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题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导言)1、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当代中国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的重大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路径和目标任务的重大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重大问题。
3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制国家建设进入性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一讲)中国仍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个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们还没有资格和发达国家一起在富人俱乐部里喝咖啡。
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我们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第二讲)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分配制度的理论;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7、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理论;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四、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二讲)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继续坚持“引进来”方针;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3、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几个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作者:刘一江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0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论断,讲话始终贯穿着这一主题主线:阐明十九大的召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概括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以“四个伟大”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主题[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7)10-0007-03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全面洞察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当代中国现实,深刻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论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讲话始终贯穿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提出和确立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思想和重大论断,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三个事关”“五个什么”:阐明十九大的召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对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国内国际十分关注,社会各界倍加期待。
总书记用“三个事关”“五个什么”阐述十九大召开的重大意义,回应人们的关切。
指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设置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设置调整的必要性1、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进行适当调整2、从2005年开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作了调整,新的教学内容与现行研究生阶段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复。
构建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的、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必要性3、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进行了改革,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调整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内容的新要求三、课程设置调整的原则1、课程的导向性——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2、课程的层次性——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形成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内容相衔接、层次有区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3、课程的实效性——紧密联系研究生思想实际和学校教学实际,合理设置和安排有关课四、“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思路1、以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为背景2、“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1)“把握重点、专题深入” 方式:把握重点问题,有选择地讲授每一讲中主要内容和突出问题(2)“问题切入,专题结合” 方式:从一定问题切入,把不同讲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组合成不同的教学模块,以适合有不同理论需要的研究生选择(3)“逐次递进,专题拓展” 方式:由“概述”的相关内容切入,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深化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获得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真谛(4)“问题发掘,专题融汇”方式:明确问题,从对问题的分析中导出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和视角,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知与行融汇一体,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5)“整体为先,专题为主”:首先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整体问题,“分专题” 才能有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才能有深邃的理论支撑、才能有深广的实践依托,对“导论”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的透彻理解和把握,是“分专题” 的基本前提3、与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衔接, 实现螺旋式上升状态的“步步高”4、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五、“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导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4、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2、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3、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3、中国的经济发展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3、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2、保障和改善民生3、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4、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概述2、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3、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1、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2、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的历史性变化3、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4、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导论教学基本要求✧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主题。
谈深入理解十八大主题(二)历史篇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大会的主题,都体现了党的事业的继往开来和承前启后,反映了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期间,我们党在十八大之前召开过从十二大到十七大6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了6个大会报告。
为了深入理解十八大的主题,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6次大会的主题和报告的新意。
1、十二大报告所讲的“大会的使命”,就是“大会的主题”,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二大报告中没有明确地讲“大会的主题”这个表述,用的是“大会的使命”。
报告指出:“这次代表大会的使命,就是要通过对过去六年历史性胜利的总结,为进一步肃清十年内乱所遗留的消极后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报告所讲的“大会的使命”即“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就是报告的主题,只不过是用词不同而已。
十二大报告的特点和新意主要体现在:一是以7个方面的标志阐述了我们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二是阐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三是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从1981年到上个世纪末,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总目标;四是提出了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将此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五是提出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并将此确定为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六是提出了努力把党建设成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对党的建设从健全民主集中制,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加强党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工作、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使党风根本好转等方面做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
2、十三大报告中使用的“大会的中心任务”的表述,实际上就是“大会的主题”,提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十三大报告指出:“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
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
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
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
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才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矗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一,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在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情况下,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认识国情、认识世界,对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尤为重要。
第二,扎扎实实把共同理想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为树立共同理想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三,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键。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丁辉理想就是旗帜,理想就是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全体人民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美好前景的向往,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伟大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中国人民选择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产物。
不了解近代以来我们伟大祖国风雨如晦、刻骨铭心的磨难史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感天动地、彪炳史册的奋斗史,就不可能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在当代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以外,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能够解决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问题,能够成为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除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外,没有任何一条道路能够使中国人民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道路,能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
进而,就不可能真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任何科学的理想都是在对现实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基础上产生的。
而要“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归功于马克思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作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两大发现。
在当代中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该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现实出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任何理想的实现都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也是一场现实的运动。
实践,是实现这一共同理想的唯一途径。
不干,任何理想都不可能实现。
“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个人奋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深入理解把握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作者:陈曙光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17年第9期文陈曙光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主题是灵魂,是旗帜。
深入理解把握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封建王朝统治的历史终结了,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并没有结束;大清国倒下了,但中国人民并没有站起来。
中国人苦苦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才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道路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走出来的。
20 世纪中叶,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前30 年的实践探索中,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犯了一些错误、走了一些弯路。
历史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抛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抛弃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发展模式、制度模式和价值体系的伟大贡献。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心得体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成为每一位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
本文作者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心得体会,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对自己的思想有了一次深刻洗礼。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指导,对于推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共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为重要内容,经过整合、创新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内在统一、科学真理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受三个方面的启发和感受:首先,我深深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中,我了解到这个理论体系是丰富、立体、开放的,它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深入挖掘实践的规律和积累,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的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邓小平理论的开创性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意义。
这些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其次,我受益于凝练的理论表达和思考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着重对理论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这些理论。
通过学习,我锻炼了理论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和综合评议让我思考问题时更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而不是浮于表面。
作者: 陈雪薇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北京100091
出版物刊名: 党的文献
页码: 45-49页
主题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资本主义
摘要:自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以来,对于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们众说纷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还是一种制度。
要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一要把握好一个核心环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基本国情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当代资本主义作出科学的估量。
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事实就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提出,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对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根本途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农村改革开放和城市改革开放相结合。
'.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在完成和推进两大历史任务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
在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情况下,我党和人民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成功之道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