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沧浪诗话》
- 格式:docx
- 大小:15.67 KB
- 文档页数:1
沧浪诗话,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本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严沧浪诗话原文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
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
诗道如是也。
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对于诗体的分类也有很多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进行详细的阐述。
严羽对于诗歌体裁的分类主要分为四种,包括骈文体、绝句体、律诗体和词体。
骈文体是指由两首或多首对仗的绝句组成的诗体形式,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绝句体是指由四句构成的诗体形式,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律诗体是指规定了音律和韵律的诗体形式,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词体是一种以曲调为基础的诗体形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还提及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诗体形式,如七绝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九言律诗等。
七绝体是指由四句组成的七言诗体形式,如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天寒色连江树,青枫叶下长亭路”。
五言律诗是指由八句组成的五言诗体形式,并且按照特定的音律和韵律进行构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七言律诗是指由八句组成的七言诗体形式,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九言律诗是指由八句组成的九言诗体形式,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主要包括骈文体、绝句体、律诗体和词体。
还有七绝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九言律诗等特殊的诗体形式。
这些分类对于理解和鉴赏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沧浪诗话《沧浪诗话》的宗旨就是总结晚唐以来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历史,揭示诗的本质特点,树立盛唐的榜样,以矫正宋诗末流之弊。
在这种写作动机指引下,严羽对诗的美学特征,以及为什么要倡导以盛唐为法,作出了精彩的论述。
一、从“别材别趣”到“妙悟”所谓“别材别趣”和“妙悟”,是严羽在《沧浪诗话》当中所揭示的诗歌的一个基本的特点,包括他的诗歌的创作和鉴赏特点。
严羽为什么要提倡诗歌的“别材别趣”,要揭示诗歌的“妙悟”特征?这是有着他的鲜明的针对性的。
严羽所处的南宋末年,宋诗的弊端已充分显露出来,当然一代自有一代之美,宋诗和唐诗相比有它的特点,比如它重视议论、重视说理,变得味同嚼蜡。
诗歌的美感作用一旦消失,自然也就无从实现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的功能。
当然,这种风气的形成与宋代整个社会思潮,特别是理学的兴盛有关。
理学讲究以理入诗,讲究在诗当中议论和做学问,所以宋诗和唐诗在这点上是明显的不同的。
严羽熟悉唐诗,他推崇唐诗的兴象风神,对宋诗的这种以议论才学作诗的特点是大为不满的。
所以,严羽在《沧浪诗话》的《诗辨》当中就说了这么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非常有针对性地指出:诗歌是另一种题材或者说作诗歌的才华不同于做学问,所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也就是说诗歌的才华和诗歌的体裁和读书做学问是两种方式,诗要讲兴象风神,而读书讲的是一种穷理尽性,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所以严羽顺便还说到“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是另一种、别一种趣味,和说理议论有所不同。
话说回来,严羽认为诗人并不是说不读书,但是读了书之后,不是说要把书的知识和理性原封不动地放到诗歌当中去,所以严羽就说到了“古人未尝不读书”,古人也不是不读书,也不是说不穷理,但是他们在作诗的时候“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在诗中不露痕迹。
严羽认为这是作诗的上品。
严羽接着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摘要宋代诗话种类繁多,作品丰富,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的精品,是宋代最系统、最优秀的诗话论著。
针对诗坛上“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学主张,严羽以盛唐诗为楷模,并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吟咏情性”、“妙悟说”和“兴趣说”,尖锐批判了苏、黄诗风、江西诗派、四灵及江湖诗派,同时也抨击了理学诗派,深入分析了诗歌的缘情本质、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诗成之后的审美境界,探讨了“什么是诗”、“如何学诗和作诗”的问题,把诗歌引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沧浪诗话;吟咏情性;妙悟说;兴趣说《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严羽的《沧浪诗话》以艺术论对抗工具论,以情感性纠正学理性,是一部优秀的诗学理论著作,从艺术形式方面为我们指出了什么样的诗歌是真正优秀的诗歌,并确立了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一、诗歌的本质:“吟咏情性”诗言志,这是从《诗经》就开始的传统,《沧浪诗话》的理论落脚点正在于此,使得严羽以极大的自信为诗正名。
《沧浪诗话》论说的诗歌审美特征,首先就是以情性美为其标志。
严羽认为,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是“吟咏情性”。
《沧浪诗话》开宗明义第一章《诗辨》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这段文字构成了严羽诗学观念的基础。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表明严羽对诗歌的认识很有辩证意味。
严羽认为诗歌与书、理无直接关联,但又不能因此而废学、废理,否则诗歌创作就无法达到极致。
严羽认为真正伟大的诗人是多读书,多穷理的,但在诗歌的创作中则将书与理消化尽,能够采用诗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实际上是接触到了诗歌通过形象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
严羽所说“诗者,吟咏情性也”也就是“吟咏情性”是诗歌的本质内容。
沧浪旧话赏析
《沧浪旧话》也叫《沧浪诗话》。
话诗话不等于诗学。
所谓诗话,是专指与诗歌及诗人相关的助闲谈类著作,它们一般多记事,少论评,即便有论评,占的比例也不大,较多的内容是关于诗人的逸闻、轶事,诗歌的分类、沿革、鉴赏,以及聊资闲谈的涉及诗歌的话语,宋代之后不少诗话类著作,甚至纯系前代诗话的汇编,不见或罕见编者的自家论评。
而诗学则属于研究诗歌的理论,从广义上理解,它也指文艺理论,这是由亚里士多德《诗学》一书延伸的概念。
不过,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部分的诗话类著作,其实是很富有诗学价值的,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问世于南宋时代的严羽《沧浪诗话》,是一部具有鲜明风格特色且极富诗学价值的诗话类著作。
全书包括五个部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这五个部分可谓有分有合:分者,各自独立,条分缕析,思辨清晰;合者,五个部分均统合于全书的总体诗学体系内,无不围绕作者的主体诗学观念展开论述。
书中,严羽旗帜鲜明地提出,学诗者须“以识为主”,这个“识”字,既包含认识,也包括见识、识力——对诗歌基本原理的认识、对诗歌技巧的见识、对诗歌价值的识力。
而要达到这个“识”,必须做到八个字:“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从严羽对这八个字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严羽推崇的是自汉魏晋以迄盛唐时代的诗歌创作,其中特别是盛唐(“以盛唐为法”)。
严羽这里所提出的对诗歌创作和评论的认识观,很值得诗歌创作者和批评者参考,他所倡导的,
是他认为的诗歌发展的正道,这包括了楚辞、古诗十九首、乐府诗、汉魏五言诗等在内的整个这一路的诗歌,其中既有楚辞,也同时包含了古诗十九首、乐府诗、汉魏五言诗,以及杜诗等作品,它们所反映表现的内容及其艺术风格,与《诗经》的一脉相承。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宋代是一个文学的繁华时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诗话家。
在这个时代,严羽的《沧浪诗话》(The Poetry of the River)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并被认为是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本文将就《沧浪诗话》为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以及严羽在诗话中体现的主题和思想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论述和探讨。
一是严羽的《沧浪诗话》成为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严羽将每首诗话的内容和风格细致地展示,以此来揭示宋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变化,如第三章的弦曲,以及第六章的庆生等。
他的作品受到宋代文学界的普遍赞誉,《沧浪诗话》被认为是宋代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二是严羽在诗话中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理念,揭示出宋代文化中崇尚古典文化和尊重自然的思想主张,如轻重荣辱的礼教,尊重古典的传统思想和道德标准,以及要求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同时,严羽在诗话中通过新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元素,如第三章的弦曲,第九章的洞庭湖,第十八章的哥舒等,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凝练性和情感张力。
三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使用的文体。
《沧浪诗话》使用了古典抒情诗体,结合了宋代文学中的“言情”,如第十二章的“阳关三叠”,第十五章的“鹊桥仙”等等,以及严羽的辞藻。
严羽的诗句沉着、清新,由于精致的表达,使人们感受到宋代文化的高雅之美,和抒情的内心世界。
四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理论认识。
严羽在诗话中认为,诗是一种伟大的艺术,不仅能表达荣辱苦乐,而且还能表达文学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具有更深层次的内容。
同时,严羽认为诗也是一种修养,能够帮助人们实践道德准则,以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
《沧浪诗话》是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严羽在这部著作中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理念,以及用了新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元素,而且还有严羽在诗话中的理论认识,这些内容都使《沧浪诗话》成为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沧浪诗话》诗歌理论初探《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其诗歌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沧浪诗话》中选取几篇文章进行分析,以探讨其诗歌理论的初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诗品》一文,这篇文章主要在讲述诗歌创作的品质和标准。
文章中提到了“神兴骏发”、“心如秋水”、“韵味深远”、“用词得体”等一系列要素。
其中,“神兴骏发”强调了诗人的灵感和创作能力,表现出诗歌的生命力和独特性,“心如秋水”则提出了诗人要具有清明淡泊的性格,以便于潜心写作。
在用词方面,要用简练精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词的音韵及字的形象要有深刻的认识。
其次,《诗论》一文则更加系统地阐述了诗歌的构成要素和技巧。
文章提到,诗歌是由“词、曲、意、光”四项要素构成的。
其中,“意”是诗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诗歌的思想、感情和意义,影响着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光”则强调了诗歌的形式感和视觉效果,要使得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在技巧方面,《诗论》则提出了一些实用的诗歌写作方法。
例如,“类形写实”的方法可以让诗歌形象生动,感官切实;“对景写情”的方法则更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感受和情感。
此外,文章中还提到了诗歌的语言技巧,如音韵运用、用典技巧、语言变化等,这些技巧的使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令人回味。
最后,《诗经杂谈》一文则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诗歌分析和欣赏角度。
文章通过对《诗经》中的几首诗歌进行分析,展示了它们的意义、文化背景和艺术手法,同时也提出了对于诗歌欣赏的一些要点,如要注重语言美、注意韵律的流派变异、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等等。
总的来说,《沧浪诗话》中的诗歌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诗品》中,强调了诗歌的灵感、情感和语言技巧等方面的要素;在《诗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诗歌构成、技巧和写作方法等;而在《诗经杂谈》中,则提供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诗歌分析和欣赏角度,为诗歌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从古至今,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人,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大概要算是唐代的严羽。
他的诗作被誉为“古典诗话中的绝唱”,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语言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歌具有辩证性、朴实实用的特点,其中以《沧浪诗话》最为出名。
那么,以《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为标题,从中探讨严羽的诗歌的得失辩正是什么呢?首先,严羽的诗作具有辩证性,他在《沧浪诗话》中把古典时期的意象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连在一起,使得诗歌变得更加实用性强。
他的抒情文学性与诗的理论观念相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而是借鉴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融汇贯通,将自然与人文关系抒发得淋漓尽致,深刻洞察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用以描写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节。
其次,严羽不仅在诗歌上得失有所辨正,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大有作为。
他以“精神开拓者”之称,利用其文学精湛的能力,把自己的精神写进诗歌中,赋予诗歌以灵动的艺术力量,使它变得更有活力和忧郁气息。
他的思想艺术理论也受到了众多艺术家和人们的肯定。
最后,严羽的诗作有得失之辨正,主要体现在其以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自身精神的方式赋予诗歌以新的生命。
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反映出一个把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博爱平等的社会,并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怀,这种对生命和人间景象的倾向也使《沧浪诗话》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综上所述,从严羽《沧浪诗话》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具有辩证性、朴实实用的特点,他在实际生活中也大有作为,并将自身的精神写进诗歌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反映出一个把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博爱平等的社会,最终使《沧浪诗话》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这正是严羽诗歌得失辨正。
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第一节方法论意义:以禅喻诗“以禅喻诗”,不是孤立的文论现象,而是有着广泛基础的。
宋代诗人、诗论家借参禅来谈诗的大有人在。
前面举过的吴可、龚相的《学诗诗》以及韩驹的《赠赵伯鱼》诗都是“以禅喻诗”的典型例子。
苏轼以参禅比拟对诗作审美鉴赏,“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
南宋赵蕃也有论诗绝句三首:“学诗浑似学参禅,识取初年与暮年。
巧匠曷能雕朽木,燎原宁复死灰燃。
”“学诗浑似学参禅,要保心传与耳传。
秋菊春兰宁易地,清风明月本同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束缚宁论句与联。
四海九州何历历,千秋万岁孰传传”。
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到“以禅喻诗”在宋代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论诗方法,这与当时士大夫们的禅悦之风是有密切联系的。
但是,一般的“以禅喻诗”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南宋严羽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并以明确的理论意识使用这种方法。
在《诗辨》篇中,严羽宣称“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
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作者在这里明确地提示出自己论诗的方法。
在《答吴景仙书》中,他又直接表明自己的论诗方法曰:“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可见,严羽是在高度自觉的前提下运用“以禅喻诗”的方法的。
之所以严羽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在于他有意识地借禅学范畴,以建立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
尽管在他借用禅的术语时发生了一些舛误,因而授人以口实,但他建构自己诗学体系的目的基本是实现了。
“以禅喻诗”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诗辨》篇中。
如第四节云: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
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
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曹洞下也。
……这段文字是集中在“以禅为诗”的,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显示出严羽在禅学修养上的粗疏。
《沧浪诗话》:几百字道尽唐诗和宋诗的优劣我们平常说诗词,首先想到的便是唐诗和宋词。
宋词誉满天下,但宋诗在人们眼中的存在感好像很低,平时讨论诗词,根本不会说到宋诗。
是宋诗不够优秀吗?自然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都是宋诗。
那为何宋诗会如此沉寂呢?这就要从唐诗和宋诗的根本风貌说起了。
唐代国力强盛,思想开放兼容并蓄,士人们普遍有着一种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
表现在诗中,有一种积极进取慷慨激昂的气象和风骨,诗在盛唐达到了顶峰。
极盛之后,到了宋代,就难以为继了,所以宋人必须开创一代新的诗风。
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挖掘,转而向古人书中搜求字句,表现一种平淡的理趣。
然而这一点,正是《沧浪诗话》所批评的重点。
《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的诗学理论著作,他在书中对“盛唐之音”大加赞扬,针对苏轼和黄庭坚的江西诗派等宋诗的流弊,作出了深刻而准确的批评。
他极力反对宋人作诗引用古书和表现理趣,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诗原本的趣味。
他在书中说到: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意思就是:诗有其他的材料,与书本典故无关;诗有另外一种趣味,与说理无关。
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作诗有个固定格式,就是主张诗中所用的字词,每一个都有来历,也就是说,所有的词句,要能在古人书中找到出处。
同时还喜欢运用典故,典故就是化用或者直接借用古人的话,其实也是在翻古人书。
这样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其实只要多读书,每个人都能轻松作诗。
因为唐诗已经把格律完善了,格式和套路都是现成的。
再照着黄庭坚江西诗派的法子,把古人书中的词句变换一下,依葫芦画瓢填进去即可。
黄庭坚的这个方法,使得很多新手快速入门,影响了半个宋朝。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写出来的诗无意义,但也并非完全如此。
因为这样作诗,诗人是把符合自己主观想法的古书串起来,是有统一的思想的。
同时因为词句都源自古人书,乍看之下会显得学识渊博,读书不多可能会看不懂,所以得到很多人的拥护。
沧浪诗话诗辩一、引言诗是一种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展现思想,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沧浪诗话诗辩是对诗歌的探讨与研究,旨在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与创作技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沧浪诗话诗辩的意义、影响以及对诗歌创作的启发。
二、沧浪诗话的起源和发展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起源于宋代,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人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沧浪亭为主要活动场所,文人们在这里互相讨论诗歌的创作理念、技巧以及鉴赏标准,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学交流氛围。
三、沧浪诗话的意义和影响1. 促进诗歌的繁荣发展沧浪诗话作为一种诗歌研究与交流的方式,为诗歌的创作与鉴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沧浪亭中,文人们可以交流心得、分享经验,互相启发,这种交流为诗歌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 增进文人的友谊和合作沧浪诗话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交流,更是一种增进文人之间友谊和合作的机会。
在这里,文人们可以交流彼此的创作心得,相互借鉴,甚至合作创作。
这种友谊和合作不仅对个体的成长有益,也对整个文学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丰富诗歌的内涵与形式沧浪诗话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引发文人们对诗歌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他们通过互相评述、辩论,挖掘诗歌的内涵,拓展诗歌的形式,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创作的探索和尝试不仅为文学史增添了新的色彩,也对后世的诗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沧浪诗话对诗歌创作的启发1. 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技巧沧浪诗话的讨论与交流为诗人们提供了一个借鉴他人经验和技巧的机会。
在这里,可以学习到其他诗人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借鉴他们的经验,使自己的创作更加成熟。
2. 激发思维的灵感和创造力沧浪诗话的辩论与讨论,常常能激发人的思维灵感和创造力。
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中,诗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并通过与他人的辩论来完善和深化自己的思考。
这种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常常能激发人们的灵感,使创作更加出色。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严羽是西晋重要的文学家,其著作《沧浪诗话》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塑造了西晋时期独特的文学文化,对当时的思想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就围绕“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这一主题,展开一番探讨。
首先,从诗歌得失的角度来看,严羽的诗中以积极的思想意义和深厚的情感印象强烈地影响了西晋的思想和文化发展。
他的民歌如《沧浪之歌》、《太平道》等,其中表达出一种社会问题处理的积极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前进和实现梦想的方向。
此外,严羽充分把握了西晋时期的审美情趣,用充满忧郁情怀的诗句勾勒出那时才有的复杂而精致的情愫,让诗歌成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
然而,从当时的视角看,有人认为严羽的诗歌太多叙述,缺乏深度思考,过于追求表达效果而牺牲了诗的内容。
在西晋时期,出现了诸多知识分子提出的“新诗”派,着重以激情和理性把握诗歌的主题,这也导致了在审美角度上与前人诗歌之间出现了鲜明对比。
但无论如何,严羽的诗史地位不容置疑,他的诗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西晋文学文化的发展。
他的诗歌以其丰富的表达和抒情方式,让人们得以体验当时的对情感的把握,从而更有助于当时的文化传承。
此外,严羽的诗歌还可以说明出当时的文学发展趋势。
他的诗歌将抽象的艺术和普遍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利用文学的手段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西晋文学文化的发展。
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反映出当时文学文化的特点,更是对当时思想发展的进一步推导。
总之,从审美角度看,严羽的诗歌得失均存在,其深刻的理解力和抒情能力让他的诗歌更贴近当时的文学文化。
他利用诗歌来反映当时的思想发展,使文学文化有所发展,这也使他的诗歌在西晋时期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
因此,值得我们以严羽的诗歌为历史见证,对当时的文学文化进行反思与思考,从中吸取今日的文学智慧与力量。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诗评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二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三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
四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
五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六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
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
七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
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道鬼窟中。
八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九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於理;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十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十一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
十二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晋人舍陶渊明、阮籍嗣宗外,惟左太冲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
十三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
十四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十五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
十六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
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
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
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十七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十八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
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
刘沧、吕温亦胜诸人。
李濒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
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
薛逄最浅俗。
十九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二十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藉、王建之乐府,吾所深取耳。
《沧浪诗话》研究资料综述引言:《沧浪诗话》是宋代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自其问世以来,便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与批评。
历代学者主要围绕《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妙悟说”、“兴趣说”等诗歌理论进行讨论和研究。
《沧浪诗话》的研究资料数量较多,成果丰硕,理论观点较为成熟。
近年来,虽然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但亦有学者以新方法研究《沧浪诗话》,其中不乏一些可供借鉴的新视角和新观点。
一、“以禅喻诗”理论研究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自己在《诗辩》中“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明确提出了自己在《沧浪诗话》中使用了“以禅喻诗”的方法,来论述他的诗歌主张。
严羽在《沧浪诗话》这样的诗歌理论中有援禅入诗之嫌,这不符合儒家温柔敦厚之义,所谓“诗教自尼父论定,何缘坠入佛事”。
因此,后世文人学者,围绕严羽的诗禅说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郭绍虞在《沧浪诗话校释》中从多个方面解释了严羽的诗禅说,他一方面说明了诗禅之说不起于沧浪,而是受到了当时的时代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更说明了诗禅说可能引起的种种歧解。
他认为许多学者反对严羽:“援禅入诗”的行为,是后人对于严羽的诗禅说的误会,不是严羽的原意:“其实沧浪只是以禅喻诗,而诸家则是以禅衡诗。
”[1]郭绍虞还指出严羽的诗禅说,有以禅论诗与以禅喻诗二义。
“以禅论诗,是就禅理与诗理相通之点而言的。
以禅喻诗,是就禅法与诗法相类之点而比拟的。
”[2]南宋处于中国禅道发展到烂熟阶段的后期,文人士大夫学禅、说禅蔚然成风,援禅入诗,以禅论诗,以禅喻诗,成为风起云涌的诗坛时尚。
黄庭坚、吕本中、范温、韩驹、吴可、曾几、龚相、赵蕃等等都曾以禅论诗或以禅喻诗,道儒佛三学兼修的苏轼更是结合古典道学“虚静”观和佛学“空”观,提出了著名的“空静”说。
王妍卓在《严羽〈沧浪诗话〉及其体悟性诗学》[4]中指出“严羽以禅喻诗的目的并非以禅入诗,《沧浪诗话》也并非意在宣扬禅学。
严羽标举盛唐,以李白、杜甫为代表也可作为一个旁证。
浅议《沧浪诗话》之“以禅喻诗”
2013级汉语言文学4班颜小琼 2013020406《沧浪诗话•诗辩》称:“论诗如论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一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之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书信《与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亦称:“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可见,严羽最得意的论诗方法即“以禅喻诗”,正是从以禅喻诗入手,严羽为了纠正宋代诗坛流弊,竖立盛唐榜样,在诗话著作中“以禅喻诗”,也讲究“单刀直入”。
那么,为何严羽会提出“以禅喻诗”的论诗方法呢?
纵所周知,宋代是儒道佛三教并存,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就苏轼而言,苏轼一生博览群书,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杂取各家,并将三家的相通之处融于一身,各有所用,故思想性格宏博开放,灵活通脱。
宋代儒道佛三教并存的状况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因此,在当时时代背景的熏陶下,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把佛教理论和诗歌融为一体。
这其中宋代的理趣就是最好的论证。
例如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中写道: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诗之理趣在于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由此可知,禅与诗在宋代本就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参禅重在领悟、顿悟,《沧浪诗话·诗辩》也说诗道亦在于妙悟,学诗和参禅一样,首先必须把握其“真谛”,透彻之悟既要“自上一路,直接根源,单刀直入”,也即所谓的“昔人求道敲骨取髓”,从紧要处下手,学诗也是一样,首先要把握、体味诗的最根本特征。
这说明了禅悟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以禅喻诗”的高明之处便在于汲取了禅悟的精髓,强调了悟是一种直觉,全面辩证的思维方法,避免了江西诗派的偏颇,严羽认为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便是兴趣,而不是江西诗派的词韵,并进一步明确了正确的悟诗方法,使“以禅喻诗”成为宋代诗论的代表性观点。
“以禅喻诗”是佛禅思想影响下的一种独到的诗学批评方法,是宋代诗学理论话语缺乏更新机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人以禅论诗的时代风尚所致。
不过,虽然严羽的“以禅喻诗”包含了他自己对诗歌艺术的丰富独到体会,仍然难免有所内在缺陷,严羽夸大了“以禅喻诗”的功能,以为只要借助了禅就能真正把诗说得透彻明白,但以禅喻诗将它引用至诗歌的创作和鉴赏理论中来,对中国的诗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