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125.09 KB
- 文档页数:53
前言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坝轴线和坝型选择第三章筑坝材料的选择与填筑标准的确定第四章坝体结构第五章坝基处理第六章土石坝与坝基、岸坡及其它建筑物的连接第七章坝的计算第八章分期施工与扩建加高第九章原型观测打印刷新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DJ218—84编制说明前言一、编写过程1962年在原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水利水电建设总局主持下,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编)、北京勘测设计院、原水利电力部东北勘测设计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共同编写了《碾压式土石坝设计技术规范》(初稿),(以下简称原规范),分发国内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后,于1964年由原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及水利水电建设总局主持审查通过。
以后因故未能正式颁发。
1973年由水利电力部基建司将《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的修订任务下达给原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设计组负责。
1977年9月由五局设计组提出编写提纲,原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管理局组织讨论修改,并安排有关单位分工编写。
1978年11月在山东临朐县召开了合稿协调会,进行《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正文的核稿。
而后由原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白龙江设计队汇总提出《规范》第一稿,于1980年3月送有关单位征求意见。
1980年8月由原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根据各单位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后提请审查。
1981年2月由原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管理局主持,在北京召开了审查会议,会议请原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再作修改后提出送审修改稿。
在此以前,曾对几个附录分别召开过专题审查会议。
1983年初,由原水利电力部主持,组织部内各有关司局及在京单位对送审修改稿进行审查,并责成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规范正文和附录修改定稿后报部审批。
1984年11月原水利电力部正式批准《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DJ218-84(以下简称《规范》)试行。
二、参加《规范》编写的单位及其分工第一章总则原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西北勘测设计院第二章坝轴线和坝型选择原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第三章筑坝材料的选择与填筑标准的确定原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第四章坝体结构原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西北勘测设计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电局第五章坝基处理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原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原水利电力部昆明勘测设计院、陕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大学第六章土石坝与坝基、岸坡及其它建筑物的连接辽宁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第七章坝的计算原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第八章分期施工和扩建加高原水利电力部天津勘测设计院第九章原型观测原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附录一波浪和护坡计算华东水利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电局附录二反滤层设计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附录三稳定计算原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附录四沉降计算原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辽宁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附录五本规范用词说明原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还有原水利电力部昆明勘测设计院、成都科技大学、广西大学、黑龙江水利勘测设计院、河北省水利专科学校参加一些专题和试验工作。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目录前言 (7)目次 (9)1 范围 (11)2 引用标准 (11)3 总则 (12)4 测量 (13)5 导流与度汛 (16)5.1 一般规定 (16)5.2 施工导流 (16)5.3 截流 (17)5.4 度汛 (18)6 坝基与岸坡处理 (19)7 坝料复查与使用规划 (22)7.1 坝料复查 (22)7.2 坝料使用规划 (25)8 施工试验与坝料加工 (27)8.1 施工试验 (27)8.2 坝料加工 (28)9 坝料的开采与运输 (29)9.1 坝料开采 (29)9.2 坝料运输 (32)10 填筑 (33)10.1 一般规定 (33)10.3 雨季填筑 (37)10.4 负温下填筑 (38)10.5 非土质材料防渗体的施工 (39)11 结合部位处理 (41)12 反滤排水设施与护坡 (43)12.1 反滤层 (43)12.2 排水设施 (44)12.3 护坡 (46)13 安全监测 (46)14 施工质量控制 (48)14.1 一般规定 (48)14.2 坝基处理质量控制 (50)14.3 料场质量控制 (50)14.4 坝体填筑质量控制 (51)坝料加工处理 (55)A1 低含水率土料的加水处理 (55)A2 高含水率土料降低含水率的措施 (56)A3 防渗掺合料制方法 (57)A4 宽级配砾质土级配调整(剔除粗粒)方法 (58)碾压试验 (58)B1 试验目的 (58)B2 压实机械的选择 (59)B3 碾压试验 (59)B5 成果整理 (62)压实质量检验与管理 (63)C1 含水率测定 (63)C2 密度测定 (64)C3 各种坝料现场鉴别项目与指标 (67)C4 三点击实试验法 (68)C5 质量控制的统计分析 (72)本标准的用词说明 (76)条文说明 (78)1 范围 (78)3 总则 (79)4 测量 (79)5 导流与度汛 (80)5.1 一般规定 (80)5.2 施工导流 (80)5.3 截流 (81)5.4 度汛 (81)6 坝基与岸坡处理 (82)7 坝料复查与使用规划 (84)7.1 坝料复查 (84)7.2 坝料使用规划 (85)8 施工试验与坝料加工 (86)8.1 施工试验 (86)9 坝料的开采与运输 (87)9.1 坝料开采 (87)9.2 坝料运输 (88)10 填筑 (88)10.1 一般规定 (88)10.2 填筑施工 (89)10.3 雨季填筑 (92)10.4 负温下填筑 (92)10.5 人工材料防渗体的施工 (93)11 结合部位处理 (93)12 反滤排水设施与护坡 (95)12.1 反滤层 (95)12.2 排水设施 (96)12.3 护坡 (97)13 安全监测 (97)14.1 一般规定 (99)14.2 坝基处理质量控制 (104)14.3 料场质量控制 (104)14.4 坝体填筑质量控制 (104)14.5 护坡和排水反滤质量控制 (10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备案号:J91 —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129—2001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rolledEarth-rockfill dam construction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文号:国经贸电力[2001]125号2001-02-12 发布 2001-07-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原电力工业部科技司技综[1996]40号文“关于下达1996年制定、修订电力行业标准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的要求进行修订的。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SDJ213—8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关于颁发《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的通知(83)水电水建字第48号为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管理和提高工程质量,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一九六二年颁发的《碾压式土坝施工技术规范》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规范定名为《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SDJ213—83),现予颁发,自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起执行,原规范同时作废。
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问题,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报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五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1、2、3级碾压式土石坝的施工,4、5级土石坝可参照执行。
坝高超过50m的碾压式土石坝,不论等级均应按本规范执行。
本规范所指碾压式土石坝包括均质土坝、由粘性土组成防渗体的砂卵石坝或堆石坝以及混合坝的土石坝部分。
对由沥青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组成防渗体的土石坝,其防渗体部分,应执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第1.0.2条针对碾压式土石坝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应按不同坝高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
本规范按下列标准划分坝高级别:最大坝高小于30m为低坝;30~70m为中坝;大于70m为高坝。
第1.0.3条施工前应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和概算)、国家和部颁发的有关标准以及本规范,编制本工程的施工技术措施与施工要求。
第1.0.4条本规范内容是针对一般施工技术条件提出的;在特殊情况下,如需变更本规范某些规定时,应进行充分论证,并按隶属关系报请上级批准。
第1.0.5条施工中必须建立健全各级技术责任制度,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专职质量检查机构。
第1.0.6条施工中应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改进施工方法,推广先进技术。
对新技术的采用,必须经过试验和鉴定。
对某些关系重大者,并须报请上级机关批准后方可采用。
第1.0.7条施工机械的选型配套,对于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朱昌河大坝碾压混凝土现场碾压试验技术要求1 总则1.1 工程概况朱昌河水库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坝顶高程1461.4m,河床开挖高程1360.5m,最大坝高为100.9m;坝轴线长264.9m;共分10个坝段,坝体混凝土总量约62.5万m3(其中RCC约为51.5万m3)。
根据坝体结构要求,除基础垫层、坝顶部位、溢流面、导墙及闸墩等部位为常态混凝土外,其余均为碾压混凝土。
坝体防渗结构的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和变态混凝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0;内部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15。
为便于承包人进行试验安排,特提出本试验技术要求。
承包人应根据本本试验技术要求编制完整详细的现场试验大纲报监理人审批。
1.2 本技术要求系根据《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44-2001、《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12-2009、《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006、《水工碾压混凝土试验规程》SL48-94、《水工碾压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433-2009的有关条款规定,结合现场碾压混凝土试验的具体要求编写而成。
因此,在混凝土试验中,除应遵守本技术要求外,凡技术要求未提及或不够详尽之处,仍应遵守上述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1.3 在试验过程中,如需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时,必须预先向监理人申报原因、对策措施等有关事宜,经监理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2 试验目的第一次现场碾压试验在常温季节进行,其目的为:验证室内选定配合比的可碾性和合理性;选择和确定合适的施工参数,包括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变态混凝土的加浆量和加浆方式等;研究不同层面的处理方式和不同间歇时间对层面粘结度的影响;雨天施工标准及措施;实测碾压混凝土各项物理力学指标,评定其强度、抗渗、抗冻、抗剪断强度等特性,验证和确定常温季节碾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标准及措施。
第二次现场碾压试验是在第一次现场试验基础上于高温季节进行,试验目的为:针对高气温条件,研究改善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的措施,包括碾压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VC值控制;缓凝高效减水剂的选用,延长混凝土初凝时间的措施;温控措施(如预冻措施、运输线的防晒、仓面喷雾及其它)等,实测碾压混凝土各项物理力学指标,评定其强度、抗渗、抗冻、抗剪断强度等特性,验证和确定高温季节碾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标准及措施。
大坝碾压混凝土现场碾压试验技术要求
1.试验设备的选用:应选择符合规范要求的试验设备和仪器。
试验设备应具备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以确保试验能够准确进行。
2.试验样品制备:应根据设计要求,在现场进行试验样品的制备。
试验样品的制备过程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规定,并通过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试验样品的质量可靠。
3.试验过程的控制:试验应在施工现场进行,以真实模拟实际施工条件。
试验过程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包括碾压速度、碾压次数、碾压力等的控制。
4.试验测量与数据记录:试验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测量、观测和数据记录,包括混凝土的变形、应力、变形性能等指标的测定。
测量设备和仪器应准确可靠,数据记录应规范、准确。
5.试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根据试验数据进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判断试验样品的抗压性能。
对试验结果应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6.试验报告的撰写与整理:试验过程中应撰写试验报告,详细记录试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试验报告应具备规范性、科学性和可读性,便于后期的查阅和评估。
以上是大坝碾压混凝土现场碾压试验的技术要求。
通过合理选择试验设备、制备试验样品、控制试验过程、测量与数据记录、结果分析与评价以及撰写试验报告等措施,可以确保试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大坝施工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SDJ 213-83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 2010-08-20 15:58:18 土地资源网土地资源网网友评论(0)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测量第三章导流与渡汛第一节施工导流第二节截流第三节渡汛第四章坝基与岸坡处理第五章料场复查与规划第一节料场复查第二节料场规划第六章施工试验坝料加工第一节施工试验第二节坝料加工第七章坝料的开采与运输第一节坝料开采第二节坝料运输第八章填筑第一节填筑施工第二节雨季填筑第三节负温下填筑第九章接缝处理第十章反滤排水设备及护坡施工第一节反滤层第二节排水设备第三节护坡第十一章观测设备埋设第十二章施工质量控制第一节坝基处理质量控制第二节料场质量控制第三节坝体填筑质量控制第四节护坡和排水反滤质量控制第十三章工程验收附录一基坑排水与渗水处理附录二坝料加工处理附录三坝料的开采与运输附录四压实机械与碾压试验附录五压实质量检验与管理第一章总则第条本规*适用于1、2、3级碾压式土石坝的施工,4、5级土石坝可参照执行。
坝高超过50米的碾压式土石坝,不管等级均应按本规*执行。
本规*所指碾压式土石坝包括均质土坝、由粘性土组成防渗体的砂卵石坝或堆石坝以及混合坝的土石坝局部。
对由沥青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组成防渗体的土石坝.其防渗体局部,应执行有关规*的规定。
第条针对碾压式土石坝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应按不同坝高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
本规*按以下标准划分坝高级别:最大坝高小于30米为低坝;30米至70米为中坝;大于70米为高坝。
第条施工前应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和概算)、国家和部颁发的有关标准以及本规*,编制本工程的施工技术措施与施工要求。
第条本规*内容是针对一般施工技术条件提出的;在特殊情况下,如需变更本规**些规定时,应进展充分论证,并按隶属关系报请上级批准。
第条施工中必须建立健全各级技术责任制度,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专职质量检查机构。
第条施工中应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改良施工方法,推广先进技术。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离不开土石坝,满足不同水利工程的需要,它可以控制水流、增强水位,从而达到控制水流、保护水环境以及稳定水库水位等作用。
由于土石坝主要由土方和石方两部分组成,使用中面临一定风险,土石坝的设计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和设计原则,以保证施工质量的高度安全和可靠性。
本文将着重介绍碾压式土石坝的设计规范,该类型土石坝由碾压料和土砂组成,因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土石混合材料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它已成为水利工程碾压料中常用的一种。
根据《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标准》的规定,土石坝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土石坝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水库的水文条件,并考虑水库环境的变化,确定拱顶的图形和高程;
其次,土石坝的设计必须考虑土石坝的安全和可靠性,包括结构完整性、力学稳定性、抗冲击性、抗滑性等;
再次,土石坝的设计必须考虑碾压料的施工质量,包括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滑性等;
最后,土石坝的设计必须考虑坝身结构的变形性,包括土质变形性、石质变形性、质量变形性等。
另外,土石坝的施工必须遵循性的要求:对于坝体施工,必须实施管道排水、防水罩装设、坝体返土工程等;对于土石坝的保养管理,必须实施清淤、检查改造、清理和维修等保养管理工作。
在设计碾压式土石坝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土石坝基础桩
的设计、坝身坡度、土石料搅拌施工技术及工艺等,为了保证土石坝的质量,这些因素必须得到正确的考虑和判断。
综上所述,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碾压式土石坝设计是一项复杂且质量要求较高的工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设计符合规范要求,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大坝施工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3)1.3 工程概况 (4)二、施工条件分析 (5)2.1 自然环境条件 (6)2.2 交通运输情况 (7)2.3 施工用电、用水及通讯情况 (8)2.4 施工材料供应 (9)三、施工总体部署 (10)3.1 施工原则与目标 (11)3.2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12)3.3 施工流程安排 (13)3.4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15)四、主要施工方法 (16)4.1 基础处理与防渗措施 (17)4.2 混凝土浇筑方案 (19)4.3 坝体填筑施工 (21)4.4 坝体接缝处理 (22)4.5 渠道及厂房系统施工 (24)五、施工期度汛方案 (25)5.1 防洪标准与措施 (26)5.2 洪水调度与应急响应 (27)5.3 坝体临时度汛措施 (29)六、施工安全与质量保证措施 (30)6.1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 (31)6.2 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 (32)6.3 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 (33)6.4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34)6.5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35)七、施工进度计划与资源配置 (36)7.1 施工进度计划制定 (38)7.2 施工人员及设备资源配置 (38)7.3 施工材料供应计划 (40)八、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 (41)8.1 环境保护措施 (43)8.2 文明施工管理要求 (44)一、前言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大型化、复杂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作为一种具有高径向尺寸、高堆石体高度和良好抗震性能的新型混凝土坝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应对极端气候条件、实现大流量泄洪、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建设管理、施工技术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将从施工方案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大坝施工的关键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期为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术语2.0.1 砾石破碎率砾石土料碾压前后大于5mm的颗粒含量百分比差值。
2.0.2 备料系数相同状况下筑坝材料实际备料数量与填筑使用数量的比值。
2.0.3 人工制备料经加工或级配调整的筑坝材料。
2.0.4 平铺立采法按不同比例分层铺填,立面或斜面开采的人工制备料生产方法。
2.0.5 三点击实法在测定密度后,用测后试样作3种含水率的击实试验,确定填土压实度、最优含水率与施工含水率差值的检测试验方法。
2.0.6 砾石土最大密度拟合法通过现场取样实测干密度、含水率和砾石含量,比拟室内标准击实功能试验得到碎(砾)石土控制粒径(5mm或20mm)不同砾石含量的最大干密度关系曲线计算填土压实度、含水率与最优含水率差值的试验检测方法。
2.0.7 附加质量法将土石体等效为单自由度线、弹性体系,用附加质量求得参振质量,通过检测动刚度和弹性纵波波长,求出其密度的试验检测方法。
2.0.8 瑞利波法对填筑材料进行瞬态瑞利波测试,利用其波速的频散性特性和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的相关性检测填筑材料干密度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
2.0.9 核子密度仪法利用核子水分—密度仪测定填筑材料密度和含水量的物理测试方法。
2.0.10 压沉值法用碾压前后表面沉降值指标评价土石料压实效果的检测方法。
3 导流与度汛3.1 一般规定3.1.1 导流与度汛应执行DL 5180、DL/T 5114、DL/T 5395和DL/T 5397等的有关规定。
3.1.2 应制定导流和度汛施工措施计划。
3.1.3 应加强汛期水文气象预报,制定非常情况下的应急预案,确保工程及下游地区安全。
3.2 导流3.2.1 宜采用隧洞过流、一次断流的导流方式。
3.2.2 采用原河床分期导流时,应保证束窄河床后的水流冲刷、河床下切不影响纵向围堰的运行安全。
有通航要求时,还应满足航运条件。
特殊情况下,需在已完成的截水槽或防渗墙上过流的,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
3.2.3 导流泄水建筑物的进出水口与截流围堰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小水流淘刷及闭气难度。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规范DL/T5128-200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施工技术要求。
对施工导流、坝基和岸坡处理、坝体填筑与面板、接缝施工,以及相应质量控制都给出了明确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1、2、3级及3级以下坝高70m以上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含砂砾石填筑的坝)的施工。
4、5级的中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可参照使用。
对于200m以上高坝及特别重要和复杂的工程,应进行专门研究。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50201一1994防洪标准DL/T5016一1999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DL/T5115一2000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规范DL/T5123一2000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验收规程DL/T51294001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JGJ52一1992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一1992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SDJ12一1978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试行)及其补充规定SDJ207一19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17一1987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区部分)(试行)SDJ218一1984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及其补充规定SDJ336一19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程SDJ338一1989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试行)SL47一1994水工建筑物岩石基础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60-19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程SL62一1994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169-1996土石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SL174一1996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3总则3.0.1为了反映国内修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的重大进展,规范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施工,特制定本标准,以适应当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设的需要。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碾压混凝土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施工方法接近于碾压式土石坝的填筑方法,采用通仓薄层浇筑、振动碾压实。
碾压混凝土筑坝可减少水泥用量、充分利用施工机械、提高作业效率、缩短工期。
一、原材料及配合比1.胶凝材料碾压混凝土一般采用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掺30%~65%粉煤灰,胶凝材料用量一般为120~160kg/m3,《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SL 53—94)中规定大体积建筑物内部碾压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不宜低于130kg/m3,其中水泥熟料不宜低于45kg/m3。
2.骨料与常态混凝土一样,可采用天然骨料或人工骨料,骨料最大粒径一般为80mm,迎水面用碾压混凝土自身作为防渗体时,一般在一定宽度范围内采用二级配碾压混凝土。
碾压混凝土砂率一般比常态混凝土高,对砂子含水率的控制要求比常态混凝土严格,沙子含水量不稳定时,碾压混凝土施工层面易出现局部集中泌水现象。
3.外加剂一般应掺用缓凝减水剂,并掺用引气剂,增强碾压混凝土抗冻性。
4.碾压混凝土配合比碾压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工程设计的各项指标及施工工艺要求,包括以下内容:(1)混凝土质量均匀,施工过程中粗骨料不易发生分离。
(2)工作度适当,拌和物较易碾压密实,混凝土容重较大。
(3)拌和物初凝时间较长,易于保证碾压混凝土施工层面的良好黏结,层面物理力学性能好。
(4)混凝土的力学强度、抗渗性能等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拉伸应变能力。
(5)对于外部碾压混凝土,要求具有适应建筑物环境条件的耐久性。
(6)碾压混凝土配合比经现场试验后调整确定。
二、碾压混凝土施工1.碾压混凝土上升方式的确定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碾压混凝土浇筑上升方式。
采用美国式的碾压混凝土施工(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RCC)时,一般不分纵横缝(必要时可设少量横缝),采用大仓面通仓浇筑,压实层厚一般为30cm。
对于水平接缝的处理,许多坝以成熟度(气温与层面停歇时间的乘积)作为判断标准,在成熟度超过200~260℃·h时,对层面采取刷毛、铺砂浆等措施处理;否则仅对层面稍做清理。
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混凝土施工规范主要包括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简要的混凝土施工规范,共计1000字。
一、材料选用1.1水泥: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水泥,并按要求进行质量检测。
1.2 粗骨料:应选择质量合格、规格均匀的砂石,参照设计要求进行检测。
1.3 纤维材料:如有需要使用纤维增强混凝土,则应选择合适的纤维材料,并按照要求掺入混凝土中。
1.4 粉煤灰:若使用粉煤灰混合料,则应按照设计要求选用质量合格的粉煤灰。
二、施工工艺2.1 模板的搭设:模板搭设应符合设计要求,结构稳定,表面平整。
2.2 钢筋的布置: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置,并采取防止钢筋移位的措施。
2.3 混凝土搅拌:应选用适量的水泥、水和骨料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2.4 浇筑和振捣: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应均匀、连续进行,避免出现虚浇、疏浇和堆料现象,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
2.5 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包括喷水养护和覆盖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三、质量控制3.1 施工记录:施工过程中应做好详细的施工记录,包括模板搭设、钢筋布置、混凝土配制、振捣、养护等环节的记录。
3.2 强度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应进行强度测试,采取标准试件进行试验,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抽检,确保混凝土的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3.3 温度控制: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温度控制,避免温度对混凝土的影响。
3.4 外观检验:混凝土的外观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色彩、平整度、饰面等方面的要求。
以上是一份简要的混凝土施工规范,包括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在实际施工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碾压混凝土坝概述碾压混凝土是指将无坍落度的半塑性混凝土拌和物分薄层摊铺,并经振动碾压密实且层面返浆的混凝土。
用碾压混凝土筑成的实体重力坝即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碾压混凝土坝是环保型、节约型、安全型大坝。
我国碾压混凝土坝技术从引进到推广应用,经过200座的工程实践,总体讲已经比较成熟,碾压混凝土大坝筑坝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已建成龙滩、光照等200m级碾压混凝土坝,我国碾压混凝土坝技术具有以下特点:采用高掺粉煤灰等掺和料,选用适宜的水泥、砂石骨料、优质高效复合型外加剂,针对具体工程特点确定优化的混凝土配合比;对碾压混凝土拌和、运输、摊铺、压实的机械不断改进;不断调整混凝土的稠度VC值的控制范围;混凝土摊铺、碾压、分逢处理、分层碾压、模板工程等施工工艺不断改进和提高;研究了变态混凝土、斜层平摊铺筑、诱导逢施工新工艺;进一步提高了碾压混凝土大坝的质量,其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均可达到设计要求,对垂直、水平方向的混凝土芯检查,芯样已超过10 m,压水试验的透水率平均小于1Lu,抗剪断试验的破坏面一般不在层间结合面,观测仪器的数值均证明大坝运行正常,坝体渗漏、变形值与常态混凝土相同。
碾压混凝土坝的建设特点:1.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向更高方向发展。
超过百米的有龙滩、光照、百色、索风营等。
2.坝体上游面采用二级配富胶凝材料全断面碾压混凝土结构防渗。
3.台阶式碾压混凝土溢流坝面。
江垭大坝128m,索风营大坝116m.。
4.采用“变态混凝土”浇注外部碾压混凝土以提高抗渗能力,简化施工工艺。
多用于模板附近、止水、廊道、岸边等部位,在碾压混凝土中喷洒水泥粉煤灰净浆(加浆量4~6%),形成“变态混凝土”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密实。
5.采用高参粉煤灰或其它混合材,降低了水化热(降低10~15℃),简化温控,便利施工。
6.采用碾压混凝土围堰优越性明显,施工快,造价低,拆除不难。
三峡三期围堰115m高,110 万m3 , 4个月完成,蓄水前控制爆破拆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SDJ 213-83水利电力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关于颁发《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的通知(83)水电水建字第48号为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管理和提高工程质量,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一九六二年颁发的《碾压式土坝施工技术规范》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规范定名为《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SDJ2I3-83),现予颁发,自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起执行,原规范同时作废。
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问题,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报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五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测量第三章导流与渡汛第一节施工导流第二节截流第三节渡汛第四章坝基与岸坡处理第五章料场复查与规划第一节料场复查第二节料场规划第六章施工试验坝料加工第一节施工试验第二节坝料加工第七章坝料的开采与运输第一节坝料开采第二节坝料运输第八章填筑第一节填筑施工第二节雨季填筑第三节负温下填筑第九章接缝处理第十章反滤排水设备及护坡施工第一节反滤层第二节排水设备第三节护坡第十一章观测设备埋设第十二章施工质量控制第一节坝基处理质量控制第二节料场质量控制第三节坝体填筑质量控制第四节护坡和排水反滤质量控制第十三章工程验收附录一基坑排水与渗水处理附录二坝料加工处理附录三坝料的开采与运输附录四压实机械与碾压试验附录五压实质量检验与管理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1、2、3级碾压式土石坝的施工,4、5级土石坝可参照执行。
坝高超过50米的碾压式土石坝,不论等级均应按本规范执行。
本规范所指碾压式土石坝包括均质土坝、由粘性土组成防渗体的砂卵石坝或堆石坝以及混合坝的土石坝部分。
对由沥青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组成防渗体的土石坝.其防渗体部分,应执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第1.0.2条针对碾压式土石坝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应按不同坝高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
本规范按下列标准划分坝高级别:最大坝高小于30米为低坝;30米至70米为中坝;大于70米为高坝。
水工碾压混凝土试验规程SL 48-94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目录1 原材料2 碾压混凝土拌和物3 碾压混凝土试验附录A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名词解释附加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发布《水工碾压混凝土试验规程》SL 48—94的通知水建「1994」97号为适应我国水工碾压混凝土试验技术进步的需要,我部委托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为主编单位,对《水工碾压混凝土试验规程》SDJS10-86进行了修订。
经审查,现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其编号为SL48-94,自一九九四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各地在执行中应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水利部建设司和主编单位。
本规程由水利部建设司负责解释,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九九四年三月三十一日1 原材料1.1 胶凝材料1. 1. 1 水泥试验方法。
水泥试验按有关国家标准及《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82的规定方法进行。
1.1.2 掺合料试验方法。
掺合料试验按《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91和《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82的规定方法进行。
1. 1.3 胶凝材料水化热试验方法(直接法)。
1.1.3.1 目的及适用范围。
在热量计周围温度不变的条件下,直接测定热量计内胶凝材料胶砂温度的变化,计算热量计内积蓄和散失热量的总和,从而求得胶凝材料水化热。
本方法适用于7d内的胶凝材料水化热测定。
1.1.3.2 仪器设备。
(1)热量计。
1)保温瓶:可采用备有软木塞的2.27kg广口保温瓶,内深220mm,内径为85mm。
2)截锥形圆筒:用厚约0.5mm的黄铜(或白铁皮)制成,高170mm,上口直径75mm,底直径65mm,带盖,盖的中心有一个直径为8mm的小孔。
3)长尾温度计:0~50℃,刻度精确至0.1℃,温度计水银球至0℃的间距约150mm。
4)温度计套管:可用直径较温度计水银球大2mm,长约120mm 的玻璃管或同尺寸的铜管。
ICS93.160 SL P 55备案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314-2004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dams2004-12-8发布2005-2-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水总局科(2001)1号文《关于下达2001年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及主编单位的通知》以及《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在《碾压混凝土坝设计导则》(DL/T5005-92)(以下简称原导则)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近十年来碾压混凝土坝的工程建设经验和科研成果,对原导则进行了修改、补充,制定本标准。
《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SL314-2004)共9章72条,主要技术内容有:——碾压混凝土坝的枢纽布置;——碾压混凝土坝的体型设计、坝体稳定及应力分析内容和方法;——碾压混凝土坝的分缝、防渗、廊道、止水及排水等构造设计;——碾压混凝土材料和坝体混凝土分区;——碾压混凝土坝温度控制设计方法及温控措施;——安全监测设计原则、监测项目及监测设施布置。
本标准对原导则修改、补充的主要内容有:——增加了引用标准及主要术语两章节;——增加了对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高坝尚宜进行有限元计算的内容;——明确将二级配碾压混凝土作为大坝优先采用的防渗方式,明确了其最小允许抗渗等级及有效厚度;——修订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横缝或诱导缝设置的原则;——增加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横缝或诱导缝止水的设计要求;——修订了外部及内部碾压混凝土中掺合料的最大掺量;——增加了变态混凝土应用的内容;——修订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基础允许温差的设计原则;——增加了防止坝体产生裂缝的措施;——增加了碾压混凝土拱坝的设计内容,包括拱坝体型、拱坝应力分析方法、分缝结构及灌浆体系等;——将原“观测设计”改为“安全监测设计”;规定了工程监测范围,修订了安全监测设计遵循的原则;细化了主要监测项目的布置要求。
本标准的强制性条文有1.0.2、5.0.2、5.0.4、8.0.6、9.0.1第1款、9.0.5第1款,以黑体字标识。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主编单位: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勤俭李启雄柏宝忠毛影秋陈在敏雷兴顺郭金根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沈凤生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目次1总则 (1)2引用标准 (2)3 主要术语 (3)4 枢纽布置 (4)5 坝体设计 (5)6 坝体构造 (7)7 碾压混凝土材料和坝体混凝土分区 (9)8 温度控制及坝体防裂 (11)9 安全监测设计 (13)标准用词说明 (15)条文说明 (16)1 总则1.0.1为适应碾压混凝土坝建设发展的需要,规范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要求,使工程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特制定本标准。
1.0.2 碾压混凝土坝的级别,应符合《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
1.0.3本标准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岩基上的1、2、3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4、5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可参照使用。
坝高大于200m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应作专门研究。
本标准也适用于碾压混凝土拱坝设计。
1.0.4 碾压混凝土坝按其坝高分为低坝、中坝和高坝,坝高在30m以下为低坝,坝高在30m~70m为中坝,坝高在70m以上为高坝。
1.0.5碾压混凝土坝设计应收集并掌握建坝地区的气象、水文、泥沙、地形、地质、地震、建筑材料、生态环境等基本资料,研究施工和运用条件。
1.0.6碾压混凝土坝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为本标准中引用的主要标准。
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防洪标准》(GB50201-94)《水工碾压混凝土试验规程》(SL 48-94)《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SL211-98)《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L282-2003)《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试行)》(SDJ20-78)《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12-2000)3 主要术语3.0.1 碾压混凝土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指将干硬性的混凝土拌和料分薄层摊铺并经振动碾压密实的混凝土。
3.0.2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gravity dam指用碾压混凝土筑成的实体重力坝。
3.0.3 碾压混凝土拱坝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arch dam指用碾压混凝土筑成的拱坝。
3.0.4 掺合料 mineral admixture指为改善混凝土性能、减少水泥用量而掺入混凝土中的活性或非活性矿物质材料。
3.0.5 碾压层面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layer surface指连续上升铺筑的碾压混凝土表面。
3.0.6 碾压缝面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lift joint指经间歇后必须经过处理的碾压混凝土层面。
3.0.7 变态混凝土grout enriched vibrated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指在已摊铺的碾压混凝土拌和料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灰浆后振捣密实的混凝土。
4 枢纽布置4.0.1碾压混凝土坝设计应研究以下因素:1 坝址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和建筑材料的来源及适应性;2 结合工程任务,合理安排泄水、发电、灌溉、供水及航运等建筑物的布置;3 坝体的规模、结构布置型式和主要尺寸;4 坝体稳定、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5 碾压混凝土筑坝的施工条件;6 坝体快速施工、缩短工期、节约水泥和简化温度控制措施等。
4.0.2碾压混凝土坝的枢纽布置宜为扩大碾压混凝土的使用范围及快速施工创造条件;大坝中采用碾压混凝土的部位宜相对集中。
狭谷河段碾压混凝土坝的枢纽布置宜采用引水式或地下厂房。
若采用坝后式厂房时,应研究引(输)水管道布置,方便碾压混凝土施工。
洪水流量较大、河道宽阔而采用河床式厂房的枢纽布置中,碾压混凝土宜应用于非溢流坝段及坝顶溢流坝段。
碾压混凝土坝上布置泄水建筑物时,宜优先采用开敞式溢流孔或溢流表孔。
4.0.3 枢纽的施工导流宜采用隧洞、明渠或利用碾压混凝土坝的缺口等导流方式。
当需在碾压混凝土坝段内设置施工导流底孔时,应研究后期封堵的施工措施。
5 坝体设计5.0.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体型断面设计宜简化,便于施工,坝顶最小宽度不宜小于5m,上游坝坡宜采用铅直面,下游坝坡可按常态混凝土重力坝的断面进行优选。
5.0.2 作用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上的荷载及其组合、坝体抗滑稳定和应力的计算方法及其控制标准应符合《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的有关规定。
5.0.3 高坝的碾压混凝土重度应根据料源、配合比、施工条件等由试验确定,中、低坝可根据类似工程的参数选用。
5.0.4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体抗滑稳定分析应包括沿坝基面、碾压层(缝)面和基础深层滑动面的抗滑稳定。
必要时,应分析斜坡坝段的整体稳定。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碾压层(缝)面的抗滑稳定计算应采用抗剪断公式,其安全系数应符合《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中沿坝基面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有关规定。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体的碾压层(缝)面的计算参数,高坝应根据层(缝)面的施工条件及处理措施进行试验测定;中、低坝,若无条件进行试验时,其计算参数可参照类似工程选用。
5.0.5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应力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1 坝体选定截面上的应力(包括坝基面、折坡处截面及其它需要计算的截面)。
高坝应重视其碾压层(缝)面的剪应力;2 坝体廊道、孔洞、管道等坝体削弱部位的局部应力;3 坝体上闸墩、导墙等部位的应力;4 地质条件复杂时坝基内部的应力。
设计时可根据工程规模和大坝的具体情况,分析上述内容的全部或部分,或另加其它内容。
5.0.6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除按材料力学法计算应力外,高坝尚宜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
修建在复杂地基上的中坝,必要时可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
当不宜作为平面问题分析时,可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或其它合适的方法进行应力分析。
5.0.7 作用在碾压混凝土拱坝上的荷载及其组合、坝体应力和拱座稳定的计算方法及其控制标准应符合《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L282)的有关规定。
5.0.8 碾压混凝土拱坝在拱坝体型、拱坝结构设计上宜简化,并适应碾压混凝土的快速施工;应研究施工期碾压混凝土水化热温升对拱坝的不利影响;拱坝应力分析除采用拱梁分载法计算外,高、中坝还宜采用三维有限元计算。
5.0.9布置在碾压混凝土坝上的泄水建筑物设计,应符合《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及SL282的有关规定。
5.0.10 采用常态混凝土或变态混凝土的部位,如闸墩、溢流面及坝内孔洞周边等,需配置钢筋时,应符合《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试行)》(SDJ20)的有关规定。
5.0.1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及碾压混凝土拱坝的坝基处理设计应分别符合《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及SL282的有关规定。
6 坝体构造6.0.1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不宜设置纵缝,根据工程的具体条件和需要设置横缝或诱导缝。
横缝或诱导缝间距应根据坝基地形地质条件、坝体布置、坝体断面尺寸、温度应力、施工强度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其间距宜为20m~30m。
6.0.2 碾压混凝土拱坝设计应研究拱坝横缝或诱导缝的分缝位置、分缝结构及灌浆体系。
6.0.3 碾压混凝土坝的基础灌浆、排水、检查、安全监测及交通等廊道宜予合并;低坝可设置1条,中、高坝可设置1~3条。
廊道的断面应满足施工、运行、安全监测和检修等要求。
6.0.4 廊道可采用变态混凝土、常态混凝土或混凝土预制构件等形成。
6.0.5碾压混凝土坝的上游面应设防渗层。
防渗层宜优先采用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其抗渗等级的最小允许值为:1 H<30m时,W4;2 H=30m~70m时,W6;3 H=70m~150m时,W8;4 H>150m时,应进行专门试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