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35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1.历史背景(1)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国际:正值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1)“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举行开国大典的次日就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建交。
(2)1949年12月,毛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乘专列前往莫斯科访问。
(3)195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一行出访苏联。
次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边倒”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3)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发展: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的制定。
1、背景(1)、国内形势:中国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解决国内问题。
(因此外交要开拓新局面,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2)、国际环境:特点:社会主义阵营pk资本主义阵营○1西方发达国家:孤立封锁新中国。
○2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帮助新中国。
○3亚非拉新兴国家:客观上和新中国相互配合。
(因此新中国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联系,才能维护国家利益。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其它国家干涉我国内部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来处理本国事务和国际事务。
从而达到维护自己的利益与世界和平的目标。
这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原则,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过渡]建国初期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哪些基本的方针呢?这些方针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呢?3、基本方针:]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
“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
[ 历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各种特权,长期以来这些特权侵害了我国主权,并使帝国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和影响。
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应当走什么外交路线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政府应当一边倒,也有人认为应当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走中间路线,你同意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1)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企图扼杀新中国。
(2)对“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所谓“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之小船创作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名师说课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是需要了解的,同时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行对处理国际关系所起的巨大作用,从中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节。
教材分析教材用“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这三个子目介绍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政策和活动。
使我们了解或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其中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的相互关系——外交政策指导外交活动、外交活动是外交政策的实践,也体现得较清晰。
学情分析高一新生思维活跃,从初中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高中抽象思维为主。
但其思维针对性、辩证性还很欠缺,对较浅的、容易理解的感性知识仍表现出兴趣,也愿意尝试解决一些需要深刻思考的能力问题。
大部分学生仍还存在死记硬背的方法,割裂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混淆历史概念的问题,这需要关注和克服。
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去辩。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法。
结合老师创设的新情景、提出的新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互动探究,来形成一定的认识,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2.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3.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采用讲练结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含答案)第第1课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1背景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对态度。
2方针方针含义意义“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其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判断正误1“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相矛盾的。
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目的是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2“另起炉灶”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解析“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两者存在区别。
问题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什么答案“另起炉灶”。
3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50年2月,中苏两国领导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图解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知识点梳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知识点梳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教案一、说教材本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的内容,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因此本节课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和地位的认识、理解,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及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
2、能力培养: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展示,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严峻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对新中国外交成就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说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本课的难点:中美关系演变的原因与发展历程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分析运用生本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老师主持教学,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2、学法分析根据初中生智力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小老师主持教学,前置性学习中预设的学法有:“导学案”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导整个学习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小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重要外交活动图片材料,并对这些图片材料进行浅显的讲解。
05:现代中国对外关系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新中国成立时的世界局势(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
2.新中国初期外交原则及方针(1)外交原则: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这一原则由当时国际环境、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下述外交方针就是要完成这一首要任务)(2)外交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毛泽东、周恩来访苏打开外交新局面(当时,中苏关系是“同志+堂兄”的关系)(1)建国第一年(1949年内),苏联等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2)1949年12月,毛泽东率团访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赴外国进行正式访问的政府代表团,也是毛泽东的首次出访。
(磋商合作的基本原则)(3)1950年1月,周恩来一行访苏,与苏联讨论各项条约的具体内容。
(4)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2.目的:(1)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2)为争取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的初期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推进国家建设的同时,新中国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环境的挑战,并与各国建立稳定的关系,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一、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这些原则体现着中国坚守独立自主和国际公平正义的立场。
二、友好邻邦关系的建立新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注重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
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和援助是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对新中国进行经济援助,提供了军事支持,并在国际舞台上支持中国的声音。
与印度、缅甸等邻国的友好关系也是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重点。
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国际势力博弈与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关系也受到了国际势力博弈的影响。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对朝鲜的支持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导致冷战武装冲突升级。
这场战争不仅检验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坚持,也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实力和意愿参与国际事务。
四、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新中国初期积极参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加强了国际交流与互动。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亚非会议,提倡亚非国家的合作与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参与了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负责任的角色。
五、与联合国的合作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获得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合法地位得到了认可。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和各类国际会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亚洲和非洲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和发言权的提升,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新中国的初期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是新中国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
通过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友好邻邦关系、积极参与抗美援朝战争、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以及与联合国合作等方面的努力,新中国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独立和发展的权益,并为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找到了合适的定位。
第16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形成。
2.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1)“另起炉灶”①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含义: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②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①含义: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这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误区警示“一边倒”不是唯意识形态而论,而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美国孤立中国和美苏对抗的大环境下,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以巩固新生政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
但“一边倒”不是唯意识形态而论,而是立足于国家根本利益。
当时中国还积极发展与部分西方国家、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政策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外交成就(1)第一次建交高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建交;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时间:首次提出是在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内容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成果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图解历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突出特点概念阐释“求同存异”方针(1)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