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法基本原则看检察官应否纳入法官法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1
略论强化刑事法治下的人权保障【摘要】人权保护是刑事法治的重要内容和终极目标。
我国在刑事法治中已经较多地关注了人权保护问题,在刑事法治理念上开始扭转重社会保护而轻人权保障的观念,但在刑事法治中还需进一步树立人权保护观念、改革和完善立法、限制和减少死刑、加强监督制约机制、慎重对待“严打”。
【关键词】刑事法治;人权;罪刑法定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法纪严明而充满人情温馨,个人自由得到充分保障,人权受到高度尊重的社会。
作为调整公权力与私权力最广泛的刑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刑事法治中已经较多地关注了人权保护问题,但在刑事司法领域仍暴露出对人权保障的不足,与和谐社会极不和谐,如何强化刑事法治中的人权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强化刑事法治中人权保护的必要性人权,是自然人基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应当享有的和实际享有的,并被社会承认的权利的总和。
人权的权利范围与保护程度是一个国家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是区分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现代标志,也是评判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尺。
俄国法学家拉扎列夫就曾说“人权是法治国家的精髓,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可以说,人权保护是刑事法治理念的基础要求,是刑事法治的重要内容和终极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人权保护是刑法发展的必然结果刑法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武器,刑罚权是统治者管理和控制社会有效的手段。
由于刑罚权是建立在剥夺或者限制公民自由基础上的,又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为后盾,在行使过程中极有可能被滥用,使无罪的人受到刑罚处罚,或者令罪犯受到超越其罪责之处罚,人们逐渐认识到制约刑罚权的必要性,并在探索刑罚权和人权的兼顾与平衡中,形成了针对国家刑罚权的人权保护体系,因此,人权保护是刑法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人权原则是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已批准加入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依法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是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
一、名词解释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13、法律解释:在法律的运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含义进行理解、阐明进而实现运用目的活动。
14、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15、法律规则: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设置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16、法律概念: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17、法律实施:法律实施,亦称法的实施,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地贯彻施行。
18、执法:亦称法的执行,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19、司法:亦称法的适用,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20、法律关系: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独家原创:政法干警职业道德规范调研报告当前各地政法机关制定和实施政法干警职业道德规范和执法行为规范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政法部门是人民机关,担负着打击敌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服务四化的重要使命。
要完成这个光荣使命,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干警队伍,规范政法队伍的职业行为。
随着当前各地政法机关制定和实施政法干警职业道德规范和执法行为规范以来,我们的政法干警自我觉悟换上了新面貌,但是政法队伍中仍然存在因为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等问题引起有群众投诉的现象,仍然存在因为工作不细致,联系群众不够深入,重视执法效果、轻视社会效果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实不够完善的问题,这些瑕疵充分说明我们的政法队伍整体状态仍不容过于乐观。
存在的问题:第一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一是执法干警思想不端正,一些执法干警宗旨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公仆意识差,特权思想较重,有的部门对有经济利益的案件争着办,以罚款代管,使办案单位处于一种创收经济效益的状态,损害了部门良好的形象,影响了经济发展环境。
二是工作作风不佳。
少数干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裁判不公、徇私枉法、吃拿卡要、办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搞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执法不公、不廉,违反程序执法办案办事环节多、工作效率低、服务态度差的问题。
三是办案质量不高。
部分干警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办案能力,不思进取,特别是有的办案人员不认真判断案件事实,不认真研究法律规定,主观臆断,往往出现适用法律错误或与法律规定相悖的处理结果;有的同一类型、同一性质的案件其判决结果各异;有的案件开庭走过场,审判员及合议庭缺席开庭,开庭准备工作不充分,审判人员对案情掌握不细不严肃,不按规定举证、质证和认证;据群众反映有的审判人员对当事人态度冷漠、粗暴,不允许当事人辨解,甚至与当事人当庭吵架;有的干警搞刑讯逼供,靠打、逼、吓、暴力取证和询问及口供,有的干警在八小时之外对“五条禁令”的贯彻时紧时松,为了罚款设饵钓鱼,有的干警扣押当事人财产物品不认真登记,个别严重的私自留用。
第4章刑事诉讼基本原则4.1复习笔记一、概述1.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1)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贯穿刑事诉讼全过程,体现刑事诉讼的基本目的和任务,决定刑事诉讼的架构和基本特征,并对刑事诉讼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诉讼原则和规范。
(2)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特征①具有普遍意义;②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③体现诉讼价值;刑事司法的两大基本价值是公正与效率。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集中地体现了公正与效率的要求,同时为实现这两大目的提供了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④决定具体程序;⑤指导诉讼操作;法律不可能对在特定条件下的每一种行为选择都作出具体规定。
此时,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就起着原则性的指导作用,保证诉讼手段的适当,保证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
2.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种类《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的规定,依靠群众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适用法律平等原则等,要么仅仅适用于特定的诉讼阶段,要么仅仅适用于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者诉讼参与人,要么是《宪法》规定的普遍法律原则,都不符合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特征。
只有程序法定原则,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原则以及无罪推定原则,才符合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特征,能够成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二、程序法定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的概念和意义程序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有两点:①立法方面,刑事诉讼程序应当由法律事先明确规定;②司法方面,刑事诉讼活动应当依据法律规定的刑事诉讼程序来进行。
确立程序法定原则,对于防止司法专横,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从而公正合理地实现刑事诉讼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2.程序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1)刑事诉讼立法应当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2)刑事诉讼立法应当确立违法制裁和侵权救济;(3)国家应保证刑事诉讼程序的法治化;(4)参与刑事诉讼的国家机关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的规定。
3.程序法定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实践同程序法定原则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1)程序法治化程度不足一些原本应在法典中加以规定的事项未作明确规定。
各市人事局、财政局,省高级人民法院:现将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实行法官审判津贴的通知》(国人[2007]105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七年八月二十八日人事部财政部国人部发〔2007〕105号关于实行法官审判津贴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财务局,最高人民法院人事、财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对各级人民法院法官实行法官审判津贴。
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执行范围实行法官审判津贴的人员,限于各级人民法院中评定法官等级的在职法官。
二、津贴标准实行法官审判津贴的人员,按法官等级执行相应的津贴标准。
各等级每月的法官审判津贴标准为:首席大法官340元,一级大法官318元,二级大法官298元,一级高级法官278元,二级高级法官262元,三级高级法官246元,四级高级法官233元,一级法官220元,二级法官210元,三级法官200元,四级法官190元,五级法官180元。
三、津贴标准的调整法官审判津贴标准随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的调整而相应调整。
具体办法,由人事部会同财政部提出意见并报国务院审批,任何地区和部门不得自行调整。
四、其他问题(一)法官审判津贴纳入工资统发范围,按月发放。
(二)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等级暂行规定》有关规定取消法官等级的,其法官审判津贴即行取消。
(三)晋升法官等级或降低法官等级的法官,从晋升或降低的下一个月起,按晋升或降低后的法官等级对应的津贴标准执行。
(四)法官离退休后,从离退休的下一个月起,停止执行法官审判津贴。
五、经费来源实行法官审判津贴所需经费,按行政隶属关系和现行经费保障、工资发放渠道解决。
六、执行时间法官审判津贴,从2007年7月1日起执行。
七、组织领导实行法官审判津贴,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法官的关怀。
为保证法官审判津贴的顺利实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执行政策。
13年司法考试真题解析(法律职业道德)单选:45.关于法律职业道德,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A.基于法律和法律职业的特殊性,法律职业人员被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具有高于其他职业的职业道德品行B.互相尊重、相互配合为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检察官、律师尊重法官的领导地位,在法庭上听从法官的指挥C.选择合适的内化途径和适当的内化方法,才能使法律职业人员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融进法律职业精神中D.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提高法律职业人员道德认识、陶冶法律职业人员道德情感、养成法律职业人员道德习惯等【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职业道德。
选项A说法正确。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
法律职业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法律职业人员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要求他们具有高于其他职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品行。
选项B说法错误。
互相尊重、相互配合为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但检察官、律师和法官在法庭上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法律职业人员在人格和依法履行职责上是平等的。
选项C说法正确。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道德具有教育示范,调节规范和潜移默化影响人们行为和意识的作用,只有通过选择合适的内化途径和适当的外化方法,才能使法律职业人员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融进法律职业精神中。
选项D说法正确。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法律职业人员道德认识、陶冶法律职业人员道德情感、锻炼法律职业人员道德意志和养成法律职业人员道德习惯等方面。
46.关于法官任免和法官行为,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唐某系某省高院副院长,其子系该省某县法院院长。
对唐某父子应适用任职回避规定B.楼法官以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对其无须免除法官职务C.白法官将多年办案体会整理为《典型案件法庭审理要点》,被所在中级法院推广到基层法院,收效显著。
对其应予以奖励D.陆法官在判决书送达后,发现误将上诉期15日写成了15月,立即将判决收回,作出新判决书次日即交给当事人。
全球化与中国立法发展二实现享有充分的人权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立法确认的根本价值。
把保障和充分实现人权作为中国立法的观念明确确立下来,是90年代以来立法新发展的成果。
过去,尽管中国宪法和其他立法对于公利予以了全面、充分而真实的规定和保障,但是人权这个概念并没有被完全接受。
1991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第一次正式以国家文书形式全面确认并阐述了中国的人权观念和人权政策;1997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首次以执政党的最高纲领性文件的形式,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和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从而把人权这一基本价值引入中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引入到了法治以及立法领域,使中国立法原有的关于保障权利和自由的观念更加明晰化、更加符合国际立法发展的时代潮流。
1991年以来,立法的人权观念得以逐步确立,并被贯彻在中国的许多立法之中。
如《中华人民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国国家赔偿法》、《中华人民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国残疾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国警察法》、《中华人民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国监狱法》等法律的制定,《中华人民国刑法》、《中华人民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国婚姻法》等法律的修改,都体现了中国立法的人权保障观念和容。
在国际领域,继中国批准或者参加了18个国际人权公约之后,1998年中国政府签署了《公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200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些立法措施,表明了中国对国际人权的进一步认同和对国人权保障的进一步强化。
(三)区分公法与私法的立法观念公共领域与私人畴、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是国际上以及多数国家立法行的做法。
1.1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一、选择题1.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领导一切B.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离不开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C.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的唯一工作D.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领导核心,必须从严治党2.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做到()①让宪法集中体现党和公民的意志②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③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④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初心与我国的宪法原则相对应。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A.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B.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C.人民行使国家权力D.人民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4.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为了尽快阻断疫情传播,国家采取了举世罕见的防控措施。
材料体现出()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②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④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为了保障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基本原则得以实现,我国宪法()①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②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③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④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6.宪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从立法基本原则看检察官应否纳入法官法规范
关键词: 法官法/检察官/司法权
一、缘起
日前,立法院一读通过《法官法》草案,引来社会各界诸多讨论。中国时报的社论主张,「检察官不应纳入法官法规范」,而法务部政务次长陈守煌以及检察司司长蔡瑞宗则持反对意见。就此争议,到底检察官应不应纳入《法官法》的规范?是否有可评估的准则?本文将以德国制度为例,就此详加讨论,以厘清利害轻重关系。 二、争议处 中国时报在2011年1月25日的社论中指出:「一个长期以来的坏习惯,是将法官与检察官等同,不区辨两者在权力分立制度上应该重视的差别与制衡关系,用一个笼统的名词『司法官』称呼两者,就是常见的毛病。…司法独立说的是审判独立,检察系统没有审判独立可言,检察系统要求的是检察一体与检察中立。法官与检察官职务要求与职务性上的重要差别,因为『司法官』的称呼而变得模糊起来。现在是要订定法官法,尚且不是司法官法,将检察官纳入其中,指鹿为马,不伦不类,不是法治国家应该犯的错误」、「法官法规范的要点之一,是法官的归责机制。法官与检察官是不同的专业法律人员,须要适用不同的伦理规范。…正因为两者有不该相互混淆的伦理规范,两者的惩戒基准也不能相互混淆…。」在这两段内容里面至少包含以下几个重点: (一)检察官和法官因为是互相制衡的两个力量,因此不应放在同一部法律里面。(如是,则行政与立法是互相制衡的两个力量,莫非也不应在宪法里同为规范?) (二)把法官和检察官全称为「司法官」是不对的。 (三)把检察官纳入法官法里面,是指鹿为马,不伦不类,而且,法治国家不会犯这种错误的事情(德国在《德国法官法》中纳入检察官专章,依此所言,莫非德国不属于法治国家?)。 (四)法官与检察官是不同的专业法律人员,因此,需要两部不同的法律分别加以规范。 对于中国时报的社论,当事者之一法务部检察司司长蔡瑞宗在隔日的中国时报时论广场中指出:「就检察官之司法属性,大法官会议释字第392号解释文中指出:『侦查、诉追、审判、刑之执行均属刑事司法之过程,其间代表国家从事侦查、诉追、执行之检察机关,其所行使之职权,目的既亦在达成刑事司法之任务,则在此一范围内之国家作用,当应属广义司法之一。』可见检察官系属司法官。又从我国师法之大陆法系国家司法制度来看,欧洲大陆法系国家多以司法官称呼法官和检察官,并多将检察官与法官同规范在一部法典。检察官虽不是法官,但与法官一致,同属行使司法权,而同为司法官,自应受相同程度之规范及职务监督,并建立同等评鉴、惩戒及淘汰标准,不因其为检察官或法官而有不同。」在以上这段内容里面,包含以下几个重点: (一)检察官之司法属性当属广义司法之一。 (二)法官与检察官同是司法权的实践者,同时是司法官,自应受相同程度之规范及职务监督,并建立同等评鉴、惩戒及淘汰标准,不因其为检察官或法官而有不同。 (三)我国的司法制度属于欧陆法系,而欧陆国家多以司法官称呼法官和检察官,并多将检察官与法官同规范在一部法典。 (四)不需另订一部所谓的《检察官法》,检察官应纳入《法官法》规范。 由以上两造不同的看法得知,社会科学(当然,也包括立法学)实在是一门恼人的学问,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又不能不说,因为,本议题是司法改革的一部份,其重要性关系到司法官的法律定位、权益保障和司法体系的完整性,因此,在既有的讨论之外,本文拟从司法权的概念探讨、德国检察官制度、德国相关的立法例、立法基本原则等几个面向做进一步探讨,以利司法改革进行和人民司法权益之保障。 三、司法权的概念探讨 在德国,「司法权」的概念得有广狭二义。德国基本法第92条将司法权交由法官行使,指的是狭义的、实质的司法审判工作,以审判与人民权利保护为其核心。本条规定的意旨在于一方面将权利保障划归司法权,另方面也同时禁止透过行政、立法途径或甚至以党派决议方式排除来保护人民之基本权利。但并不是说,司法权即因此由法官单独享有,或者因此推论检察官并非司法权的一部份 ,这种推论恐有落于武断之嫌。 广义的司法概念规定在基本法第一条、第二十条第二项(权力分立、法治国原则)、德国法院组织法第一条(关于司法权的定义),指的除了是法官的实质审判与人民权利保护,也包括属于司法权的其他机关(例如执行裁判的辅助机关)或者组织上虽属行政权,但其任务内容上则以处理、实现法律为主者,例如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属于行政权的一部分,但因其「行政内容」主要以处理法律问题与实现法律的要求、尤其主要是刑事犯罪的追诉,因此属于广义的司法,在这个意义上属于基本法第二十条的司法权,因此,检察官在这个范围内属于广义的司法官殆无疑义。 四、德国检察官之身分取得、地位、职权和待遇 以下将就检察官之身分取得、职权范围、定位和待遇进一步讨论: (一)身份取得:德国检察官之任命方式,大致与我国相同。要成为检察官必须具有法官任用资格、通过两次司法国家考试,而且,有能力承担较高阶的行政工作。在德国的许多邦甚至规定,成为检察官之前必须经过试署法官(Richter auf Probe)的历练 。可以说,检察官和法官是司法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相同的任用资格、养成过程、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共同执行司法权,彼此职位的互换既是被允许的,也是被乐于看到的 。检察官在德国享有与法官一样崇高的社会地位。 (二)检察官之职责:依德国刑事诉讼法第98条第1项、第100条第一项及第2项、第105条第1项、152条第1项以及第2项、第158条第一项、第160条第1项、第170条第1项等规定,检察官为侦察主体,也是唯一有权提起公诉之人(Nur der Staatsanwalt ist “Herr des Ermittlingsverfahrens”),其主要职责为接受人民检举、告发以及告诉、提起公诉、对犯罪有追诉之义务、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和政府机关、对涉及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之重大案件提起民事诉讼、监督司法活动中法律的实施,并且对警察机关和法院审判进行监督 。 (三)检察官之地位:基于民主国家权力分立的理论,检察机关独立于法院之外,是与法院平行的行政机关。检察官作为行政部门案件调查的主导者(Leiter der Ermittlung des Exekutive)。 与法官具有审判独立的地位不同,检察官因为代表行政部门,因此受到上级的职务监督和指令拘束(法院组织法第146、第147条)。虽然如此,但是上级的权力也并非毫无限制,而必须受到依法行政原则以及现行法令的约束。由于德国检察官并不像德国法官有一部《德国法官法》的专法约束,因此,理论上来讲,检察官的空间很大,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但是,实际上则非如此,因为检察官作为受到拘束的高级文官仍受到内部机关业务分配计划(Geschäftsverteilungs- plan)的制约。如同法院的情形一样,检察机关每年也都会制定业务分配计划并分派任务给个别检察官。 检察官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居于「法之看守人」(Wachter des Gesetzes)地位,确保刑法被确实遵守、以维护刑事诉讼之公平正义,同时监督警察,以保障人权 。检察官对于有利或不利于被告之情事,均应一并注意,协助法院发掘真相,以利法官公正之审判。 联邦检察总长、联邦检察官、邦高等检察署检察长以及邦检察官都是终生职的公务员(Auf Lebenszeit berufene Beamte) ,必须遵守一般公务员法有关的的基本原则和法规,然而,检察官的独立性以及其职权列举主要不是来自于法院组织法,而是来自于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就功能而言,相对于法院,检察官以及检察机关扮演在刑事诉讼里面必要的机关,是司法权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法官与检察官共同承担司法保障的任务。 (四)检察官之待遇:检察官和法官的待遇规范在俸给条例R(Besoldungsordnung R)中 。在俸给条例R里面,不同俸给阶层的德国法官和检察官享有不同的俸给,R1级是最低的,适用对象为地方法院的法官和检察官等等,而R10级是最高的,适用对象为联邦劳工法院、联邦财政法院、联邦法院、联邦行政法院和联邦社会福利法院的院长,至于联邦检察总长的待遇适用R9级。 由以上讨论可知,法官与检察官共同享有司法权,同是广义的司法权的执行者,所以,德国把检察官纳入《德国法官法》规范也就变得再自然不过。在我国也是如此,我国司法人员人事条例第3条规定,法官和检察官是本条例所称之司法人员,因此,两者置于同一部法律内为规范,也难说有「不伦不类」或「指鹿为马」之误。至于,法官与检察官之课责基础虽有不同,但并不妨碍检察官纳入法官法规范,这一部份可参考德国之做法,视检察官之违规事项送交职务法庭或一般行政法院处理即可。 五、德国立法例之参照 由于我国整个法律体系是因袭欧洲大陆体系,其中,又以德国法为主,这当中包括宪法以及司法体系所制订的相关法律。故本文即以德国法中与法官和检察官事项的相关法律,如:《德国基本法》、《法院组织法》、《德国法官法》、《联邦德国公务员法》、《联邦德国俸给法》等为例,一方面阐明德国法与我国法的渊源,另一方面则探讨法官与检察官在德国法律体系中的规范。 (一)德国基本法(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