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闲谈精品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33.38 KB
- 文档页数:6
《春末闲谈》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春末闲谈》。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景物、表达情感的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春末闲谈》的朗读与背诵。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2. 分析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
3. 将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典型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实践训练法,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春末闲谈》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修辞手法。
3. 写作纸张和文具,用于学生写作练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春末闲谈》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为进入课文学习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课文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2)学生跟随教师讲解,做好笔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春末闲谈》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春末闲谈》。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懂得珍惜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春末闲谈》。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感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深入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词或文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春末闲谈》,感受春天的气息。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探讨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感悟。
(2)让学生思考春天的意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朗读与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春末闲谈》的朗读和背诵情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五、教学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春末闲谈》,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感悟作文。
2. 请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诗词或文章,下节课进行分3. 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
春末闲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文学中散文的流派和风格特色;2.能辨认出散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内容1.散文的概述:散文的定义,特点,流派;2.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3.课堂朗读、分析和讨论;4.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如何写好散文。
三、教学重难点1.散文概述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2.选读散文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的艺术表现形式;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让他们掌握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和一些技法。
四、教学方法1.课堂充分互动,交流讨论散文的主题、语言特色和意境;2.辅以多媒体技术,呈现优秀作品和资料,让学生能有立体感性的体验;3.课外阅读和写作,促进学生对文学、艺术和文化的深入认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散文概述1.教师向学生介绍散文,帮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2.以随笔、杂谈、游记、日记等散文为例,让学生具体感受散文的艺术表现形式;3.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散文选段,理解散文中的语言、表达和意境,学生课堂朗读、分析。
第二课: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1.教师介绍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2.学生选读若干篇英美名家散文,学生要自己选择一篇并加以精读。
老师要组织学生完成分析总结,带领大家共同参与交流,让课堂变成一个知识分享的平台;3.引导学生理解散文中的文学思想和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认识水平。
第三课:散文写作1.教师向学生讲授散文的写作规律、表现技巧以及语言特色;2.教师提供范文,学生阅读品味,学生完成散文写作,和同学说说各自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2.课程质量: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学生综合表现:阅读选读作品的评分,散文写作的评估,以及其他综合能力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
《春末闲谈》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春末闲谈》。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春末景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2)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珍惜时光。
(3)学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描绘的春末景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欣赏自然景物,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运用多媒体展示春末景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珍惜时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美好时光,激发对春末景象的期待。
(2)展示多媒体图片,展示春末的美丽景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要求学生圈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2)教育学生珍惜时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自然,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春末闲谈》。
(2)写一篇以“春天的启示”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语文《春末闲谈》教案(苏教选修之《现代散文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春末闲谈》的文意和艺术特色。
(2)掌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了解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散文欣赏和解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散文的魅力,树立文学自信。
(2)领悟作者关注民生、追求进步的思想情怀。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春末闲谈》的文意和艺术特色。
(2)掌握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了解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寓意。
(2)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现代散文选读》的意义和特点。
(3)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春末闲谈》,理解文意。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鲁迅散文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关注民生、追求进步的精神品质。
(3)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总结拓展:(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
(3)推荐相关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四、课后作业2. 查找其他鲁迅散文作品,进行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春末闲谈教案教案标题:春末闲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闲谈,培养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 帮助学生们了解春末的特点和意义,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3. 促进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教学重点:1. 春末的特点和意义2. 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3. 学生间交流互动的促进教学内容:1. 介绍春末的特点和意义,包括气温逐渐升高、植物开始生长、昆虫活动增多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春末的感受和体会。
3. 设计一些有趣的话题,如“春末的蝴蝶”、“春末的植物”等,让学生们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4. 引导学生们观察身边的春末景象,鼓励他们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来,以展示在课堂上。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春末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春末的兴趣。
2. 介绍春末的特点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春末的自然现象和环境变化。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对春末的感受和体会,鼓励他们用丰富的语言描述。
4. 口头表达:设计一些话题,让学生们进行口头表达,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末的理解和感受。
5. 展示和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记录下的春末景象,进行交流和互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表达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收集学生记录的春末景象,评价其观察和描述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教学反思:1. 总结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交流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 总结学生对春末的理解和感受,为后续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参考。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对春末的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同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达到教学目标。
春末闲谈优质评比教案第一章:评比标准与规则1.1 评比目的1.2 评比对象全校学生,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
1.3 评比内容1.3.1 主题内容:围绕春末时节的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展开,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3.2 表达方式:要求语言流畅、条理清晰、富有感染力。
1.3.3 创意程度:创新思维,独特见解,富有想象力。
1.4 评比方式1.4.1 网络投票:设置投票通道,全校师生及家长均可参与投票。
1.4.2 专家评审: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评审团,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分。
1.4.3 成绩计算:网络投票占总分值的30%,专家评审占总分值的70%。
1.5 评比时间与流程1.5.1 征稿时间:即日起至月日。
1.5.2 网络投票时间:月日至月日。
1.5.3 专家评审时间:月日至月日。
1.5.4 获奖名单公布时间:月日。
1.5.5 颁奖典礼:月日。
第二章:活动组织与筹备2.1 组织机构2.1.1 主办单位:学校语文教研组、学生会。
2.1.2 承办单位:学校广播站、新媒体中心。
2.2 筹备工作2.2.1 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内容、形式、时间等。
2.2.2 发布活动通知:向全校师生宣传本次活动,征稿要求等。
2.2.3 设立投票平台:搭建网络投票系统,确保投票过程公正、公平。
2.2.4 组建评审团: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师组成评审团。
2.2.5 筹备颁奖典礼:策划颁奖典礼流程,准备奖品、证书等。
第三章:活动宣传与推广3.1 校内宣传3.1.1 利用校园广播、海报、班级通知等形式进行宣传。
3.1.2 组织动员大会,向全校师生介绍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
3.2 校外宣传3.2.1 利用社交媒体、家长群、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
3.2.2 邀请媒体进行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
第四章:活动实施与指导4.1 学生报名与投稿4.1.1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报名参加,每个班级至少推荐两名选手。
4.1.2 选手按照要求提交作品,作品需为原创,严禁抄袭。
《春末闲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3)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的热爱;(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内容的掌握及写作特色的分析;(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作者隐喻手法的运用及寓意揭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知文本;(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字词;(3)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四、作业布置1. 熟读文章,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 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认识;3. 写一篇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理解文章的能力;2. 学生对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3. 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的能力;4. 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讨论成果的质量;5.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加深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认识;2. 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3. 开展以鲁迅为主题的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作、绘画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春末闲谈》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重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5. 练习巩固:(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练习答案,给予反馈。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学生练习完成情况:检查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其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和音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提出问题:“春末闲谈”中的“闲谈”有什么含义?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春末闲谈教案【篇一:《春末闲谈》教案】请同学们到台前来随便谈谈其暑假见闻,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谈谈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情况以及本学期听课注意事项。
《春末闲谈》教案教学目标一、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二、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三、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教学重点形象化的说理教学难点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讲故事之前,老师想先问下你们平时去理发店付钱是怎么付的?那下面我们就来听一段一位名人的理发经历:在厦门大学教书时,这位名人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认识这位名人,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这位名人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这位名人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这位名人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 这位名人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位名人的语言是幽默生动的,但同时又是富于深刻思想的。
那大家猜猜看,这位名人是谁?鲁迅先生我们是不陌生的,上学期我们还学习过他所写的《纪念刘和珍君》,下面我们一起先来回顾下鲁迅先生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详见ppt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 14篇)、《彷徨》(1926年11篇),散文集《朝花夕拾》,《两地书》,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 8篇),杂文集16部,那么接下来我们便重点了解下鲁迅杂文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因为我们本堂课要学习的课文《春末闲谈》便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杂文。
《春末闲谈》
鲁迅
教学目标
一、理清本文严谨的结构与把握文章严密的论证
二、体会文章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三、理解本文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教学重点:形象化的说理
教学难点: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完成学案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
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
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
“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考的载体。
既有“闲谈”,必有“正说”。
一九二五年春末,鲁迅在北京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正是探究“正说”的目的。
那么鲁迅在北京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请一起走进课文。
(二)、作者简介:(学生回答)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
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 14篇)、《彷徨》(1926年 11篇),散文集《朝花夕拾》,《两地书》,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集》、《花边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而已集》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 8篇)
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1、提问:鲁迅在文中先后谈及哪些话题?
【明确】细腰蜂捉小青虫——E君的发愁——历代统治者的“治术”——外国防民之法——对造物主的遗憾——无头的刑天仍有猛志
(文章从小处着眼,由此及彼,借题发挥,这是鲁迅杂文的常用创作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3)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
第一部分(4—6)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第一部分(7—8)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3、本文题目为《春末闲谈》,作者从何谈起?(细腰蜂)细腰蜂有何特征?(§3)
【明确】
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解剖学家。
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青虫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不烂。
充当养料。
三、文本研读
4.第四段,俄国E君“忽然发愁”,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发愁的模样”,请分析“装”的含义。
【明确】
之所以“装”,是因为早就知道。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揭示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们愚弄百姓的技俩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早有就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殊不知)(早已)
5、第四段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
【明确】: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
如:
“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
”辟:天子或诸侯
作威作福: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
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于:被食:供养
6、那么“黄金世界的理想”实现了吗?作者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明确】
①§4“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要“不活”又要“不死”,无法做到。
使圣君、以及现在的阔人、学者“很棘手”。
要“求其能运动,无知觉”,但“知觉一失”,既无法“贡献玉食”
②§4以往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书,也哈不能十分奏效。
皇帝无法永代流传,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个朝代。
“可悲的铁证”。
7、阅读4-5两节,古代统治者无法实现,现在的统治者都采取什么方法实行麻痹术呢?其实质又是什么?
【明确】§4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也别开生面,鼓吹“一切道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
§5也不能十分奏效
【明确】遗老们-----------圣经贤传回避现实问题
学者-------------进研究室主义逃避现实
文学家茶摊-------莫谈国事实行白色恐怖
教育家-----------四勿逃避责任
留学生-----------特别发现鼓吹接受
外国统治者又是采取什么方法实行麻痹术呢?
【明确】夷人--------------禁止集会,防说话(防团结、防思想)
但最终: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思路:从古到今,由中到外)
8、细腰蜂在本文叙述上有何作用?
【明确】
①、以细腰蜂谈起,说理形象,是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②、细腰蜂螫杀青虫,类比统治者用精神麻痹术愚民
③、由自然现象,引入人类社会现象,深刻道理形象化。
条理清晰,以小见大。
9、第八段作者写到刑天,有何用意?
【明确】①没有了头颅,像刑天一样,阔人们何等安全快乐;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会采用极端卑劣的手段,甚至杀戮;
②但狂达的隐士陶潜都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不会甘于被统治。
以刑天无头仍有反抗的猛志,歌颂被统治者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也说明统治阶级麻痹术注定要失败。
四、探究
1、讨论,鲁迅利用“闲谈”的形式,要真切表达的“正说”的含义。
【明确】写作背景:《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
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
针对这股反动逆流,
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
“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考的载体。
既有“闲谈”,必有“正说”。
示例:
(1)“细腰蜂的神奇毒针”——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
(2)“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看看《祝福》祥林嫂的下场就明白了!
(3)“礼失而求诸野”——思想是禁止不了的!
(4)“造物主可恨”——倒行逆施者,枉费心机。
(5)“刑天不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6)“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封建礼教及其卫道者及其形形色色的精神麻痹术,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
主旨:提示:对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目的所采用恶劣手段的揭露与辛辣嘲讽,对人民思想和行动上进行反抗的极大期待与赞颂。
闲谈是表达思想的载体;闲谈的形式下,无拘无束、旁征博引,集知识、趣味、说理为一体。
2、你认为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对我们有意义吗?
【讨论】自由发言。
五、总结
教师总结:“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的深刻与尖锐,他曾经说过,他至死对一切黑暗势力一个都不饶恕,毛泽东也评介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不可能像刑天一样无头仍有猛志,但只要活着,他就在思想,思想着国民的劣根性,思想着这些打着文化旗号却干着人吃人勾当的反动者,他因思想而深刻,国民因他而清醒。
今天再读鲁迅,再次感受他思想的深邃,感悟他为探求一条救国救民真理而从不停息地思考的精神,我们也要问问自己,鲁迅希望我们能做些什么?----做一个思想者。
有思想就不会冷漠,不会在毒奶粉,苏丹红,染色馒头前无动于衷。
有思想就不会麻木,不会在菲律宾、越南侵略我国南海主权时而没有愤怒。
有思想就会有良知,能够面对,懂得承担。
有思想就会有社会责任,敢于坚持正义,敢于反抗邪恶。
如此,方能如帕斯卡所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就让我们做一个能思想的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