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嫁礼仪.doc
- 格式:doc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介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深受传统观念和家族利益影响的制度。
这份文档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婚姻的一些基本规则和相关俗。
婚姻的目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家族连续和延续血脉。
因此,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个人需求的满足。
配偶的选择和安排在中国古代,一般是通过媒人或家族之间的联姻来选择配偶。
这种安排往往是基于家族的地位、财富、血统和其他社会因素而进行的。
个人的意愿和偏好在选择中通常是次要考虑因素。
婚礼仪式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在不同的地区和朝代有所不同,但通常都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1. 订婚:双方家族正式达成婚姻协议,通常会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
2. 迎亲:新郎一方组织成队的人马前往新娘家,将新娘接回新郎家。
3. 酒宴:举行婚礼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祝。
4. 洞房:新娘和新郎进入洞房共度婚姻之夜。
婚姻责任和角色中国古代婚姻中,丈夫在家庭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负责赚钱养家、管理家庭和继承家族产业。
而妻子则主要负责管理家务和照顾子女。
男女在婚姻中的角色分工相对固定,男性为主导。
婚姻的终止在中国古代,婚姻的终止相对困难,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
离婚往往需要特殊的情况或者家族同意才能实现。
而丈夫有相对更大的权力来决定婚姻的继续或结束。
结论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受到传统观念和家族利益影响的制度。
这份文档提供了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介绍,包括配偶选择和安排、婚礼仪式、婚姻责任和角色以及婚姻的终止。
了解古代婚姻制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家礼集前言:昔文公作家礼以利世凡冠婚、丧、祭之与书啟称呼之礼,上通郡下达僻、坏靡不尊奉洵传家之至宝也,至今世远源湮一代传一代,不无错谬行斯礼者、浈询练达名师将前贤立定成规,以及名师所篡新裁逐一讲明、融洽庻挥亮自如而无差讹之愆,若徒执旧本不知通变,私身学者行斯道者谨之懍之,母庸忽诸也。
论嫁娶古人野合,知有母不知有父,自伏义氏始则、嫁娶以鹿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以女从夫曰嫁,娶女为妻曰娶。
论婚姻夫婿曰婚、妻曰姻;以昏时来女,则因之而去也。
娶妻以昏时者、取阳往阴来之,又云妻父曰婚,婿父曰姻,姻者亲也。
故男女两亲人对请,自亲姻教弟。
论媒妁古者媒妁有正副,即今所谓正媒、荐媒也。
荐媒者男女两家往来说合之人也;正媒者女家择亲族中有福偲之人。
以安之,今只有荐媒,则女嫁之日安一个坐席人,谓之正谋。
又正媒曰掌判、荐媒曰氷判。
论结婚六礼古者结婚聘仪有六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徴、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至今家只有三:以纳采、问名、为文定一也。
以纳吉、纳徴、为行聘,请期、附行聘云时二也。
亲迎一节、婿虽不上门来亲迎、而亲迎名色犹存三也。
论书谨慎凡付行帖啟,关系兆轻须先审问某事、所请何亲、承帖何人、逐一开载;明曰次询单帖若干。
封套几个、计算已定,然后将纸对边裁、折十页或八页,上下切齐。
书时又须平心片息,详审称呼从容下笔。
论行帖日期凡行帖日期、如初一请:则云朔旦朔日。
初二请:则云朔后一日。
余初几日、则云朔几日。
十五日请:则云望日。
十六请:云望后一日。
余十几日,则云望几日。
二十请:则云廿日。
廿几日。
三十日:则云晦日。
日辰类本日请:即旦、即辰、即午、即晚。
即日是日即刻。
请明日:明日、明午、明辰、来午、来日、次日。
请朝翌日:翌午、翌晚。
(以上日期是单帖用之)。
论帖首写小儿、小女、舍侄字办凡男家文定、行聘、完娶;及女家受于归。
请客父承帖、写小儿、小女、某事奉请。
伯叔承帖写:舍侄、舍侄女、某事奉请。
小字、舍字、皆是自谦之语。
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68 字体大小: 【小】【中】【大】婚姻习俗明代的婚嫁制度与礼仪习尚,在继承传统礼制的同时,对古代礼制既有损益也有发展创新,表现出了明代的社会发展风貌.如在婚制方面,明代的《会典》、《明史》等典籍中,对天子的纳后仪礼,皇太子的纳妃仪、亲王的婚礼、公主的婚礼、品官的婚礼、庶民百姓的婚礼以及婚俗中存在的纳妾、重婚、退婚、改嫁与冥婚、指腹婚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与限定。
其目的就是想利用礼制这个治理国家的精神武器,宣扬维护尊卑贵贱、上下有等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从而企求达到封建国家的长治与久安。
但是实存的婚姻形态状况表明,这一规定除被宗室诸王遵奉外,其它各阶层的婚嫁行为和礼仪并不受其约束,法令规定形同虚置。
其是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婚姻自由,性生活美满,个性解放以及纳妾盛行等时尚,对传统的婚姻论理观念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嫁习尚,并不受明朝规定与礼制所限,保留了各自的民族性特点.(一)帝后的婚姻礼仪明代天子的纳后婚礼,可谓是国婚 ,其礼仪之繁缛、规模与声势之宏大、备办礼物之丰厚、动用人力物力之浩大,都是明代其它任何一个社会阶层所无法与之比拟的。
华贵、典雅、隆重是其主要特点,明代天子纳后,其完婚成礼的过程,基本依照古代六礼的程序而行,要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发册奉迎之礼,但天子无亲迎之礼.其中纳彩、问名是相亲阶段,纳吉、纳征是定亲阶段,告期、发册奉迎是成亲阶段.此外,完婚的帝后,还要拜见皇太后,分别接受百官、亲王及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庆贺,最后,帝后要行盥馈礼仪,至此婚礼方告结束。
纳彩、问名纳彩就是男方请使者到女家纳雁为礼,表示向某女求婚的意愿:问名就是女家同意,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方媒人。
明代天子行纳彩、问名礼前,要择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庙。
至期,陈设御坐、制案、节案、卤簿、彩舆、中和大乐如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婚嫁仪式和相关习俗。
不同的古代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婚嫁礼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婚嫁礼仪:
1. 订婚:双方家长商定婚事,并交换礼物以示确定。
有时还举行豪华的订婚仪式。
2. 婚礼: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中或庙宇举行。
有时会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例如传统的中式婚礼。
3. 仪式和习俗:婚礼仪式包括迎亲、过门、交杯酒、拜堂等,这些都具有象征意义。
4. 嫁妆:女方需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床品等,作为女方进入新家的财产。
5. 婚后居住和地位:在某些古代社会中,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一般要居住在丈夫家中并服从丈夫的安排。
6. 祭祀和娱乐活动:婚礼之后可能会有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婚姻幸福和家宅兴旺,并举行娱乐活动,例如音乐、舞蹈和游戏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古代婚嫁礼仪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内容仅为一般概述。
古代夫妻的礼仪在古代,夫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夫妻关系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延续与繁荣。
在古代社会中,夫妻的礼仪是必须要遵守的,这是一种尊重及体现人们规范婚姻关系的一种积极方式。
下面,我们将从古代夫妻的礼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夫妻婚礼在古代,婚礼是一场盛大的仪式,其流程非常繁琐。
当两家决定结婚的时候,要先进行定亲。
预定日期,择吉日,家长要购买各种礼品送亲家,同时摆酒席,举行拜堂仪式,完成多个环节后,在盛大的婚礼中,完成两个家庭的联姻。
在仪式的过程中,有很多有着特定象征意义的环节,例如点烛、披红、过门贴防盗贴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婚礼的严谨和庄严性。
同时,新婚之夜,还有夫妻合卺的仪式,在严守礼仪和节制的同时,展现彼此的爱与敬。
二、服饰人们把“婚姻”视为人生中的大事,服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男女的婚礼服饰必须体现出隆重、精美的特点,体现两家的身份地位。
在早期的时候,男子要穿黑色的合欢袍、蓝缎逢、三山花、狐皮巾等,而女子则要穿着齐襦裙、振袖、褶裙、罗裙等。
同时,在婚礼之后,男子要着金缎褂,女子则要着上下对襟的官服来证明彼此的身份。
同时,为了遵守礼仪,古代夫妻在正式场合下需要穿戴规范的礼服。
在不同场合下,男子要着白色衣袍、广袖长褂、翻领蝴蝶结等具有不同寓意的服装来体现彼此的身份和地位。
三、夫妻言行规范在古代社会,夫妻之间有着非常严格的情感及言行规范。
男人要绅士,保持傲视群雄。
而女人要淑女,保持谦虚,娴静。
在婚姻过程中,男人必须要表现出雄性化的特质,比如强壮、有威严、不娇弱等等。
女人则要表现出柔弱、体贴、恭敬等品质。
男人要以一位丈夫的身份,保护妻子,对她体贴入微,照顾有加,温馨恩爱,而女人也要以一位贤妻的身份,尽全力增添夫妻间的幸福,以温暖和一份爱心相待。
同时,夫妻之间要遵守言行规范,其中包括互相尊重、诚实守信、信任、保守家庭秘密等等。
这些规范是为了保证夫妻之间的配合和融洽,体现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守护。
古代婚嫁礼仪一、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为礼物目录,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问名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嘉礼:古时婚礼之首,因是女方时,延聘媒人作媒,谓之嘉礼,今表示“求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于吉兆,遣媒人致送薄礼,谓之纳吉,今表示“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恳请期:由男家恳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恳请期,又称“乞日”,今表示“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不好命佬将崭新床弄至适度边线。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不好命婆负责管理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砌在床上,并利沙上各式喜果,例如红枣、桂圆、荔枝干活、白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严禁步入新房及碰触新床,直到成婚当晚新人进房年才。
二、新娘礼服颜色:中国人的婚礼有赖于大红色,习惯以艳丽的颜色去衬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难成了订制,当众喜庆,衬托新人,预示着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于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衣着,就是权势和地位的寓意,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时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抒发了民间对权贵的敬重,因而逐渐演化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结婚时,通常就可以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强红盖头和绣花鞋,用大红花轿踩碎婆家门。
讲究的就是个“白”字。
古代婚嫁三书六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古代婚嫁三书六礼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历史起源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
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
《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
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具体内容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
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
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
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
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
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三书六礼三书“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
分别指:聘书:即订亲之文书。
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
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三书六礼六礼“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三书六礼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
古代婚礼流程全部过程详细古代婚礼是一个庄重而隆重的仪式,通常包括很多环节。
下面是古代婚礼的详细流程,共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准备阶段1.提亲:男方家长派人去女方家提出亲事。
2.家长相认:男方家长与女方家长相见,商议婚姻事宜。
二、婚前仪式1.定亲:男方家长将定婚礼金以及娉礼钱等物品送给女方家。
2.纳彩:女方家长将彩礼表示接受,并派人带彩礼回男方家。
3.问名:男方家长派人去女方家问女方的名字。
4.定婚期:男方家长与女方家长商议婚期,确定婚礼日期。
三、婚前准备1.红娘:女方家庭请一位有经验的媒婆担任红娘,协助筹备婚礼。
2.婚嫁衣服准备:女方家庭准备新娘的婚纱、嫁衣等婚嫁服饰。
3.婚嫁陈设准备:女方家庭准备锦衾、被褥、绣花鞋、嫁箱、出嫁礼物等。
四、迎亲阶段1.起床:新娘早晨起床,由女方家庭陪同。
2.怀抱出门:女方家人将新娘抱出娘家门。
3.新娘告别父母:新娘在娘家门口向父母告别。
4.乘坐婚座车:新娘坐上婚座车,由娘家人陪同。
5.迎亲队伍:男方家庭在新娘到达男方家之前在街上办起迎亲队伍,队伍中有敬献地主三碗茶的仪式。
6.簇拥进门:新娘到达男方家,由男方家庭及亲友簇拥进门。
7.引入新房:新娘被引入新房,由男方家族长辈主持拜堂仪式。
五、拜堂礼仪1.迎亲:男方家族长辈举着灯笼迎接新娘入室,示意迎亲。
2.迎娶:男方家族长辈将新娘迎入新房。
3.敬拜天地:男女双方再共同向天地神位敬拜,表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4.敬拜祖先:新娘向男方家族祖先敬拜,表示对祖先的尊敬。
5.交杯酒:新娘与新郎交杯酒,表示祝愿与共度一生。
6.随贫抱鸡:男方家族长辈将一只鸡轮流递给新娘,象征家中的注生育。
7.房门讳语:新郎到新娘耳边说出房门讳语,预示着夫妻相濡以沫的美好祝愿。
六、婚宴阶段1.喜宴:新郎新娘与宾客共进喜宴。
2.敬酒:男方家族长辈及亲友向新娘敬酒,表示祝福。
3.答谢:新娘及女方家族回敬酒席上的来宾。
4.新郎新娘合影:新郎新娘与婚宴来宾合影留念。
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嫁礼仪一直被视为最为神圣和重要的仪式之一,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婚姻和家庭的尊重与重视。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
一、礼节宗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婚姻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婚嫁礼仪的主旨在于提升西门庆的婚姻地位,促进家庭和睦。
此外,礼仪还具有祭祀祖宗,传承血脉和培育后代的意义。
二、礼仪程序1.定婚:经过双方家长的协商后,男方家长会送一份定情礼物给女方家长,表明双方已经求得彼此的认可,双方正式订婚。
2.聘礼:男方家长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中送聘礼贺礼,表明男方希望得到女方的归入。
3.婚礼:婚礼是整个婚嫁礼仪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婚礼中,新娘会穿上嫁衣,戴上喜帽,进行三拜九叩的拜礼。
4.迎娶:在之后的迎娶环节中,女方的家人会送给新娘一些嫁妆和妯娌们送到男方家中。
5.接新娘:新娘抵达新娘家后,男方会请红娘出来在门口为新娘揭开喜帽,然后新娘在门口等候三分钟的镜对,最后才进入新房。
三、礼仪风俗1.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认为是吉祥幸福的颜色,所以在婚嫁礼仪中使用红色,就寓意着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2.龙凤:中国传统文化把龙和凤视为吉祥亲神之物,因此在婚礼中会有龙凤簪和龙凤被褥等婚床布置。
3.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重要的文化元素,婚礼中也少不了对联,代表新娘和新郎始乘千里,终是一生。
四、礼仪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和家庭被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嫁礼仪不仅关乎单个的婚姻,更是涉及到了整个家庭、亲戚朋友和整个社区。
从婚姻的定下来一直到新娘进门的整个过程,表达了对婚姻的祝福、朴素纯洁的嫁娶风俗、家对家的社会交往等多种含义,代表了中华民族婚姻家庭观念的传承。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婚姻乃人生头等大事,但在古代婚姻并不是你情我愿。
古时候,〃婚姻〃二字写作〃昏因〃。
男子在黄昏时迎接新娘,而女子因男子而来,所以叫做〃昏因〃。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希望对你们有援助。
中国古代婚嫁礼仪一、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
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
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有捞粉丝、摸泥纵等习俗,谓之上厨。
贺郎酒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
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
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
主贺者须边唱贺郎词,戏谑、祥和兼有,诸如:第一杯酒贺新郎, 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
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协商,谨防别人要来张(看)。
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
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
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 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镰头,说是看老寿星。
闹至午夜始散。
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
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
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
宋朝的婚嫁风俗宋朝的婚嫁风俗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婚嫁风俗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礼仪、婚姻形式、聘礼、婚房、新娘装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礼仪宋代的婚礼分为三个阶段:纳彩、过门和迎亲。
纳彩是指男方家庭送给女方家庭的聘礼,过门是指女方离开父母家进入男方家庭,迎亲是指男方家庭去接新娘回家。
在纳彩阶段,男方需要先派人去女方家提亲,并送上聘礼。
聘礼包括金银财宝、布匹等物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金”:黄金、白银和青铜。
这些财物都需要按照一定规定摆放在堂屋中,以示诚意。
在过门阶段,女方需要穿上新衣服,并由父母披上蓝色或紫色的锦袍。
然后由兄弟或亲戚手扶着走出门,向东转三圈后再回来。
这个过程象征着女方将来要生儿育女,家庭和睦。
在迎亲阶段,男方需要准备好马匹、车辆等物品,前往女方家接新娘。
在接新娘的过程中,男方要穿上锦袍、戴上花冠,手持花轿或车轿。
同时,还需要准备一些礼品送给女方家庭。
二、婚姻形式宋代的婚姻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是自由恋爱。
前者多数是贵族和富商巨贾之间的联姻,后者则多出现在平民百姓之间。
对于自由恋爱的情侣,他们可以通过私奔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爱情。
不过私奔也是有规矩的:男方需要事先向女方提出申请,并得到女方同意后才能进行。
如果女方拒绝,则男方不能强行带走女子。
三、聘礼宋代的聘礼非常重要,在纳彩阶段男方需要送给女方许多贵重物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金”,还有其他金银财宝、布匹、珠宝等物品。
此外,男方还需要送给女方一些生活用品,如锦被、锦枕、簪子、镜子等。
这些物品都需要按照一定规定摆放在堂屋中,以示诚意。
四、婚房宋代的婚房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房间都要装饰得非常漂亮,以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祝福。
男方的房间通常会挂上“五福临门”、“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同时还要摆放一些文房四宝和书籍。
女方的房间则比较精致,墙上会挂上绣花或画像,床头还会放上香囊和花束。
五、新娘装束宋代的新娘穿着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女方应备办物品1.鸡蛋茶:新娘上轿前,请新郎及接嫁人员食用,只能喝茶(鸡蛋用筷子搅动即可)。
2.猪心:在洞房花烛夜食用,两人吃“猪心”会“同心”。
3.铅钱,铅粉,乌糖,鸡蛋,蜜柑,五谷。
4.扇子:二把,一把扇尾系一红包和手帕,于起轿时丢出车外让弟妹拾回,俗称“放性地”,即放下“性子”,不会把任性的脾气带到夫家。
5.手帕6.青竹扫:青竹一枝,连根带叶代表“透脚青”,表示翁姑夫妇子孙都有福气健在的吉兆。
青竹有“节”表示新娘有“节”。
亦可表示新娘为“初嫁”。
7.甘蔗:两根,连根带叶的甘蔗表示“有头有尾”、“生生不息”之意。
(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8.木炭:“炭”与“湠”同,“繁衍”之意,带有“多生子女”之意。
9.火笼:一个。
10.芋头:“落地生根”之意。
11.莲蕉花:“连招生子”之意。
12.石榴:石榴因种子繁多,有“多子多孙”之意。
13.桂花:“早生贵子”之意。
14.带路鸡:约二、三个月大的公鸡、母鸡各一只(或各一对),为头转客(归宁)回礼,现代婚俗则于结婚日带回,亦可以塑胶鸡代替。
15.子孙桶:又称“尾担”(因排在迎娶队伍最后面),为三种红色桶子(蛟桶、溲桶、育桶)加上新娘的盥洗用具、红包一个,用红花布包起来。
挑子孙桶的人必需是“富、贵、才、子、寿”五福俱全,谓之具有“全福”之人,丧偶者不得担任,否则新人不吉。
16.舅仔灯:一对,红色宫灯又称“新娘灯”。
17.红圆:偶数(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18.米糕: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19.面桃:偶数(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引用报告回复雪城(雪妖)兰台令史闲散斑竹UID 23精华5积分4245帖子804金钱3401阅读权限40注册2006-4-1状态离线#2中小使用道具发表于2006-4-2 19:35 资料个人空间短消息加为好友男方应备办物品(因各地风俗不同,以下物品种类仅供参考)1.八卦米筛或黑色雨伞:为“避邪”之用,供新郎新娘上轿、下轿时遮于头顶。
传统文化婚礼仪程一、婚前准备1.家族商议在婚礼前,双方家族商议婚事,确定婚期和婚礼形式。
一般是在农历的良辰吉日进行,以避免不利于新婚生活的日子。
2.纳彩纳彩是男家把一些礼品送给女家作为聘礼。
聘礼的内容包括金银首饰、礼盒、布匹等等。
3.订婚在纳彩后,男方家族代表会给女方家族捧上订婚礼金,正式确定婚约。
二、婚礼当天1.迎亲队伍准备男方家族会准备一辆大红花轿,并有男方亲友和乐队组成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
2.迎亲仪式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前,女方家的家长会在门外摆放丰盛的拜堂礼金,并请新郎踏入门槛,之后进行拜堂仪式。
3.拜堂仪式拜堂是婚礼仪式中的重要环节,男女双方需要在家里的神龛前向神明与长辈拜过后,才能进入正式的婚宴。
4.过大门男方家族的年长者会在新娘入座后,给新郎接过头纱,为新娘戴上新郎家的头环,然后领新娘进入新家。
在进入新房前,新娘还需要踩过一道门槛,象征新娘进入新家。
5.宴请宾客新婚夫妇进入新家后,家族和亲友会在新家举办宴会,宴会上会有丰盛的酒席和喜庆的节目表演。
6.敬茶仪式敬茶仪式是婚礼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新娘会向新郎的长辈敬茶,表示对新郎家族的尊敬和感谢。
7.披袭披袭是指新婚夫妇换上新衣,得到新家里人的认可,正式成为新家子女。
三、婚后习俗1.过火抱银过火抱银是指新娘回娘家探亲时,会抱着一把火,象征着新娘离开娘家进入新家的戒备,火会被新郎家人用银灘熄灭。
2.三朝回门一般在结婚后的3天、5天、7天之后,新郎会带着新娘回娘家拜访,表示新娘对亲人的思念和尊重。
3.新婚三宝新婚后三天的早晨,新娘要起床磨米,磨出的米粉象征着新婚生活的美好。
然后,新郎会带着新娘一起去磨碎红肉、磨砂糖,这三项活动统称为“新婚三宝”。
4.新婚之夜习俗新郎竹棒敲门、新娘踩肚子、摸脸和房内亲情游戏等习俗,象征着新婚夫妇的幸福和欢乐。
传统文化婚礼仪程展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通过庄重的仪式和动人的场景来表达新婚夫妇对彼此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古代太子娶侧妃的礼仪
古代太子娶侧妃的礼仪包括:
1. 纳采:这是传统婚礼的重要环节,需要选定吉日,由太子的属官将
太子欲娶侧妃的意思通过媒人向女方说明情况。
2. 问名:太子在纳采并得到对方的允诺后,需要向女方家询问名字、
生辰以及嫡庶出身等基本情况。
3. 纳吉:太子根据女方的情况进一步确认双方门当户对的关系后,就
进行下一个环节,也就是告之于礼。
这一环节顺利通过,就可以着手
准备婚礼。
4. 纳征:纳吉成功后,太子需要正式送去彩礼,以确定婚事。
5. 请期:太子选定婚嫁吉日,并向父母请示。
6. 亲迎:这是古代婚礼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太子会在众
多宾客的陪同下,亲自前往迎接侧妃。
至于礼仪,由于亲迎的地点、
礼节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都是非常庄重
和尊重双方的。
7. 妇见舅姑:新婚的第三天,新娘要拜见公婆,行“妇见舅姑之礼”。
8. 庙见:太子妃进入先人的庙堂,祭祀祖先,然后拜见舅姑。
9. 婿拜妇之父母:太子在岳父家吃团圆饭,饭后要行拜见妇之父母礼。
总的来说,古代太子娶侧妃的礼仪是非常庄重和繁琐的,旨在展示太
子的地位和尊贵,同时也表达了对新娘的尊重和祝福。
古代婚嫁礼仪
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
下面我就为带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婚嫁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代婚嫁礼仪
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
纳采: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问名: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纳吉: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征:呈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称为纳征。
请期:是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今称"择日"。
亲迎:婚礼之日,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古代婚嫁流程
古代男女的婚嫁过程一般包含以下七个步骤:
一、说媒
在古代,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有一句俗语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传统的婚姻中,媒人在男女婚嫁中起重要作用,"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
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
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
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
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由于定聘时已拿上半礼,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
其他的礼物列成礼单,夹在礼书之内。
礼单上面必须有布帛、绸缎、纱罗之类,这些布料是为新婚缝制衣服的。
女家也要回些礼物,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
送礼之后,距婚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五、迎亲
迎娶的当日,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
媒人先导,接着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盒队,浩浩荡荡、鱼贯而至。
花轿一到,女家奏乐鸣炮相迎。
迎亲的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大人。
并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们行过礼后,伴娘就挽着新娘上花轿了。
上轿时,新娘一般要"哭嫁",表示对父母的依恋。
娶亲的归路,必须走另一条路,也叫不走回头路。
六、拜堂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至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
通赞:新郎新娘进香。
引赞:跪,献香。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
七、闹洞房
闹洞房主要是由于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亲包办的婚姻,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都没有任何的接触,有的连个面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了解和熟悉了。
现在一下子成为了夫妻,肯定十分的陌生,有了这么一个闹洞房的过程,就可以改变那种出现冷漠的气氛,使新人尽可能的减少生涩之感,尽快地使小夫妻进入亲热的状态。
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越闹越喜,不闹不发,
越闹越发以及新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