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 格式:doc
- 大小:22.11 KB
- 文档页数:17
[整理]国有企业三十年改制的政策实施历程作者:红色双头鹰国企,国之重器。
承担着国家经济建设及人民工作、生活权力的保障之责。
以前,他被称作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即全体中国人民都拥有其所有权,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委托国家为之经营。
这三十年以来,在不断的对其进行修剪和换装之后,大部分的企业都消失掉了,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些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双手创建起来的巨轮一艘一艘的沉没于改革的大海中。
就让我们把时间的坐标点拉回到那个“春天”的起点,重读这三十年以来的点点滴滴。
简政放权、减税让利1978年10月,中共四川省委选择了不同行业的6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逐户核定利润指标,规定当年增产增收目标,允许在年终完成计划以后提留少量利润用作企业基金和给职工发放奖金。
1979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决定将扩权试点的范围扩大到100家企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5个扩权文件。
这5个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按照生产建设和市场需要制定补充计划,补充计划所生产的产品,企业可以按照国家定价自销;(2)实行利润留成,企业有权自行安排使用利润留成建立的生产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3)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和企业的留成比例;(4)企业有权向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申请出口自己生产的产品,并按国家规定获得外汇留成。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也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存在着两种改革思路的争论:一种是从宏观体制改革入手,即所谓先按照一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体制,然后再“开闸放水”;另一种则是从改革微观机制的企业改革入手,即“企业本位论”的思想。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决定》肯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开启了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新航程。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都清晰地体现在党的方针、政策和历次党中央的决议,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国有企业改革也因此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使国有小企业转换机制,焕发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也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了脱困目标,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使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真正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开始担负起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任,并逐步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取得与最初的改革思路设计密不可分。
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3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展望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一)扩权让利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采取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而统收统支的分配关系又限制了对企业和职工的激励,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经济活力不足、甚至停滞不前.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最初的改革思路是要通过“放权让利"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摘要: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而从1984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就被认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得失,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这一未竟的事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承包制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既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
一方面,由于缺乏前人的经验可鉴,使改革本身始终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另一方面,改革也在正式制度安排下以渐进式路径不断前行。
在中国,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现今一切改革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30年国有企业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在也必将继续给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国企改革的成败将制约甚至决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发展。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激励机制的“放权让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
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6年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以及随后的“利改税”、“拨改货”改革。
改革之初,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应该让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但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不配套,经济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所以政府无法通过企业外部的经营指标来判断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
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普遍都承担着政策性负担,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一旦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就有动机和可能侵占国家应得的利润,并往往以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作为企业经营不善或亏损的借口,这就导致了“放权让利”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工资侵蚀利润”的问题。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重点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这一阶段的改革试图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通过向企业放权让利来增强企业的活力。
自主权的扩大和利润留成制度的实行,激活了传统体制下作为生产单元的国营企业的盈利意识和发展意识,为逐步适应市场竞争初步奠定了基础。
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仍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受指令性计划的控制,市场体系尚属萌芽状态。
(二)1985年左右,开始以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以及股份制试点,探索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
1984年,出现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改革尝试。
1984年12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开发行股票,这种股票是1949年以来我国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1986年,邓小平同志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森,这一历史性会晤最具意义的场面是美国客人赠送给我国领导人一枚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会徽,而我国领导人则赠送给这位美国来访者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
这次不寻常的会见和不寻常的赠送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揭开了我国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因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为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构想,全国的国营企业开始一户一策,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全民所有制企业有78%实行了承包制。
虽然承包制仍属于放权让利的范畴,但承包制的普遍实行是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向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转化迈出的第一步,使企业初步完成了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但承包制所存在的体制缺陷并未消除政企不分的问题。
(三)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沿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30年成立四家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部分符合条件的重点困难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改革。
到2000年,最后确定了对符合条件的58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涉及债转股总金额4050亿元。
已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由原来的70%以上下降到50%以下,这些企业每年减少利息支出200亿元。
此外,国务院还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努力解决企业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主要是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附属普通中小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负担逐步分离或独立出来,转移到地方,由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股份制试点在1986年就被提出了,但当时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仅针对少数有条件的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
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股份制试点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11个法规,引导股份制试点走向规范化。
1994年,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国家经贸委、体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选择100户不同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随后,全国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先后选定了2500多家国有企业参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本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这些试点企业在清产核资、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997年中试点企业普遍进行了公司制改造,经过一年的实施,全国2343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共有84.8%的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已初步建立。
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540家,占23%,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909家,占38.8%;尚未实行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有307家,占13.2%,其他类型企业有47家,占2%。
2008年第4期(总第113期)福州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FuzhouNO 14,2008(General No 1113)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的历史回顾与前瞻廖添土(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按照改革的内容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可以把我国国有企业30年来的改革划分为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战略性改组以及产权制度改革五个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主要体现在:走渐进式的路子,重视思想观念的解放,将国企改革与所有制改革联系起来,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前景是光明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有企业;经验总结中图分类号:F1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1072(2008)04-0027-04收稿日期:2008-06-02作者简介:廖添土(1983-),男,福建安溪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然,改革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
回眸3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好的纪念。
一、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历史回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我国一直致力于国有企业改革,并把它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按照改革的内容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可以把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以放权让利为特征,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权改革开放前在我国实施的是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经营活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大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原则是在中央计划指导下,扩大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和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并指出,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浅谈国企改革30年风雨历程——法学0902 高舒4098205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转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激发出了强大的企业活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有经济效益实现了持续增长。
要实现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轧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与影响力。
一、国企改革简要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权利的奢望,也没有创造剩余产品的积极性。
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
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1979年4 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
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
由于这一过渡性制度的安排,使得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79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1978年增长了10.1%,高于1957—1978年的平均增长率。
国家财政收支也从1978年的财政赤字10.17亿元转为1979年的财政盈余135.41亿元。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重点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这一阶段的改革试图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通过向企业放权让利来增强企业的活力。
自主权的扩大和利润留成制度的实行,激活了传统体制下作为生产单元的国营企业的盈利意识和发展意识,为逐步适应市场竞争初步奠定了基础。
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仍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受指令性计划的控制,市场体系尚属萌芽状态。
(二)1985年左右,开始以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以及股份制试点,探索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
1984年,出现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改革尝试。
1984年12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开发行股票,这种股票是1949年以来我国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1986年,邓小平同志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森,这一历史性会晤最具意义的场面是美国客人赠送给我国领导人一枚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会徽,而我国领导人则赠送给这位美国来访者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
这次不寻常的会见和不寻常的赠送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揭开了我国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因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为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构想,全国的国营企业开始一户一策,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全民所有制企业有78%实行了承包制。
虽然承包制仍属于放权让利的范畴,但承包制的普遍实行是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向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转化迈出的第一步,使企业初步完成了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但承包制所存在的体制缺陷并未消除政企不分的问题。
(三)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沿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从此,我国成功地进行了计划、价格、财税、金融等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基本形成,国有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进行生产经营;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开始按照商业化的原则发放,各级财政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性补贴基本取消,促进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逐步硬化。
大大加快了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步伐。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99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出台,大大加快了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特别是境内外重组上市的步伐,推动国有资本进入市场。
1994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的用人单位,“可以裁减人员”,且“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难以避免。
《劳动法》的出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形成国有企业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这对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转换经营机制至关重要。
(四)自1997年起,我国开始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步伐加快。
随着国有企业的大面积进入市场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化日趋明显,一大批优势企业脱颖而出的同时也有不少企业陷入困境。
这些都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做出了重大部署,强调指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元化”,“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
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按照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方针,通过重组上市,一大批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同时一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特困企业退出了市场。
(五)自2002年我国进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阶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中央政府和省、地市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
从此,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全面启动。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这些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了股份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二、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政策措施1992年,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转换机制、走向市场的改革全面展开。
1993年,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和境内外上市开始起步,中央和地方政府选择了百户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1994年,我国政府决定在18个城市试行国有企业政策性兼并破产,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工作由此展开。
1997年以后,加大了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工作的力度,1998年,我国政府把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作为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全面启动。
同年,以打破垄断、改制上市、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一批垄断行业先后进行了企业重组。
从2000年起,一大批国有特大型企业重组改制上市进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改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改革进一步深入。
从2003年起,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步入了在出资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监管下实现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新阶段。
三、近五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一)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到2007年,各省、市(地)基本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
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为基础,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制定发布了业绩考核、产权管理、规范改制、清产核资等个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涉及国有资产监管的257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梳理。
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各地也逐步开展了经营业绩考核工作。
与此相配套,开展了清产核资,对企业负责人薪酬进行了初步规范等工作。
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化企业财务监督,加强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
开始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加大了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目前中央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数的30%。
一批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薪酬与业绩挂钩的机制。
(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现代企业制度趋于健全。
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要求,几年来我委大力推动中央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经过努力,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64.2%。
研究、解决中央企业整体重组上市遇到的新问题,帮助和指导企业完善方案,协调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中央企业上市和享受税收、公司设立即可发行股票并上市等优惠政策。
2003年至2007年底,共有52家(29家A股公司+16家H股公司+7家红筹股公司)中央企业下属股份公司在境内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2003年新上市公司12家(9家A股公司+3家H股公司),2004年新上市公司8家(3家A股公司+3家H股公司+2家红筹股公司),2005年新上市公司7家(3家A公司+3家H股公司+1家红筹股公司),2006年新上市公司13家(7家A股公司+6家H股公司),2007年新上市公司12家(7家A股公司+1家H股公司+4家红筹股公司)。
从总数上看,目前中央企业作为实际控股方的上市公司约有279家,根据公司注册地、上市地、发售范围的不同可分为5类,A股222家,H股39家,红筹股34家,B股18家,S股4家(其中A+B股15家,A+H股22家,A+S股1家)。
五年来,中央企业通过股票发行筹资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2003年募集资金253亿元,2004年募集资金642亿元,2005年募集资金768亿元,2006年募集资金1339亿元,2007年募集资金3263亿元,5年共募集资金6265亿元。
2003年至2007年每年筹资额年均增长率达97.86%。
中央企业改制上市除了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外,还规范了公司治理、从体制上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了国有企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运作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取得重要突破,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
国资委成立后我委就着手研究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问题。
2004年2月提出在中央企业进行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报经国务院同意。
国资委印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国资发改革[2004]229号),明确了试点的主要思路和措施,并确定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等7户企业为第一批试点企业。
截止2008年4月底,试点企业已扩大到19户,其中16户企业外部董事超过了董事会全体成员的半数。
另外还选择了3户企业进行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探索。
试点企业建立健全了董事会运作基本制度,各专门委员会开始正常运行。
外部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决策。
普遍受到好评。
与过去相比,试点企业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基本分开,董事会的风险意识普遍增强,决策更加科学,管理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
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