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
- 格式:pdf
- 大小:259.46 KB
- 文档页数:10
《影子银行、融资约束与企业绩效》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影子银行、融资约束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影子银行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进而影响企业绩效。
本文首先概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接着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随后提出研究假设、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及结果,最后得出结论与展望。
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逐渐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子银行通过非传统银行业务,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然而,影子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约束及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影子银行、融资约束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文献综述(一)影子银行的定义与特点影子银行通常指那些行使与传统银行类似职能,但不受传统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和业务。
其特点包括高杠杆操作、信用创造等。
(二)融资约束的理论基础融资约束是指企业在获取外部资金时所面临的困难。
这种困难可能源于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等因素。
(三)影子银行对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子银行通过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四)企业绩效的衡量与影响因素企业绩效的衡量通常包括财务指标和市场表现等。
除影子银行外,企业文化、创新能力等也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本研究假设影子银行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提高企业绩效。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某时间段内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公开的财务报告和市场数据。
(三)变量定义与测量因变量为企业绩效,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自变量为影子银行的活跃程度和融资约束程度;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行业等。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一)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了解了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影子银行活跃程度和融资约束程度的分布情况。
(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影子银行的活跃程度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与融资约束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调研报告一中国影子银行:界定、成因、风险与对策(一)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1.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与规模估计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的始作俑者是美国著名债券投资机构PIMCO的执行董事McCulley,他将其定义为“一整套被杠杆化的非银行投资管道、载体与结构”。
美联储经济学家Pozsar等人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通过诸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债务凭证(CDO)与回购协议(Repos)等证券化和担保融资技巧进行融资媒介的机构”。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是,为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主体与活动提供信用媒介的体系。
欧盟委员会认为,与影子银行有关的活动包括证券化、证券借贷与回购。
中国监管机构迄今为止并未就影子银行给出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正式定义。
本文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采用巴曙松(2012)的最窄口径,即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
主要原因包括:第一,这是目前讨论得最多最深入的两种形式;第二,这是过去几年来中国金融市场上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两种投融资形式;第三,这是中国影子银行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如表1所示,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底中国的银行理财业务资产规模约为7.1万亿元,而中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约为7.5万亿元。
而根据惠誉估算,2012年底银行理财业务资产规模约为13万亿元。
根据官方数据,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约为14.6万亿元,占到同年中国GDP的29%以及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11%。
根据市场数据,则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约为20.5万亿元,占到同年中国GDP的40%以及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16%。
表1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2.中国式影子银行与国外影子银行的异同国外影子银行一般而言具有五个特征:第一,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导;第二,以证券化活动为核心;第三,具有较高的杠杆率;第四,主要依靠批发手段融资(例如通过发行ABCP);第五,购买影子银行产品的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2023-11-12CATALOGUE 目录•影子银行体系概述•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特征•影子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对策•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趋势与展望01影子银行体系概述定义特点定义与特点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起源影子银行体系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提供的信用中介服务成为传统银行业务的重要补充。
发展风险影响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加剧了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风险,同时也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作用影子银行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特别是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领域,如房地产、中小企业等。
风险影子银行体系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影子银行体系的作用与影响02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特征借款人违约抵押品价值下降宏观经济波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01汇率风险02资产价格波动03资金来源不稳定资产流动性不足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影子银行体系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如通过回购协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的交易。
如果影子银行体系出现风险,可能会传染给其他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的传染影子银行体系的活动涉及金融市场的多个领域,如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
如果影子银行体系出现风险,可能会通过金融市场传染给其他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
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传递机制03影子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030201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监管难度流动性风险风险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04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对策完善监管框架建立多层次监管体系强化监管协调完善法律法规1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测与分析23建立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影子银行的发展动态,识别潜在风险和影响。
建立监测机制通过对影子银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深入了解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风险特征和影响路径,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数据分析定期对影子银行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其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稳定性。
影子银行的定义、类型及风险监管研究【摘要】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业以外、不受传统监管体系约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的类型分类、风险来源分析,以及监管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了影子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未来,建议加强监管政策,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覆盖面,以应对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金融体系稳定和风险治理的挑战。
影子银行监管改进的必要性和深化风险监管的重要性是本文结论的重点。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和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定义,类型,风险监管研究,监管政策,风险来源,挑战,发展趋势,监管改进,重要性,研究展望1. 引言1.1 影子银行的概念介绍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不受传统银行监管和规范约束的金融机构或行为。
这些机构或行为在进行金融活动时,往往采用非传统的融资方式和风险管理手段,以获取高额回报。
影子银行的活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债权融资、资产证券化、信贷保证、货币市场基金等。
由于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和高风险性质,影子银行一直备受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
影子银行的概念始于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当时大量的金融机构利用影子银行体系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活动,最终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崩溃。
自此之后,监管部门开始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试图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传导。
由于影子银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监管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监管边界不清、监管工具不足等。
深入研究影子银行的定义和运作机制,分析其风险来源和监管挑战,探讨监管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建议,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金融稳定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影子银行的定义、类型及风险监管的研究,探讨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提出监管政策建议,以推动影子银行风险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影子银行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并非是有多少单独的机构,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
如人人贷,不受监管,资金流向隐蔽,是“影子银行”。
几乎受监管最严厉的银行,其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也是“影子银行”。
目前“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
中国银监会发布2012年报首次明确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银监会高度关注影子银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银行体系外风险向体系内传导。
年报强调,从实践看,我国绝大部分的信用中介机构都已纳入监管体系,并受到严格监管,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包括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一、影子银行对美国金融结构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化促进了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
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也加速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
从本质上看,影子银行体系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一个庞大的二级市场。
该市场的交易成本越低、定价机制越完善、流动性越高,商业银行越有激励将其发放的信贷资产出售,从而在获得价差收益的同时回收流动性。
在此情况下,美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目的逐渐由传统的获取存贷利差收益转变为获取低买高卖的价差收益,即商业银行逐渐转变为“生产”贷款的金融企业,其目的是通过出售而并非持有其产品获利。
什么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是指什么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下面是为大家的影子银行的相关知识,欢送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尽管没有官方定义,业界普遍认为行使商业银行之功能,未受严格监管的机构,即为“影子银行”。
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并非是有多少单独的机构,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躲避监管的功能。
如人人贷,不受监管,资金流向隐蔽,是“影子银行”。
几乎受监管最严厉的银行,其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也是“影子银行”。
目前“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
中国银监会xx年报首次明确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银监会高度关注影子银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银行体系外风险向体系内传导。
年报强调,从实践看,我国绝大局部的信用中介机构都已纳入监管体系,并受到严格监管,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包括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xx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
46. 什么是影子银行,它有何风险?46、什么是影子银行,它有何风险?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世界中,“影子银行”这个术语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影子银行呢?简单来说,影子银行是指那些行使着类似传统银行的功能,但却没有像传统银行那样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
影子银行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说,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像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从事着类似于银行的信贷业务。
还有那些民间的金融借贷,如民间借贷、网络借贷平台等,也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
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够兴起和发展,是有其一定原因的。
首先,传统银行在信贷审批方面往往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和程序,这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难以从正规银行获得所需的资金。
而影子银行在这方面的限制相对较少,能够为那些无法从传统渠道获得融资的主体提供资金支持。
其次,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这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工具支持。
再者,一些投资者追求高收益,而影子银行提供的投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回报率,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
然而,影子银行的存在也带来了诸多风险。
信用风险是影子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影子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可能不如传统银行严格,这就增加了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
一旦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就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流动性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往往不如传统银行稳定,而且其资金运用期限和资金来源期限可能存在错配。
当市场出现波动或者投资者信心下降时,影子银行可能面临资金抽逃的情况,导致流动性紧张。
影子银行还存在着操作风险。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影子银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误、欺诈等问题。
比如,在金融交易中可能存在数据造假、违规操作等行为,从而给投资者和金融市场带来损失。
此外,影子银行的风险还具有传染性。
由于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以及整个金融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一旦影子银行出现问题,其风险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传统银行和整个金融市场,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浅析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及监管模式引言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除了传统的银行业和证券业外,还涌现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金融系统,被称为“影子银行”体系。
本文将从影子银行的定义、特点、风险与挑战、以及监管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那些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通过不同形式的金融活动,提供类似传统银行业务的非传统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包括但不限于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阳光私募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部门等。
它们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提供融资渠道、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等方式,满足了部分金融市场的需求。
影子银行的特点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风险传导快速:影子银行通过杠杆放大效应,能够迅速将金融风险在系统中传导开来。
2.资金来源依赖于短期市场:影子银行以短期资金为主要来源,相比传统银行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3.产品创新和多样性:影子银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4.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影子银行的交易和流程相对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较高。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挑战影子银行的发展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一些风险与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的规模庞大,并与传统金融体系紧密相连,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将对金融市场产生严重影响。
2.风险集聚与迅速传导:影子银行的杠杆放大效应以及快速的风险传导特点,导致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迅速扩大并波及整个金融系统。
3.风险管控和监管挑战:影子银行的多样化和创新性质,使其风险的管控和监管变得十分复杂。
监管模式的演变在面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与挑战时,我国的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监管体系,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1.初期监管模式:在影子银行体系刚兴起时,监管比较薄弱,监管重点主要集中在传统金融机构上,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相对较少。
2.逐步强化监管: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和风险的暴露,监管部门开始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
2024年影子银行市场分析现状影子银行是指非正规金融机构通过各种财务创新手段开展金融业务,提供与传统银行相似的服务。
影子银行市场在过去几年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影子银行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1. 影子银行市场规模影子银行市场的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报告,截至2020年底,全球影子银行市场规模已达到XX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X%。
从地区分布来看,北美地区占据市场份额最高,亚洲和欧洲紧随其后。
2. 影子银行市场的主要业务影子银行市场的主要业务包括但不限于:投资基金、证券借贷、回购协议、债务证券化等。
其中,投资基金是影子银行市场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根据数据显示,全球影子银行市场的投资基金规模占据了市场总规模的X%。
3. 影子银行市场的风险与监管影子银行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风险。
首先,影子银行机构与传统银行相比,其资产负债表结构更为复杂,资金来源更为多元化,因此其风险管理更加困难。
其次,影子银行市场的财务创新和高杠杆操作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传导,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影响。
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市场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各国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市场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影子银行机构的监管,包括监控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等;二是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包括限制其发行高风险产品、加强信息披露等。
4. 影子银行市场的未来趋势未来,影子银行市场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全球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影子银行市场可能会继续扩大,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另一方面,全球金融监管的加强可能会限制影子银行市场的发展,增加其经营成本和风险。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影子银行市场可能出现新的变革。
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能会提高影子银行市场的效率,降低风险。
同时,金融科技公司的涌现也将加剧市场竞争,推动影子银行市场的创新发展。
5. 结论影子银行市场作为全球金融系统的一部分,在过去几年发展迅猛。
《中美影子银行系统比较分析和启示》篇一一、引言影子银行系统,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差异显著。
本文将针对中美影子银行系统的特点、运作机制以及监管政策进行详细比较分析,以期为金融行业相关参与者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中美影子银行系统的定义与特点(一)中国影子银行系统中国影子银行系统主要包括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地下钱庄等非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通过复杂的金融产品设计,为投资者提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其特点在于产品创新快、资金流动性强,但同时也存在监管难度大、风险控制难等问题。
(二)美国影子银行系统美国影子银行系统主要包括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非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渠道。
其特点在于市场化程度高、风险分散化,同时也有着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中美影子银行系统的比较分析(一)运作机制比较1. 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运作机制主要以短期融资为主,产品复杂度高,多以资金池方式运作。
其产品结构多样,主要依赖于政府政策与地方平台为信用基础,短期债务在体系中占比较高。
2. 美国影子银行系统的运作则以长期投资为主,产品较为简单,风险控制能力强。
其投资策略以分散化为主,较少依赖单一信用基础。
(二)监管政策比较1. 中国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相对严格,但仍有部分地下金融活动游离于监管之外。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逐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以降低系统性风险。
2. 美国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则更加注重市场自律和风险控制。
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法规和监管标准,确保市场秩序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四、启示与建议(一)加强监管力度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应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力度。
特别是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地下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
同时,应借鉴美国的经验,注重市场自律和风险控制,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和监管标准。
影子银行体系: 发展、内涵与未来影子银行(Shadow Banks)是首现于2007年的一个流行词汇,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1,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
随后,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债券大王”格罗斯(Gross)在一文章中再次提及,影子银行名声大噪。
2定义上,影子银行是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相应的,影子银行体系就是由影子银行组成的非银行金融体系,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称其为平行银行体系(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
21世纪以来,影子银行经历了膨胀式的发展,影子银行体系也是迅速壮大,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
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而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性则日益提高。
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重大改变,金融市场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金融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
21世纪初期,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是与金融市场杠杆倍率大幅提高、交易规模天量增长和金融当局的“恶意忽视”(Krugman,2009)3等息息相关。
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
1McCulley,Paul: Teton Reflections, PIMCO Global Central Bank Focus,Agu/Sept.2007. 2 Gross,Bill: 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 Fortune, Nov.2007.3 转引自克鲁格曼(2009):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刘波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
May. 18, 2009 郑联盛zhengls@Policy Brief No. 090352007年初现端倪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直接引发了影子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缺陷的爆发,从而产生了流动性危机,并逐步蔓延演化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虽然大萧条之后,美国就确立了分业经营的法律体系,但是证券业务和非银行业务的长足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
1970年以后的经济波动为金融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坍塌,使得美国在70年代末实行了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的政策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
虽然这是建立在“传统”的金融机构作出牺牲的基础上,但却为新进入的、较少受到管制的金融中介(主要是影子银行的前身)带来了发展机遇。
1970-1990年间,商业银行、共同储蓄银行以及人寿保险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的份额持续下降,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占据的范围扩大,更重要的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抵押入股以及证券化的贷款迅速增加。
当受到管制的贷款者不能满足企业的贷款需要时,企业寻找其他融资途径,包括商业票据、欧洲债券以及垃圾债券。
在这个时期,影子银行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公共基金仍然占据了美国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
美国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市场体系的强化是在80-90年代,这一阶段的证券化热潮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这个时期,金融部门最为重大的转变是证券化过程扩大,非市场化的资产转换为市场化的证券。
住房抵押贷款以及以后的自助贷款和信用卡应收账款,被证券化之后当作证券,在二级市场上买卖。
银行和存贷机构提供的系列服务,比如发行、服务、持有以及贷款分配,被分解给不同的金融机构。
在这一分解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剑桥美国史,2008)4。
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又一个高潮,同时产生了高度全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影子银行体系不断膨胀壮大,系统重要性日益增长。
出于金融市场的全球竞争和逃避金融监管,不断的金融创新产生了新的市场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子市场,同时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并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资源在全球进行配置,使得各主要金融4恩格尔曼等著;高德步等译(2008),《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20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市场的外延和各国的影子银行不断扩展。
各国的各个产业之间的界线已经大大模糊,各个金融机构甚至企业成为多样化的金融混合物,这也造就了极度繁荣的美国和国际金融市场。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影子银行成为比传统银行更加强大的市场主体,影子银行体系在资产占比、金融交易规模和系统重要性等方面急剧提高,并占有相当优势。
美国财长盖特纳(2008)任纽约联储主席时指出,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与传统银行体系平行的金融系统,其规模和影响力非常巨大5。
2007年初,在金融工具方面,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等的资产规模高达2.2万亿美元,通过第三方回购隔夜融资资产为2.5万亿,对冲基金持有的资产高达1.8万亿,五大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了4万亿,整个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规模高达10.5万亿。
而与此同时,美国五家银行控股公司的资产总额刚刚超过6万亿,整个银行体系资产约为10万亿(Geither,2008)。
在金融市场交易中,利率衍生品市场从2002年的150万亿美元飙升至2007年第四季度的600多万亿,(BIS,2009a)6,约为当期全球GDP 的15倍。
在影子银行及其业务膨胀的过程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信用违约掉期(CDS)。
为转移信贷违约风险,摩根大通于1997年首先提出信贷违约掉期,购买者可在其对应的债券等信贷产品违约或价值下跌情况下从发行者那里获得相应赔偿。
经过十年的发展,这一金融产品成为交易最广泛的信贷衍生品。
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截至2007年底,CDS全球市值最少为45万亿美元,最多可能为62万亿(Krugman,2009)。
但是,恰恰是CDS埋没了全球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
在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法律变更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1999年,实行了60多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被《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所取代,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法律基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后者旨在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金融监管,结束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在《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之后,美国于2000年出台了《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该法规定场外交易不受商品交易委员会监管。
在这两项法律颁布之后,5Geithner., Timothy F.: Reducing Systemic Risk in a Dynamic Financial System, Federal Reserve Bankof New York, June 9 2008.6BIS, Quarterly Review, March 2009.3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影子银行摆脱了发展的法律束缚。
二、影子银行、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性1、影子银行与金融市场体系最近几年,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发展,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带来了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
理论上,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由于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资金融通的功能,同时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散风险,而且投资组合策略更加灵活性,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Allen and Gale(1997)将金融体系风险分散的功能区分为横向风险分担和跨期风险分担7。
跨期风险分担是不同时点上风险的跨时平均化,资本市场主导的体系和银行主导的体系在此方面的风险转移功能相近。
在横向风险分担上,资本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有着更发达的市场和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更加多样的金融机构,比如影子银行为私人部门提供了分散投资组合,对冲异质风险,投资者可以根据风险承受能力调整资产组合,这样,在既定的时点上,不同投资者可以进行风险互换,就是横向风险分担。
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也进行了横向的风险互换。
在负债方面,影子银行主要是从短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从而形成了期限较短的负债;在资产方,由于影子银行必须提供利息并获得利润,影子银行必须投资期限更长(从而收益较高)的资产,比如资产抵押债券、股权等。
影子银行就与货币市场上的投资者、资本市场上的长期筹资人进行了资产和期限互换。
结果是,影子银行对短期债权人负有短期债务,而对长期债务人持有长期资产。
从宏观层面看,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影子银行成为这一趋势的承载人和推动者,并成为国际金融业务的中介和国际金融资产的持有人。
在全球金融体系下 ,影子银行成为各个国家及其企业等的业务中介,比如美国投资银行通过代理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资产抵押债券并在全球出售,这样就有英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的金融机构买入这些债券。
这样,在资本流动上,就使得外围国家的资本持续流入美国,影子银行在促进美国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发展和繁荣方面功不可没。
7Allen,. F and D. Gale.,1997. Financial Market, Intermediaries and Intertemporal Smooth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V ol105,p523-546.42、影子银行与金融稳定性虽然,影子银行占据重要位置、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市场结构给美国居民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是,该体系同时也存在着重大的风险。
首先,影子银行体系存在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
影子银行的负债主要是从短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是期限较短的负债;在资产方是期限更长的资产。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回购市场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资产组成从原本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债等逐步转变为流动性较差的资产。
这样,而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信用的期限结构发生了改变,并产生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期限错配8(FSA,2009)。
如果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比如市场预期转变而出现了资金溃逃(run),那么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影子金融机构就出现了类似商业银行的“挤兑”,而此时的影子银行并无法将其长期资产立即变现,就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影子银行在出现了“挤兑”和去杠杆化之后,由于影子银行具有系统重要性,那可能就产生了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
即影子银行体系存在一个流动性自我加强的资产抛售循环机制(Geither,2008),在市场危机条件下,流动性萎缩,影子银行必须抛售资产,资产抛售之后就导致资产价格下降,由于采取以市定价会计原则,必须获得新的流动性以计提,这样影子银行又必须抛售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