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 2.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31.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2节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新课教学1、用图象法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① 实验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的纸带如下,同学们也可用自己的纸带。
(注意:上图中的数据为两个相邻点之间的位移。
) ②[学生活动]信息处理:采集数据填入表格说明:表格中的时间t 和位移S 均是从A 点开始计算。
③[学生活动]数据处理:图象法探究规律图象)(教师对学生作图的情况进行讲评。
)结论:s 不与t 成正比,即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观察图形,根据数学函数图象的知识,s 和t 可能是什么关系?可能是二次也可能是三次或者更高次关系,我们可从最简单的关系入手。
假设s 与t 成二次关系,仍然从图象入手。
作自由落体运动的s-t 2图象。
(在坐标纸上做s-t 图象)s2-2/10t s-⨯/s mmA B C D E F 0 1.9 7.7 17.3 30.7 48.00 2 4 6 8 10结论:S ∝t 2,即S=kt 2。
[猜想]: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 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验证[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当 时, 比较S=kt 2和 发现,k= 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 由纸带数据计算加速度:(教师先用一组数据计算,学生分组再用其它的数据计算)t / t 2/ 0 02 41.9 4 167.7 6 3617.3 8 64 30.7 1010048.00 (×10-2s)(×10-4s 2) S /mm A B C D E F s410-2012S v t at =+00v =212S at =212S at =12a322524224810/9.6/10010s a m s m s t --⨯⨯===⨯3224242230.710/9.6/6410s a m s m s t --⨯⨯===⨯3223242217.310/9.6/3610s a m s m s t --⨯⨯===⨯322224227.710/9.6/1610s a m s m s t --⨯⨯===⨯由计算可知, 。
第2节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新课教学1、用图象法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① 实验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的纸带如下,同学们也可用自己的纸带。
(注意:上图中的数据为两个相邻点之间的位移。
) ②[学生活动]信息处理:采集数据填入表格说明:表格中的时间t 和位移S 均是从A 点开始计算。
③[学生活动]数据处理:图象法探究规律图象)(教师对学生作图的情况进行讲评。
)结论:s 不与t 成正比,即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观察图形,根据数学函数图象的知识,s 和t 可能是什么关系?可能是二次也可能是三次或者更高次关系,我们可从最简单的关系入手。
假设s 与t 成二次关系,仍然从图象入手。
作自由落体运动的s-t 2图象。
(在坐标纸上做s-t 图象)s2-2/10t s-⨯/s mmA B C D E F 0 1.9 7.7 17.3 30.7 48.00 2 4 6 8 10结论:S ∝t 2,即S=kt 2。
[猜想]: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 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验证[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当 时, 比较S=kt 2和 发现,k= 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 由纸带数据计算加速度:(教师先用一组数据计算,学生分组再用其它的数据计算)t / t 2/ 0 02 41.9 4 167.7 6 3617.3 8 64 30.7 1010048.00 (×10-2s)(×10-4s 2) S /mm A B C D E F s410-2012S v t at =+00v =212S at =212S at =12a322524224810/9.6/10010s a m s m s t --⨯⨯===⨯3224242230.710/9.6/6410s a m s m s t --⨯⨯===⨯3223242217.310/9.6/3610s a m s m s t --⨯⨯===⨯322224227.710/9.6/1610s a m s m s t --⨯⨯===⨯由计算可知, 。
第2节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新课教学1、用图象法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① 实验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的纸带如下,同学们也可用自己的纸带。
(注意:上图中的数据为两个相邻点之间的位移。
) ②[学生活动]信息处理:采集数据填入表格说明:表格中的时间t 和位移S 均是从A 点开始计算。
③[学生活动]数据处理:图象法探究规律图象)(教师对学生作图的情况进行讲评。
)结论:s 不与t 成正比,即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观察图形,根据数学函数图象的知识,s 和t 可能是什么关系?可能是二次也可能是三次或者更高次关系,我们可从最简单的关系入手。
假设s 与t 成二次关系,仍然从图象入手。
作自由落体运动的s-t 2图象。
(在坐标纸上做s-t 图象)s2-2/10t s-⨯/s mmA B C D E F 0 1.9 7.7 17.3 30.7 48.00 2 4 6 8 10结论:S ∝t 2,即S=kt 2。
[猜想]: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 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验证[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当 时, 比较S=kt 2和 发现,k= 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 由纸带数据计算加速度:(教师先用一组数据计算,学生分组再用其它的数据计算)t / t 2/ 0 02 41.9 4 167.7 6 3617.3 8 64 30.7 1010048.00 (×10-2s)(×10-4s 2) S /mm A B C D E F s410-2012S v t at =+00v =212S at =212S at =12a322524224810/9.6/10010s a m s m s t --⨯⨯===⨯3224242230.710/9.6/6410s a m s m s t --⨯⨯===⨯3223242217.310/9.6/3610s a m s m s t --⨯⨯===⨯322224227.710/9.6/1610s a m s m s t --⨯⨯===⨯由计算可知, 。
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一、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二、重点难点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复习提问,讲练结合四、教具幻灯片、投影仪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有何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种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1)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不同的地理位置,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通常情况下g 取9.8m/s2,粗略计算时g 取10m/s2。
(初中学过的常数g =9.8N/㎏,实质上是这里的重力加速度)(3)重力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重力方向相同。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如何?学生回答:(1)规律:速度变化规律 V t =gt位移变化规律 S =gt 2/2(2)推论:V t 2=2gs222/t g v v v t t === (3)特点:V 1 ∶V 2∶V 3…=1∶2∶3…S 1∶S 2∶S 3 … =12∶22∶32… S Ⅰ∶S Ⅱ∶S Ⅲ… =1∶3∶5… ΔS=S Ⅱ-S Ⅰ=S Ⅲ-S Ⅱ=…=gT 2(二)例题选讲:【例题1】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落至地面前最后一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全程的一半,求它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解法一:设物体运动的总路程为S ,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为t ,则由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得:S = 21gt 2 21S = 21g(t-1)2 由以上两式解得:t=(2+2)s 另一解t=(2-2)s 舍去。
第2节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教学过程:【大胆猜想】由教材图2-2-1所得到的纸带可知,物体做的自由落体运动时,其运动速度在逐渐增大(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在增加),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大致相等(3.8mm 或3.9mm ),又因为它只受到重力作用,于是可以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简单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科学推理】方法一:面积法求位移: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图像来表示,如下图:12t s v t =,而t v at =,所以212s at = 方法二:数学推导:因为初速度00v =,0t v v at =+=at ①,12t s v v t ==②,由①②得,212s at = 另一重要的公式(00v =):2t s v t =【科学验证】怎样验证上面的猜想呢?方法一: 通过以上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212s at =可知,设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则12a k =,是一个常数,即可表示为:2s kt =。
如果我们求得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那么就可以求得加速度的大小,从而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OV通过研究纸带上每一个位移和时间的测量,可以发现位移和时间的平方是成正比关系的,所以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进而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从而验证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方法二:(00v =):2t s v t= 教材图2-2-1所得到的纸带所示的B 、C 、D 、E 、F 所有的位移以及所对应的时间,就可以由上式求得经过该点时的瞬间速度。
通过求得的各点的瞬时速度可知,速度的增加量是均匀的,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可知,就可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上一节的牛顿管的实验中,我们知道:在真空中,只在重力的作用下,各物体由静止下落时快慢相同,这说明了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设计〔精选8篇〕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设计〔精选8篇〕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设计篇1整体设计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知识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方法上浸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
在整个必修一教学的安排上,匀变速运动的教学重点在于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新课教学那么要向学生介绍用现代先进教学仪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特征,有利于学生站在一个现代新科技的角度观望历史人物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体会近代物理的先驱伽利略是如何进展研究的——这是向高中学生首次介绍伽利略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它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引入课题和分析^p 论证课题;二是介绍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用打点计时器实验时的本卷须知。
这两个问题是统一的,前者是教学的组织,即课程进展的形式;后者是课题内容本身,这两者的结合便是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性质,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问题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和逻辑推理才能;2、进展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才能;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进步学生的解题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和课本中的小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求规律,做到师生默契配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到达最正确的学习心理状态。
2、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介绍伽利略上百次的对落体运动本质规律的探究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挖掘德育教育的素材。
课前准备木架、小球、细线、牛顿管、硬币、羽毛、纸片〔多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教师两手分别拿一小球和纸片,从一样的高度释放两物体。
教学过程与反思★引入新课:通过天上下“动物雨”的一个小动画引入,进而到常见的落体运动,最后以最常见的雨滴下落为素材,提出“雨滴下落的运动过程有没有什么规律?”★进入新课:亚里士多德穿越时空的对话引出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观点“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真的吗?学生讨论:(运用逻辑的思维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
提问:物体在空中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影响物体在空中下落的快慢因素:重力——物体的质量物体下落的高度空气——空气的阻力验证猜想:实验一一学生自主实验一一变量控制法(方法)一一先保持一个量不变,测量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实验方法。
学生交流: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回顾历史:早在16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青年学者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表示了怀疑,并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
这位年仅26岁的学者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身带两个铁球(一个45.4千克,另一个0.454千克),来到意大利有名的比萨斜塔上,伸开双手,使两个铁球同时从塔上落下去,结果只见两球平行下落,越落越快,最后“啪”的一声,同时落地。
比萨斜塔实验不但推翻了古代权威的错误学说,而且开创了近代科学实验的新纪元。
提问:从伽利略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相信权威,不迷信权威;相信老师、书本,不迷信老师、书本,学习要坚持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科学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问: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石头明显比树叶下落得快呢?回答:空气的影响。
演示实验:羽毛与金属片在真空管中的运动。
学生交流:①影响羽毛和金属片下落快慢的原因是空气(空气阻力)。
②规律——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有相同的运动规律——两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后是平行下落的,即在同一时间内物体下落的位移相同,末速度相同,速度都是越来越快。
思考:甲、乙两个金属球,甲的重量是乙的2倍,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DEA.两球同时落地B.甲球先落地C.甲球落地时的速度较大D.同一时刻在空中的位置相同E.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相同教师引出: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学生讨论交流:自由落体运动特点:①只受重力G作用②初速度V = 0③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呢?怎样进行研究?引入典型的落体运动烧断悬线后小铁球下落的运动分析:小铁球的密度P大,即质量m大可以体积V小,也就是说重力G大而受艺到的空气阻力f 小, G>>f,空气阻力f可以忽略,物体可认为只受重力G作乍用,可以认为小铁球作自由落体运动思考:下列哪一个物体的运动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C )A.树叶的自由下落的运动B.被运动员推出去的铅球的运动C.从桌边自由滑落的钢笔的运动D.从水面自由落到水底的石子的运动小结:探索未知领域(问题)的方法:用一种典型的简单的实际运动替代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替代的思维:抓住主要问题,忽略次要因素。
【演示实验1】拿一张薄纸(不折叠)和一个小石子,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下落的过程和落地的快慢。
【演示实验2】把刚才的薄纸揉成一个小小的纸团,再和刚才的小石子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下落的过程和落地的快慢。
【推想和结论】说明决定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不是物体的重量,也就是说,不同重量的物体由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如果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应该是同时落地的。
【自由落体的定义】物体只有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一般,在空气阻力可以忽略的情况下,由静止开始释放的物体所做的运动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二.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演示实验3】用打点计时器研究重物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用两个不同重量的重物做两次实验。
【数据的分析】①从纸带打点的x aT2判断其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②由x aT2,已知时间间隔为0.02s (不需要取0.1s为时间间隔),只要找出x即可;③结果是:两条纸带所测得的加速度值一样(在误差允许的情况下)【结论】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确定的值,我们把它称为重力加速度,用字母g 表示。
三. 自由落体的特点及规律1.只受重力2.初速度为零3.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4.一切物体的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它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下,它的大小可以用实验测定,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值略有不同。
本书中,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都按g 10m/ s2进行计算。
四.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所有规律对自由落体运动都适用,只要把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v o取为零,加速度a取为g就行了。
五.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举例【例1】课时训练T io:—物体从塔顶自由落下,在到达地面之前的最后is内通过的位移是34.3m,求塔的高度和下落的总时间。
【例2】课时训练T i3:,一条铁链AB长为0.49m,悬于A端使其自然下垂,然后让它自由下落,求整个铁链通过悬点下方 2.45m处的小孔O所需的时间。
主编人:审核人: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仅在作用下,从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定义为: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答案:重力;静止。
2.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物体只受到作用;(2)物体从开始下落。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
在现实生活中,若从静止下落的物体受到的重力远小于它受到的空气阻力时,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解析:对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的理解,关键是两点:其一,物体只受重力,若物体下落时有空气阻力,那就不叫自由落体运动;其二,从静止开始下落,如果有一定的初速度,也不能叫自由落体运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答案:重力;静止。
3.在一玻璃管中放中放一片羽毛和一个玻璃球,迅速倒置玻璃管,可以看到,玻璃球先于羽毛达到底端,这主要是因为()A.它们的重量不同B.它们的密度不同C.它们的材料不同D.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解析: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只是空气阻力的作用,与质量、密度、材料等无关。
答案:D4.在一高塔顶端释放大小相同的实心铁球和实心铅球,与此有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②它们的加速度相同③它们落地的速度不同④它们下落的时间相同16世纪末, 意大利比萨大学年轻的数学讲师伽利略, 经过反复思考,深入分析, 决定向权威挑战。
1590年的一天, 年轻的伽利略, 手持一个木球和一个铁球, 登上比萨城54米高的斜塔顶部, 从同一高度同时将两个球松开。
只见它们平行下落, 越落越快, 最后只听得“噗”的一声, 两个球同时落地,如图2—1—1.图2—1—1 世界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世界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证明: 不同重量的物体, 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伽利略用两个球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 推翻了统治欧洲达2000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结论: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无关.解析:由比萨斜塔上的物体落地实验现象可知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答案:质量。
实验探究2:探究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快慢的影响①1971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无空气)让一把锤子、一根羽毛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到月球表面上。
②如果在地球表面上让一把锤子、一根羽毛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到下落得快。
结论: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解析:由实验现象可知: 锤子下落得快;综合①②可知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
答案:锤子; 空气阻力的作用.重点归纳落体运动的思考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2.伽利略的观点: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
3.实验结论: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例1】(单选)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相同体积的铁球和铝球从同一高度处同时无初速度自由下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铁球密度大,质量大,因而铁球先落地B.物体下落的快慢程度和重量的大小无关,因而两球同时落地C.在着地前的任意时刻,两球离地面的高度相同D.在着地前的任意时刻,两球的速度相同解析:因为忽略空气阻力,两物体都只受到重力作用,因而他们下落的快慢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
答案:A触类旁通1.(单选)小鹏同学摇动苹果树,从同一高度一只苹果和一片树叶同时从静止下落,他发现苹果先落地,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苹果和树叶都是自由落体运动B.苹果和树叶的运动,都不能近似的看成自由落体运动C.苹果的运动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树叶的运动则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D.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树叶和苹果也不会同时落地解析:因为树叶的空气阻力相对于树叶的重力太大了,但相对而言苹果的空气阻力比重力小很多,故C对AB错。
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树叶和苹果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落地,故D错。
答案:C知识点2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新知探究实验探究: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1)实验目的: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运动规律(2)实验原理:如图2—1—2重物拖着纸带竖直下落时,如果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阻力和空气阻力比重力小得多,可近似认为重物仅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根据打出的纸带能分析研究重物的运动规律。
图2—1—2(3)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复写纸、重物与铁夹、毫米刻度尺、导线、(4)实验步骤:①把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连接好电源。
②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下端连到重锤上,让重锤靠近打点计时器。
③用手捏住纸带上端把纸带拉成竖直状态,先 ,再 。
④重复几次,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分析计算。
②纸带要处于竖直位置,打点记时器通电后再放开纸带,放开纸带前手不能动;③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直到选到了第一点与第二点之间间隔约为2毫米的纸带为止; ④完成实验后请整理好实验器材,保存好纸带。
(6)实验结果:如图2-1-1所示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纸带。
(7)通过分析打出的纸带可获取如下信息:①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 线,速度方向不变。
②连续相同时间内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速度越来越大,即速度大小改变,具有 。
③位移s 与时间的平方t 2成 比。
④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 ,即s 2-s 1=s 3-s 2=s 4-s 3=…。
答案:(4)③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手让重锤和纸带自由下落(7)①直;②加速度;③正;④相等。
重点归纳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仅在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两个特点:①初速v 0=0②只受重力作用。
注意:自由落体运动是理想化的运动,当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的下落才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性质: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例2】(单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B.物体竖直下落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D.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解析:对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要准确理解.对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的理解,关键是两点:其一,物体只受重力,若物体下落时有空气阻力,那就不叫自由落体运动;其二,从静止开始下落,如果有一定的初速度,也不能叫自由落体运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故本题的正确 图2—1—3答案:D.触类旁通2.(单选)下列物体的运动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的是()A.冬天飘落的雪花B.秋天果树上掉下的苹果C.匀速下落的降落伞D.从飞行着的飞机上释放的苹果解析: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且从静止开始下落。
而冬天飘落的雪花和匀速下落的降落伞都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且不可忽略,所以AC错误;从飞行着的飞机上释放的苹果有初速度,所以D错误;秋天果树上掉下的苹果受到的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且从静止下落,所以B正确。
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1. 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打开了近代科学的大门。
2. 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为:①对现象的一般观察;②提出假设;③运用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得出结论;④通过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⑤对假设进行修正的推广。
【例3】爱因斯坦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在科学史上,伽利略享有“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奠基人”的美誉。
根据你对物理学的学习和对伽利略的了解,他的物理思想方法的研究顺序是:A.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B.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提出假说C.实验验证,合理外推,提出假说,数学推理D.合理外推,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解析: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为:①对现象的一般观察;②提出假设;③运用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得出结论;④通过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⑤对假设进行修正的推广。
故A对。
答案:A.触类旁通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如图2—1—4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其中的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B .其中的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C .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 .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解析: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要“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故选AC 。
答案:A C.一、单项选择题1.踢毽子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游戏,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近年来,踢毽子成为全民健身活动之一.毽子由羽毛和铜钱组成,在下落时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如图2—1—5所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铜钱重,所以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B .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也总是出现铜钱在下、羽毛在上的现象C .因为空气阻力的存在,所以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D .毽子的自由下落是自由落体运动解析:如果没有考虑空气阻力,则毽子做自由落体运动,铜钱和羽毛中的一个在上,另一个在下,如果考虑空气阻力,则羽毛在上,铜钱在下,应选C.答案:C2.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1∶4,不考虑空气的阻力作用,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从静止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比乙先着地B .乙比甲先着地C .甲和乙同时落地D .甲比乙的加速度大解析:甲和乙都是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一样快,加速度一样大,都是重力加速度g 。
答案:C 。
3.关于接通电源和释放纸带(物体)的先后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B .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C .释放纸带同时接通电源D .先接通电源或先释放纸带都可以解析:打点计时器使用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答案:A图2—1—54.亚里士多德认为树叶比石块在空中下落得慢的原因是()A.树叶比石块受到的阻力大B.树叶和石块物质不同C.树叶比石块轻D.树叶下落慢受其组成决定解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重的物体比轻的下落快,所以C正确。
答案:C。
二.双项选择题5.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2倍,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与甲同时自由下落,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B.下落过程中,下落1s末时,它们的速度相同C.下落过程中,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解析:甲、乙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相同,下落相同的时间或通过相同的位移时,速度也相同,所以选项B、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