。
产后抑郁是一种常见但却常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严重时可能导致产妇产后痴呆、自杀等意外事件发生。
产后抑郁常见的危害包括对产妇心理健康造成持续的困扰,影响母婴之间的亲子关系,增加新生儿的早产、低体重、接触不足等风险,对婴儿的抚养和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对整个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产后抑郁的高发原因复杂多样,既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
1.2 产后抑郁的危害产后抑郁是指产后女性在生育后期出现的持续性抑郁情绪。
产后抑郁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母婴健康的影响:产后抑郁会导致母亲情绪低落、精神紧张,影响母乳喂养的效果和频率,甚至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婴儿感染疾病和发育迟缓的风险。
2. 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产后抑郁会导致母亲对家庭成员产生疏远和冷漠的态度,加重家庭紧张,甚至破坏亲子关系。
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家庭矛盾加剧,影响整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3. 对个人健康的影响:产后抑郁会导致患者自我贬低、自我否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长期抑郁还可能引发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强迫症等,甚至导致自杀倾向。
产后抑郁的危害不可忽视,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干预对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具有重要意义。
1.3 产后抑郁的高发原因产后抑郁是指产后妇女在产后6个月内出现的持续性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焦虑等症状。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护理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产后精神障碍,它的出现给新妈妈、婴儿和整个家庭带来了许多困扰和困难。
因此,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和护理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原因1.荷尔蒙因素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孕激素和黄体酮的急剧下降。
这些荷尔蒙变化对产后女性的身体和心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分娩时失血导致贫血、睡眠不足、身体疲劳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女性体力透支,心理压力增大,从而使得产后女性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抑郁症状。
3.心理因素生育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生命事件,喜悦和幸福的期待往往与孕期的意外、分娩的疼痛、育儿的艰辛相伴而来。
这些因素常常使得产后女性负担沉重、情绪不稳定,进而引发产后抑郁症。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产后抑郁症的外部原因,包括家庭支持缺乏,生活压力大,育儿知识匮乏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产后女性的身心健康,进而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二、护理1. 家庭关爱家庭是产后女性最温馨的支持。
家庭成员应该尽量多关注产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为她提供照顾和支持。
2.休息产后女性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恢复身体的功能和心理的健康。
家庭成员可以帮助分担育儿责任,让产后女性有充足的时间调整和休息。
3.形成支持网络产后女性可以与其他的产后女性形成支持网络,分享育儿经验和情感支持。
这样的支持可以让产后女性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减轻她的压力和焦虑。
4.多样化的育儿知识产后女性可以参加育儿课程,多了解一些育儿知识,以更好地应对育儿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这也可以增强产后女性的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5.及时就医当产后女性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时,家人应当及时带她去医院就诊,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同时,产后女性的家属也需要走进医院,参与治疗的过程,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结论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产后精神障碍,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成员需要提供充分的关爱和支持,产后女性也需要掌握一些育儿知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综述
【摘要】 目的 了解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以便及时提供相应的护
理措施,提高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质量。方法 参考近十几年的相关文献并结合
实践总结进行归纳。结果 产后抑郁症越来越成为影响产妇身心健康的危险因
素。结论 产后抑郁症极大的影响了母婴健康,对家庭社会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对产妇进行及时全面的护理,以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护理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产后抑郁症以来,为了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率,提高产妇及新生儿生命质量,不少学者对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
现综诉如下:
1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产后抑郁症常发生于产后2周内,产后4-6周逐渐加重,有25%
-50%的患者可持续至产后6个月甚至更长.通常有失眠,烦躁,焦虑,情绪低落,
不明原因的哭泣、易怒,对生活丧失信心,自我评价下降,与家人、丈夫关系不
协调等心理社会功能下降的表现,还可伴有头昏、头痛、恶心、胃部烧灼感等症
状,严重者甚至自杀或杀害婴儿。
2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
2.1 心理因素 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但由于产妇缺乏对分娩过程的正确认
识,90%产妇对分娩存在着紧张、恐惧心理,主要是分娩时的疼痛,是否能顺利
分娩,分娩过程中母儿是否安全,婴儿是否健康,有无畸形,婴儿性别是否理想,
能否被家人接受等担忧。另外产妇对即将承担母亲的角色不适应,有关照料婴儿
的一切事要从头学起,对产妇造成压力,导致情绪紊乱,产生抑郁、焦虑、人际
关系敏感,形成心理障碍。
2.2 身体因素 分娩带来的疼痛与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导致躯体和
心理的应激增强,造成心理不平衡,从而诱发产后抑郁的发生。再者因生产后,
产妇身体臃肿,体形发生改变,若心理调适不当,也会产生忧郁情绪。另外,产
后由于孩子的出生,产妇的睡眠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干扰。如果在产后人为的干扰
或剥夺正常产妇的睡眠,那么他们会出现失眠、认知障碍、倦怠、易怒等与抑郁
症相似的症状。
2.3 社会因素 接触死胎死产婴儿的孕妇易产生精神伤害,曾经历了不良产
史的产妇往往是忧心忡忡,精神高度紧张,其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比一般产妇为
重,更易导致产后情绪低落,是引起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
2.4 家庭因素 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来自丈夫和长辈的帮
助,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从伴侣、父母及同事得到较少的
行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分娩后遇到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易患产后抑郁症。
2.5 文化程度因素 有研究报道,文化程度高的产妇更容易患产后抑郁症。这可
能与知识面广、考虑的多有关,担心孩子的抚养、成长及身心教育有关。同时,
知识分子的工作压力大,担心产后休假、带孩子会耽误工作,延迟晋升落后于同
事,以致情绪低落、焦虑,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者,易发生产后抑郁症。
3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
3.1 积极开展孕期保健 研究表明,产妇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认识及分娩知识
的了解与产后抑郁症发生有关。在妊娠早期,护理人员可以向孕妇提供现阶段母
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和相应保健措施;在妊娠晚期,可以向产妇提供与分
娩有关的知识,帮助产妇了解分娩过程,同时教给产妇一些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
术,以减轻其对分娩过程的紧张、恐惧心理;在分娩期,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产
程的进展,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积极处理异常情况,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设法
减轻分娩的疼痛,消除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
3.2 加强产时教育及心理支持 产妇进入产程后,她们非常希望医护人员的
重视和家人的陪伴,助产人员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要,用亲切友善的语言
对产妇及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同产妇进行真诚的交流沟通,给产妇以
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让其调整心态,树立乐观自信心理,配合医护
人员顺利完成分娩。
3.3 注重产后心里疏导 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产后会因伤口的疼痛,剖宫
产术后切口痛、睡眠差、乳汁不足、照顾婴儿无经验、便秘等均可使产妇情绪低
落,所以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产妇,为产妇提供心理和生活护理,尽一切努力为
产妇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母婴互动情感交流,使产妇
顺利实现角色转化。另外增加产妇产后早期锻炼的意识,不仅有利于产后身体各
器官的恢复,而且可增强产妇的自尊心与自信感。
3.4 倡导家庭及社会的支持 对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给予更多
的关心与帮助,使产妇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从而改善
不良的心理状态,对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争取家人的理解与配合,改善夫妻、
婆媳关系,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
4 小结
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婴儿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婚姻、家庭和社
会,因此,对产妇产后抑郁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干预,全员动员关注孕产妇的生
理、心理状态的变化,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黎丽,高霞.产妇产后抑郁情况临床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38(2):
224.
[2]陆雯,陈焱,汤月芬etal.产科抑郁症的诊断与处理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
册,2005,16(6):356.
[3]祝贺,宋琳,马海鸥etal.产后抑郁及相关因素。中国妇幼保健,2005,20
(23):3147.
[4]何明娇,徐玉苑,李耕etal.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暨南大学学报(医
学版),2002,23(6):87.
[5]狄讲美,赵更力,周敏etal.产褥期抑郁情绪的前瞻性研究,中国妇幼保
健,2006,21(2):253~255.
[6]黄仙萍,对产后抑郁症相关问题的探讨.护理研究,2004,18(1):109~110.
[7]陈良英,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