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练习{教用}_师说
- 格式:doc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14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本文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
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此有很好的记录:“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文言文专项练习1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韩愈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窦秀才书韩愈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
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
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
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
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
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
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
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
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
愈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B.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C.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D.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北宋之前,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7师说“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老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悄悄无闻,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宏大,制造着奇特。
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老师。
一个没有老师、没有学问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美字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存师存。
赏美文读韩愈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他的很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概宏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际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这要追溯到宪宗皇帝恭迎佛骨的盛大活动,韩愈冒死进谏,便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愈这一贬,不同于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
他到了潮州后,发觉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俗极多极重。
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二是兴修水利,三是赎放奴婢,四是兴办训练。
一个人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贵重。
他又提倡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
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假如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静静地徘徊。
历史最终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际。
2021年高中语文《师说》教案(7篇)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解题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
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二、背景及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__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车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俪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2《师说》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⑥蚓无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3.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B.古之学者必有师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彼童子之师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蚓无爪牙之利C.石苍黑色,多平方D.挟飞仙以遨游6.下列对各句中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⑦⑥⑧C.①④/②③⑤⑥⑧/⑦D.①③/②⑤/④⑦/⑥⑧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C.惑而不从师犹且从师而问焉D.作《师说》以贻之属予作文以记之三、非选择题8.《师说》一文中,作者认为要以什么样的人为师?为什么要以这样的人为师?(用原文的句子回答)9.用现代汉语翻译《劝学》《师说》中的句子。
基础过关训练20 *师说[基础演练]1.下面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从而..贤于弟子..师之B.师不必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必有师..也D.古之学者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方法)③道.芷阳间行(取道)④则耻师.焉(老师)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没有)⑦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⑧吾从.而师之(介词,自从)A.①③④ B.②⑥⑧C.②④⑦ D.③⑥⑦4.下面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耻.相师②则群.聚而笑之③圣.益圣,愚.益愚④孔子师.郯子⑤小.学而大.遗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⑧吾从而师.之⑨吾师.道也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A.①⑧/②③/⑤⑥⑦/④⑨⑩B.①④⑨/②/③⑤⑦/⑥⑧⑩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⑨⑩D.①③⑤/④⑧/②/⑥⑦⑨⑩5.下列句式中“于”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是()例句:不拘于时A.耻学于师B.其皆出于此乎C.劳力者制于人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前两段,完成7~10题.7.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圣人之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圣④师者,所以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相同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8.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9.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高中语文古诗文之《师说》理解性默写练习附答案
《师说》
(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
()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师说》同步练习一、基础考查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4.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B.君子不齿.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位卑则足羞.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 D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②学而.时习之 B.⎩⎨⎧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②句读之.不知 C.⎩⎨⎧ 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①则.群聚而笑之②官盛则.近谀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
第三课师说韩愈壹、国学常识一、作者简介二、古文运动发展简史三、骈文、散文之比较貳、课文深究一、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大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当时韩愈三十五岁,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自魏、晋以来,社会上形成一种以“士大夫之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士子不肯从师学习,也瞧不起从师学习的人。
韩愈为纠正当时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于是写了师说一文以正视听。
因此,表面上师说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为了抨击那些耻于从师的“士大夫之族”,进而藉机大力倡导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二、 结构分析參、 形音义比较一、 形似字从师的重要性─【○1 古之学者必有师 】 老师的作用─【○2 传道、受业、解惑 】 从师的原则─【○3 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古今纵比古之圣人─【○4 从师而问焉 】─圣益圣 今之众人─【○5 耻学于师 】─愚益愚 自身对比 【○6 爱其子 】─择师而教─小学 【○7 于其身 】─则耻师焉─大遗 当代横比【○8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9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则群聚而笑─其智反不能及 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重点─余嘉其能行古道 写作目的─赠李蟠二、一字多音三、一字多义肆、修辞举隅一、错综(交蹉语次)二、映衬三、回文四、转品伍、延伸学习一、相关成语1.小学大遗:学到小知识,却遗漏大学问。
2.不耻相师:不以互相拜师学习为耻。
3.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拘束。
二、出自韩愈文章之成语1.秀外慧中:形容女子外貌秀丽,内心聪慧灵敏。
出处: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
”2.深居简出:指居于深密的地方,很少外出。
出处:送浮屠文畅师序:“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
”3.蝇营狗苟:如苍蝇般的到处钻营,如狗般卑劣苟且。
比喻四处钻营,只为谋利;不顾廉耻,但求偷生的生活态度。
出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原指求知时,期望能多有所得,大小兼容并收,皆不抛弃。
高中语文语文练习{教用} 师 说 1 师 说 韩 愈
课前预习单 (一)快筛讯息 ●本文含括哪些题材内容?正确的选项是:(多选) □ (A)从师的重要 □ (B)从师的道理 □ (C)老师的职掌 □ (D)择师的原则 □ (E)圣愚的差别 □ (F)写作的动机 (二)瞄准文心 ●本文的核心主题,正确的选项是:□ □(A)老师的职业道德 □(B)老师的专业素养 □ (C)从师问学的重要 □(D)从师问学的条件 (三)文意理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旨在交代: □ (A)老师的职掌 □(B)老师的身分 □(C)老师的能力 2.韩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理由是: 高中语文语文练习{教用} 师 说 2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圣人从师,愚人不从师 3.试推估韩愈认为“小学而大遗”不够高明的原因可能是: □(A)计较身分地位高低 □ (B)教与学都本末倒置 □(C)士大夫的观念偏差 4.有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句中“怪”字意义的诠释,错误的选项是:(多选)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才智胜过君子,故瞧不起他们 □ (B)君子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因为才智胜过他们 □ (C)君子耻于相师,轻视地位低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四)剖析技法 1.本文脉络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 (A)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原则→成圣成愚的关键→举证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的态度、圣人无常师→嘉勉李蟠能行古道,作师说赠之作结 □(B)古代老师的工作→择师的标准→成圣成愚的关键→举证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的态度、圣人无常师→嘉勉李蟠能行古道,作师说赠之作结 2.本文并举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的态度为例来强化论点,此写作方法是: □ (A)对比法 □(B)层递法 □(C)归纳法 高中语文语文练习{教用} 师 说 3 壹、基础篇
一、百战雄“师”:请将“师”字不同的解释,一一填写出来。 形 音 义 词性 例句
师 ㄕ
老师 名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7)圣人无常“师” (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从师、学习 动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或“师”焉,或不焉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从师问学的 形容词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高中语文语文练习{教用} 师 说 4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军队 名词 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当请功受赏 (出自乔吉 两世姻缘)
榜样、借镜 名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依据。出自战国策 赵策一 二、字义辨析:请将“ ”中正确的解释填入下方空格内。 例句 解释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以、用来 圣人之“所以”为圣 何以、为什么
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岂 无“庸”置疑 需要 “庸”医误诊 愚笨、拙劣的
3. 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贻”笑大方 见笑于有学问的人 遗留、留给
4. 郯“子”之徒 子爵 其贤不及孔“子” 称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儿子 5. 不拘“于”时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被动 高中语文语文练习{教用} 师 说 5 请学“于”余 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 比 三、字音辨正:请一一填写出“ ”内的正确读音。 1.番 例句 字音 (1) 龙“蟠”虎踞 盘伏、盘曲 ㄆㄢˊ
(2) 白发“皤”皤 头发白的样子 ㄆㄛˊ
(3) “鄱”阳湖 湖泊名 ㄆㄛˊ
(4) “幡”然悔悟 忽然改变的样子 ㄈㄢ
(5) “燔”百家之书 焚烧 ㄈㄢˊ
(6) 东郭“墦”间 坟墓 ㄈㄢˊ
2.卖 例句 字音 例句 字音 1. 句“读” ㄉㄡˋ 2. 买“椟”还珠 ㄉㄨˊ
3. 穷兵“黩”武 ㄉㄨˊ 4. 情“窦”初开 ㄉㄡˋ
5. 尺“牍” ㄉㄨˊ 6. 亵“渎” ㄉㄨˊ
四、大有“名”堂 古人的“名”与“字”,主要有“同训”与“对文”两种关系。(1)同训:即“名”与“字”意义相同;(2)对文:即“名”与“字”意义相反。请判断下列何者为“同训”,何者为“对文”? 高中语文语文练习{教用} 师 说 6 人名 字 同训或对文
1. 端木赐 子贡 对文(赐:赏赐。贡:进献)
2. 宰予 子我 同训(“予”、“我”同义)
3. 诸葛亮 孔明 同训(孔:甚也。“明”、“亮”同义)
4. 周瑜 公瑾 同训(“瑜”、“瑾”皆指美玉)
5. 杜甫 子美 同训(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6. 韩愈 退之 对文(愈:胜。与“退之”是反义)
7. 曾巩 子固 同训(“巩”、“固”同义)
8. 苏轼 子瞻 同训(轼:车前横木,凭轼以瞻望前方)
9. 辛弃疾 幼安 同训(弃疾:即安康)
10. 朱熹 元晦 对文(熹:光亮。晦:暗)
五、修辞:请将正确的修辞代码,填入下列例句的答案栏中。 参考选项:(A)类迭 (B)回文 (C)转品 (D)映衬 (E)顶真 (F)错综(交蹉语次) (G)设问(激问)(可复选) 修辞类别 例句
1. (G)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名→动 高中语文语文练习{教用} 师 说 7 3. (A)(D)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 (A)(D)(E)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5. (A) 是故無‧贵無‧贱、無‧长無‧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 (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 (E) (1)古之学者必有師‧。師‧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不拘于时,请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8. (A)(B)(E)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贤于弟子。
9. (A)(F)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贰、加强篇 一、育我良多:下列参考选项均与老师或教育有关,请选出适合的词语或成语,填入答案栏中。 参考选项:(A)仰之弥高 (B)程门立雪 (C)抗颜为师 (D)弦歌不辍 (E)杏坛 (F)函丈 (G)木铎 (H)一字师 (I)洙泗高风 (J)卓育菁莪 (K)师严道尊 (L)绛帐春风 答案 例句 高中语文语文练习{教用} 师 说 8 1. (L) 东汉 马融学问渊博,常坐于高堂红色纱帐之后,传经授徒。故后世用( )指
老师设立讲座、传道授业。 见后汉书 马融传
2. (E) 虽有极少数老师言行不当,使( )蒙羞,但仍抹煞不了绝大多数兢兢业业、热诚又有爱心的老师,对国家社会的莫大贡献。 四周种有杏树的高台,相传为孔子授徒讲学的地方,今泛指教育界。
3. (B) 现在世风日下,像古人( )这样尊师敬师之举,已荡然无存。 喻学生尊敬师长,虔诚向学。出自宋史 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瞑,闭目。既觉,已经醒了。
4. (D) 在流亡岁月中,仍有一群学人坚守着弘道育人的传承,努力维持( ),而成为齐邦媛教授 巨流河书中的主旋律。 喻文教风气鼎盛。出自论语 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子“之”,往。武城,在今山东省 费县。
5. (F) 写信给老师时,在称谓下要用○○吾师( )。 古代师生席位间相隔一丈,以便指画、容人听讲,故今以此尊称老师。出自礼记 曲礼上:“席间函丈。”席,讲席。函,包容。
6. (H) 唐朝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诗人郑谷看了,改动一字为:“昨夜一枝开”;北宋 张咏作诗,中有“独恨太平无一事”,萧楚材建议改“恨”为“幸”。以上二例皆让原作者钦佩不已,郑谷、萧楚材真可谓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