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人心脾的紫砂陶刻书法
- 格式:pdf
- 大小:432.28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紫砂壶书法的气韵美戚永平【摘要】紫砂陶刻书法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如何精擅书法、倾心于紫砂铭刻,方法之多,无论是正、草、篆、隶、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各种书体,都应达到艺术装饰气韵美的最高境界.设计时既不能装饰过度,又得充分表达内涵意韵,从而起到画龙点睛、增强陶刻书法艺术感染力的作用.【期刊名称】《陶瓷》【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1页(P39)【关键词】紫砂壶;陶刻;书法;气韵美【作者】戚永平【作者单位】逸心阁江苏宜兴2142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72宜兴紫砂陶历史悠久,中外驰名,博大精深,以千姿百态的壶艺造型,丰富多彩的泥色,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闻名于世。
陶刻作为一门装饰艺术伴随紫砂陶的发展大放异彩。
紫砂陶刻是紫砂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以刀代笔,以刻代绘,融诗、书、画刻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陶刻基本表现手法分为:清刻、砂地刻、看色刻、阳刻、空刻等。
精细的作品,用斜刀刻法能刻出挺秀的精神,普通陶刻品种则用平刀法,在陶坯上直接下刀,这就所谓“单刀石刻”,俗称“空刀法”。
以刀代笔,清刻用刀大都要不脱秀气,刀法要深,但细微的部分则应浅刻,挺秀的线条用刀刻得圆润而具有灵秀。
欣赏一幅陶刻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气势,韵味。
优秀的陶刻作品给人第一印象是气象万千,令人神往。
陶刻行草书则参差错落,疏密相间,大小相称,虚实相映,抑扬顿挫,其韵律之美,犹如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摄入魂魄,其姿态虽俯仰揖让,左右倾侧,但字字相属,一气呵成,整幅作品上下提携,痛痒相关,形成有机整体,望之似满壶烟霞。
这种气韵因用刀得势得力,熟中生巧,情真意切,故能淋漓酣畅,妙趣横生,令人看了后心胸豁达,趣味无穷,这样的艺术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没有单纯技能的卖弄,没有涂脂抹粉的化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从“返璞归真”中表现陶刻作者深厚的功力和修养,是一种高层次的美。
反之,若刻写时心有疑虑,下笔迟钝,用笔生疏,或东堆西砌,生搬硬套,或扭捏作态,卖弄风情,由此而成的所谓章法,因刀势不连,点画生疏,或连绵失势,忘却控制,此皆情气不足,韵味缺乏,有哗众取宠之意,无情意挚诚之实,作品也就无艺术魅力可言。
紫砂“周圆壶”陶刻的诗情画意作者:徐群新来源:《江苏陶瓷》2014年第02期摘要陶刻,是紫砂艺术中主要的装饰表现手法,是集书法、绘画、金石、文学修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又是紫砂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晚时期,芝亭制的这把紫砂“周圆壶”,其陶刻艺术充满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给后世人留下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关键词陶刻;紫砂壶;周圆壶宜兴紫砂壶器其艺术之美、形制之多、装饰手法之巧妙、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比拟的。
山川奇石的花纹、烟云的萦绕等常给人以偶尔一得的启发,这种启发不经意地投射到了陶艺家的思维中,经过陶艺家的过滤、深思,利用陶刻、绘画等技艺,最终找到自然风物与茗壶佳器的结合点。
以清晚期芝亭制作的这把紫砂“周圆壶”为例(见图1),它给人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壶器上如“小桥流水”般的优美线条和诗意般的陶刻艺术。
1 紫砂“周圆壶”的造型艺术自然风物与紫砂陶刻的结合,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天然而成的。
这个“结合点”一定要遵循“适度”的原则。
所谓的“适度”,是指每把紫砂壶的陶刻不是随随便便模拟人物或景物,而是需要依据壶的题旨进行裁度,陶刻的内容要能体现或突出壶的主题。
“周圆壶”采用了小桥、流水两种自然景物表达了“随性生活”的主题,除了壶身有以金文铭刻的“十有六年使用”之外,似乎并无其它的装饰。
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壶钮若小桥的模样,而壶身是扁圆柱的艺术变形,肩面与下足均作弧形波浪状,颇有“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意境美。
这样的形体与自然风物的巧妙结合竟然浑然不觉,这种物化手法和中国传统艺术中讲究“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紫砂“周圆壶”平口嵌盖、直流管状,壶把为圆筒形折把,把的上端与壶体上端相接,把的下端也紧挨着壶体的下端。
这样看来,紫砂“周圆壶”的整体造型新颖简洁,没有过分强调技巧。
而壶身陶刻的金文“十有六年使用”,其线条挺拔,具有天然之素美。
2 陶刻表达的诗意——随性生活陶艺家为了体现一把紫砂壶的主题,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构思。
论紫砂壶“山林清幽”的陶刻设计和人文内涵作者:李志鑫来源:《江苏陶瓷》2021年第03期摘要宜興的紫砂艺人在千百年的紫砂传承中,把紫砂技艺演绎成为了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同时集合了书法、绘画、篆刻等等的手法,使得一件原本简单的实用器,逐渐演变成为了精神层面的寄托,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共鸣,用紫砂壶喝茶品茗,在长时间的把玩摩挲之中修身养性,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审美。
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山林清幽”,充分地利用了紫砂良好的陶刻载体性质,把我们耳熟能详的古文《兰亭集序》之中的内容抽象概括成为绘画和书法的形式,呈现在古香古色的紫砂壶上面,彰显出作者对于古人的追慕和向往之情,也在陶刻的设计和表达之中,把自己对于紫砂艺术的理解和其中浓郁的人文氛围展示给我们广大的壶友们。
关键词紫砂壶;山林清幽;陶刻设计;人文内涵在宜兴丁蜀镇藏着一条“龙”,那就是具有600多年的前墅古龙窑,在今天依然窑火不熄,在土与火的交融中,一件件精美的紫砂艺术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令人啧啧称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宜兴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紫砂原矿,这种看起来灰头土脸、毫不起眼的泥土,却赢得了“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美誉,宜兴的紫砂艺人在千百年的传承之中,把紫砂技艺演绎成为了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同时集合了书法、绘画、篆刻等等的技法,使得一件原本简单的实用器逐渐演变成为了精神层面的寄托和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共鸣,用紫砂壶喝茶品茗,在长时间的把玩摩挲之中修身养性,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审美。
1 紫砂壶“山林清幽”的陶刻设计紫砂作品“山林清幽”(见图1)采用了比较传统的紫砂器型,重点是要突出壶身的陶刻装饰设计,把我们古人对于山水自然的眷恋和寄情于景的境界呈现出来。
此壶壶身宛如柱础,整体看起来端庄稳重,大片的曲形壶面也为陶刻的装饰提供了完美的载体;壶嘴弯流婉约隽永,如同江南的雨一般缠绵;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则是圈卷自然、端握舒适;壶盖嵌入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上面点缀的桥型壶钮突出了江南小桥流水的特点,同时拿捏又非常的称手,和整体搭配得非常和谐。
紫砂陶刻之书法艺术
顾跃鸣
【期刊名称】《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书法艺术与紫砂壶特殊材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美。
本文针对书法艺术的形式与特征,对书法艺术装饰紫砂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寻找紫砂壶在书法运用上的规律,以便更好地认识紫砂壶装饰中书法的装饰美。
【总页数】1页(P142-142)
【作者】顾跃鸣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214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7
【相关文献】
1.紫砂陶刻之书法艺术 [J], 顾跃鸣
2.紫砂陶刻与山水画的结合——从“山水提梁壶”谈紫砂陶刻的艺术内涵 [J], 徐赟
3.浅谈紫砂陶刻的书法艺术 [J], 郑存琳
4.紫砂陶刻,紫砂作品的语言艺术——以紫砂陶刻作品"六方花盆"为例 [J], 周豪
5.浅析紫砂陶刻的美学维度——以紫砂陶刻作品"正气千秋瓶"为例 [J], 殷悦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紫砂对瓶“四方祥瑞”的陶刻艺术和文人情怀作者:王福君来源:《江苏陶瓷》2020年第03期摘要紫砂陈列赏瓶是众多紫砂器之中最为普遍的一種,这种既可以用来盛放书画卷轴,又可以陈列在客厅书房观赏的器物,以优雅的器型和精致的陶刻装饰博得了玩家的芳心,其中流露出来的传统文化和东方文明更是让人啧啧称赞、流连忘返。
紫砂对瓶作品“四方祥瑞”,就是充分利用了紫砂泥料可塑性强的特点,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设计语言来呈现风格的紫砂雅器,不仅仅器型充满了祥瑞之感,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体验,而且陶艺人用手中的刻刀,给我们勾勒出上面唯美画卷的同时,也把充盈其中的文人情怀徐徐道来。
关键词紫砂对瓶;四方祥瑞;陶刻艺术;文人情怀江南文脉自古以来就以一种清逸卓绝、润物无声的姿态影响着这里的人文风情。
从地形、地貌来看,江南地域多丘陵河流湖泊,让这里的文化和艺术多了些许的婉约和精致之气,尤其是在明代的时候,苏式园林和苏式家具引领了一时潮流,加上当时江南经济发达、贸易频繁,这种文化潮流和生活方式随着文人雅士的大力宣传和经济流通逐渐普及起来,至今仍然风采依旧,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国人的生产生活和精神追求。
同样在那一时期,紫砂艺术作为江南宜兴特有的陶瓷文化代表之一,在宜兴匠人巧夺天工的双手和人文底蕴深厚的素养滋养之下,形成了以紫砂壶、紫砂器、紫砂杂件等广受欢迎的紫砂工艺品,在给我们带来实用功能的同时,也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彰显出来。
我们最为熟悉的紫砂就是用来冲泡茶叶具有神奇功效的紫砂壶了。
正是因为紫砂具有独特的透气性和可塑性强的特点,所以常被制成各式各样的紫砂壶,用来泡茶饮茗、禅茶论道是最为合适不过了。
与此同时,许多的诸如雕塑、书法、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的文人雅士也加入了紫砂创作装饰的行列,运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把紫砂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拓展到了全新的高度,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丰富和提高了紫砂器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受到了许多的富有生活情趣和审美素养的朋友的喜爱和珍藏。
一壶
“一壶一咏——张铁林·韦陀紫砂刻壶书法艺术展”集紫砂壶、刻字、全形拓、书法为一体,分别集中了制壶名家、刻字名家、拓印名家和书法家的共同劳作和艺术创造,形式新颖、创意无限、联袂协作,为人们送上了一道既可观赏又可品味的艺术大餐。
此次展览是张铁林与韦陀的一次艺术携手。
一同的吟咏,虽为前人“心事”,但是又借古开今,其所表达的不仅是书者、刻者的情绪,更多的还有传统艺术自身所带有的优良秉赋和精神气质。
手艺的精湛,匠心的独运,书道的玄妙,生活中的美意,这一切,尽在这次展览中凸显。
翰墨因缘旧,壶中日月长。
希望有更多这样带有生命温度的展览走近百姓
┃ ┃
73张铁林开展仪式精雕细琢
张铁林向来宾介绍展品
┃ ┃ 。
任淦庭弟子简介一、王品荣王品荣(1940年4月—),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学会理事。
1956年10月,进紫砂工艺厂,拜任淦庭为师学习紫砂陶刻。
1964年调宜兴青瓷厂研究所从事创作设计。
1972年随南京艺术学院张道一教授学习陶瓷装饰。
1980年《玉叶茶具》由故宫博物馆收藏。
1984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进修。
1987年《飞红玉壶春》等二件紫砂作品入选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1990年作品《嵌银丝百寿开片挂盘》获全国艺术展评二等奖等。
同年,由于在紫砂陶刻领域的突出贡献,轻工业部予以表彰。
1992年调宜兴昌海仿古工艺陶瓷有限公司,任创作室负责人,从事紫砂创作。
1956年10月,王品荣与邵新和、张赦棠、朱蓉娟等一起,开始师从任淦庭先生学习紫砂陶刻。
王品荣姓名中有一“品”字,“岩”字的繁体字写作“喦”,由“品”和“山”组成,紫砂本来就是从黄龙山上岩石中开挖出来的,从事的又是紫砂陶刻,故任老给他取名“云岩”。
岩石上面是蓝天白云,意境较为开阔、辽远。
又因“品”“平”同音,故又署名“云平”,刻写也较为方便。
因为同年拜师的朱蓉娟,姓名中有“蓉”字,读音与王品荣的“荣”字完全相同,书写也较为相似。
所以二人都不用“云荣”或“云蓉”款。
再说,“云”字与“荣”和“蓉”连缀,也无意境。
文革期间,红色岁月,王品荣先生可能用过“红岩”款。
因为罗广斌、杨益言著的小说《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
小说成功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
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在文革时期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听藏友说他数年前见过“红岩”款紫砂作品。
本人没有见过,照推理王品荣应当用过。
说不定他还用过“红平”款,没见过此款作品,不敢妄下断语。
1968年12月28日,任淦庭先生去世,众徒弟的紫砂陶刻作品多署名“子云”“子红”“子芬”“子华”“子石”“子陶”“子波”“小秀”“小林”“小雨”等“小”“子”款,以示哀悼和怀念,王品荣此时可能用了“子平”“小萍”“小平”等款。
玩紫砂必知的陶刻名家快来看看你的壶有没有他们刻的2017-03-21 11:06自从文人与紫砂扯上关系后,陶刻便成为紫砂装饰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一些陶刻家将毕生的精力用在钻研陶刻技法上。
他们在紫砂壶上或书法、或绘画,用他们遒劲的笔力将原本毫无生命的紫砂壶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那一笔笔的线条如同跳动的生命线,使得紫砂更具艺术魅力。
行间有话“壶随字贵,字依壶传” ,有刻陶名家参与的紫砂壶比没有陶刻名家参与的紫砂壶价值高很多。
给大家整理了一份陶刻名家录,赶紧对照着你的壶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汪大心:明末宜兴陶刻名手,安徽休宁人。
字体兹,号古灵。
杜世伯:清咸丰、光绪年间(1851-1908年)紫砂陶刻高手,号蕸轩,原籍上海嘉定。
东溪: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宜兴紫砂陶刻高手,书刻别署东溪生,东溪渔隐。
《宜兴紫砂》认为:东溪者据云姓赵名松亭,同治、光绪年间人,精于陶刻。
据考赵松亭精于制壶,偶尔陶刻,当否东溪即赵松亭,待考。
赵松亭:字支泉,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最杰出的紫砂刻陶家,同时又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书画家。
赵松亭制并刻《汉君》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曼寿、曼公、别称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是著名书画家、金石家、篆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曼生壶”是他在溧阳任地方官时倾心于紫砂,他构思出样,请杨彭年等制壶,然后他和幕客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作壶铭,世称“曼生壶”。
吴汉文:清末明初宜兴紫砂陶刻高手,创办了吴德盛陶器行,用“金鼎商标”。
歧陶主人,岩如主人,室名松鹤轩。
陈懋[mào]]生、陈研卿、卢兰芳、沈瑞田:原为宜兴当地书画金石家,后专门从事紫砂陶刻艺术。
梅调鼎:清道光,字友竹,号郝翁。
吴月亭:竹溪,清道光时期著名陶刻家其中韩泰是民国时期紫砂陶刻高手,常用韩太、潜陶。
何心舟制、梅调鼎及徐三庚刻玉成窑三叉提梁壶陈少亭:羽林逸人,陈伯亭之子,任淦庭师兄,民国陶刻名家邵云如:北岩、北岩氏、岩如生,岩如主人,岩如逸人,筠儒,聚莲老人诸葛勋: 友石,卧龙,竹岩,云石谈泉明:泉石蒋永西:石生,岩如邵新和:云石戴国宝:号玉道人,玉屏道人,仿雪,铁画轩主人。
紫砂壶上的刻绘名句
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黄河曲》)
这句诗刻绘在壶身上,寓意人生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河,不断向前。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这句诗描绘了大漠和长河的壮阔景象,寓意茶人追求的旷达境界。
3.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李白《一斛珠》)
这句诗传达了朋友相聚时畅饮美酒,怀旧忆往的欢乐氛围,适合刻绘在茶友常用的壶上。
4. 我欲乘风归去,惟留残云住。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句诗写出了诗人放浪不羁的心境,寓意紫砂壶承载主人的自由情怀。
5.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佚名《木兰花》)
这句诗意蕴深长,寓意主人对于品茗的独有体悟,外人难以参透其中乐趣。
高高的悬崖绝壁,层层叠叠,气势恢宏,更加突出了景致的悠远意境,也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山水画意构图。
我在刻绘过程之中,采用了以刀代笔,以刀写意,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的技法,把中国山水画之古典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着以颜色不同,深浅不一的色泽组合,使之呈现出山灵水动、活灵活现的特点。
上面刻绘古诗一首:笔自纵横意自闲,写山随意似游山。
临溪知有高人住,林木萧疏屋数间。
字体飘逸,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意境悠远。
很好地概括出了整个画面的内容,笔触自然流畅,宛如在山林之间随意游走一般,有缓有急,虚实相映,似幻似真,趣味无穷,让人常常心生向往,期盼也能够觅得如此境地,如诗中所写。
通观这件紫砂赏瓶《笔自纵横意自闲》,器型经典大气,端庄稳重,。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书法紫砂陶刻———刀游字显,精妙绝伦陈显伦(广东省显林斋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20)摘要:当代书法陶刻艺术既不同于书法艺术,又不同于篆刻艺术。
本文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认为书法紫砂陶刻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追求,既追求书法艺术所具有的笔墨意蕴,又不是对于书法原帖的复刻,而是在理解书法的基础上,在紫砂上进行的转译和再创作。
书法紫砂陶刻艺术是书者和陶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
关键词:书法;紫砂;陶刻艺术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9-002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9.012一、引言近年来,众多的名家书法从宣纸走向紫砂,书法紫砂陶刻的运用十分普遍,大大提升了紫砂的人文意蕴。
目前在实践中出现的书法紫砂,有书法名家亲自陶刻,也有陶刻工艺师进行陶刻,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与此同时,书法陶刻相关理论研究却十分鲜见。
本文认为,书法陶刻艺术既不同于书法艺术,又不同于篆刻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技法体系。
书法陶刻艺术追求对于书法笔墨意蕴的高度还原,追求人文精神的表达,但是在紫砂壶泥坯这种独特的载体上展开创作。
和众多其它艺术门类一样,陶刻者首先要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熟悉创作材料的特性,同时必须全面深入理解书法艺术的特质,掌握丰富多变的刀法,才能在紫砂上进行恰当的转译和再创作。
二、历史追溯:文人介入紫砂紫砂陶刻,最初是指在紫砂壶坯初制完成后,进窑烧制之前,文人墨客按照壶体造型设计在紫砂壶体上添加诗、词、画、印等内容。
紫砂陶刻自明清开始盛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
一方面,儒、释、道文化逐渐融入了当时文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由于王朝统治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压制,文人无法彰显自身的价值追求,只能集体失语。
而紫砂壶既可以题写诗文,篆刻花鸟,成为文人自我表达的最佳载体。
自明清开始,文人和匠人开始联袂合作。
也谈紫砂陶刻书法的美学韵味谈丽君【摘要】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紫砂茶壶,壶身上的陶刻书法是最沁人心脾的.无论行书、篆刻,虽寥寥数笔却舒展流畅,为壶添上文人特有的书卷气息.纵览中国紫砂陶刻大家的传世墨迹,面对它们之所以心灵震撼、高山仰止,是因为其陶刻书法所蕴含的是他们的铮铮风骨、际遇人生.【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年(卷),期】2016(050)006【总页数】1页(P79)【关键词】陶刻书法;美学;个性【作者】谈丽君【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紫砂陶刻是一种情感和生命的形式,交流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语言作思想交流,通过艺术形象作心灵交流,也可以通过紫砂陶刻完成陶刻艺术家与制壶艺术家的相互交流,再次基础上完成与鉴赏者的心灵交流。
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紫砂茶壶,壶身上的陶刻书法是最沁人心脾的。
无论行书、篆刻,虽寥寥数笔却舒展流畅,为壶添上文人特有的书卷气息。
纵览中国紫砂陶刻大家的传世墨迹,面对它们之所以心灵震撼、高山仰止,是因为其陶刻书法所蕴含的是他们的铮铮风骨、际遇人生。
陶刻书法是倾注生命、贯通血脉,以真性情、大境界写下的生命之作,像一座座精神丰碑撞击着人的心扉,共鸣着心灵。
陶刻书法,无疑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生命写照。
那浓浓的“笔墨味”收放自如、匠心独运,方寸之间,巧妙设字。
一壶一世界,依器形变化而变化,充分调动起人的视觉,将平面书法呈现出多种角度的精致观赏,更将书法魅力与紫砂内涵相融合,释放出别样风韵,似一滴清水折射出大千万象。
质地、造型是紫砂壶存在的基础,是形象的根本。
它通过泥料的选择和各种线型的变化,点、线、面的组合,空间的虚实、体形的大小对比、轮廓的起伏、比例尺寸的和谐以及各种装饰,表现出具象、抽象、象征、隐喻等特定的式样,体现其形式美和意境美。
而装饰是为造型服务的,既不能画蛇添足,更不能喧宾夺主,其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装饰与造型的和谐统一。
紫砂陶刻艺术是紫砂壶艺装饰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装饰艺术,紫砂壶艺的陶刻装饰关键是铭文的内容,必须体现出合情合理的精到,才能使人们对器物的欣赏玩味无穷。
紫砂陶刻魅力董亚勤【摘要】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及其它刻绘。
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刻画。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1页(P65-65)【关键词】陶刻;装饰【作者】董亚勤【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宜兴2142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71紫砂陶崭露头角始于宋代,当时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宛陵集》中有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又云:“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诗中提到的“紫泥、砂罂”指的就是紫砂陶。
至元代,紫砂陶的成型、烧制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已开始在紫砂壶上镌刻铭文。
到清代嘉庆年间西泠八家的著名金石书画家陈鸿寿和制壶高手杨彭年的合作,有了紫砂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使金石篆刻、书画艺术与紫砂壶艺有机的结合,形成独具风骚的紫砂文化,为后来陶艺人的发展拓展了无限空间,因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陶刻人。
如,民间七艺人之首的陶刻家任滏庭。
他们的作品,融雕塑绘画、金石、文学于一身,刀法的娴熟、流畅,力道的遒劲和虚浮,虚实相生、浑厚端庄、古朴典雅、新颖别致,使人爱不释手。
紫砂装饰,大体分为紫砂陶刻,镶嵌技艺——嵌金银丝、嵌泥、泥绘、堆泥等两大类。
最常见的装饰,就是在紫砂的半成品上进行陶刻。
若是知名书画家在紫砂器具上提字作画后再请陶刻家依所题字画雕刻,将书画家的画风笔韵留在器具上,则更提高紫砂器皿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
镶嵌技艺常见的是嵌泥、泥绘和堆泥。
嵌泥——是将紫砂壶表面刻画出线条凹槽,嵌入不同色泥,再入窑烧制而成。
如:工艺大师何道洪制作的《饮水思源壶》,壶身黄色部分即嵌泥。
泥绘——是在素静的壶表上,用同色或不同角紫砂泥色勾勒出字画,再烧制而成。
堆泥——是用同色的紫砂泥做更立体的堆砌装饰。
如:高级工艺师毛国强制作的《双龙戏珠壶》,其艺术效果,达到外表与整体活泼的立体美感。
现代紫砂装饰:刻、镂、塑、贴、堆、描、嵌、泥绘、绞泥等手法呈现多样化,装饰种类多,各式装饰手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大向前推进一步,拓展了装饰艺术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