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雕塑艺术特点浅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一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和佛教艺术是在东汉末年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得以发展,唐朝时达到极盛。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形成的佛教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丰富了我们的艺术宝库。
公元1世纪,印度宗教在吸收希腊和波斯宗教文化的基础上才开始佛像的制作和崇拜。
佛教是一种行为的宗教,它教导人们修善清心、忍受痛苦,以求来世得到好报。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佛陀的宗教道德学说集中体现了他成道时所悟得的“四谛说”和“十二因缘说”,学说的核心是解释人生的苦难、苦难的根源和摆脱苦难的途径,这些正适应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佛教与道家、儒家思想有过儒释之争、释道之辩,但是相似的地方更多,经过后来的发展,形成了禅宗,逐渐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的佛教艺术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活跃,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宣传佛教教义,在河畔山崖间大量修建供僧侣和信徒礼拜修行的石窟寺,与石窟寺相生相随的是石窟寺艺术。
中国石窟开凿于3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5~8世纪的隋唐时期,到16世纪蒙元时期基本结束。
我国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石窟有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石窟,它是世界著名的集建筑、绘画、雕塑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宝库。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东西方陆上交通更加便利和频繁,敦煌成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汉武帝时还在此设郡,行使管辖权,敦煌是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合地,因此,敦煌莫高窟不仅是我国最大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艺术宝库。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
它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的断崖上,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两宋、西夏、元等时代,凿窟建寺活动相继延续了1000多年,5~8世纪最兴盛,12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唐代雕塑发展历程简述唐代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雕塑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繁荣与发展。
下面是对唐代雕塑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唐代初期的雕塑主要受到佛教的影响,取材于佛教文化中的各种神祗、佛陀和菩萨形象。
在这个时期,唐代雕塑以佛陀造像为主要创作对象,形式受到了中原地区以及陕西洛阳的石窟艺术的影响。
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特别是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雕塑艺术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长安大雁塔的建造,塔内有众多的佛教造像和石刻,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唐代的雕塑形式丰富多样,既有石雕,也有木雕和陶瓷雕塑。
石雕是唐代雕塑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以石窟寺庙和塔为主要载体。
石雕造像在唐代达到了高度艺术水平,形象生动逼真,造型精细,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木雕在唐代也有很大的发展,以影壁、屏风和家具等为主要艺术形式。
木雕艺术在唐代主要表现为浮雕和刻凿技法,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
唐代的木雕作品,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唐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
陶瓷雕塑是唐代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唐代的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陶瓷之一。
唐代陶瓷雕塑以三彩和青瓷为代表,其造型各异,形象生动,工艺精湛。
唐代陶瓷雕塑在风格上追求华贵和奢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的来说,唐代雕塑在艺术表现技巧、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唐代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代雕塑艺术的繁荣和创新为后世的雕塑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雕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雕塑发展历程简述
唐代雕塑的发展历程可以从盛唐时期开始讲起。
在盛唐时期,唐太宗、唐高宗等皇帝对佛教十分崇信,对佛教雕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修建了著名的洛阳白马寺,供奉了大量的佛教雕塑。
这些雕塑形象庄严威严,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
接着,随着唐玄宗的登基,宫廷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发展,雕塑艺术也为之蒸蒸日上。
唐玄宗爱好文艺,下令修建了长安城东南的万年宫,作为他的戏曲表演场所。
这座宫殿中建造了大量的雕塑,题材主要以宫廷人物和传说故事为主,雕塑形象生动逼真,细节处理精细。
在晚唐时期,佛教依然是雕塑的重要题材,但同时儒教的影响也开始渗透进了雕塑艺术中。
唐中宗和唐睿宗在位期间,尤其是唐中宗,对佛教有所抵制,雕塑题材开始转向儒教经典中的士人形象。
这些雕塑形象高雅端庄,展现了士人的风采和品质。
最后,随着唐朝的衰落,雕塑艺术逐渐衰落。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的政权更迭,社会动荡,雕塑艺术也受到了冲击。
虽然后来的宋代和明代雕塑继续发展,但唐代的雕塑艺术仍然是中国雕塑史上的辉煌时期。
总的来说,唐代雕塑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盛唐时期的佛教雕塑繁荣、唐玄宗时期的宫廷雕塑兴盛、晚唐时期的贵族士人形象,以及唐朝的衰落和雕塑艺术的衰落。
这些历史阶段在不同的时期展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风貌和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中国有着古老的文明,远古的中国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较高的艺术天分,且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分为实用性、宗教信仰、建筑装饰及墓葬陪葬等主要类型。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八大风格特征,主要为: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民间朴素表现风。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点发展出以装饰性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这些器物多由原本的实用意义渐渐地转变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另外还有建筑的装饰雕刻,南朝王陵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
其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以外,还反映在明器和宗教造像艺术上。
明器即随葬品,其中雕塑作品占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的造像,最为著名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和唐三彩的陶马,这些于当时并非纯粹的艺术品,它们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代表着活人及动物而陪葬。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十分突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明器,宗教造像还是建筑的雕刻,都反映了普遍的传统优久的装饰趣味,云岗大佛、南朝的石辟邪、相同时期的佛像对称的坐姿,袈裟的衣纹处理无不显示了浓厚的装饰性,经过处理的佛像包含了一种和蔼的亲切却又带有一种非人间的神秘感,原因在于,装饰不同于真实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装饰增强了佛像的严肃及神秘气氛。
中国古代雕塑有明显的绘画性。
绘画性的表现不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块面,而是注意轮廓与身体衣纹线条节奏和韵律,而色彩本身的变化也加强了这些雕的空间和体积感。
受绘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佛像所表现的是线性语言。
经过高度的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雕塑相比,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以平面表现,且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没有立体和空间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通常雕塑表面平滑,没有西方雕塑的细微起伏和明暗变化。
源自中国雕塑的装饰性,中国古代雕塑不追求再现,追求表现物象,孕育中国雕塑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也因而形成中国雕塑高度的异象性,了解中国艺术的切入点在于中国绘画,中国画不画光影,色彩仅表现固有色,造型与画面效果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和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
浅谈“昭陵六骏”石刻的艺术特色王菲【摘要】''''昭陵六骏''''作为中国古代珍贵的石刻艺术品,在我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太宗命人将六骏形象刻于石屏之上,并永久陈列在昭陵北阙祭坛之内守护自己的陵寝。
它不仅传递出唐太宗对子孙后代的一种警示,同时将对六匹骏马的怀念之情融入其中。
对于它的研究。
当今学者多从其社会与历史价值的角度进行探讨,而对艺术价值的研究甚少。
本文试对''''昭陵六骏''''浮雕的艺术成就作以简要的分析。
一、昭陵六骏浮雕的历史渊源''''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之时曾陪伴他出【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1页(P60-60)【作者】王菲【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314.3“昭陵六骏”作为中国古代珍贵的石刻艺术品,在我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太宗命人将六骏形象刻于石屏之上,并永久陈列在昭陵北阙祭坛之内守护自己的陵寝。
它不仅传递出唐太宗对子孙后代的一种警示,同时将对六匹骏马的怀念之情融入其中。
对于它的研究。
当今学者多从其社会与历史价值的角度进行探讨,而对艺术价值的研究甚少。
本文试对“昭陵六骏”浮雕的艺术成就作以简要的分析。
一、昭陵六骏浮雕的历史渊源“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之时曾陪伴他出生入死的六匹骏马坐骑。
李世民在陵墓建造上为显示其文治武功的卓越成就,以及告诫后世创业的艰辛,诏令阎立本、阎立德将“六骏”形象绘刻于石屏上,并将每一匹骏马的功勋战绩记录其中,为其赐名、赋诗。
二、六骏浮雕作品的分析(一)造型艺术六骏浮雕在形象塑造上通过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客观描绘对象,其严格程度相当惊人。
以下来具体分析。
汉风与唐韵——汉唐雕塑造型语言比较作者:张海童来源:《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张海童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汉唐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封建帝国。
汉代是一个开拓型朝代,政治上汉承秦制,在文化艺术上汉代继承楚文化,有着战国楚地浪漫之风,汉代四百年间曾出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黄金时期,它和同时代的希腊罗马文明达到并行的高超时代。
汉时期遗留下来不少优秀雕塑作品,如汉霍去病墓雕刻《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甘肃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四川广汉出土的《说唱俑》等,这些雕塑在造型上注重大的动态,注重气势、意韵与外形轮廓造型,劲健阳刚,显示出沉雄博大的气度,审美是强烈而鲜明的。
唐代则是我国古代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唐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与之相应的艺术领域也呈现出繁花似锦之状。
唐代雕刻中唐十八陵墓雕刻、昭陵六骏、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唐三彩等,显示着唐代的博大绚烂的文化特质。
汉代与唐代在雕塑造型语言运用上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对此加以比较,以便于我们继承与发扬,学习与借鉴。
一、汉唐时期马雕塑造型比较马在汉代与盛唐时期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内容,马的形象代表着国家兴盛,也体现着民族精神。
汉代由于多受匈奴侵扰,所以战事频繁,而马又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西汉时期注重马匹的培育与挑选,所以反映在雕塑中马的形象较为矫健,如汉代雕刻《马踏飞燕》中马的造型就是昂首嘶鸣、腾空飞奔之势,马头部双目圆睁神采奕奕,马鼻较大似闻其声,整个造型的形态形成一种强烈的运动感与节奏感,其形神符合汉代帛书《相马经》中对良马造型的描述:“目大则心大,心大则猛利不惊。
……鼻大,则肺大,则能奔。
”《马踏飞燕》整体造型构思独特,姿态矫健,有一日千里之感,彰显着汉代豪迈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了汉帝国的强大和富庶,造型古朴浑厚,有阳刚之美。
从汉、唐马雕塑形体结构上观察,汉代陶马雕塑非常注意整体轮廓的形状与形体之间结构的清晰交代,在形体造型上比较概括,如东汉时期的陶马头部比例较大,呈长方形,腮部呈方形,嘴大,马脖子呈扁锥体,马身呈长方形。
唐代圆雕玉器动物特征唐代圆雕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工艺的代表,其中的动物造型描绘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环境和人们对自然的认知。
唐代圆雕玉器的特点是以圆润的线条和平衡的比例来表现动物神态,动物形象的特征鲜明,经过细致的雕琢和雕刻,赋予了动物生动的形态和神秘的象征意义。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唐代圆雕玉器中动物的特征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象征含义。
第一章虎唐代圆雕玉器中的虎是一种勇猛的动物,它通常被描绘为威武有力、骄傲自尊的形象。
唐代玉雕师善于营造这种形象,虎的体态返璞归真,自然的线条流畅而不失力度感。
虎的毛发也被刻画得非常细腻,展现出自然的质感和力量感。
在唐代社会中,虎一直被视作神圣的动物。
唐人认为,虎不仅是国王的象征,还具有守护之力,是保家卫国的精神象征。
唐代圆雕玉器中的虎,往往寓意着国家繁荣和安定,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第二章龙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最具有神性的动物之一,因此唐代圆雕玉器中的龙形象也尤其重要。
唐代玉雕师所塑造的龙,通常被描绘为一种神秘而又美丽的形象。
龙的身体线条流畅,有肌肉的质感;头部被刻画为长而尖,具有力量感;而龙的爪子则常常被刻画得十分细腻,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在唐代文化中,龙被视为天上神兽,代表着中国的文化自信和繁荣富强。
唐代玉雕师所雕刻的龙形象,往往寓意着国家的兴盛和繁荣,是一种中华文化的象征。
第三章鹿唐代圆雕玉器中的鹿,通常被塑造成一种优美而安静的形象。
鹿的身姿迎风而立,小巧美丽,将动物造型的简约之美和玉雕艺术的精湛相结合。
其轮廓清晰,线条优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同时,鹿也代表了富贵、落雁平阳、千里莺啼绿映红,天涯何处无芳草?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吊庭郎寄声丧。
纯洁和祥瑞之意。
唐代玉雕师所雕刻的鹿形象,常常被用于吉祥的祈福之中,象征美好的愿望和希冀。
第四章狮唐代圆雕玉器中的狮,通常被描绘为一种威武、凶猛而又神秘的形象。
狮的身体线条粗壮有力,头部和爪子的细节被刻画得非常细腻,展现出狮子原始的气息和神秘之美。
浅析唐代仕女俑中的艺术审美情趣1. 引言1.1 唐代仕女俑的历史背景唐代仕女俑是唐代人为了陪葬而制作的一种瓷俑,通常描绘着身着华丽服饰的仕女形象。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
在这个时期,仕女被视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象征,因此成为了陶俑制作的主题之一。
唐代仕女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理解和追求,也体现了唐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唐代仕女俑的出现与唐代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在唐代,仕女地位较高,她们承载了家族的荣誉和传承着家族的文化。
唐代士人以宴饮赋诗为乐,仕女更是参与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灵感来源。
唐代仕女俑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陪葬,更是一种对唐代社会文化的体现。
通过研究唐代仕女俑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风貌。
唐代仕女俑不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遗产,传承着唐代社会的审美情趣。
1.2 艺术审美情趣的重要性艺术审美情趣在唐代仕女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文化和社会的风尚,更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唐代仕女俑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势和价值取向。
通过对唐代仕女俑的审美情趣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深入领略唐代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理念。
2. 正文2.1 唐代仕女俑的制作工艺唐代仕女俑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陶土制作、雕刻、彩绘等工序。
制作仕女俑的首要材料是陶土,制作者需要选用质地细腻、均匀的陶土作为原料。
然后,制作者需根据设计稿或原型开始雕刻,要求精细、准确,尤其是要塑造出仕女俑独特的容颜和身姿。
雕刻完成后,就需要进行烧制工序,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需要精准控制,以保证仕女俑的形态不变且色泽鲜艳。
彩绘是制作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仕女俑的服饰、表情、发饰等需要进行精细的彩绘,使其更加栩栩如生。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正,才能最终呈现出符合审美标准的唐代仕女俑作品。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文章出处:浙江范文网 发布时间:2005-10-25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
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
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
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
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
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
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
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
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
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
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
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
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
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
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
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
综述先秦秦汉唐朝时期的雕塑代表作品
及风格
秦陵陶俑,风格淳朴,写实。
比例适当,结构严谨,造型精致生动。
汉代陶俑,比秦代更胜一筹。
说书俑,情真意切,惟妙惟肖。
汉女立俑,形态娴雅优美。
步兵俑、骑马俑,造型生动,仪态威武。
唐三彩。
陶马、骆驼,膘肥体壮,自然逼真。
舞俑,舞姿优美飘洒,形象丰满秀丽,体态丰腴。
唐代以前的陶俑主要用于殉葬。
唐代佛教雕塑特点,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打破了过去造像凝重肃穆,不食人间烟火的特点,唐代把南北朝北古朴和南清秀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
昭陵六骏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欣赏昭陵六骏,是中国古代陵墓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其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宝贵的文化遗产。
昭陵六骏是唐代皇室陵墓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文化价值与艺术欣赏不容忽视。
昭陵六骏是唐代明皇陵中的石雕,其形象栩栩如生,时至今日,依然引人注目,吸引了无数人的欣赏。
这些石马造型逼真,姿态优美,气势磅礴,是中国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雕像选材独特,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唐代的历史故事,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石雕工艺的高超技艺。
昭陵六骏不仅在造型上精湛,在制作工艺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对于其工艺的描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首先,石雕的材质是由红砂岩和青石两种不同的石料组成。
红砂岩是红色的,质地柔软,适合刻画精美的细节。
而青石则是灰色的,质地坚硬,适合刻画雄浑有力的形象。
这两种石料相互搭配,表现出了六种不同的马的形象,使得昭陵六骏更具魅力。
其次,在制作时,雕刻师傅们需要按照实物大小先用木头把形象做出来,然后再用工具逐步打磨出细节。
这种制作工艺需要雕刻师傅们既有耐心,又有技术,因此十分困难。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昭陵六骏的比例和细节能够刻画得更加精细,形象丰满,彰显出了唐代雕刻技艺的高超之处。
最后,昭陵六骏雕像使用的是自然石材,其纹理自然,并具有天然纹路,因此也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昭陵六骏上可以看到天然纹路和自然的颜色,这种自然的美和独特的纹理是现代人工雕刻所无法达到的。
除了制作工艺的独特之处,昭陵六骏的文化价值也十分重要。
这些雕像是中国唐代陵墓雕塑的代表,在历史文化和文化艺术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昭陵六骏是唐代陵墓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其选材独特,造型逼真,技艺精湛,是唐代陵墓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其次,昭陵六骏关于唐代的历史文化信息非常丰富。
这些雕像在很多细节上都展现了唐代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日常生活,如马嘶、马蹄、马尾、马鬃等细节,使得观众从中了解唐代的风俗和文化习惯。
简述唐三彩的设计特色唐三彩是中国陶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陶塑作品,其艺术特色突显了出了唐代的审美风尚。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物俑、动物俑、生活用具等陶塑器物进行细致解读,力图全方位的对唐三彩的艺术特点进行梳理。关键词:唐三彩;人物俑;动物俑;生活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为鼎盛的时期,我们所熟知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高度统带来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同时,经济上的繁荣又为唐朝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的稳固,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再加上外贸和交通的极度发达,造就了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一品,升华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工艺品。唐三彩的人物造型,既有道教题材,也有佛教题材,这既体现出了佛家思想,又体现出了道家修为。同时,三彩俑还反映出了唐朝社会各个阶层的风俗、服饰以及不同人流的频繁。唐三彩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将汉代以来的釉陶发展到了顶峰。色彩的透明度和饱和度都非常之高,称得上是丰富多彩,堂皇艳丽。同时唐三彩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同时采用了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性图案,线条则是粗犷有力。所谓“三彩”,此乃是多彩之意。即是在同一件陶制品上同时或交错施以绿、黄、白、蓝、赫等多种彩色釉料,因在l100多度的高温烧制过程中熔融流晕形成的绚丽多彩的效果。“但从有纪年的唐墓考察,早于高宗(650---683)时期的唐墓没有出土三彩陶,这似乎表明三彩陶产生于唐高宗时期,而在玄宗开元朝盛极一时,天宝之后逐渐减少。这就是说,唐三彩从产生到衰落仅有百年(65O一755),可谓盛唐之时昙花一现。”。唐朝之前,人们崇尚素色,而唐以后,受外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绘画还是陶塑,都开始运用绚丽多姿的色彩,显现出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反映在唐三彩上就是釉色上作了空前的开拓,唐以前只有单色釉和两色釉的并用,而唐却使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使唐代陶瓷成为陶瓷史上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这与唐时审美不无关一系”。物的年龄和思想情感,他们的形体姿态、着衣打扮、喜怒哀乐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形象史料。而此时的陶俑不仅塑造了汉族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而且还塑造了当时在中国生活的亚洲、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物形象,题材相当丰富。有的陶俑衣裳轻飘,有“吴带当风”的雅致,有的体褶稠叠,有“曹衣出水”的韵味。艺术构思上,唐三彩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文人士大夫的失意静态,又有武士将军的激烈动态,而这动静结合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体现出了唐代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我们研究发现,盛唐时期人物俑的共同特点是体态丰胰,充满着活力四射的魅力,但是仔细观察之后会体味到,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国度的人物陶俑又有着各不相同的造型艺术风格,体现在独特的姿态、神情以及个性。“那自然天成的举手抬足姿态,那动作运行的一瞬,其活泼的生命情态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领略其高贵辉煌的欢悦和盛大恢弘的精神气象。”唐三彩的人物俑中,女俑形象的塑造是最为成功的,而且最富生命力,面部胖圆,肌肉丰满,举手投足之间,让观赏者不觉的感到“环肥之美”的姿态,霎时间让我们回想起了唐玄宗痴迷杨玉环的故事。三彩人物佣在继承秦汉造型艺术注重现实的艺术传统之上,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加自由开放的方式,表现了唐人热热闹闹的生活情调和丰富浓烈的社会风采。可以见到的盛唐时期出土的骆驼,大多造型新颖、姿态各异,有立、有卧,也有的正在徐行,或有的负着货物卧倒在地上,也有的正作负重起身的动态,栩栩如生。现存的唐三彩动物俑中的马和骆驼,造型各异,真实地再现了一千多年前盛唐时期的动物形象,从而提供了无限的形象研究资料,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三彩动物俑的艺术魅力。、实用精美的生活器唐三彩不只是作为墓葬殉葬用的明器,同时还出现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三彩陶器,而凡是与生活有关的实物无所不具。由此可见,唐朝经济发达之后,人们也开始重视生活品质。唐三彩的生活用具。在造型上不但承袭了前代艺术传统,而且吸收借鉴了与我国邻近的波斯和阿拉伯国家中生活用具的一些造型式样,盘、碗、瓶、罐、壶、钵以及砚台、盆景等等都流露出异域风情。而唐三彩继承了秦汉以来陶塑艺术写实的传统,又因吸收异域文化的情调,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使唐三彩产生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唐人崇尚完美、大胆追求、兼收并蓄、意气飞扬的时代精神和建筑雄伟磅礴、富丽堂皇所体现出的封建社会盛期特征。反映在唐三彩上就是在器物造型上作了大量的开拓,从人物俑、动物俑、生活用具到建筑模型等无所不备“人物俑雍容华贵、意气风发,既遵循结构特征,又在局部上进行了适当的夸张与变形,达到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艺术境界,动物俑惟妙惟肖,既色彩新鲜悦目,又造型逼真动人,生活用具浑圆厚实、庄重大气,表现了唐代的艺术特色与时代风貌”。从造型角度可以将唐三彩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人物包括妇女、文官、武士伎乐、牵马俑、胡俑、天王等;动物包括骆驼、马、狮子、羊、牛、狗等;生活用具包括碟、碗、杯、盘、灯、枕、钵、壶、罐、小玩具等;丰腴之美的人物俑唐代是中华民族大交融的时期,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日益加深,体现在唐三彩的陶俑方面就出现了不同装束、不同姿态、性格迥异的人物形像。唐代的工匠在造型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发展,使原本服务于统治阶级迷信和享乐思想支配的随葬一、二、形态各异的动物俑唐三彩之中的动物俑种类有很多,从牛、马、羊到狮、虎、骆驼等等一应俱全。而三彩马和三彩骆驼的造型特别受到当时人以及今人的青睐,令人无限喜爱。在已经出土的唐墓中数量最多的动物俑就是三彩马,其造型极其的生动逼真,同时比例准确、线条流畅,甚至现在依旧可以辨认出不少马的品种,而马在唐代是力量和速度的象征,代表着强大的威力和奔放的精神,无论是保卫边疆,还是生产活动,似乎事无大小都离不开马,唐太宗李世民的乾陵就有闻名于世的昭陵六骏。沙漠之舟的骆驼,成为唐三彩反映生活、表现色彩的重要载体。“在那没有机械化交通工具的时代,与外国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上,这些不畏艰险、不知疲倦的骆驼,架设起中西物质文明乃至精神文明的桥梁”而正是骆驼在唐代的作用以及功劳的不同凡响,所以被匠人们塑造得如此之精美。甚至达到神形俱备的程度。唐朝墓葬明器中的三彩骆驼有较多出土,而又以盛唐时期最多,反映出了这个时期的中西交通和对外贸易十分的繁荣。目前唐三彩生活用具在造型上借鉴了我国唐代金银器、铜器、漆器、藤编器物的式样。“无论是盘碗盅碟还是瓶罐壶钵。都是以浑圆和丰满为主流,端庄而规整,浑厚而饱满,具形杯、鹅鸭形杯一类作品形态奇特、落落大方,更具匠心。鳆和塔形罐类作品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各种小型文房用具水盂、砚台、盆景等小中见大,气度不凡。而双龙耳衔口壶、凤头水柱、狮形杯等奇特新颖的形制则完全是西域风格了。生活用具集结了我国唐代工艺美术中在造型、彩色、光泽等方面所有的优秀传统,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上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三彩是中国陶瓷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在前代原始青瓷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其独特的烧制方式和艺术特色,既反映出了唐代政治经济上的繁荣,也显现出唐代整个社会的生活面貌。综上所述,唐三彩是中国陶瓷史上光辉的一页。是中国陶瓷艺术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唐代艺术发展特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其艺术发展繁荣兴盛,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等多个门类。
在这个时期里,唐朝统治者的庇护和社会的繁荣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条件。
本文将从绘画、雕塑、建筑和文学等方面探讨唐代艺术的发展特点。
一、绘画唐代绘画以山水画为主要表现方式,表现了人们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唐代山水画以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为代表,以其精湛的笔墨和逼真的构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另外,唐代绘画还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绘,尤其是以皇宫和贵族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形象栩栩如生,细腻且富有生气。
二、雕塑唐代雕塑在唐朝皇室和寺庙中得到了大力发展。
唐代佛教的兴盛推动了佛像雕塑的繁荣,许多寺庙内都建有宏伟壮丽的佛像。
其中,以龙门石窟的雕塑最为著名,其雕像造型庄重、细腻,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佛教的思想和美学追求。
三、建筑唐代建筑以宫殿和寺庙为代表,宏伟壮丽,体现了当时的国力和文化水平。
其中,以大明宫和洛阳白马寺最为著名。
大明宫作为皇宫,规模庞大,建筑精美,体现了唐朝的尊贵与富裕;而洛阳白马寺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寺,其建筑风格庄重肃穆,文化底蕴深厚。
四、文学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以诗歌最为著名。
唐代的诗歌追求意境的抒发和表达,同时注重音韵和节奏的把握。
王维、杜牧、白居易等诗人都为唐代的诗歌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唐代文学还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散文和小说创作风格。
综上所述,唐代艺术在绘画、雕塑、建筑和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追求和描绘,以及对宏伟壮丽和意境抒发的追求。
唐代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艺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中国古代的雕塑和雕刻艺术有哪些风格中国古代雕塑和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风格特点:1.佛像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佛像雕塑占有重要地位。
从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到唐代的龙门石窟、山西五台山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佛像雕塑。
佛像雕塑风格多样,有印度风格的立体感强、线条流畅的佛像,也有中国本土风格的脸型丰腴、表情宁静的佛像。
2.人物雕刻:中国古代人物雕刻以石刻为主,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展示了秦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人物面部表情生动,姿态各异,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神兽雕刻:中国古代神兽雕刻艺术形式丰富,如汉代的石刻神兽、唐代的麒麟等。
这些神兽雕塑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神兽的崇拜和信仰。
4.园林雕塑:中国古代园林雕塑以小型雕塑为主,如江南园林中的石狮、石塔等。
这些雕塑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韵味。
5.民间雕塑:中国古代民间雕塑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泥塑、木雕等。
这些雕塑作品形象生动,表现了民间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6.宗教雕塑: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主要包括道教和佛教雕塑,如道教的真人像、佛教的菩萨像等。
这些雕塑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
7.墓志铭雕塑:中国古代墓志铭雕塑是一种特殊的雕塑形式,以刻有墓主生平和事迹的碑文为主。
如唐代的柳公权、颜真卿等人的墓志铭,具有很高的书法和雕塑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古代雕塑和雕刻艺术风格多样,既有印度、希腊等外来影响,也有中国本土的特色。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哪个时期的佛像雕塑风格受到了印度风格的影响?解题方法:回顾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佛像雕塑的不同时期,比较其风格特点,找出受到印度风格影响的时期。
唐代艺术设计的特征唐代艺术设计的特征唐朝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这时期的艺术设计非常具有特色,下面列出了几个主要特征。
1.线条流畅优美:在唐代的艺术设计中,线条表现非常优美,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雕塑都能感受到线条在其中的运用,线条的流畅性是唐代艺术风格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2.彩绘绚烂多彩:唐代艺术设计注重色彩的运用,颜料采用的是釉料,颜色非常绚烂多彩,不仅仅只是用于壁画、陶瓷、壁画中,还运用于衣服、饰品等方面。
3.造型丰富多样:唐代艺术设计的造型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了人物、动物、花卉等等,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感受唐代艺术的风韵。
4.美学观念高度传播和认可:唐代艺术设计的美学观念非常高度传播和认可,许多经典的艺术品,如李白、王维的诗歌,都与唐代的艺术风格相辅相成,一起为唐代艺术的繁荣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唐代艺术设计很好地将现实生活与艺术相结合,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唐代文化的特点,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特征和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唐代艺术设计的特征非常明显,这一时期的艺术设计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艺术史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珍视并好好传承。
6.对庄重和谐的追求:唐代是一段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因此唐代艺术设计强调庄重和谐,追求一种稳定、平和、美好的审美意境。
这种审美意境体现在唐代诗歌中,亦体现在绘画、雕塑、陶器、瓷器等艺术形式中。
7.借鉴和融合其他文化元素: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对外国文化充满好奇并热情吸收,使得唐代艺术设计融合了许多外来元素。
其中,对于中亚、西亚、中东的文化善于借鉴和吸纳,使得唐代艺术设计更为多样绚丽。
8.追求真实和形象的描绘:唐代艺术设计倾向于追求真实、准确和细腻的表现方式,特别是绘画和雕塑中的人物肖像,表现各自的情感和神态,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
9.建筑和园林的创新:唐代还创造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建筑和园林,如五台山、灵隐寺、大唐西市等。
唐代雕塑艺术特点浅谈
【摘要】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到唐代已进入鼎盛时期。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传统
和融汇西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唐代雕塑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形成了自己
的风格特点:本土化与中国化,世俗化与大众化。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大唐雕
塑文化。
【关键词】雕塑艺术;本土化;中国化;世俗化;大众化
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与绘画艺术相比较,它更富有立体感、真实感,
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魅力,人们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
的音乐”。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到唐代已进入鼎盛时期。唐代统治者为了神化自己
的权威,巩固自己的统治,追认李聃为远祖,唐高宗还特封道教祖师李聃为“太
上玄元皇帝”,敕令全国各地建造楼观,供奉老君造像。武则天在位时期,依附
佛教控制百姓思想,与佛教形成了长期的凝固的同盟关系,建寺造佛之风颇为盛
行。唐玄宗时,曾指令名匠在京城太上老君像前雕刻皇帝本人的玉石雕像,同时
在全国各地还塑造了儒、道、佛三教的各种偶像,并广建寺庙楼观以供祭拜,因
而有力地推动了雕塑业的蓬勃发展,使唐代雕塑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雕塑技艺都
达到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顶峰,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占有精彩的篇章和重要的
地位,也形成了鲜明的唐代雕塑艺术的风格特点。本文仅就唐代雕塑艺术的本土
化与中国化,世俗化与大众化的风格特点浅谈如下:
1 唐代雕塑艺术的本土化与中国化特点
初唐时期的雕塑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传统风格和融汇西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
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创新了更趋本土化、民族化的雕塑艺术风格,创造了富有
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雕塑作品,具有明显的中国化特点。如初唐时期献陵的石
雕,整体造型简洁明快,细节刻画又注重修饰;石窟塑像造型丰腴饱满,线条舒
缓自然,这些都有着明显的中国写意的风格,反映了初唐石雕艺术的风格特点。
盛唐时期,经济日益发达,政治长期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思想自由活跃,社会
的深刻变化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各民族、各地区、各
国之间的文化艺术频繁交流,相互融合,特别是伴随着丝绸之路传来的佛教文化
和西域文化,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巨大的影响,也极大地促
进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整体发展。盛唐时期的雕塑充分接纳外来文化和创造求新的
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融入自己的雕塑中,在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艺术风格的基础
之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外来艺术的风格,创新和发展本民族的雕塑风格,使外来
雕塑艺术本土化、中国化。如中国的佛像雕塑,唐代以前大都是以印度人的形象
出现的,几乎没有中国本土的佛教造像,雕塑风格多取自印度笈多造像的薄衣贴
体风格。唐代雕塑在借鉴外来佛教造像技法等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将印度人的形
象改造成中国人的样子,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的技法与审美观融入到佛像雕塑
中,大量使用传统的镂雕与圆雕手法,使用凹陷的阴刻线和凸突的阳刻线表现装
饰衣纹、阴阳凹凸面,使得佛像雕塑造型各异,形神各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从而中国人形象的佛像雕塑代替了印度人形象的佛像雕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
塑风格,并且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唐代佛像雕塑种类繁多,主要有石窟造像,包
括石雕与泥塑像;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佛像、造像碑、
造像塔、造像幢以及金铜造像等。与唐代之前佛教雕塑艺术的肃穆与出世相比,
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的把理想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既有内涵博大凝重的一面,又
有风格典雅鲜活的一面;既有神情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体态温婉柔美的一面。
人物雕塑很注意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在处理群雕的人物
关系时,很好的把握了人物之间的内在情感交流,能从各自表露出的不同神态中,
看出人物各自不同的心情,达到了形神兼具、声情并茂的效果。总之,唐代雕塑
中,各类雕刻构图新颖,技法娴熟,既能注重整体设计上的造型准确,又能把握
细部刻划上的工艺精巧;既能在大气中突显精神,又能于精细中见出灵气;既形
象丰满,神情毕肖,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构想奇特,造型夸张,富有浪漫的
时代特征,形成了唐代雕塑风格本土化与中国化的特点。
2 唐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与大众化特点
唐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大众化是指唐代雕塑所表现的宗教性、神秘性的成
分淡化减弱,而艺术性、群众性的东西不断强化,雕塑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贴近
社会现实、社会需求和社会生活,贴近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年龄的人群,
更符合老百姓的心理需要。唐代雕塑不仅官府设有专门的机构,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财力来建造石窟、庙堂、陵墓等大型工程,如昭陵石雕,敦煌石窟等,而
且全国各地开设了民间作坊,雕塑各式神灵菩萨、随葬俑类等人物、动物、植物、
器具的造像,雕塑成为了当时兴盛的一种社会行业。例如,唐代用俑随葬的习俗
逐渐普遍化、社会化,在唐代礼仪制度中明确规定了用俑随葬的等级差别,以显
尊贵卑贱,并且普通老百姓的丧葬用品只能私自准备俑类,只有官员的丧葬用品
由官府配备供给俑类,如果供给的俑类满足不了需要时也可从店铺中购买。然而
购买的俑类大量的来自民间作坊,由此可见丧葬用品的民作与官作同样兴盛。这
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社会观念和现实生活,而且充分体现了唐佣雕塑的兴盛繁荣和
普及程度以及唐代雕塑艺术明显的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的特点。此外,唐代
的佛教雕塑,在人们把佛教人物作为可以解除自己的痛苦、拯救自己的命运的神
灵之后,发现神灵的形象过于离奇怪异,荒诞不经,离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太遥
远了,可欲而不可求,虽求而不可信。为了拉近佛教人物与普通人的距离,使大
家觉得菩萨神灵就在自己身边,并使佛教人物的形象更加的亲切可信,于是将菩
萨神灵的形象拟人化、世俗化、生活化,这样创作出来的雕塑形象本身与现实生
活似曾相识,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佛教的教诲,更加容易接受佛教的观念,更加
相信佛教的善意。因此,在佛教雕塑中或通过对神灵天堂的奇特幻想寄托人们追
求幸福生活的共同理想与美好愿望,或通过对石窟群雕的精心创设艺术地反映当
时的人们生活与社会现实,或通过对女性神像的塑造有机地渗透时代社会的审美
趣味与审美风尚……总之,不论从表现技法、形象塑造等方面还是从题材选取、
内容表达等方面都更加重视现实生活,更加突显现实因素,更加注重易于接受,
从而形成了唐代佛教造像写实的制作方法与艺术风格。如以女性形象出现的佛像
雕塑中,对于衣饰的刻画与描绘符合现实生活中女性身体修长,裙带飘逸的身姿
样式,造像具有丰满健壮、圆润端丽、形态匀称和谐、表情生动细腻、雍容华贵
的特点,充分表露出整个姿体的形象美,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满足大众的审美
需求,摆脱了宗教神秘的色彩和“非人”的特征,融进了更多的普通人的形象特征,
富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富有更多的时代和生活的气息,明显地呈现世俗化、
大众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唐代雕塑艺术不仅有极大的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而且有着惊人
的创造力,它能够以自己的面貌与主观精神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改造,形成本
土化、中国化的特点,同时也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淡化宗教灵界的神秘
色彩,增添现实生活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满足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形成世俗化、
大众化的特点,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大唐雕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