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脂肪细胞取材
- 格式:docx
- 大小:13.97 KB
- 文档页数:2
小鼠皮肤的解剖结构
小鼠是一种常见的小型哺乳动物,它们的皮肤结构与人类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小鼠皮肤的解剖结构。
首先,小鼠的皮肤由三层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是最外层的一层,它由多层角质细胞构成,起着保护作用。
真皮是皮肤的中间层,它包含了血管、汗腺和毛囊,是皮肤的主要组织。
而皮下组织则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起到保温和储存能量的作用。
其次,小鼠的皮肤中还存在着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这些感觉神经末梢负责传递触觉、温度、痛觉等信息,使小鼠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此外,小鼠的皮肤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毛囊,它们与周围的肌肉和神经紧密相连,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快速反应。
最后,小鼠的皮肤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当小鼠的皮肤受到损伤时,身体会迅速启动修复机制,通过增加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
过程来修复受损的组织。
这种自我修复的能力使得小鼠能够在野外生存并适应各种环境。
总的来说,小鼠的皮肤结构复杂而精密,它不仅具有保护身体、感知外界刺激的功能,还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通过对小鼠皮肤结构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小鼠的行为、生理和疾病等方面,为人类健康和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取材步骤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取材那些事儿。
你想想看,这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就像是藏在小鼠身体里的小宝贝,咱得小心翼翼地把它们给找出来。
首先呢,你得准备好各种工具,这就好比战士上战场得有趁手的兵器呀!什么手术剪啦、镊子啦,都得准备齐全咯。
然后就是抓小鼠啦,这小鼠可机灵着呢,可得费点功夫抓住它。
抓住后把它固定好,可别让它乱跑乱动,不然咱这工作可没法开展呀。
接下来,就该动真格的啦!用手术剪剪开小鼠的胸腔,哎呀,这一步可得小心再小心,别伤着那些咱们要找的宝贝细胞呀。
就好像拆礼物一样,得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找到主动脉后,仔细地把周围的组织清理干净,这就像是给宝贝打扫房间一样,得弄得干干净净的。
然后呢,用镊子小心地把主动脉取出来,这时候你的手可得稳如泰山呀,千万别抖。
取出来后,把主动脉放在合适的溶液里,让它舒舒服服的。
这就好比给小宝贝找了个温暖的小窝。
再之后呢,就是要把平滑肌细胞从主动脉上分离出来啦。
这可是个精细活儿,就跟雕刻大师在雕琢一件艺术品似的,得全神贯注。
你说这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就像一场小小的冒险,在小鼠的身体里寻
找那些神奇的细胞。
咱做这个可不能马虎,每一步都得认真对待。
要是不小心弄错了一步,那可能就前功尽弃啦!就像建房子,一块砖没放好可能整个房子就不稳咯。
总之呢,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取材虽然有点麻烦,但只要咱认真、细心,就一定能把这些小宝贝给成功找出来!这可是为了咱们的实验、咱们的研究呀,可不能马虎!加油吧,朋友们!。
脂肪细胞蛋白电泳及western blot 条件探索段程伟(西安文理学院, 生命科学系,陕西西安,710065)摘要脂肪细胞是能量储存细胞,也是活跃的内分泌细胞,而其中的脂肪细胞因子对机体的能量代谢和脂肪积累有显著地调节功能。
本文从脂肪细胞蛋白的提取,蛋白含量测定,电泳液及胶的制备,电泳条件的确定,电泳条带的分析及western blot等方面实验条件进行探索,论述了寻找起关键作用的脂肪细胞因子的主要环节,目的在于为今后脂肪细胞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脂肪细胞;蛋白电泳;western blot英文标题,摘要及关键词肥胖是一种常见病症,尤其城市人群表现尤为突出,并且都呈现为上升趋势,英国现有50%人口身体趋于肥胖,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我国肥胖症患者有2亿人左右,是10年前的1.5倍左右,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儿童肥胖已超过10%。
肥胖不但影响体态与活动,并且会引发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脂肪肝、肿瘤、内分泌失调、肺泡低换气综合症、胆囊炎及抗氧化、抗衰老能力低下。
因此,了解肥胖的发病机制,寻找引起肥胖的相关基因及蛋白,成为许多学者关心的问题。
脂肪细胞是能量储存细胞,也是活跃的内分泌细胞,而其中的脂肪细胞因子对机体的能量代谢和脂肪积累有显著地调节功能。
本文从肥胖及正常小鼠体内分离脂肪细胞,提取蛋白,找到在机体代谢平衡中起,并通过分析其作用等试验的条件探索,来研究脂肪细胞蛋白质组学的可行性,为今后研究解释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与肥胖的关系打下基础。
1动物脂肪组织蛋白质的提取1.1材料实验小鼠动物组织蛋白裂解缓冲液:Tris 50mM,NaCl 150mM,EDTA 0.5mM,DTT 1mM,1%Triton X-100,0.5%去氧胆酸钠,0.1% SDS 。
PMSF/异丙醇储备液100mM (174mg/10ml)于-20℃储存。
1.2操作步骤1. 颈椎脱臼处死小鼠,75%酒精擦拭皮肤,剪开腹部,剪切小肠粘膜,称取0.6g,置于含预冷0.9%NaCl(6mL)的且已经被标记的平皿中。
第1篇一、实验背景组胚学是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发育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观察和研究胚胎的发育过程,可以了解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细胞分化的机制。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小鼠胚胎的发育过程,了解胚胎的早期发育规律,掌握组胚学的基本实验操作。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小鼠胚胎的发育过程,了解胚胎的早期发育规律。
2. 掌握组胚学的基本实验操作,包括取材、固定、染色、切片、观察等。
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实验原理1. 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分裂、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2. 通过观察胚胎的发育过程,可以了解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的基本规律。
3. 实验过程中,通过取材、固定、染色、切片等操作,可以观察到胚胎的各个发育阶段。
四、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实验试剂:固定液、染色液、切片液等3.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手术刀、镊子、剪刀等五、实验步骤1. 取材:在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胚胎,放入固定液中固定。
2. 染色:将固定好的胚胎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有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等。
3. 切片:将染色后的胚胎进行切片,切片厚度一般为5-10微米。
4. 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胚胎的各个发育阶段,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等。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卵裂期:在卵裂期,胚胎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多个细胞。
此时,胚胎细胞形态相似,大小基本一致。
2. 囊胚期:在囊胚期,胚胎细胞开始分化,形成内细胞团和外细胞团。
内细胞团将发育成胚胎本身,外细胞团将发育成滋养层。
3. 原肠胚期:在原肠胚期,胚胎细胞进一步分化,形成三个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
这三个胚层将发育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七、实验讨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小鼠胚胎的早期发育规律,掌握了组胚学的基本实验操作。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取材困难、染色不均匀等。
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细心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分裂、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实验报告肝脂肪变性
实验目的:观察饮食中脂肪过量对小鼠肝脏的影响,探究肝脂肪变性的发生机制。
实验方法:
1. 实验组选用6只雄性C57BL6小鼠,将其放置于高脂饮食环境中(脂肪含量为60%)。
3. 将两组小鼠在不同环境下饲养4周,期间每周测量其体重和食物摄入量。
4. 实验结束后,取出小鼠的肝脏组织,用HE染色法对其进行病理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实验组的小鼠肝脏组织显示出脂肪细胞的增生和肝细胞内脂肪的过度积累,表现为肝脏发生了明显的肝脂肪变性。
2. 对照组的小鼠肝脏组织则没有出现肝脂肪变性的现象。
3. 实验组小鼠的体重和食物摄入量较对照组小鼠增加。
实验结论:饮食中脂肪过量会导致小鼠肝脏发生肝脂肪变性,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脂肪的过度积累和肝细胞代谢紊乱有关。
这一结论对于预防和治疗肝脏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脂肪干细胞的分离提取、鉴定及与脂肪颗粒的混合移植研究目的分離提取脂肪干细胞(ADSCs),对其进行成脂、成骨的鉴定,并与脂肪颗粒混合移植,观察移植后的脂肪组织的存活情况。
方法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磷酸盐缓冲液清洗,0.1%Ⅰ型胶原酶37℃消化1 h,离心,取沉淀,用含10%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传代,取第3代ADSCs用于成脂、成骨鉴定;另取第3代ADSCs用于移植,分为两组:ADSCs(密度为5×107/mL)0.9 mL+脂肪颗粒0.6 mL组、脂肪颗粒1.5 mL组,分别移植于大鼠背部两侧,共移植24只大鼠,分别于2周、1、3个月时脱颈椎处死8只大鼠,再取出背部脂肪组织。
结果大鼠ADSCs成脂、成骨诱导后,经油红O、茜素红染色呈阳性,移植2周、1个月时,两组取出的脂肪组织的体积变化不大;但移植3个月后,取背部脂肪组织,称重:脂肪颗粒1.5 mL组平均重量为(0.4551±0.0024)g,而ADSCs (密度为5×107/mL)0.9 mL+脂肪颗粒0.6 mL组的平均重量为(0.7798±0.0033)g,两组脂肪组织的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原代分离、培养的ADSCs生长状况良好,具有向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与脂肪颗粒混合移植后组织的存活率高,并能够改善脂肪颗粒单独移植时的液化吸收情况。
[Abstract] Objective To isolate and culture the rat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and to identificate its multipotent differentiation ability and to observe the survival of transplantation of ADSCs with adipose compared with adipose in the back of the rats. Methods Adipose tissue were obtained from inguinal region and washed in PBS,then digested with 0.1% collagenase type Ⅰat 37℃for 1 h followed by centrifugation and ADSCs pellet was resuspended in DMEM with 10% fetal bovine serum (FBS)and seeded in flasks,cells at passages 3 were used for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both sides of twenty-four rats were received subcutaneously 5×107/mL ADSCs resuspended in 0.9 mL of DMEM medium+0.6 mL of adipose and 1.5 mL of adipose,took out the adipose tissue of eight rats after two weeks,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respectively. Results ADSCs stained positively for oil red-O and alizarin red,two weeks and one month later,the weight of adipose had no difference with each other,however,after three months,the average weight of 1.5 mL of adipose group and the 5×107/mL ADSCs resuspended in 0.9 mL of DMEM medium+0.6 mL of adipose group were (0.4551±0.0024)g and (0.7798±0.0033)g respectively,thu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ADSCs is in good condition and has adipogenic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ability,ADSCs with adipose can improve the survival and the liquefied of the adipose after transplant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adipose alone.[Key words]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ipogenic induction;Osteogenic induction;Transplantation 脂肪组织的获得快捷、方便,2001年,Zuk等[1]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到了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即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有分化为脂肪、成骨、软骨、成肌等能力[2-3],能够在体外稳定增殖,衰亡率低,少量的组织就可获得大量干细胞,适合大规模培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姓名 xxxx 班级 xxxxxx 同组人 xxxxxxxx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脂类的化学——苏丹Ш染色组别第2组一.实验目的1.熟悉脂类的显示技术。
2.了解脂类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实验原理脂肪是体内储存能量和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中性脂肪、脂肪酸、胆固醇、鞘磷脂等。
很多细胞都含有脂肪,游离状态的脂肪呈小滴状悬浮于细胞质内,比较显著的如肝细胞。
脂肪小滴可以集合,将细胞质及细胞核挤到一旁,如脂肪细胞。
脂肪不溶于水,易溶于浓乙醇、苯、氯仿和乙醚等,因此制作脂类标本一般不用石蜡切片,而用冰冻切片或者铺片法以保存脂类,固定多用甲醛类固定液。
其染色方法有脂溶性染料显示法、化学显示法和特异染色法等。
脂肪染料一般选用有机溶剂做溶剂,丙酮和乙醇对染料和脂肪都是很好的溶剂,这样可以染色大的脂肪积累块,但是小的脂肪滴会溶解。
60%异丙醇当溶剂,可以减轻脂类的溶解。
丙二醇或磷酸三乙酯不会溶解脂类物质,但是能溶解染料,是比较理想的溶剂。
用这些溶剂配的染料溶液要过滤以去掉沉淀,防止蒸发,因蒸发会引起染料在材料中积累。
常用相同溶剂洗掉多余的染料,然后再用水洗,可以防止多余的染料在材料中沉淀。
用锇酸固定的脂肪不溶于无水乙醇、二甲苯等类似的液体,可用于石蜡切片,但是脂肪的标本一般不用石蜡切片或火棉胶包埋,而用如下方法:冰冻切片,明胶包埋冰冻切片,铺片法。
本实验中使用的脂溶性染料显示法利用苏丹染料中的苏丹III、苏丹IV或者苏丹黑等溶于脂类,而使脂类显色的原理显示脂类,使用时,要注意选择溶剂,要求既要溶解苏丹染料,又不溶掉脂肪。
苏丹染料是偶氮染料,它对脂类的显示是一种简单的物理变化。
苏丹染料是一种脂溶性染料,易溶于乙醇但更易溶于脂肪。
当它与含有脂类的标本接触时,苏丹染料即脱离乙醇而溶于该含脂结构中使其显色。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1.仪器解剖盘,解剖剪,镊子,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胶头滴管2.试剂苏丹Ш染液,甲醛钙溶液,70%乙醇溶液,蒸馏水3.材料小白鼠一只四.实验步骤1.断头法处死小鼠,置于解剖盘中。
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刘寿生;雷俊霞;黎阳;项鹏;周敦华【摘要】[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way for isolation and expansion of mouse 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 (ADSC), and to observ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use ADSC. [Methods] ADSC were obtained from adipose of BALB/C mouse, isolated and purified in vitro to determine cell morphology, immunophenotyp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ity, clone formation ability, growth kinetics and immunoloreg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test; T lymphocytes (1 ?105) were cultured in the presence of ConA (ConA was 20 μg/mL), and ADSC of different number interacted with activated T lymphocytes respectively. Experiment was divided into 8 groups by the different number of ADSC: A group as positive control (ConA+T lymphocytes), B group (ADSC 1× 103+ConA+T lymphocytes), C group (ADSC× 1 04+ConA+T lymphocytes), D group (ADSC 2 × 104+ConA+T lymphocytes), E group as negative control (T lymphocytes), F group (ADSC1 ×103), G group (ADSC1 × 104), H group (ADSC 2 × 104), F, G, H were reference groups. The ability of 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was measured by cck-8 method. [Results] ADSC showed plastic-adherent, fibroblastic-like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cell proliferation was inadequate and cell morphology changed to flat, enlarged shapes with the passage increasing. ADSC at passage 3 highly expressed CD29 and CD44, moderately expressed Sca-1, weakly expressed CD34, CD45, and CDllb.Three passaged ADSC could b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osteoblasts and adipocytes, and had strong ability to shape colony forming unit-fibroblasts (CFU-Fs). Doubling time of three,five, and eight passaged ADSC was (22 ?3)h, (24 ?3)h, and (30 ?3)h, respectively. The proliferation rate after passage 5 slowed down gradually. ADSC could suppress 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the inhibition ratios of B, C, and D group were 20. 78%, 47. 94%, and 60.70%, respectively, which was similar to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 [Conclusion] ADSC can be isolated and expanded effectively by using adherent culture, they posses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addition, they are easier to be purified and their proliferation rate is faster compared with BMSC,so ADSC may be a good multipotential cell candidate for the future cell replacement therapy.%[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分离、培养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的方法,从而为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提供更广阔的选择,以利于MSC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方法]体外分离、纯化BALB/C小鼠ADSC,进行细胞形态、表面标志、成脂及成骨分化潜能鉴定、克隆形成能力、生长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通过淋巴细胞增殖抑制试验研究其免疫调节特性:用终浓度为20μg/mL的ConA作用于T淋巴细胞(1×105个),以不同数量的ADSC分别与活化T淋巴细胞作用,根据ADSC数量不同实验分为A组(ConA+T细胞)、B组(ADSC 1×103/孔+ConA+T细胞)、C组(ADSC 1×104/孔+ConA+T细胞)、D组(ADSC 2×104/孔+ConA+T细胞),同时E组(单纯T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F组(ADSC 1×103孔)、G组(ADSC 1×104/孔 )、H组(ADSC 2×104/孔)作为参照组.用CCK-8法检测作用前后T细胞功能.[结果]ADSC镜下形态呈贴壁、梭型,且随着代数的增加,细胞逐渐增大;第3代ADSC高表达CD29和CD44,中表达Sca-1,低表达或不表达CD34、CD45、CD1 1b;第3代ADSC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第3代ADSC有很强的集落形成能力;第3代ADSC倍增时间为(22±3)h,第5代ADSC 倍增时间为(24±3)h,第8代ADSC倍增时间为(30±3)h,第5代后的ADSC增殖速度随着代数的增加逐渐减慢;ADSC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B、C、D组的抑制率分别为20.78%、47.94%、60.70%,抑制能力和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MSC)相似.[结论]通过贴壁培养可以从小鼠脂肪中分离培养出高纯度ADSC,该方法效率高,培养出的ADSC具有BMSC的一般特性,且与BMSC相比更易纯化,具有更快的增殖速度,有望作为小鼠MSC的有效来源.【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12(033)003【总页数】6页(P299-304)【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小鼠;骨髓;脂肪组织;免疫调节【作者】刘寿生;雷俊霞;黎阳;项鹏;周敦华【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120;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120;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5;R329.4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最初是在骨髓中分离出来的,但后来在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牙根、胎盘、羊水及脐带血中均分离出MSC[1]。
小鼠血脂检测原理1. 前言血脂是指血液中各种脂质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正常的血脂水平能够维持人体内脂肪代谢平衡,但是高血脂状态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检测血脂水平对于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小鼠作为一种常用的研究对象,也需要对其血脂水平进行检测。
本文将介绍小鼠血脂检测的原理及相关技术。
2. 血脂物质的含义及作用2.1 血脂物质的含义血液中的脂质物质主要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四种。
- 甘油三酯是脂肪酸和甘油的脂肪酸酯化合物,主要储存在脂肪细胞中并由血液供应到各个器官中提供能量。
- 胆固醇是细胞膜成分之一,参与人体内许多物质的代谢和合成,同时对机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过高的胆固醇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因此变得粘稠而易于血栓形成、脂肪固定在血管内壁上面、导致血管阻塞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流行病学疾病。
- 高密度脂蛋白属于“好胆固醇”,主要用于输送胆固醇到肝脏代谢分解,因此被视作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
- 低密度脂蛋白则是主要的载体,将胆固醇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同时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囤积在血管壁内,增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2.2 血脂物质的作用正常的血脂水平可以维持人体内脂肪代谢平衡,并对人体机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主要包括:- 维护细胞膜结构和功能- 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双向调节脂肪酸- 维持胆固醇等脂质物质代谢平衡- 协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产生一定的生物活性物质3. 小鼠血脂检测的方法3.1 非泵式色谱法非泵式色谱法是一种化学分离技术,通过将小鼠血浆中的脂质分子化学分离,并按照化学性质进行分离,最后利用色谱分离不同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
它的优点是分离更彻底,误差相对较小,缺点是分离过程中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会抑制人体的代谢系统。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固/液相逆相色谱的分离技术,它与非泵式色谱法相似但是具有优越性,因为它需要的样品与化学药剂更少,并且在检测流程中几乎不需要人为干预。
实验三苏丹Ⅲ染色法染小鼠肠系膜脂肪细胞【实验目的】1、熟悉脂肪显示技术,了解脂肪在脂肪细胞中的分布2、用苏丹Ⅲ染液对小鼠的肠系膜细胞染色,观察细胞颜色,掌握苏丹Ⅲ染液的染色方法。
【实验原理】脂类包括的范围很广,有单纯脂、复合脂、衍生脂等,脂肪依其性质可分中性脂肪、脂肪酸、胆固醇、髓磷脂以及其他类脂质。
通常,各种脂与类脂质在体内不是单独存在,是以某种程度混合存在。
脂肪于类脂质和蛋白质结合时,往往不易显出,但用重铬酸钾、升汞、硝酸钴或硝酸铀氧化组织块或切片,可以显现出脂肪及类脂类。
脂肪是体内储存能量和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中性脂肪、脂肪酸、胆固醇、鞘磷脂等。
很多细胞都含有脂肪,游离状态的脂肪呈小滴状悬浮于细胞质内,比较显著的如肝细胞。
脂肪小滴可以集合,将细胞质及细胞核挤到一旁,如脂肪细胞。
脂类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苯、乙醚、氯仿。
因此脂肪标本的制作,需要不含酒精或不能溶脂的液体固定。
一般常用甲醛类固定剂。
其染色方法有脂溶性染料显示法、化学显示法和特异染色法等。
脂溶性染料显示法即采用苏丹染料中的苏丹Ⅲ、苏丹Ⅳ或苏丹黑等溶于脂类使脂类显色的原理显示脂类,使用时,注意选择溶剂,要求既要溶解苏丹染料,又不溶掉脂肪。
其染色方法有脂溶性染料显示法、化学显示法和特异染色法等。
脂溶性染料显示法即采用苏丹染料中的苏丹Ⅲ、苏丹Ⅳ或苏丹黑等溶于脂类使脂类显色的原理显示脂类,使用时,注意选择溶剂,要求既要溶解苏丹染料,又不溶掉脂肪。
苏丹Ⅲ的70%酒精饱和液或丙酮和70%酒精等量饱和液,可将脂肪染为橙红色。
用锇酸固定的脂肪不溶于无水乙醇、二甲苯等类似的液体,可用于石蜡切片。
脂肪标本一般不用石蜡切片或火胶棉包埋,而用如下方法。
冰冻切片,明胶包埋冰冻切片,铺片法。
脂肪细胞主要是贮存脂肪,而脂肪组织主要是由脂肪细胞组成,从而贮存能量。
主要由两种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它们是由两种不同的脂肪细胞组成,在小鼠的肠系膜中主要是WAT。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脂类细胞化学--苏丹III染色法【实验题目】脂类细胞化学--苏丹III染色法【实验目的】1. 了解脂肪染色的原理、掌握脂类标本制片;2. 学习用苏丹III染色法进行脂肪细胞的染色技术;3. 学会用断头法处理小白鼠以及小白鼠的解剖方法。
【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苏丹Ⅲ染液、70%乙醇溶液、甲醛钙2. 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镊子,剪刀,解剖盘3. 材料:小白鼠【实验原理】脂类包括的范围很广,有单纯脂、复合脂、衍生脂等。
脂肪依其性质可分为中性脂肪、脂肪酸、胆固醇、鞘磷脂以及其他类脂质。
脂肪是体内储存能量和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
很多细胞都含有脂肪,游离状态的脂肪呈小滴状悬浮于细胞质内,比较显著的如肝细胞。
脂肪小滴可以集合,将细胞质及细胞核挤到一旁,如脂肪细胞。
脂肪与类脂类和蛋白质结合时,往往不易显出,但用重铬酸钾、升汞、硝酸钴或硝酸铀氧化组织块或切片,可以显现出脂肪和类脂类。
脂类不溶于水,易溶于浓乙醇、苯、氯仿和乙醚等,因此脂类标本的制作,需用不含酒精或不能溶脂的液体固定,一般常用甲醛类固定剂。
脂溶性染料显示法利用苏丹染料中的苏丹III、苏丹IV、苏丹黑或者苏丹红等溶于脂类,而使脂类显色的原理显示脂类,使用时,要注意选择溶剂,要求既要溶解苏丹染料,又不溶掉脂肪。
苏丹染料是偶氮染料,它对脂类的显示是一种简单的物理变化。
苏丹染料也是一种脂溶性染料,易溶于乙醇但更易溶于脂肪,所以当含有脂肪的标本与苏丹染料接触时,苏丹染料即脱离乙醇而溶于该含脂肪结构中而使其显色。
脂肪染料一般选用有机溶剂做溶剂,丙酮和乙醇对染料和脂肪都是很好的溶剂,这样可以染色大的脂肪积累块,但是小的脂肪滴会溶解。
60%异丙醇当溶剂,可以减轻脂类的溶解。
丙二醇或磷酸三乙酯不会溶解脂类物质,但是能溶解染料,是比较理想的溶剂。
用这些溶剂姓名 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 学号 同组者:科目 细胞生物学实验 实验题目 脂类细胞化学--苏丹III 染色法配的染料溶液要过滤以去掉沉淀,防止蒸发,因蒸发会引起染料在材料中积累。
小鼠脂肪细胞取材流程:
Protocol:
i. Sacrifice each mouse (C57BL/6J, 8–10 weeks old) by carbon dioxide asphyxiation.
Wipe with 70% ethanol and open abdominal area. Using sterilized forceps and
scissors, dissect perigonadal (epididymal in male and parametrial in female) and/or
subcutaneous inguinal fat pads and place into 6 cm petri dishes containing HBSS. We
advise proceeding immediately to digestion of fat tissue on the day of harvest.
Chilling or freezing the tissue for storage purposes makes subsequent collagenase
digestion more difficult.
ii. Add an equal volume of collagenase solution (to weight of fat pads) into
autoclaved scintillation vials and warm to 37°C.
iii. Rinse fat pads in HBSS, dry with Kimwipes and place into collagenase solution.
iv. Finely mince the tissue with a sterilized scissor.
v. Shake vials (~100 rpm) in a 37°C water bath shaker for 30 to 60 min. Check digests
every 10 min and stop reaction when complete. The digestion efficiency varies with
speed and type of shakers and batch of collagenase used. You should see a white fat
layer separated and, when the vials settle, it floats on top of the solution.
vi. Transfer and filter the digested solution through a 250 μm nylon filter. Then filter
through a 100 μm cell strainer and transfer the filtrate into 15 ml or 50 ml centrifuge
tubes. Centrifuge at 400g for 5 min at room temperature.
vii. Carefully aspirate the floating layer containing mature adipocytes and aqueous
supernatants, leaving the pellet. This pellet is the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
viii. Resuspend the pellet with 10 ml HBSS. Centrifuge again at 400g for 5 min.
ix. Repeat the washing step three times.
x. If the pellet appears red, rupture the red blood cells by adding 10 ml erythrocyte
lysis buffer. Pipet up and down to resuspend the pellet. The solution should become
red. Leave for 5 mi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centrifuge for 5 min. Aspirate the
supernatant. (Optional)
xi. Resuspend the pellet in 10 ml Expansion DMEM media and plate onto Petri
dishes.
xii. Incubate at 37°C in a 5% CO2 incubator for 1 hour. The majority of
hematopoietic lineage cells such as monocytes/macrophages will attach to the Petri
dish at this stage.
xiii. Transfer non-adherent cells (containing ADS cell populations) to 10 cm regular
culture dishes and incubate at 37°C in a 5% CO2 incubator. We typically culture cells
isolated from 2 – 3 g fat in one 10 cm dish.
xiv. Change the media after 24 h. After that, feed cells every 3 d until cells reach
around 80% confluency. mADS cells should exhibit a large and flat fibroblastic
morphology.
Related reagents are being ordered:
1. Type I collagenase (Worthington Biochemical, cat. no. LS004196)
2. Falcon 100 μm cell strainers (BD, cat. no. 352360)
3. Adenosine (Sigma, cat. no. A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