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越多越好还是选择越少越好 辩论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15
选择越多越迷茫的素材生活往往很大方,给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和多种多样的选项。
但生活又残酷无情,当我们打开一扇门,务必要关上所有的窗。
既然要做决定,何必提供多重选项,让我们在不同的交叉路口辗转反侧,犹豫不决呢?太多的选择,不是好事。
上学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就是一步步考上好学校,明确的指向使我们可以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从而考上理想的学府。
毕业后,许多当年的“好学生”却乱了阵脚,不能走上社会,不知如何选择职业,甚至空有一肚子学问,却回家买猪肉。
1989年北大毕业的陆步轩,换了几个工作后都不舒心,于是在34岁的时候开了自己的猪肉店。
在他出版了的《屠夫看世界》中,陆步轩自述人生,讲述如何从一个北大毕业生,在迷茫、失落,还有下海经商的失败后走向屠夫这条路的。
《海上钢琴师》里,1900曾经被这个世界诱惑,曾燃起下船的意念,但最终走下船舷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战胜了这些欲望,或者说,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他说: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它并不是无限的。
音乐是在有限的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
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
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
没有尽头的城市,是上帝的钢琴。
1900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的选择是无穷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以无限的欲望去应对无穷的选择,只能是迷茫、无助。
而他能把握的,是那88个键之间的距离。
选择越少、越简单,越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做选择题的时候,四选一,答对的几率是25%。
如果选项只有一个,答对的几率就是100%。
愿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做减法,选定一个方向,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多多益善”还是“恰到好处”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多多益善"和"恰到好处"这两个词汇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词语。
"多多益善"指的是在做事情或处理事物时做得越多越好,而"恰到好处"则是指做事情或处理事物时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度。
这两个词语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着很多选择和决策。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做得越多越好,一味追求数量和规模,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报和成就感;而有时候我们也会意识到适可而止的重要性,不要过于贪婪和贪心,保持平衡和节制。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多多益善"和"恰到好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找到自己在不同场景下应该选择的策略和方法。
【字数:228】2. 正文2.1 多多益善的意义"多多益善"一词源自于《孟子·梁惠王上》,意为“多一点总比少一点好”。
在现代社会,多多益善的意义也被广泛运用于各个方面。
多多益善可以使得事情更加完善。
在工作中,人们往往会尽可能多做一些事情,以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这种追求多多益善的态度能够让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多多益善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
在商业活动中,人们往往会积极追求更多的利润和回报。
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努力、努力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和资源,从而实现更多的成功和收益。
多多益善的意义在这里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不断追求更好的结果,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多多益善也可以提升人们的素质和能力。
在学习和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努力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只有多多益善,不断学习和锻炼,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多多益善的意义体现了追求更多、更好的理念。
只有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努力追求更好的结果,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一、前言 群P可能对于许多同学来说都是一个恶梦,因为对面试形式的不熟悉,因为紧张而讲话不清,甚至对讨论的题目毫无概念,小弟曾经也有这样的疑惑,不过一个学期走来,成功通过了北电、安永、爱立信、美的、瑞安建业、万科、雀巢、GE医疗等企业的群面,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觉得相对单面来说,群面的技巧性还是相对多一些。个人感觉单面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很多时候都要靠面试官的喜好与心情来决定,而群面的评判标准相对多一点,也相对量化一些,所以应对之策会多一些。现在把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写出来,希望对仍为群面烦恼的兄弟姐妹以及后来人有所帮助。
二、群面的分类 1、广义的群P 只要面试官或面试者的人数多于1的面试多算群P,从面试者对面试官的角度来说,一般有1对多,多对1以及多对多:
1对多: 这种面试的实质还是单面,能够用的技巧与单面差不多,这里就不献丑了,主要要注意的是尽量照顾各位面试官的感受,在自我介绍与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与所有的面试官都有眼神的交流,但转换不要太频繁,看着一个面试官说一段,下一段的时候看另一个面试官,尽可能表现自然。当然,在思考的时候,不一定始终看着某一个面试官。
多对1: 这种是最猥琐最受面试者鄙视的面试方式,产生根源是招聘企业的HR懒!!为了节省时间,面试官希望在短时间内从人群中挑出表现突出的人。一般的流程是,每个人轮流自我介绍,然后面试官提问。根据面试者人数与面试时长不同,面试官的提问方式有所不同,人多时间少,一般就面试官挑感兴趣的面试者进行提问。相反,人不多时间充足的话,则提出同样的问题,让面试者轮流回答。对于前者,关键就是自我介绍。除了要精心准备自己的自我介绍,学会扬长避短以外,更重要的是准备不同长度的版本,如5秒(可用于回答“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介绍你自己”、“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身边的人是如何评价你的”等单面的问题)、30秒、1分钟、5分钟、10分钟。宗旨就是在指定的时间内尽可能突出自己(当然是优点啦),让面试官记住自己。过了自我介绍以后,后面基本同单面。对于后者,前面所说的自我介绍同样适用,因为这是表现自己的最好时机,但更重要的是后面问题回答。对于这个部分,虽然性质和单面差不多,但难度更大,应为面试官会有所对比。这就要求我们在面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简历与开放性问题。对于简历,最好使用STAR法则来回答,而且努力使得自己的例子丰满,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工作与决定都是经过严密的思考的。对于开放性问题,不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还要想一下大部分的人会怎么回答,自己能够有怎样独到的见解呢。做好准备以后,就是面试时候回答的时机了,一般来说,面试官对不会限定面试者回答的顺序,而是倾向于是否有自愿的人。对于自己比较有把握的问题,或者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可以选择主动回答。而对于只能自能其说,毫无特色答案的问题,则一定要主动回答,抢占先机,把自己能想到的都说出来。最后对于毫无想法的问题,先听听别人的观点则是不错的选择,最后做一个有保留的同意性总结是一个折中的做法。当然,这些都没有绝对,即使所有问题你都很有把握,也可以适当收敛,让其他人先答,而不要表现得过于强势。 多对多: 这种面试是上面两种的综合版,但一般人数不会太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是上面那些,前期准备、回答时机与照顾所有面试官。
更懂生活怎样看待多与少的作文少即是多人生哲理美文篇1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克里斯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一个观点:当选择一多,少即是多。
学生都不理解这句话,认为“选择当然越多越好”。
克里斯见状,决定让学生雷克和哈里森去附近一家商场卖果酱。
他们各设一个品尝台,卖同一品牌不同口味的果酱。
不过,一个摆6种果酱小样,另一个则摆24种。
克里斯和其他学生负责观察和统计结果。
他们观察的第一件事是:人们更愿意在哪个品尝台停下?结果是60%的顾客在摆有24种果酱的品尝台前停下了,而另外40%的顾客选择了摆有6种果酱的品尝台。
他们观察的第二件事是:人们更愿意在哪个品尝台买果酱?这一次结果正好相反:选择摆有24种果酱的顾客,只有3%买了果酱;而摆有6种果酱的品尝台前,有30%的顾客买了果酱。
也就是说,人们面对更少的.商品选择时,更愿意购买。
克里斯解释说:“宝洁公司将26种海飞丝洗发产品减至15种时,销售额上升了10%;金猫公司停止销售10种最差的猫粮,营利上升了87%;世界十大零售商之一的阿迪只提供给顾客1000多种商品,其中罐装番茄酱只有一种。
过度选择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决策,‘少即是多’是许多商家的成功要诀。
”选择并非越多越好,就如同摆放过多的商品反而会影响人们的购买欲,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少即是多人生哲理美文篇2生活不应拘泥于物质,而应专注于精神体验,只有这样,幸福指数才会提高。
物质的容量到底该是多大?让人非常纠结。
身边空无一物,总感觉孤寂冷清,缺少仪式感;物质过多,又会成为负担。
最近的我一直专注于生活品质的提升,而我则是通过购买物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
确实,随着一些高档厨具、高档餐饮的出现,我的生活变得有仪式感,心情也随之变得舒畅。
但凡是都得有个度,过犹不及。
一日三餐是生活必备,在家制造仪式感或在外品尝特色地道美食确实都是美好的体验。
但是在于度的把握,我想得遵循一些原则。
比如,一日三餐得确保补给适量的碳水、蛋白质以及维生素;而在制作方式上则要避免煎、炸、烤、腌等,尽可能选择蒸、煮的烹饪方式。
人不能有太多选择,有太多选择最后就会变成笨蛋人不能有太多选择,有太多选择最后就会变成笨蛋。
——村西边老王又有一个认识的人,名校硕士,在社会上混了好几年,发现还是赚不到钱,快30岁转行去当K12的老师了。
这次这个也是,国内C9大学毕业,学习非常好,年年拿奖学金,然后又去了国外的名校读了硕士,英文也特别好。
学习好、成绩好、英语好,貌似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其实做什么都赚不到钱——因为文科生,不创业不做生意,只是打工,是赚不到钱的。
她也是先回国进了一个大学当班主任,但是在国内大学当班主任一个月就6000块,而且没有博士学历,连职称都没法评,就算有博士学历,现在985211高校正常情况下评一级都要10年,也不是谁都能评上的,有名额限制的。
在大学里呆了好几年,然后又出来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好几年,也没赚到钱。
想来想去,发现自己还是最擅长英语和考试,于是在快30岁的时候辞职去当K12老师了。
这已经是包括我认识的、接过的咨询里,至少不下5个人是这种情况的了。
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一个人大毕业的硕士,在社会上混了两年,听了我的建议去学而思网校,收入一下从不到年薪20万达到了40万以上,还有一个数学特别好的女生,在社会上混了好几年,发现还是赚不到钱,去当K12数学老师了,因为她高考数学考了满分。
所以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并不是个例。
其实他们学习成绩都比我好,学历都比我高。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总是以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于是用了非常长的时间去试错,短的3年,长的10年,来来回回的换行业,来来回回的试错,就是不想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然后到了快30岁,发现自己还没赚到钱,于是幡然醒悟,又回去了。
当然说晚也不晚,但是肯定也不早了。
毕竟你20岁就开始做这个事,和你30岁才开始做,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我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是他们这些高学历的人没有的——那就是我从小对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特别的清楚。
然后我不擅长的事,我一分钟的时间都不会去花的。
辩论赛,第一场准备资料本次辩题:选择越多越痛苦定义..选择即供人挑选的事物,而挑选即选出合乎要求的项目。
痛苦即身体精神非常难受,越来越则指趋向于极限。
论点..1..要从无限多的选项中挑出适合自己的,需要消耗大量心力,就会产生痛苦。
2..选择多,就会激发人的欲望,但因为人自己的能力等各方面受限就会极度痛苦。
3.挑选后就要为之付出代价才能获得,照单全收只会导致负重过多产生痛苦。
4.对于团队而言,选择越多越容易造成团队不和谐,使团队痛苦。
确认对方的定义,关键词语的解读,基本逻辑前提的分歧等。
目标是确认双方的分歧,以及产生分歧的理由。
对方可能出现的问题来问:定义上的1幸福的定义应该是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那请问幸福来自于选择还是选择后的最佳结果?2(同上)如果幸福来自于增多的选择,那说明你希望给你的待选项越来越多,而不是得到更好的答案,这就违背得到选择结果这个初衷了,那你为什么还要选择?论点问题1(同上)当选项越来越多的时候,你难道不会感到疲惫吗?2(同上)选项多,你是不是会更加难以判断那个是最优解?3(同上)你的精力越分散,你是不是可能被影响到判断力会因为筋疲力尽或迷茫而影响到你的判断?4(。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选择其实是对自己未来幸福的一种盲目保障,所以追求过多的选择是不是对自己能力的的夸大?四辩稿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辩论。
首先,对方辩友在对选择的客观事实和能否全选的问题上与我方发生激烈的辩论,我方明确地表示并论证了,选择是有好有坏的,当选择越来越多的时候,好的选择所占的比例并不会增加啊!这时要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但你的能力精力不足而导致你在判断的时候会痛苦,痛苦就由此而来。
在能否全选的问题上,越来越是个极限值,而精力能力财力是个有限值,所以你可能做不到全选,如果你真的全选了,在负责任的问题上,你还是会因精力受限而痛苦!这是对方观点的一些漏洞。
接下来,有关我方论点,1.要从无限多的选项中挑出适合自己的,需要消耗大量心力,就会产生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