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中国农村糖尿病现状
- 格式:docx
- 大小:373.01 KB
- 文档页数:17
糖尿病的前生、今世和未来河南济钢医院糖尿病科岳继鹏(我的科普)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达9240万,糖尿病前期人数达1.48亿;中国20岁以上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15%。
可想而知,如果有10个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就是糖尿病。
对于大众百姓,糖尿病一词也由陌生逐渐逼近身边。
然而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危害,该怎样预防和治疗,不仅普通百姓不知,就连一些非专业医生也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在虚假医疗广告满天飞的当今,患者被骗的事时有发生,轻者破财,重者病情加重,令人痛惜。
那么糖尿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如此难以治愈,它的前生、今世是什么,未来又会发展到何方?糖尿病的前生在中国,对糖尿病的认识见于公元前5-4世纪的《黄帝内经》,当时描述该病为“尿闻之有水果气,尝之有甜味。
”由于病者常口渴难耐,故该病被称为“消渴症”。
遗憾的是至今几千年的发展,中医始终未能找到一味能使血糖下降的药物,有些在缓解口渴等症状方面稍有作用,但是由于部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错误的认为中药可以调理一切,又没有毒副作用,希望选用中药治疗,就使得一些人钻了空子,鼓吹吃了某种祖传药可以不打针、不吃药,并且随便吃、随便喝,血糖也能控制,或者在一些滋阴补肾的中药制剂中添加有强降糖作用的西药,但却宣称为纯中药制剂,以门槛并不高的保健品出现,经过媒体的宣传,说的神乎其神,蒙蔽患者,实在可恨。
有人说不对呀,“消渴丸”也是中成药,吃了怎么能降糖呢?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该药的说明书:10粒消渴丸中含2.5mg格列本脲(也就是优降糖—降糖西药的一种),可以说象这样负责任,能在说明书中标明所有成分的药企实在是不可多得。
在西方国家,对糖尿病的认识在1921年前也是模糊一片,那时人们只知道患了该病会口渴、多尿、多饮、易饿多食,体重越来越少,其尿甜如蜂蜜,最后死于皮包骨头。
1889年,德国的两位科学家在实验中切除了狗的胰腺,这条狗立即表现出所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从而确定糖尿病的发生与胰腺这一脏器有关,然而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并未能立即改变糖尿病患者的命运。
糖尿病调查报告糖尿病调查报告(一)糖尿病,俗称高血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具有世界范围内的高发率。
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患者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现状和相关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展示调查结果,并探讨糖尿病防控的措施。
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背景的居民,共计1000人。
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涵盖了糖尿病的风险因素、疾病认知、生活习惯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有关。
另外,调查发现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有关。
其次,饮食结构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大多数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偏好高糖食品和油炸食品,高盐摄入量也普遍存在。
同时,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不足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肥胖和高血糖的风险增加。
此外,研究还发现,久坐不动是导致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大部分受访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长时间坐着,缺乏足够的运动。
长时间的久坐不动不仅使得体重增加,还会减少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发病与年龄、性别、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紧密相关。
为了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流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糖尿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风险意识。
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制作宣传海报等形式,普及糖尿病的知识,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次,倡导健康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量。
人们应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适度控制摄入的热量,保证食物的均衡搭配。
此外,积极推动体育运动,减少久坐不动的时间。
人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运动量。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然而,与此同时,营养问题和慢性病问题日益突出,给国家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居民营养状况以及慢性病的现状,并提出改善措施。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
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普遍存在膳食不均衡问题。
研究发现,大部分中国人摄入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主食,而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不足。
此外,中国居民的膳食纤维摄入也偏低。
这种膳食结构的不均衡会导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进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
其次,慢性病在中国居民中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慢性病患者国家之一,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疾病的盛行率急剧增加。
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这些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居民的头号“健康杀手”,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
现代社会的高速节奏和工作压力使人们缺乏锻炼的时间和动力,加上油腻、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进一步加剧了慢性病的发病率。
此外,吸烟、酗酒和缺乏睡眠等不健康行为也是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针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加强公众的营养教育,提高居民对于健康饮食的认识和理解,鼓励摄入均衡、多样化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减少盐、糖和油脂的摄入。
其次,促进体育锻炼,鼓励人们增加日常的身体活动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应加强公共卫生意识,提倡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
政府在改善国民营养和减少慢性病方面也应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营养健康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控制食品安全和饮食环境的质量。
此外,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体系,提高慢性病的早期筛查率和诊治水平,加强医学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医护人员。
健康中国田野访谈报告《健康中国田野访谈报告》一、访谈目的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关注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田野访谈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农村地区的健康状况,探讨农村健康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二、访谈对象本次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包括农民、农村教师、医生、政府官员等。
三、访谈内容1.健康状况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
调查内容包括身体健康状况、患病情况、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
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存在较高的慢性疾病发病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同时,农村居民普遍缺乏科学的饮食结构和适度的体育锻炼。
2.健康问题原因分析通过访谈农村居民和相关专家,了解农村健康问题的原因。
分析发现,农村地区缺乏健康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是农村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3.解决方案探讨与农村教师和政府官员进行深入访谈,探讨解决农村健康问题的方案。
访谈结果显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改善农村环境等是解决农村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
四、访谈结果1.健康状况农村居民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慢性疾病发病率高。
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30%,糖尿病患病率为20%。
2.健康问题原因农村地区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健康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
农村居民对健康知识了解不足,缺乏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此外,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都相对不足。
农村环境中存在大量化肥农药残留和水源污染的问题,对居民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解决方案为解决农村健康问题,以下方案可供参考:(1)加强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教育网络,向农村居民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比例,确保农村居民能够及时就医。
(3)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控制化肥农药残留,保护农田和水源的健康。
中国慢性病调查结果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慢性病调查结果篇一:中国慢性病报告中国慢性病报告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
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慢性病成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持续上升中国人群慢性病死亡持续上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
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
从1991年到2000年,支气管肺癌、肝癌、乳腺癌、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交通伤害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肺癌等六种慢性病占了总死亡的35.76%。
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在近600万的慢性病死亡者中,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50万、肿瘤140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128万、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图3),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19.3%、34.0%、17.6%和1.2%。
2000年,中国肿瘤死亡病例140多万,其中肺癌30万、肝癌28万、胃癌26万、食管癌14万、白血病4万、乳腺癌2万。
200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近250万人,其中脑血管病139.5万、缺血性心脏病51.5万,高血压病23.7万。
1959年至20xx年的四十余年间,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1991年至20xx年的10年间,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7000多万。
高血压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高血压发展到后期,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患者往往死于脑血管病、冠心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疾病。
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其中18-59岁的劳动力人口中有1.1亿人患病。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前言................................................................................................................................................................................ 21 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 22 糖尿病的危害性 .................................................................................................................................................... 53 糖尿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自然病程 ............................................................................................ 84 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 ........................................................................................................................................ 105 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 126 肥胖病................................................................................................................................................................ 137 代谢综合征........................................................................................................................................................ 158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干预 ................................................................................................................. 179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 1910 糖尿病的管理和教育 .................................................................................................................................... 2111 糖尿病的治疗 ................................................................................................................................................ 2412 特殊情况下糖尿病的管理 ............................................................................................................................ 3113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防治 ............................................................................................................................ 3414 糖尿病慢性合并症与伴发病 ........................................................................................................................ 3715 糖尿病心理障碍及治疗 ................................................................................................................................ 5816 戒烟................................................................................................................................................................ 6117 糖尿病患者的旅游、婚姻、驾驶和就学、就业 ........................................................................................ 62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真实的中国农村糖尿病现状4310万。
这是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调查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时,统计出来的农村患病人数,患病率为8.2%。
家庭收入已不再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即使是低收入的人群,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明显增高。
那么,在这4310万人群中,他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如何?血糖控制怎样?每年的花费是多少?为此,记者走访了河北省涞源县银坊镇的多个乡村,在这个镇上,目前统计出来的糖尿病患者共有760人。
探访“糖尿病村”■文李文解朱俊平冀家媳妇死了。
这则消息一经传开,顿时在寂静偏僻的黑窑沟村掀起了轩然大波。
以致到了15年后的今天,村里的老人依然还记得她死前的样子:双眼失明,脚后跟烂了个洞,流着脓水,躺在床上不能动(卧床2年),皮包骨头,瘦骨嶙峋。
据后来抬棺材的人回忆:抬着她和没抬她的感觉一样。
村里人都知道,死之前,她患有糖尿病。
所以,整个黑窑沟村的人对糖尿病最早形成的印象就是:冀家媳妇那样,双眼失明,烂脚,卧病在床……去世之前,冀家的女儿也被诊断为糖尿病。
女儿坚持认为自己是在伺候母亲的过程中,被母亲传染的。
所以,她拒绝继续伺候母亲。
随后的几年里,冀家其他四个孩子,相继都被确诊为糖尿病。
与此同时,从黑窑沟嫁出去的王老太太也被确诊为糖尿病。
她生的两个儿子长大后,也患上了糖尿病……因患糖尿病人数较多,该村被人们戏谑为“糖尿病村”。
整个黑窑沟村,不管男女老少都知道“糖尿病”这个词。
然而,对于糖尿病如何预防和正规治疗,依然一片茫然。
待到本刊记者前去采访时,整个黑窑沟村已经安静得让人害怕,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几个60多岁的老人,守候着低矮而贫穷的房屋。
在老人的介绍下,记者走访了黑窑沟、西流水、司各庄、合婚台等多个乡村,试图通过这几个典型村庄来窥探当今整个农村糖尿病的防治现状。
农村糖尿病防治现状在整个银坊镇的山村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糖尿病。
然而,很难有几个人知道糖尿病应该怎么防或怎么治。
城市里的糖尿病教育已经如火如荼,很多患者都已经久病成医。
但这个山村里的糖尿病知识,荒凉得就像3月底的山头一样:漫山遍野的石头,人烟稀少,没有绿叶。
苍茫、荒凉而萧瑟。
“别人买什么药,我就买什么药”55岁的冀平最近浑身都难受。
在看到记者随身携带的血糖仪时,她兴奋地问:“这是什么治疗仪?”她坦言自己被确诊为糖尿病5年以来,从来没有自我监测过血糖,也没有正式去医院治疗过。
每当她觉得难受时,就吃几粒从保定市药房里买的20元一盒的“苦瓜黄金胶囊”,就这“药”,还是她从邻居那听来的。
当记者告诉她这药上过《糖尿病之友》的“曝光台”栏目时,她不解:“我邻居用的就是这药,血糖降下来了。
我看她有效(保健品里加西药,确实可以降糖,但由于成分和药量不明,对患者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笔者注),我也就买了。
”为了了解她的血糖控制情况,记者为她测了随机血糖,结果是28.1mmol/L。
她一脸委屈:“我正月里去医院测的时候才12点多呢(血糖达标状况是:空腹<7.0mmol/L,餐后<10.0mmol/L——笔者注)。
我以前还吃过胰激肽和格列健美片,那些药没用。
”她告诉记者,以前吃的这两种药无效,后来听到邻居介绍,才换成了“苦瓜黄金胶囊”,感觉降糖效果还不错。
由于她身边没有这两种药的说明书,记者无从判断药物的真实情况,只能告诉她以后用药一定要遵照医生的嘱咐,别自作主张买药,更别擅自换药。
然而,她依然用半信半疑的眼神看着我们。
她认为血糖之所以高,是因为药量吃得不够。
“今天回去要吃8片,以前只吃4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冀平一样糊涂用药的人大有人在。
很多老人都不会自己买药,而是让儿女在大城市买好了邮寄回来。
有些人还会向外人炫耀:“这是我闺女从北京买回来的药。
”然而,儿女们买药的根据也只是他们以前用的什么药,等药用完了,就去药房或者医院,一次花几百上千元“批发”一大堆药,然后寄回来。
很多老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什么药,更不知道是在哪里买的,更很少去医院咨询。
对于胰岛素的态度,大多数人都认为会上瘾,有依赖。
所以他们宁愿大把大把地吃药,即使血糖控制不好,也不愿打胰岛素。
“我宁愿不治,也不打胰岛素。
”一位50岁的女性糖尿病患者态度很坚决。
“不会血糖监测,不方便测,更舍不得测”自从儿子买回血糖仪后,梁爱老人就基本没用过。
因为自己根本不会测,教书的丈夫也不会。
前段时间全身“发烧”(从诊断书上记者得知,老人并非发烧,而是患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但老人至今也不知道这个疾病),“烧得肉和皮都红了,我感觉血管都在烧,我全身烧,烧得我睡不着。
我就是塑料人,怕晒!”在家人的极力劝说下,梁爱才去医院住了一段时间。
在医生的再三叮嘱下,回来后,她想起要测血糖,这才发现已经2年没用过血糖仪了。
于是让儿子又买回来一包试纸。
测过几次后,她感觉血糖控制得还不错。
然而,当她拿出血糖仪后,记者才发现,她用的试纸和血糖仪根本不是同一个品牌。
随后记者拿出随身携带的血糖仪为她测量,随机血糖高达29.0mmol/L。
这个结果让记者都怀疑血糖仪出了问题。
于是我们自己测了一次,血糖都正常;又给她丈夫也测了,结果为4.4mmol/L。
看到结果,梁爱老人顿时变得沉默寡言。
从她丈夫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他们自己不会测血糖,孩子都不在家里,整个村里都难找到几个年轻人。
去医院监测又不方便。
因为镇里医院只测尿糖,不测血糖(实际上现在也测血糖,但老人不知道),县里医院会测血糖,但离村里太远,农村老人一般没事不会往县城跑,而且测一次血糖要花5元钱,老人舍不得花那个“冤枉钱”。
“不吃我们的药,那你就去死吧……”冀玉是村里少有的愿意学习“糖尿病知识”的人。
她今年50岁,于2009年被诊断出糖尿病,母亲和哥哥也有糖尿病。
从交谈中可以发现,冀玉是村里对糖尿病有点认识的患者。
她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都是从电视上学到的,因为电视经常会有糖尿病知识讲课,讲课完了还有很多“好”产品推荐。
每当有这些糖尿病知识的时候,她就认真看,还将电视上“专家”推荐的“好”产品的联系电话全都抄上。
但她一直没打过这些电话,因为这些产品“都好贵,买不起”。
有一次,一个广告吸引了她,该广告宣称吃了某种神奇的药后,“3个月停药,6个月完全恢复”。
她犹豫了很久,终于拨通了这个电话。
得知一个疗程需要3000多元后,她犹豫了。
电话那头说“既然你是糖尿病患者,那我给你五折吧”。
权衡半天,她还是放弃了。
后来,那人又给她打电话,她还是没舍得买。
没想到对方狠狠抛出一句:“不吃我们的药,那你就去死吧!”“砰”的一声,挂断了电话。
据冀玉介绍,她之所以一直没下定决心买,一方面确实是因为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也缘于这几年村里上当受骗的事太多了。
以前,经常有一些号称是专家的人跑到农村来“义诊”,看完病后就推销大家买药,往往一买就是好几千元。
许多农民被骗后,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都提高了警惕。
“你们这一次来,说实在话,不是咱村里有人带你们来,我们也信不过。
”冀玉很爽快地告诉记者。
在吃完两大碗饭后,冀玉充满期待地问记者:“现在国外的药会不会比中国的好一些?有没有根治的药?”之所以期待这些,是因为她发现最近眼睛越来越不好使了,看电视时,经常一个人被看成两个人,有重影。
以前纳鞋底儿,一天一双,现在一天一个,每天比以前少挣了5元钱。
“活一年是一年吧”冀家媳妇死前的样子,被乡里坊间口口相传,最终成了后来许多糖尿病患者的阴影。
想起自己的糖尿病状况,对比冀家媳妇,梁爱老人一直无法释怀:“要坚持吃药,天天吃,大年初一都要吃,吃到死还要吃。
”看了一眼记者,她语气稍稍缓了一下:“哎,过一天是一天,活一年是一年吧!”说完这话,她两眼看着天花板,双手放在腿间,努力想使自己情绪平复下来。
但最终还是没有忍住,她跑到外面,擤了一下鼻涕。
除了自身的压力外,村里的糖尿病患者还要承受许多外来的压力。
53岁的张华在2008年被诊断为糖尿病。
丈夫一年到头在外打麻将,家务活动、儿女成家、抚养孙子孙女、治病花费等等所有的压力都在她身上。
她有时候特别想喝酒,但想到喝酒对血糖控制不好,最终还是忍住了。
如今,她不看电视,不打麻将。
她觉得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放羊,看到外面的风景,羊群撒欢,心情就特好。
现在回到家,看到小猫小狗时,心情也很舒畅。
她觉得对待糖尿病,就要像邻村72岁的婶婶一样,视力不好,耳朵也背,看不到不舒心的事,别人骂她几句也听不着。
每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这样糖尿病才容易好。
”有时候,村民还会思考一个问题:糖尿病到底会不会遗传?当记者告诉他们,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但并非绝对因素时,他们心理开始不安。
有些人把5岁的孙女叫过来,让我们帮忙监测血糖。
还有一些人想得更长远,他们要求记者在写稿时,别写真名,“怕被别人看到了,会被歧视,将来子孙不好成家。
”“咱老百姓……”整个村庄的人在叙述糖尿病时,最喜欢用“咱老百姓”开头,以凸显出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糖尿病的合理性,也为了区别他们与城市里的不同。
“咱老百姓哪懂得少吃多餐,俺们要下地干活,一干就是半天,没法回来做饭、吃饭。
”“咱老百姓顾不得那么多,既然糖尿病不传染,那爱咋咋的吧,活一天算一天。
”“咱老百姓不懂医,不懂药,没事不会去医院,只有身体扛不住了,很厉害了,才会去医院检查。
”“咱老百姓哪有那么讲究,不像城里人,吃一顿饭,还要计算多少量。
”“咱老百姓没钱,发烧感冒都不会去吃药,得了糖尿病,不可能坚持一辈子吃药。
有钱就多治点,没钱就少治点。
”“咱老百姓哪有什么业余活动?不忙的时候,也就是打麻将,我有时一打就是一天。
”“咱老百姓不会测血糖,你看,茧子都这么厚,针也扎不进去啊。
”……农村看病需要花多少钱天刚刚黑,68岁的梁永春就躺到了炕上,准备睡觉。
这一段时间以来,他每天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睡。
白天总犯困,但睡不着,晚上手脚冰凉,睡到天亮,感觉被子还没热。
(梁永春老人坐在炕上,北风呼啸,老人打着赤脚,一点都不觉得冷)这一切都是从2009年开始的。
那一年,他发现左手中指浮肿,初以为是干农活导致的,也就没放在心上。
待到后来破了,黑了,又流脓了,他以为是中毒,吃了点消炎药,还是没好。
这时候他喝水也多,还特喜欢吃甜东西。
有经验的人告诉他,莫不是得了糖尿病吧?一听到这话,他立即去了保定检查。
结果果然是糖尿病。
由于血糖太高,而且左手中指已经溃烂,医院最终给他用上了胰岛素泵,在将血糖完全控制住后,才给他动了手术,截掉了中指。
一共花了15000多元,由于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5000元。
出院时,医生叮嘱他:别吃饱,甜的、肥肉、土豆、粉条等等都不能吃太多。
这让梁永春十分懊恼,这些都是以前特别喜欢吃的。
“更绝的是,连粥也不让喝,这样的话,老爷子还能吃啥?”女婿对这些规矩也十分不解,为岳父打抱不平。
但糖尿病没有容他懊恼许久。
很快,他的脚又出现了溃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