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共产品理论的不足及现实中的公共产品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指的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基本理论,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财政收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础理论。
理论简介编辑播报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按照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
而且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消费的非竞争性;3、受益的非排他性。
而凡是可以由个别消费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1、敌对性,2、排他性,3、可分性,这三个特点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
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
公共产品是不可分割的。
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
受益的非排它性私人产品只能是占有人才可消费,谁付款谁受益。
然而,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排除他人消费(从技术加以排除几乎不可能或排除成本很高)。
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白搭车”现象。
消费的非竞争性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
(如灯塔等)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
边际拥挤成本是否为零是区分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的重要标准。
根据西方经济理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从而使市场机制难以在一切领域达到“帕累托最优”,特别是在公共产品方面。
如果由私人部分通过市场提供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免费搭车者”,从而导致休谟所指出的“公共的悲剧”,难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这是市场机制本身难以解决的难题,这时就需要政府来出面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
此外,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私人不能有效提供也会造成其供给不足,这也需政府出面弥补这种“市场缺陷”,提供相关的公共产品或劳务。
公共物品,亦称公共产品,是指某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降低其他消费者对该物品消费水平的物品。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为了避免由于消费者不愿为公共产品付费而希望他人购买后自己免费享用而导致的公共产品短缺或资源效率配置效率低下,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或这回团体提供,而所谓公共产品的配置指根据公共需要而产生的公共产品如何以最优的方式分配、安置。
以达到公共产品资源的效率最佳状态,即帕累托最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名字命名。
指出一部分人改善环境必须以另外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谈到配置问题,“公平”、“效率”是两个不变的主题。
公共产品,在其生产时就被打上了“公平”的烙印,而其“效率”的实现也是其存在的意义所在。
在现实中,公共产品配置的评价必然会涉及到效率与公平两个目标的权衡。
在经济学中,效率问题其实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由于上述我们说过,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和社会团体提供,而政府等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公共产品配置效率的分析是公共产品配置理论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可以分为由市场提供的私人物品和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以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然而,公共物品的分配却由于其提供者的特殊身份而出现许多效率方面的弊端:1.一视同仁的诱惑。
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消费者在公共产品的态度上保持为既希望“搭便车”的不付费现象,又要分享公共产品,从而过分的使人们注重公平而产生一些弊端造成公共产品分配上的低效率(公交车座椅)。
2.母亲的困惑,需求的刚性。
鱿鱼消费者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依赖以及公平的分配要求,公共产品可供分配的品种、数量只许增多,而减少则会招致消费者的不满从而导致公共产品过多的投入不利于私人物品的生产,也不利于自身效率的提高。
(一母多子的家庭)3.房奴的困惑,寻租现象。
所谓寻租现象是指利用价格等机会来使潜在的收益明显化并谋取这一收益的行为或现象。
公共产品理论目录一、公共产品概念 (1)(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和数学形式 (1)(二)公共产品的分类 (2)(三)公共产品的特征 (2)(四)商品的分类 (3)二、公共产品理论及历史演变 (4)(一)公共产品理论雏形——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的公共产品理论 (4)(二)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奥意学派与瑞典学派的公共产品理论 (5)(三)公共产品理论的形成-—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 (6)(四)现代公共产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7)(五)新制度经济学与公共产品理论 (8)(六)公共产品理论的新发展: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 (9)三、公共产品显示偏好、生产及供给 (9)(一)公共物品偏好显示机制 (9)(二)公共产品的财政供给 (11)(三)公共产品的生产 (14)四、公共产品理论的应用贡献及意义 (15)公共产品理论一、公共产品概念(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和数学形式一般说来,公共产品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
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政府经济职能的源泉。
但不同的经济学家多其定义有所不同:第一,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是所欲集体成员集体享用的消费品,每个社会成员可以同时享用,任何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他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的散步到整个社区里;第二,奥尔森认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中的任何一个人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适当的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第三,布坎南将公共产品定义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某一种公共产品只可以是很小的团体受益,而另外一些公共产品却可以使很大的团体绳子全世界的人都受益.最后在经济学上则认为,公共产品是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综上所述,公共产品具有非耗竭性,多一个人消费公共产品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
公共产品理论由于公共产品所包含的范围广泛,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从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历史看,在经济学领域公共产品定义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第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个人不能提供而需要依靠政府提供的服务属于公共服务。
第二、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认为,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第三、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认为,如果一个集团中的任何个人能够消费它,而且它又不能适当地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则该产品就是公共产品。
第四、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在《民主进程中的财政》一书中也强调了公共物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性和排3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他性。
他认为凡是由团体提供的产品就是公共产品。
1954 年,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指出,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20 世纪60、70 年代德姆塞茨在其著名论文《公共物品的私人生产》中指出,在能够排除不付费者的情况下,私人供给者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1974 年,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提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其核心内容是自治型的非营利组织能够提供公共物品。
该理论的提出,为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并供给公共物品提供了客观必要性。
二战后逐渐发展起来关于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著名公共选择和制度分析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共同创立的“多中心理论”学说,该理论提出,公共物品的类市场机制可以通过刺激竞争以促进效率。
集体消费与生产单位之间以契约的、竞争性的制度安排和冲突协调机制来处理相关事项所产生的效率并非是垄断所能比喻的。
主要不足及具体事例主要不足及具体事例_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一、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一)理想信念方面 1、部分同志理想信念缺失,对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集聚区未来发展表示担忧,感到迷茫。
2、班子学习的整体意识还不够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缺乏深度。
各层次干部学习时间、内容不均衡,特别是普通干部学习机会少。
3、群众意识淡薄,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不够。
下基层走访调研蜻蜓点水,不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4、组织纪律松弛,组织生活没有正常开展,对普通党员关心帮助不够,谈心谈话较少。
5、班子成员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在一些场合相互表扬的多,相互指出问题的少。
6、一些重大事项未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有些议题班子会议未讨论充分即通过,开展民主集中制不够。
(二)敢于担当方面 1、担当和责任意识不够。
市政府投资 30 亿建设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并列为市省重点工程和省领导联系工程,目前市场非常不景气,市场如何繁荣问题需要进一步承担。
2、克难攻坚勇气不够。
虽然集聚区管委会在3年之后完成了生产资料市场建设,但和正处级机构和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职责相比,完成的工作还太少。
之前市政府授权集聚区12.8平方公里的开发范围,实际只完成了1平方公里,总体进度太慢。
3、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不够强。
集聚区管委会贯彻执行义乌市、省集聚区办的工作部署。
工作只会埋头苦干、主动配合,但有时在统筹全局、协调发展、整体提升方面还不够好。
4、没有形成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理念,未建立健全全员招商体制机制。
5、对项目拆迁担责太轻。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在园区开发中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目前存在将拆迁问题押给镇街,对老百姓的呼声听的不够,下镇街不够,对镇街征迁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不够。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一)重实践轻理论,党性锻炼不够。
心中想的是党的事业为先,人民利益至上,信奉的是马列主义,但落实在行动上却不自觉变成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理念和实践产生脱节,使理想信念出现抽象化现象。
西方公共产品理论的不足及现实中的公共产品 一、西方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是西方公共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离开了这一概念,西方经济学家就无法将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套用到政治领域,西方公共选择理论也就失去了根基。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解释市场失灵的现象,同时又不能妨碍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的崇拜,西方经济学家必须借助公共产品这一概念。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历来十分重视对公共产品概念的研究。借助这一概念,他们得以解释公共产品提供上的市场失灵现象和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当将政府的职能局限于仅仅提供公共产品的有限政府的理念。
在西方公共经济学中,公共产品一般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而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就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不付代价的消费。它包含三层含义:(1)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即使有些人有心独占对它的消费,但(或者)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者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却过高,因而是不值得的;(2)任何人自己都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些人可能不情愿,但却无法对它加以拒绝;(3)任何人都可以恰好消费相同的数量。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旦公共产品被提供出来,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受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国防被视为就是这样的公共产品。
二、西方公共产品理论的局限 就国防而论,迈尔斯认为国防支出“最终具有竞争性,排他性也有可能”,尽管他没有明确举出相应的例子。事实上,当张学良把他的军队撤进关内时,当年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国防对关外的东三省民众来说就是具有排他性的。海曼认为,“只要我们保卫了一个人,我们也就保卫了所有人。”
但事实并非如此。而要让收复失地,让敌占区的人民也享有国防,而不是割让土地,谋求“和平”,那就要增加国防支出即增加社会成本,把敌人打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防同样是具有竞争性的。这样一来,国防还能算是公共产品吗?如果它不是,那么西方公共经济学若不是要让政府放弃国防这一重要职能,就只得承认需要政府去提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而这样的产品按照西方公共产品理论,它只能是私人产品。事实上,“在某些场合下,人们认为,保健服务和住房就是两个由公共部门提供私人产品的例子。”
当然,政府(公共部门)不会去提供任意的私人产品,它之所以提供住房而不提供私家轿车,是因为住房和私家轿车相比虽然同样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但前者更具有公共意义。例如,新加坡的政府领导人曾经意识到,为了让军队和士兵保卫国家,就得让他们有自己的不动产,以便驱使他们至少为保卫自己的财产而战。“于是,‘居者有其屋’、公共住房、公积金、全面防卫等政策一脉相承、一气呵成。”
另一方面,梁小民等指出“,某一种公共产品只可以使很小的团体,比如包括两个人的小团体受益,而另外一些公共产品却可以使很大的团体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受益。”
虽然情侣套餐使两个情侣受益,但它无疑不能被归入公共产品,否则任何非单个人独享独用之物,如一个多人口家庭的私家轿车,都成了公共产品。最关键的是,这里其实承认,许多公共产品的覆盖面是十分有限的,从而未被这些公共产品覆盖到的人就被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之外了,这也是排他性。所以,非排他性并不能作为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西方公共经济学将有排他性无竞争性的产品称为俱乐部产品;将无排他性有竞争的产品称为公共资源。
按照上述理论,一条道路,如果收费即交费才能通过,那就是排他性的;如果人员和车辆来往过多导致拥挤就是竞争性的;而如果它既不收费,又不拥挤,那它就符合公共产品的属性。然而,道路是否收费,与道路本身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条道路是否是公共产品呢?在古代,土匪的两把板斧,就能使一条道路从不收费变成收费的。难道这条道路就因此而不再是公共产品了吗?如果是这样,古代政府就没有必要剿匪来恢复道路的不收费了。如今在西班牙,有一女子将太阳登记为她的财产,要求所有使用太阳的人都必须付费给她。
难道人们就应当屈从于所谓的法律而付费给她吗? 此外,如果一条不收费的道路在高峰期拥堵,那它就成了公共资源,而它在非高峰期不拥堵时,又成了公共产品。那么,我们又如何就一条道路本身来说它是公共产品还是非公共产品呢?其实拥挤最多只不过表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不应当就此改变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另一方面,一些生产厂家的虚假广告和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病毒以及网络上的电脑病毒,在传播上倒也是非排他和非竞争的,难道它们就能算是公共产品,并要由公共部门来提供吗?
西方公共产品理论关于公共产品的定义是从消费的角度来规定的,与其说定义的是公共产品,不如说定义的是公共消费品。西方公共经济学如此定义公共产品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都是剥削者,其消费者的属性远大于生产者的属性。西方经济学自然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对于有钱人来说,消费本身的成本不是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也忽略了这个问题,并避免了因此而陷入阶级分析的风险。事实上,消费本身的成本对于消费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对于城市里一条免费开放又不拥挤的供汽车行驶的道路,显然私家车主的消费要比没有私家车的穷人消费得多,而出租车司机及其所在的出租车公司的消费又比私家车主多。同样地,美国石油大亨与美国贫民对美国政府提供的攻占伊拉克的所谓国防消费也不是一样的。 萨缪尔森等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摆出一副让被统治阶级占了便宜的施舍面孔强调,“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然而,这种“好处”的散布却有强买强卖和强制消费之嫌。朱柏铭也指出“,任何人也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
其实,这种公共产品消费上的不可逃避性,恰恰是公共产品区别于私人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性,它表明,对于不同的人,尤其是不同阶级的人来说,公共产品带来的并非只有好处,也有可能带来的是坏处。比如英国的国防军曾经奉命驱赶公有土地上的农民,并烧死了拒绝离开小屋的老太婆,对于这些被驱赶的人来说,他们显然不愿意这样来消费国防。如果说,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反映的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公共产品时的经济视角,那么,不可逃避性则反映的是西方经济学所看不到的政治视角。它不仅隐隐地揭示出了西方经济学力图回避的公共产品的阶级性,而且它也昭示了西方公共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几乎都回避了的否决预算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当然,也有西方学者从生产的角度来定义公共产品,例如,布坎南关于公共产品的定义是:“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被定义为公共产品。”
但是,作为公共产品理论,恰恰要说明的是被布坎南所回避了的“任何原因”,说明为什么这样的原因会导致需要通过集体组织来提供公共产品,而不是由私人来提供。而且,布坎南的这个定义意味着,私人是不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或者说,私人提供的都不是公共产品。但是,在历史上的确存在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例子。例如,恩格斯曾经指出,英国早期的运河“也像铁路和公路一样,几乎全部是私人和公司修筑的。”
西方经济学家把公共产品视为正外部性的极端情况。但是,公共产品的生产本身也会具有负外部性。例如,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垃圾的处理就是公共产品,尽管它具有明显的竞争性,也就是说,垃圾越多,垃圾处理的成本越高。正因为垃圾处理是公共产品,所以当清洁工们参加游行时,法国军队才会被派到街头去清理街头垃圾。
然而,垃圾最终处理,无论是焚烧还是填埋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产生负外部性,以至于垃圾焚烧厂或垃圾填埋场周边的居民会反对建造这些设施。而最具有正外部性的知识,本身没有交换价值,也就是说,本不具有排他性。但是,就像土地所有权剥夺了原始社会以来土地的公有性质一样,随着知识产权的出现,知识的公共产品性质也被剥夺了,知识成为少数垄断者私有的私人产品了。当然,这并不排除知识在小范围内是公共产品。例如,列宁曾经指出:“帝国主义的大银行设立了各种专门的技术研究会,研究成果当然只能由‘友好的’工业企业来享用。这一类机构有电气铁路问题研究会、中央科学技术研究所等等。”
总之,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剥削发展中国家和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利器。从这个角度说,它也是欧美帝国主义的一种公共产品。 最后,西方公共产品理论还忽略了公共产品的不可或缺性(至少对某些人如此)。如果公共产品不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尽管它可以非排他性地给某些人带来一些好处,人们也可以不去消费它,从而也就不需要政府,更不需要西方公共经济学了。
三、现实中的公共产品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亚洲,从远古的时候起一般说来就只有三个政府部门:财政部门,或者说,对内进行掠夺的部门;战争部门,或者说,对外进行掠夺的部门;最后是公共工程部门。气候和土地条件,特别是从撒哈拉经过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区直至最高的亚洲高原的一片广大的沙漠地带,使利用水渠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无论在埃及和印度,或是在美索不达米亚、波斯以及其他地区,都利用河水的泛滥来肥田,利用河流的涨水来充注灌溉水渠。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在西方,例如在佛兰德和意大利,曾促使私人企业结成自愿的联合;但是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因而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进行干预。所以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壤肥沃程度的设施归中央政府管理,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这种设施立刻就会废置,这就可以说明一件否则无法解释的事实,即大片先前耕种得很好的地区现在都荒芜不毛,例如巴尔米拉、佩特拉、也门废墟以及埃及、波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广大地区就是这样。同时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一次毁灭性的战争就能够使一个国家在几百年内人烟萧条,并且使它失去自己的全部文明。现在,不列颠人在东印度从他们的前人那里接收了财政部门和战争部门,但是却完全忽略了公共工程部门。因此,不能按照不列颠的自由竞争原则———自由放任原则———行事的农业便衰败下来。但是我们在一些亚洲帝国经常可以看到,农业在一个政府统治下衰败下去,而在另一个政府统治下又复兴起来。在那里收成取决于政府的好坏,正像在欧洲随时令的好坏而变化一样。”
在这里,马克思提到了三个公共部门:财政部门、战争部门和公共工程部门。其中,前两个部门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服务的,后一个部门虽然也有利于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但更多的是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的。对于亚洲古代的统治阶级来说,这三个部门都提供公共产品;而对于那时那里的被统治阶级来说,第三个部门提供的才是主要的公共产品。其实,西欧各国虽然国土面积不大,没有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需要治理,但是,对于跨越多国的河流也有保持其航行通畅的需要,例如,维也纳条约就规定:“每个国家都应出资维修纤路和进行一些必要工作,以便使航行通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