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35 MB
- 文档页数:56
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其建议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培养体系,培养定位,师资力量,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相应建议文化产业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和根本。
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一、文化产业人才(一)文化产业人才的内涵。
文化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纸质传媒、影音传媒、网络传媒、广告、旅游、艺术、教育和体育产业。
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的人才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二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二)文化产业人才的特征。
文化产业人才作为人才中的一部分,具有一般人才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文化产业人才的专有特征。
1.道德修养社会主义道德是文化产业人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它主要包括政治道德、人格道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四个方面。
2.文化素养极高的文化素养是文化产业人才的显著特征。
其传承与创造文化的任务,要求其在文化素养方面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知识的精通性;二是知识的广博性;三是知识的更新性。
3.创新精神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产业人才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才能使得文化产业充满活力,才能生机勃勃地发展下去。
4.专业技术知识经济背景下,专业技术逐渐成为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人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尤其是从事影音传媒、网络传媒、广告等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
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文化产业专业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但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尚未形成完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
如今文化产业急需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高校在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上还比较欠缺。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究口宋若涛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支柱性产业.得到全闷各地的高度重视,也引发社会广泛_关注。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莺要贡献。
河南省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优良业绩和社会效益的优秀文化创意企业.一批具有河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创作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仅就动漫来说.2009年.河南全省动棚J年产量达9000分钟.比2008年增长12倍.是全国同期增速的l O倍.动I m i产能已进入全国前六强,但与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不同.创意人才的培养体系相对滞后。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竞争}1益扩张、竞争不断升级.优秀创意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适应产业发展.培养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C A I SH I G U A N C H A1人事纵横才市观察I一、中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现状及原因根据有关方面和企业反映:一方面.我省文化创意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造成我省文化创意产品缺乏原创.大量抄袭模仿;另一方面。
优秀创意缺乏成熟运作.难以实现经济价值。
文化创意人才的匮乏不仪表现为量少.还表现为创意人员整体素质的低下。
据r解.创意人员招聘时并不强调专业和学历.而强调创意.创意缺乏客观标准.造成滥竽充数。
创意人员缺乏专业背景.缺乏理论矮础.创意冲动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往往使广告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
创意人才匮乏成为广告业发展的最大制约阂索。
导致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匮乏和整体素质低下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体系相对滞后、杂乱无章是主要原闲之一。
具体表现为:1.培养模式单一.单纯依赖高等院校。
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等院校.作为创意能力培养和实现的蘑妥机构.实业公司作为甚小.公司认为培养人才的责任应该归属大专院校.培养创意人才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一定为培养企业服务.公司不可能为他人作嫁衣。
地方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摘要]文章分析了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深度挖掘了创意人文培养的瓶颈问题;从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视角阐述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解析了地方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最后从创设创意环境、开发课程资源、强化师资培训、强化校企合作等视角,回答了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一、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的关联性1.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意能力的“孵化器”。
多项研究证明,音乐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孵化”出人的创意能力。
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在提高视觉认知能力的同时,产生创造认识情感,并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相应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和方式加以表达,能够促进自身创造力的发展与提高。
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的环境中,音乐教师开发以发展学生创意为本的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表达创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音乐的手段与方法解决普遍性问题,真正达到提高创造力的目标。
2.高校音乐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起搏器”。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以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教育是产业的启蒙,音乐教育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创新教育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培养顺应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校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可以点燃学生心灵,照亮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音乐元素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供学生个人多元发展的可能性,获得目前学习上以及未来职业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满足。
372012 · 02音乐与舞蹈ART EDUCATION 和延伸。
“变”是一个有度的过程,在保留版画几千年的独有规则的前提下,丰富的融合过程会更显现出版画的魅力,而不是变得面目全非,毫无独立性,之所以要保留相应的判断规则,这也是一个独立的画种所要坚守的底线,这对于版画艺术代代相承、版画人才的有序培养、版画市场的良性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怎样去变?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是版画界一直探讨的问题。
其实每一种艺术门类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艺术本来就是一种体验和探索的过程,这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作为版画创作者,笔者认为,在探讨着版画规则界定的同时,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钻牛角尖的工艺化”。
之前的版画艺术衡量除了上述所说的基本规则界定之外,很大程度上都看某张版画作品的“印刷技术”好不好。
技术好固然好,但是过分强调技术,大大束缚了艺术家的手脚,重了技术,轻了创作,机械复制代替了艺术创造,于是产生了艺术家委托制作的风气,甚至于优秀的艺术家成了别人的制作工具。
实际上版画艺术会出现这些现象,应该说不是语言的陈旧,而是精神上的失落。
其次,要改变的是所谓的精英版画创作。
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自由精神,为什么当下的版画创作氛围那么的小众,是因为那些标杆式的作品牢牢占据着版画的图式和流派,成了不可动摇的权威,创立了国际版画基础规则之外的“规则”,“规则”之内就赢得了市场,赢得社会,赢得话语权。
这种现象对于年青一代想致力于版画创作的艺术家来说,真的很茫然、很痛苦。
想要得到认可,有些艺术家都做的是违心的创作,这就关乎于“站队”的问题。
适当的规则会把版画推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人为的“潜规则”则会让版画艺术走向死亡,成为彻底边缘的为他人服务的工具。
版画艺术要良性地发展必须要有良性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当代版画的媒介、手段、观念、技术都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发展着,凹、凸、平、漏这几种基础分类也不断被充实和延伸着。
文化部发布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外迅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为了满足这一行业发展的需求,文化部发布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更多具备创意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一、背景介绍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创新的产业形态,涉及艺术、设计、传媒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质。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然而,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在一些方面仍存在发展瓶颈。
因此,培养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势在必行。
二、培养目标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意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创意人才,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培养目标包括:1. 强化创意思维:鼓励学生拓展思维边界,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生在设计、传媒、艺术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3. 培养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4. 培养国际视野:加强对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和竞争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培养途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采用多种培养途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等院校培养:各大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系统的学术课程和实践教学机会。
2. 企业合作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与高校合作,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市场感知能力。
3. 创新创业培训:组织创新创业培训班,为有创意的年轻人提供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技能培训,激发他们的创业潜力。
4. 跨学科培养:鼓励跨学科交流和学习,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升其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音乐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初探[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各高校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结合音乐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弊端,提出突出实践教学的“四元结构”教学模式,进一步搭建实践教学基地、构筑实践创新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培养需求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素养“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人提出,即为“源于个人的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无论国内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都是引领GDP发展的支柱产业,是“绿色朝阳产业”,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10%以上,无疑说明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分量。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速度较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
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8%。
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把文化创意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九大产业支柱之一。
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之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三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