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科工作程序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病理科活检工作流程英文回答:Pathology Biopsy Workflow.The pathology biopsy workflow involves several key steps to ensure accurate and timely diagnosis of diseases. Here is a detailed overview of the general biopsy workflow:1. Specimen Collection:The biopsy procedure begins with the collection of tissue samples from the patient. This can be done through various techniques, such as needle biopsy, surgical biopsy, or endoscopic biopsy.2. Fixation and Processing:After collection, the tissue samples are immediately placed in a fixative solution to preserve their cellularstructure. Common fixatives include formalin or ethanol. The samples are then processed to prepare them for further analysis. This may involve dehydration, embedding in paraffin wax, and sectioning into thin slices.3. Staining:To visualize the cellular components of the tissue samples, they are stained with various dyes or stains. Histochem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techniques are commonly used to highlight specific cellular features or biomarkers.4. Microscopic Examination:The stained tissue sections are examined under a microscope by a pathologist to evaluate their morphology, architecture,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The pathologist analyzes the cellular and tissue patterns, looking for any abnormalities or deviations from normal.5. Diagnosis and Reporting:Based on the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the pathologist makes a diagnosis and generates a pathology report. The report typically includes a description of the tissue findings, diagnostic interpretation, and any relevant clinical implications.6. Quality Control:Throughout the workflow, strict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results. This includes regular calibration of equipment, proficiency testing, and adherence to established protocols.中文回答:病理科活检工作流程。
精心整理病理室工作程序规范病理科工作制度一、全科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坚决执行医院提出的各项承诺。
二、工作人员必须服务热情,态度和蔼,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
各项工作均应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互相协作,上下团结。
一、 病案号、二、 三、 取材过程中及取材后,取材医师与技术人员再次核对取材的标本编号及标本总数。
四、 技术人员包埋组织蜡块后,蜡块编号及蜡块总数应与申请单及工作单再次核对。
五、制片后,切片与申请单及工作单核对无误后交与诊断医师,如有脱片等特殊情况,在工作单上注明,由技术人员负责重新制片。
六、诊断医师在书写报告时,应认真复核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及病案号、临床诊断、送检部位及送检日期,如项目不全者,可用“?”号表明。
病理科住院医师职责一、在科主任和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积累。
报告。
二、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三、负责各项常规病理技术工作,包括常规切片、冰冻切片、细胞涂片的制作和染色。
四、责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等技术工作,积极配合科研和教学。
五、负责低年资技术人员和进修人员的技术指导工作。
六、分工负责贵重仪器的保管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报告。
七、负责病理标本的保存及制作。
病理科基本工作流程是:将各种组织制成非薄的切片标本,需要经过一系列比较繁杂的过程,每一步都要求病理技术工作者要认真,耐心,细致地使整个过程一环扣住一环,才能获得优良结果。
制作切片的主要过程有:(1)取材,(2)固定,(3)脱水,(4)包埋,(5)切片,(6)染色,(7)封固。
在这七个主要过程中,又包括着若干步骤,(详)过于固定液((四)送检标本主要病灶被事先挖取或一件标本分送两个单位者。
(五)对标本较小、难以制作切片或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准确性的情况,应予送检医师说明或不予接收。
对符合送检要求的标本,由接收标本者在相关科室的标本送检簿上签收,或发给收到标本通知单。
二、申请单、送检标本的编号与登记病理科工作人员于标本收集的当天,及时对申请单与标本同时编号,经第2次核对无误后,进行登记。
病理科各项规章制度1.病理科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胞病理学检查等方式进行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并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依据。
2.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具有法律意义。
出具病理诊断报告的医师应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并具备初级以上病理学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3.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因此,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4.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标本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5.病理科医、技人员要认真研究并严格遵照XXX委托XXX制定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的有关要求,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6.病理科要加强科室建设,不断完善科室管理制度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
病理科医、技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医院和科室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坚守工作岗位,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
7.病理医师应严格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有关的病理诊断操作规程,及时对标本进行检查和发出准确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认真对待临床医师就病理学诊断提出的咨询。
8.病理科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有关的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合格的病理学常规染色、特殊染色片和可靠的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并确保经过技术流程处理的检材真实无误。
二)常规标本送检制度临床医师应确保送检标本与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一致,标本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病理科医、技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标本处理和检测,并保证结果真实无误。
病理科规章制度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管理病理科的工作,提高病理诊断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病理科管理工作。
第三条病理科是医院的重要部门,负责进行疾病的病理诊断和病理研究工作。
第四条病理科的工作应当遵循法律法规、医院制度和病理科规章制度的规定,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第五条病理科主任负责统筹和领导病理科的工作,病理科全体医务人员应当服从病理科主任的领导。
第六条病理科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病理诊断质量和安全。
第七条病理科应当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和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病理诊断水平。
第八条病理科应当加强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第二章病理诊断第九条病理科医务人员应当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定,进行病理诊断工作。
第十条病理诊断应当严格遵循病理诊断标准,确保病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一条病理科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完成病理诊断工作,确保病理诊断结果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第十二条病理诊断结果应当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归档,确保病理诊断结果的可追溯性。
第十三条病理科应当建立完善的病理信息管理系统,确保病理诊断结果的安全和保密。
第十四条病理科医务人员应当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病理诊断水平。
第三章质量控制第十五条病理科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病理诊断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
第十六条病理科应当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病理诊断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十七条病理科应当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病理诊断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八条病理科应当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病理诊断工作的操作流程和责任分工。
第四章安全管理第十九条病理科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对病理诊断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改。
第二十条病理科应当加强病理诊断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医疗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第二十一条病理科应当加强对病理诊断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科规范化管理—-规章制度一、病理科(总体)工作制度1. 临床科室所取活体组织标本,应使用合适的容器盛装并及时、充分浸泡固定[用10%中性福尔马林(formalin)溶液/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写明科别、姓名、性别及年龄,连同申请单一并及时送病理科。
申请单必须由临床医师逐项填写清楚,如妇科标本须填月经史;骨标本等应填写影像学所见或将影像片给病理医师参考(准确的骨病理诊断要靠临床、病理和影像学三结合),送检医师签名.2。
临床医师且勿自行切开、留取或任意翻转送检的大标本及脏器,不得提前将病灶挖出,确保所送检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检查性。
如双侧器官的肿物切除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标本,需分容器盛装或分别标记清楚;如有特殊需要注意的病灶、切缘等,请予以明显标记,以防出现差错。
要求冷冻切片者,应在术前一日与病理科联系(有“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知情同意书"签字制度的单位,要协助病理医师做好签字工作).3. 各临床科室送检的细胞学标本,须保证新鲜;涂片标本应立即固定后送检。
盛标本的容器必须洁净,严防污染,以免影响诊断。
4. 病理科接收标本时,要严格核对申请单各项填写是否齐全,标本与申请单记录是否相符、双侧或特殊要求的标本是否能确保分开,固定液是否合适。
对于微小标本,必须认真核对是否有组织及其块数,无疑问之后才能接收,编号登记,安全存放,并为送检者签收。
(验收标本人员不得改动、补充应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内容)。
对于申请单与标本不符,双侧及特殊要求标本不能区分,重要项目漏填,标本严重自溶、腐败、干涸及标本过小不能或难以制片等严重影响病理检查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况,应予以拒收。
5. 检查标本及取材要仔细,不可错号、漏号和污染,不得遗忘丢失。
必须全面描述、字迹工整,认真地填写在工作单上。
如有问题或标本辨认不清时,可请送检医师前来协助解决。
需保留的大标本及时保留,有价值时要及时照相。
6. 包埋、切片及染色时,必须仔细核对统一的病理编号,遵守操作规程,保证质量,严防(错号、丢失和污染等)差错。
病理常规工作制度一、总则病理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部门,负责对临床送检的病理组织进行形态学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依据。
为确保病理工作的质量,提高诊断水平,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组织结构1. 病理科设病理医师、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岗位。
2. 病理科负责人负责科室全面工作,组织实施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病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工作流程1. 接收标本:病理科收到临床送检的病理标本后,应及时核对标本信息,确保标本完整、标签清晰。
2. 取材:病理医师根据临床申请单上的要求,进行组织取材,确保取材部位、数量符合要求。
3. 制片:技术人员按照标准制片流程,制作石蜡切片、冷冻切片等,确保制片质量。
4. 染色:技术人员按照标准染色流程,进行HE染色、特殊染色等,确保染色效果。
5. 镜检:病理医师认真阅读切片,做出准确、客观的病理诊断。
6. 报告:病理医师根据镜检结果,填写病理诊断报告,由科主任或指定的病理医师审核签字。
7. 档案管理:病理科应建立健全病理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病理资料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四、质量控制1. 病理科应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包括制片质量、染色效果、镜检准确性等。
2. 病理科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病理医师和技师的业务水平。
3. 病理科应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了解临床需求,不断提高病理服务质量。
五、会诊制度1. 病理科对疑难、罕见、临床与病理不符的病例,应组织科内会诊,必要时邀请其他医院专家参与。
2. 病理科对重大疾病、传染病、肿瘤等病例,应实行三级会诊制度,确保诊断准确。
3. 病理科应定期组织全科医师进行业务学习,提高病理诊断水平。
六、信息安全1. 病理科应加强信息安全意识,保护患者隐私和病理资料。
2. 病理科应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病理信息在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七、仪器设备管理1. 病理科应建立健全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维护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病理科工作流程图病理科技术室工作制度1. 病理科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合格的病理常规染色切片、特殊染色切片和可靠其他检测结果,并确保经过技术流程处理的检材真实无误。
2 .熟练掌握病理科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经常检查脱水机、包埋、切片机等设备有无故障;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
每天取材后应检查脱水机、包埋机内的试剂,定期更换试剂,并做好记录。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3. 在制片的包埋、切片、染色等过程中应按照操作常规进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与取材医师取得联系。
4. 负责细胞学者做好胸、腹水等液体的离心、沉淀、涂片、固定和染色。
以及气管镜刷片、宫颈刮片的固定、染色。
5. 病理制片及病理诊断工作是病理科的中心任务,每天应主要保证常规切片、冷冻切片及细胞学制片的按时完成,常规切片应每日4-5点出片;冷冻切片一般应在15~20分钟以内出片,传统细胞学当日出片。
6. 按操作常规做好标本的接收、登记、编号以及病理诊断报告登记和送发。
并做好病理切片、蜡块及病理文字的归档工作。
7. 严格执行新疆物价的收费标准。
8. 免疫组化项目2日内完成。
9. 每月由专职人员制定各类试剂及各种消耗品采购计划。
各种化学试剂按防潮、防变质、易燃、剧毒等分类由专人负责,严格管理。
免疫组化试剂按冷藏、冷冻要求存放。
诊断室工作制度1. 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时,应首先核对切片号码、标本种类及组织块是否相符;应认真阅读申请单提供的各项资料和大体描述,全面、细致地阅片,切勿遗漏任何部分。
注意各种有意义的病变。
必要时应向有关临床医师了解更多的临床信息。
2. 进行初检的病理医师,应提出初诊意见,送交主检病理医师复查。
3 .负责复检的病理医师应认真阅读活检记录单中关于标本巨检的有关描述,核对切片数,必要时亲自观察标本,补充或订正病变描述,指导或亲自补取组织块。
4. 应了解患者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况,及时调(借)阅相关切片等病理学检查资料,以资对比。
病理科操作规范及流程病理科应有专人验收一般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活检)申请单和送检的标本。
(二)病理科验收人员必须:1.同时同意同一患者的申请单和标本。
2.认真核对每例申请单与送检标本及其标志(联号条或其他写明患者姓名、送检单位和送检日期等的标记)是否一致;关于送检的微小标本,必须认真核对送检容器内或滤纸上是否确有组织及其数量。
发觉疑问时,应赶忙向送检方提出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情形。
3.认真检查标本的标志是否牢附于放置标本的容器上。
4.认真查阅申请单的各项目是否填写清晰,包括:①患者差不多情形[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单位(医院、科室)、床位、门诊号/住院号、送检日期、取材部位、标本数量等],②患者临床情形[病史(症状和体征)、化验/影象学检查结果、手术(包括内镜检查)所见、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形(包括原病理号和诊断)和临床诊断等]。
5.在申请单上详细记录患者或患方有关人员的号码,以便必要时进行联络,并有助于随访患者。
(三)验收标本人员不得对申请单中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各项内容进行改动。
不合格标本的处理规范与程序1.申请单与相关标本未同时送达病理科;2.申请单中填写的内容与送检标本不符合;3.标本上无有关患者姓名、科室等标志;4.申请单内填写的字迹潦草不清;5.申请单中漏填重要项目;6.标本严峻自溶、腐败、干涸等;7.标本过小,不能或难以制做切片;8.其他可能阻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形。
病理科不能接收的申请单和标本一律当即退回申请医师,不予存放,并记录。
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规范及程序1.取材前阅读申请单中的内容,初步判定病变的性质。
2.核对申请单的编号与标本的编号、标本的份数是否相符。
3.关于核对无误的标本应按下列程序取材:3.1小标本和不完整的标本通常为活检标本,应按如下标准取材。
3.1.1应描述和记录送检标本的数量(少量时精确运算,多量时进行估量)、大小(若干mm或cm;多量时聚拢测量)、形状、色泽和质地等。
病理室工作程序规范病理科工作制度一、全科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坚决执行医院提出的各项承诺;二、工作人员必须服务热情,态度和蔼,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各项工作均应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互相协作,上下团结;三、工作人员本着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干好本职工作;外检工作要认真、细致、负责;标本处理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三对”原则;发报告必须经复验严格把关,杜绝一切差错;建立差错登记制度,如发现有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差错,则视情节轻重扣除当事人当月奖金,并督促改正;四、严格执行本院作息制度,按时上下班病理科查对制度一、收集标本时,所负责的技术人员要注意查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送检单位/科室;二、取材前,技术人员应将当日取材标本的申请单编号,标本排序,并与申请单、工作单顺序一致;取材医生应与技术员再次核对标本的姓名、联号及送检标本数量;三、标本取材时,要做好大体标本的描述及记录取材块数,并在工作单上作好记录,取材过程中及取材后,取材医师与技术人员再次核对取材的标本编号及标本总数;四、技术人员包埋组织蜡块后,蜡块编号及蜡块总数应与申请单及工作单再次核对;五、制片后,切片与申请单及工作单核对无误后交与诊断医师,如有脱片等特殊情况,在工作单上注明,由技术人员负责重新制片;六、诊断医师在书写报告时,应认真复核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及病案号、临床诊断、送检部位及送检日期,如项目不全者,可用“”号表明;病理科住院医师职责一、在科主任和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二、负责外检标本的检查、描述、取材及初步诊断;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如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联系并向上级医师汇报;四、发现疑难问题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复验,复验要有记录和上级医师的签字;五、参加临床病理讨论会,做好讨论记录并整理存档;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及国内外先进技术,参加科研和教学工作;七、定期清理标本,保存典型及有科研价值的标本,负责指导标本处理和资料积累;八、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防差错事故,若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医师请示报告;病理科技师职责一、在科主任、主管技师指导下进行工作;二、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三、负责各项常规病理技术工作,包括常规切片、冰冻切片、细胞涂片的制作和染色;四、责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等技术工作,积极配合科研和教学;五、负责低年资技术人员和进修人员的技术指导工作;六、分工负责贵重仪器的保管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报告;七、负责病理标本的保存及制作;病理科基本工作流程是:将各种组织制成非薄的切片标本,需要经过一系列比较繁杂的过程,每一步都要求病理技术工作者要认真,耐心,细致地使整个过程一环扣住一环,才能获得优良结果;制作切片的主要过程有:1取材,2固定,3脱水,4包埋,5切片,6染色,7封固;在这七个主要过程中,又包括着若干步骤,详见切片制作程序表;一、病理检查申请单和送检标本的接收病理检查申请单是临床科室向病理科送达的会诊单,是病理医师作出病理诊断必备的临床文字资料,是具有法律性意义的文书档案;因此,临床医师应认真逐项填写申请单内的有关项目,并由管理该病员的本院医师签名后随同检查标本送往病理科;病理科在接收申请单及送检标本时,应对二者进行第1次认真核对;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病理科应及时作出反应,包括与送检科室联系或退回:一申请单与送检标本不符,包括盛标本的容器上未贴标记者;二申请单中有重要项目空缺未填写,或病史及临床检查包括术中检查过于简单者;三送检标本因未及时固定而致严重自溶、干缩、腐败,或被错误地使用非固定液如消毒液等浸泡者;四送检标本主要病灶被事先挖取或一件标本分送两个单位者;五对标本较小、难以制作切片或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准确性的情况,应予送检医师说明或不予接收;对符合送检要求的标本,由接收标本者在相关科室的标本送检簿上签收,或发给收到标本通知单;二、申请单、送检标本的编号与登记病理科工作人员于标本收集的当天,及时对申请单与标本同时编号,经第2次核对无误后,进行登记;登记簿和或微机记录、申请单、送检标本容器上的编号应完全一致;三、大标本的补充固定固定的意义:固定是指将各种组织浸入防腐剂内,使细胞内的物质为不溶性;固定的作用即是用一种方法将组织尽可能保持在它原来的形态,且能适于某些研究程序;脱钙:组织里存有钙盐可妨碍用常规方法制作良好切片;骨组织及钙化病灶,经过固定后,必先将钙盐除去使组织软化,才能进行常规切片;如脱钙不全则切片易撕开或碎裂并损伤切片刀刃;脱去钙盐的过程――称为脱钙;对送检的空腔标本和大的实质性脏器标本必须由病理医师及时切开,补充固定,充分固定的时间应大于6小时或过夜,方可取材;固定液不少于标本体积的4~5倍,固定至取材的间隔时间宜超过12h以上;四、巨检、取材与记录本项操作,原则上应有2人参加,其中1名为记录者;记录者应详细记录取材者的口头描述,同时承担申请单编码、病人姓名、主要病史、术中所见、送检标本的件数等的宣读任务,并把临床对病检的特殊要求告知取材者,对取材者放置小号码进行监督;取材者应在记录者宣读上述内容时,对标本容器上的编号、姓名及标本件数作第3次核对;如发现标本的件数不符,应将该标本另置,待与临床联系后再作处理;巨检的观察、描述与取材应按第三章的要求进行;经反复检查,仍未发现送检标本内有临床所提到的病变时,应将标本另置,待与临床联系后再处理;必要时邀请手术者共同参与取材;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在标本编号后编写小序码号,并将编号与相应的组织块连同放置和固定:一一位病员被送检一件以上的标本;二申请单中注明有特殊标记的标本;三一个大标本多处取材;四根治术标本的基部及切缘,检出或送检的淋巴结;五补充取材;在放置小号码时,应严格按编号顺序进行,切勿放错;小号码应放在组织块的包埋面;每件标本取材完毕后,应冲洗取材台及取材用具,防止标本间的组织碎屑污染;取过材的标本应按序另行放置,并加足固定液;当日取材全部结束后,移至标本存放架内,按照取材日期先后存放;自报告发出之日起,保存2周后,统一清理;当日取材全部结束后,取材者与记录者共同清点当天取材总块数,记录于当天最后一张申请单的反面或日取材记录单上,以备技术人员核对;取材者与记录者分别在有关记录下签名;五、脱水、透明、浸蜡具体操作应按规范二要求进行;一、脱水:脱水就是用脱水剂完全除去组织内的水分,为下一步透明及浸蜡创造条件;此外,脱水还可以使组织再次发生一定的硬化,脱水剂必须是与水在任何比例下均能混合的液体;二、透明:组织脱水后,还要经过一个浸蜡的媒剂透明过程;目的是使石蜡渗透到组织中去,达到包埋的支持作用;常用的脱水剂如酒精等,不能溶解石蜡与之相混合,因此必须使用一种既可以同酒精又能同石蜡相混合的媒剂,当组织脱水后,浸蜡之前将组织投入这种媒剂中;由于两剂能相混合,另一方面也由于这种媒剂比酒精比重大,组织中的酒精就被该媒剂取代,待酒精完全被该媒剂完全取代后,组织即成透明状态,因此我们长称这种媒剂为透明剂,在制片中的这一过程就称为透明过程;实质上透明仅是一种过程而非目的,其所以出现透明现象使因其折光系数改变的缘故;从组织的状态上看,由于组织经过媒剂的作用之后,其折射系数近于组织蛋白的折射系数,从而显示出透明状态;组织一旦呈现透明状态,也说明脱水剂已被媒剂所取代;透明后就可以将组织浸入溶解的石蜡进行浸蜡;三、浸蜡:组织经媒剂的透明作用之后,移入熔化的石蜡内浸渍,石蜡逐渐浸入组织间隙,取代透明剂,这一程序就叫浸蜡;根据所用石蜡的熔点,浸蜡需要能够保持于54-温箱内进行;石蜡的质量和熔度与切片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对石蜡的选择应以注意;技术人员应在脱水前核对取材总块数;如为自动化操作应于包埋前核对取材总块数,发现不符时,应与取材者联系,共同清查;六、包埋、切片、染色、封片一、包埋:就是将已经经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的组织块从最后的蜡浴取出置入充满熔融石蜡的包埋框内,包埋成块,使组织和包埋剂相熔一体并迅速冷却,这个程序称为包埋;包埋剂凝固后,进一步加强了组织的硬度和韧度而便于进行切片;二、切片技术:优良的切片技术取决于所有器械的透彻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验工作的每一方面都需熟练的技巧,这只有靠实践才能获得;早期练习如草率和不当,多年后还会反映出来:但要是达到了训练的高标准,以后就会一直保持下去;经良好训练和实践的技术工作者能在很短时间内制出第一流的切片;三、染色的基本原理:染色就是利用染料在组织切片上给予颜色,使其与组织或细胞内的某种成分发生作用,经过透明后通过光谱吸收和折射,使其各种微细结构能显现不同颜色,这样在显微镜下就可显示出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染色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而使组织细胞着色的过程与物理和化学作用两者都有关系;四、封固:由于组织学制片需随时检查或保存,故要在盖玻片下封固;封固剂又称婊媒,顾名思义,它既能使染色后的组织封固于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不使直接与空气接触,避免氧化褪色;另一方面使组织切片在封固剂的充实下,其折光率能和玻片的折光率相近,从而获得清晰的镜检效果;玻片折光率为1.518;包埋时,应严格分件包埋,并同时包入相应的小号码,切勿包错;不得将来历不明的碎织块屑任意包入,以防包埋过程中的污染;切片、裱贴片应严格分蜡块完成,切忌在裱贴片水内残留上一切片的碎片,以杜绝裱贴片过程中的污染;裱贴片时,必须注意蜡块编号与载玻片上编号的完全一致,杜绝因编号错误导致的误差;封片完毕后,应加贴有编号之标签;标签的编号必须与载玻片的编号完全一致;全部工作完毕后,技术人员在制片人栏内签字,并将蜡块按顺序归档;如有专人保管栏案,则由保管人员核对蜡块总数与取材总数,两者相符合,由保管人员签字归档;七、镜检诊断人员在收到当日切片后,在技术室送片记录本上签字;如发现切片数与取材数不符,应及时与技术室人员联系,进行核查;你在观察切片过程中,如发现下列情况,应作出反应:一切片内有明显污染组织,应与技术室人员联系并检查;二切片内容与送检组织不符,应分别与技术室人员、取材者联系,必要时,应与送检科室联系;三切片或染色质量差,应与技术人员联系,必要时重新制片;四为充分观察病变需要作深切、连切、特染、免疫组化者,应在申请单备注栏内写出意见,并签名;然后交负责切片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应及时完成所需的制片工作;八、签发病理诊断书病理诊断是病理医师对送检标本进行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综合、判断后作出的结论,必须十分认真书写;字迹应清楚,关键性字如癌、瘤、阴性、阳性等更应如此,不得潦草或杜撰简化字,对于这些字亦不得涂改;如为微机打印报告,应格式统一,无错别字;报告发出前,应由初、复检者分别亲笔签名;病理诊断书应以复写方式书写,第一联作为诊断报告书发出;第二联即复写联留在申请单背面相应的病理诊断栏内,作为存根备查,复写的字迹亦应清楚;病理科医师一律不得应有关人员要求出具假报告或已签名的空白报告单;原报告如遗失,经病理科主任同意后方可以“抄件”形式补发;理诊断书发出期限:在通常情况下,应于标本收到之日起3天内发出节假日除外;凡因补取材、深切、特染、脱钙、延长固定如结核病标本、会诊或作免疫组化而不能如期发出病理诊断书时,应口头通知临床科室或发出“迟发病理诊断通知单”;在通知单上应说明迟发原因;病理诊断书是病理医师签署的医学证明文件,必须慎重对待;九、病理诊断书的送收住院病人的病理诊断书由病理科送达相应科室护士办公室,收到人应在签收栏内签字;门诊病人的病理诊断书由病理科送交门诊部办公室或相应科室,收到人应在签收栏内签字;注明“自取”的报告,由送检人至病理科签收;实习医生、进修人员不得参与签收;十、病理诊断书的登记与归档病理诊断书发出后,应及时将诊断意见在登记本上登记;病理申请单及有关文字资料如会诊意见等应当及时整理归档;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者,应交管理人员签字归档;档案管理应力求规范、完整;文字及书面档案应阶段性装订成册,便于查阅;采用微机存档者,应由专人操作;与此同时,病理切片及蜡块亦应归档;病理切片与蜡块的存档时间应在15年以上,最长保存时间视单位具体情况,报请医院和或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十一、借片切片是否借出及借出办法,由医院作出规定,可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一病员因转诊或外地会诊需要借片者,应填写借片单,按医院规定办理借片手续后,由病理科复制所需之切片,并经原签发报告人和科主任核对后方可借出;一般情况下,原切片不予外借;蜡块为无法复制的重要档案,原则上不得外借;会诊单位确需作特染或免疫组化时,可借出重切之蜡片白片,或由会诊单位病理科向原诊断单位病理科直接商借,并由借方负责归还;二如医院规定为不同意借出切片,则应由病理科以彩色图文报告或会诊形式,满足病人的需要;十二、会诊病理科医师遇有疑难病例应争取在科内或同行间进行会诊;会诊方式可以采取计算机远程会诊、邮寄切片会诊及读片会会诊等,切片和或蜡块,由请求会诊的病理科提供;会诊意见应记录或附贴于该例病理检查申请单后,一并归档;如会诊意见与原诊断不一致,由原诊断病理科医师决定是否更改或补发病理诊断报告;应病人要求或经病人同意的会诊,其全部费用由病人负担;对疑难病例,或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有分歧时,应争取与临床科室进行沟通;。
病理技术操作规范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篇二:病理技术规范病理技术工作规范1. 标本的接收、清点制度:1.1 巨检结束后病理医师应向技术组当面交付组织块,并点清块数,记录签收。
有要求特殊处理的标本(如脱钙、糖原染色等)应当面向技术组说明,以便加以特殊处理。
1.2 组织包埋完成后必须进行清点蜡块数量,以防组织块在脱水、包埋过程中遗失。
1.3 切片完成后交付医师时必须按照记录当面清点。
1.4 医师在诊断完成后交付档案室时必须当面清点,并作记录。
2. 制片过程各步骤应注意的事项:2.1 组织处理此过程包括固定、脱水、透明、浸蜡直至包埋,是制作优质切片的关键过程,一旦组织处理有欠缺,往往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2.1.1 制片过程按操作流程进行标本处理2.1.2 有条件的单位应将大小标本分开固定脱水。
2.1.3 取材后组织应补充固定,固定时间:大标本固定时间不得少于6小时;小标本不得少于3 小时。
固定液必须及时更换,固定后必须流水冲洗;2.1.4 固定、脱水温度不得高于37℃。
2.1.5 包埋用石蜡必须过滤。
2.1.6 试剂必须及时更换。
(详见试剂的配制及更换制度)2.2 切片切片是技能含量很高的步骤,同一蜡块,用同一台切片机,同一把刀,不同的操会切出不同质量的片子。
2.2.1 切片刀必须锋利,切片厚度3~5微米。
切片完整,无污染,无皱褶。
2.2.2 组织片贴附应在除去标签位置后玻片的中间。
2.2.3 胃镜、纤支镜、穿刺等小活检组织切片须作非连续性切片,数量不得少于8张。
2.3 染色封片注意事项2.3.1 烤片温度应在60~62℃左右,不得高于65℃,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
2.3.2 剂染料必须及时更换。
2.3.3 切片封固前必须经酒精充分脱水,二甲苯透明,湿封。
不得用温箱烤干或电吹风吹干后干燥封片。
2.3.4 盖玻片使用前必须清洗。
(真空包装除外)2.2.5 封片时不得有气泡,不得有树胶外溢。
2.4 其他2.4.1 标签必须贴于玻片左侧,编号字迹必须清楚、整齐,且不易褪色,有条件者尽量采用打印。
临床病理科工作程序规范
一、病理检查申请单和送检标本的接收
病理检查申请单是临床科室向病理科送达的会诊单,是病理医师作出病理诊断必备的临床文字资料,是具有法律性意义的文书档案。
因此,临床医师应认真逐项填写申请单内的有关项目,并由管理该病员的本院医师签名后随同检查标本送往病理科。
病理科在接收申请单及送检标本时,应对二者进行第1次认真核对。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病理科应及时作出反应,包括与送检科室联系或退回:
(一)申请单与送检标本不符,包括盛标本的容器上未贴标记者;
(二) 申请单中有重要项目空缺未填写,或病史及临床检查(包括术中检查)过于简单者;
(三)送检标本因未及时固定而致严重自溶、干缩、腐败,或被错误地使用非固定液(如消毒液等)浸泡者;
(四)送检标本主要病灶被事先挖取或一件标本分送两个单位者。
对符合送检要求的标本,由接收标本者在相关科室的标本送检簿上签收,或发给收到标本通知单。
二、申请单、送检标本的编号与登记。
病理科工作人员于标本收集的当天,及时对申请单与标本同时编号,经第2次核对无误后,进行登记。
登记簿和(或)微机记录、申请单、送检标本容器上的编号应完全一致。
三、大标本的补充固定
对送检的大标本,病理医师应在不影响主要病灶定位的情况下,作适
当的剖面,并添加10%中性福尔马林,以补充固定。
固定至取材的间隔时间宜超过12h以上。
四、巨检、取材与记录
本项操作,原则上应有2人参加,其中1名为记录者。
记录者应详细记录取材者的口头描述,同时承担申请单编码、病人姓名、主要病史、术中所见、送检标本的件数等的宣读任务,并把临床对病检的特殊要求告知取材者,对取材者放臵小号码进行监督。
取材者应在记录者宣读上述内容时,对标本容器上的编号、姓名及标本件数作第3次核对。
如发现标本的件数不符,应将该标本另臵,待与临床联系后再作处理。
巨检的观察、描述与取材应按第三章的要求进行。
经反复检查,仍未发现送检标本内有临床所提到的病变时,应将标本另臵,待与临床联系后再处理;必要时邀请手术者共同参与取材。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在标本编号后编写小序码号,并将编号与相应的组织块连同放臵和固定:
(一)一位病员被送检一件以上的标本;
(二)申请单中注明有特殊标记的标本;
(三)一个大标本多处取材;
(四)根治术标本的基部及切缘,检出或送检的淋巴结;
(五)补充取材。
在放臵小号码时,应严格按编号顺序进行,切勿放错。
小号码应放在组织块的包埋面。
每件标本取材完毕后,应冲洗取材台及取材用具,防止
标本间的组织碎屑污染。
取过材的标本应按序另行放臵,并加足固定液。
当日取材全部结束后,移至标本存放架内,按照取材日期先后存放。
自报告发出之日起,保存2周后,统一清理。
当日取材全部结束后,取材者与记录者共同清点当天取材总块数,记录于当天最后一张申请单的反面或日取材记录单上,以备技术人员核对。
取材者与记录者分别在有关记录下签名。
五、脱水、透明、浸蜡
具体操作应按《规范》(二)要求进行。
技术人员应在脱水前核对取材总块数。
如为自动化操作应于包埋前核对取材总块数,发现不符时,应与取材者联系,共同清查。
六、包埋、切片、染色、封片
包埋时,应严格分件包埋,并同时包人相应的小号码,切勿包错。
不得将来历不明的碎织块(屑)任意包人,以防包埋过程中的污染。
切片、裱(贴)片应严格分蜡块完成,切忌在裱(贴)片水内残留上一切片的碎片,以杜绝裱(贴)片过程中的污染。
裱(贴)片时,必须注意蜡块编号与载玻片上编号的完全一致,杜绝因编号错误导致的误差。
封片完毕后,应加贴有编号之标签。
标签的编号必须与载玻片的编号完全一致。
全部工作完毕后,技术人员在制片人栏内签字,并将蜡块按顺序归档。
如有专人保管栏案,则由保管人员核对蜡块总数与取材总数,两者相符合,由保管人员签字归档。
七、镜检
诊断人员在收到当日切片后,在技术室送片记录本上签字。
如发现切片数与取材数不符,应及时与技术室人员联系,进行核查。
你在观察切片过程中,如发现下列情况,应作出反应:
(一)切片内有明显污染组织,应与技术室人员联系并检查;
(二)切片内容与送检组织不符,应分别与技术室人员、取材者联系,必要时,应与送检科室联系;
(三)切片或染色质量差,应与技术人员联系,必要时重新制片;
(四)为充分观察病变需要作深切、连切、特染、免疫组化者,应在申请单备注栏内写出意见,并签名。
然后交负责切片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应及时完成所需的制片工作。
八、签发病理诊断书
病理诊断是病理医师对送检标本进行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综合、判断后作出的结论,必须十分认真书写。
字迹应清楚,关键性字(如癌、瘤、阴性、阳性等)更应如此,不得潦草或杜撰简化字,对于这些字亦不得涂改。
如为微机打印报告,应格式统一,无错别字。
报告发出前,应由初、复检者分别亲笔签名。
病理诊断书应以复写方式书写,第一联作为诊断报告书发出;第二联即复写联留在申请单背面相应的病理诊断栏内,作为存根备查,复写的字迹亦应清楚。
病理科医师一律不得应有关人员要求出具假报告或已签名的空白报告单。
原报告如遗失,经病理科主任同意后方可以“抄件”形式补发。
理诊断书发出期限:在通常情况下,应于标本收到之日起3天内发出(节假日除外)。
凡因补取材、深切、特染、脱钙、延长固定(如结核病标本)、会诊或作免疫组化而不能如期发出病理诊断书时,应口头通知临床科室或发出“迟发病理诊断通知单”。
在通知单上应说明迟发原因。
病理诊断书是病理医师签署的医学证明文件,必须慎重对待。
九、病理诊断书的送收
住院病人的病理诊断书由病理科送达相应科室护士办公室,收到人应在签收栏内签字;门诊病人的病理诊断书由病理科送交门诊部办公室或相应科室,收到人应在签收栏内签字。
注明“自取”的报告,由送检人至病理科签收。
实习医生、进修人员不得参与签收。
十、病理诊断书的登记与归档
病理诊断书发出后,应及时将诊断意见在登记本上登记。
病理申请单及有关文字资料(如会诊意见等)应当及时整理归档。
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者,应交管理人员签字归档。
档案管理应力求规范、完整。
文字及书面档案应阶段性装订成册,便于查阅。
采用微机存档者,应由专人操作。
与此同时,病理切片及蜡块亦应归档。
病理切片与蜡块的存档时间应在15年以上,最长保存时间视单位具体情况,报请医院和(或)卫生主管部门批准。
十一、借片
切片是否借出及借出办法,由医院作出规定,可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一)病员因转诊或外地会诊需要借片者,应填写借片单,按医院规
定办理借片手续后,由病理科复制所需之切片,并经原签发报告人和科主任核对后方可借出。
一般情况下,原切片不予外借。
蜡块为无法复制的重要档案,原则上不得外借。
会诊单位确需作特染或免疫组化时,可借出重切之蜡片(白片),或由会诊单位病理科向原诊断单位病理科直接商借,并由借方负责归还。
(二)如医院规定为不同意借出切片,则应由病理科以彩色图文报告或会诊形式,满足病人的需要。
十二、会诊
病理科医师遇有疑难病例应争取在科内或同行间进行会诊。
会诊方式可以采取计算机远程会诊、邮寄切片会诊及读片会会诊等,切片和(或)蜡块,由请求会诊的病理科提供。
会诊意见应记录或附贴于该例病理检查申请单后,一并归档。
如会诊意见与原诊断不一致,由原诊断病理科医师决定是否更改或补发病理诊断报告。
应病人要求或经病人同意的会诊,其全部费用由病人负担。
对疑难病例,或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有分歧时,应争取与临床科室进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