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世界里省思——道德叙事之再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757.86 KB
- 文档页数:3
2009年4月第13卷第2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l of Y angzhou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S t udy Editi on)A pr 12009V ol 113N o 12生命叙事生命省思生命践行———基于生命体验视域的主体性德育路径之建构林 瑞 青(佛山大学思想政治理论部,广东佛山528000) 摘 要:在生命体验视域里,主体性德育以生命个体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生命活动。
其展开路径首先是生命叙事,以对话和独白为表现形式;其次是生命省思,以反思、阅读、聆听、审美为表现形式;再者是生命践行,以合道德践行和非道德践行为表现形式。
生命叙事和生命省思最终以生命践行为落脚点,三者在创造真善美过程中使道德学习主体得以生命超越而实现德育目标。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生命体验;生命叙事;生命省思;生命践行中图分类号:G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09)02-0044-04 在生命体验视域里,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珍视生命体验,其本质是主体性德育。
而主体性德育是让生命主体在生活世界里,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基础上产生富含价值判断的态度,并产生丰富、活跃、深刻的德性感悟,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生命认识与生命超越的过程。
显然,主体性德育以生命个体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生命活动。
通过体验,生命个体不断领悟万物之意义和生命存在意义,不断唤醒着生命、确证着生命、丰富着生命、提升着生命的质量与价值。
那么,主体性德育如何在生命体验中展开呢?本文仅就其展开路径体系予以建构性探讨。
一、生命体验视域里主体性德育路径体系之框架 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关注生命主体,是关注生命存在、发展和超越的教育,因而必然是一个充满不同个体生活体验和生命感受的过程。
生命体验视域里的主体性德育,既是一个连续的态度体验(情绪、情感)过程,它由感性生命体验、理性生命体验、道德践行体验等一系列环节构成,表现为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流,而体验的连续性和累积性是生命得以不断充实和丰满并实现超越的基础;同时,它又是一个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开放而综合的系统性道德教育之生命活动,它包括生命叙事、生命省思和生命践行,其中生命叙事以对话和独白为表现形式,生命省思以反思、阅读(聆听)、审美为表现形式,生命践行则以合道德践行(融通性道德体验)和非道德践行(有限性道德体验)为表现形式。
浙江省诸暨市2022-2023学年高三5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人言及的“筋骨”,大都指向支撑艺术形式的核心价值或是内在精神,即我们常说的精神凝聚力、思维立足点抑或更为简明的“文眼”等概念。
从表达方式上看,文化先贤在总括一个时代的文学筋骨时,多选用言简意赅的词汇勾勒其整体面貌。
诸如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之类,概括的既是情感之韵味,也是思理之意趣。
可见,人们往往把“筋骨”理解成某种思想的代名词,进而从时代精神、人文关怀、道德立场等向度展开言说。
当我们讨论“新时代文学的筋骨”这一话题时,不妨就从新世纪诗歌入手,窥探它的筋骨究竟为何,作一番谈“骨”论“筋”的尝试。
无论是人的筋骨还是文的筋骨,都由“骨”与“筋”组构而成,两者承担的功能亦有所区别。
对一部诗歌作品来说,“骨”就是维持一首诗、使它看起来成为诗歌的要素,可以理解为诗的形式。
如果要支撑起诗歌的肉身(内容),“骨”就需要具备相当的质量和密度,彰显出属于诗的形态,诸如分行等核心特征,均缺一不可。
同时,诗歌的“筋”或者说“筋脉”可以使固定在形式中的文字运动起来,接续行与行之间的意义,使之贯穿为一个气韵流畅的整体,从而打造出诗歌的思想性。
当“筋”与“骨”整合为“筋骨”时,它理应指涉那种能够撑起文本所有精神性意义的力量。
尽管这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太可能形成统一的结论,但笔者还是认为,诗歌的筋骨便是活跃于字里行间的精神主体形象,是灌注了诗人所有思想观念的那位抒情者。
借助内在的抒情者或者精神主体形象,作家可以从容地组织视觉材料、抒发情感、展开哲思,也能够经由这一形象深入他所身居的时代,与之产生角度殊异的对话。
考量诗歌的筋骨,正可观测诗人如何各具匠心地设置和安排主体形象,使之充当时代与心灵之间的中介。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叙事范文10篇第一篇当我还在小时候刚懂事时,爸爸妈妈就经常教我不要做坏事;当我和爸爸妈妈碰到警察时,他们就会吓唬我:“不要做坏事,否则会被警察抓起来。
”那时,我不知道做坏事是什么概念,也不知道做坏事为什么会被警察抓。
直到我上学时,我才明白父母对我说的话。
这时,除了父母,我的老师也在不停地教育我:“不要做坏事,做坏事是犯法的。
”那时,我明白了做坏事的严重性,却不知道什么叫“法”。
法律在我心中,法律在你心中,法律在我们大家心中。
我渐渐长大,明白法就是法律,犯法便是触犯法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增加,阅历的丰富,我对做坏事和法律这两个概念理解得越来越透彻。
我渐渐明白,做坏事并不是只给警察抓这么简单,做坏事还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害人害己,给别人做坏事,自己也将受到惩罚。
法律,这个熟悉的字眼,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记得,在我小学一本思想品德课本上就有过一幅关于法律的图画:其中一个人说道:“小孩子可以犯法,犯了法也不会被抓。
”另一个人就反驳道:“小孩不能犯法,虽然不会被抓,但会进行其他教育。
”这幅图画令我思绪万千,我不由得想起我的一个同学说的话:“小孩子可以做坏事,做了坏事也不会干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同学竟然说出那种话,这真是让我后怕无穷。
所以,我们要做到法律在我们心中。
要时时心中有法,知法不犯法,这样才不会走上犯罪道路,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
法律便是我们成为方圆的规矩,希望大家都遵守法律,不要知法犯法,铸就美丽人生。
第二篇看完了这个道德法制教育后,我既受到了教育又宽阔了眼界。
在这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形形色色的人,可怕的案例还有他们悲惨的结局。
毒、赌博,这一切都可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这一切都是让这些叛逆,幼稚的青少年们走向绝境的罪魁祸首。
这一个个可怕的案例正向我们揭示了黑暗的一面。
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也正处于他们的年纪,也是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成长阶段。
2021.2陈琼摘要:祭祖仪式作为一种礼仪实践,与提供其生存土壤的文化语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通过对一个湘南乡村家祭仪式的考察可以发现:家祭仪式言说着家庭、家族以及村落的道德秩序,是乡村社会生活中在场性、实践性、群体性的道德叙事。
仪式的道德叙事说明了家祭根植于乡村日常生活,并具有与信仰观念、道德内涵一体化的本土色彩,其作用的产生不是由于外在力量的规约,而是因为内含于仪式本身的秩序传统。
应正确认识仪式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挖掘乡村社会中的优秀传统并运用到新型文化秩序的建构实践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工程。
关键词:祭祖仪式;家庭祭祀;乡村社会;日常生活;道德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地区多民族共居村落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实践研究”(20AMZ011);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CX2020BS08)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 (2021)02-0135-07家祭仪式:乡村日常生活的道德叙事在中国文化语境里,祭祀是具有深厚内涵的礼仪行为。
为逝去的亲人举行丧礼、对祖先虔诚祭奠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其不仅贯穿于对《礼记》《仪礼》《周礼》等经典的阐述与考据,随着儒家的兴盛而不断丰富,也在实际的教化、修行中实现了由贵族到庶民的延展。
尤其是到“礼下庶人”的宋代,大儒朱熹总结前人的思想和理论,制定了家庭礼仪模式———《家礼》,从理论高度为礼仪的推行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由此,庶民家庭的礼仪在具体礼制上得到了规范,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①在以礼仪文化为底色的中国传统社会,祭祀并非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而是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实践行为。
“礼仪”极具本土色彩,是“礼”与“仪”的复合,即具有动作行为与人伦道德的双重意蕴,体现出内容和形式、身与心的高度统一与融合。
②因此,对祭祀仪式的解读理应将其复归至中国文化语境下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分析仪式本身所固有的信仰内涵和道德属性,进而思考仪式与伦理秩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