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 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22
- 格式:ppt
- 大小:543.00 KB
- 文档页数:39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节课官方笔记目录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二、本章/教材结构图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四、配套练习题五、其余课程安排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课件内容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一)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中国领土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尚书·禹贡》篇。
(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如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建筑,长江流域的干栏式结构建筑。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燕齐地区神仙崇拜、明清晋商的盛行、扬州的繁华等都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国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如桐城以文章扬名,桐城派的方苞、姚鼐(nài)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清朝时期浙东一代重史学,受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代崇尚经术,受戴震的影响。
还有“吴学”、“扬州之学”等,都与典范人物有关,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二十四正史中,较为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一书中的《货殖列传》。
(二)先秦时期的几个重要文化区域1、四大基本经济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将天下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
文化学概论新编第四版重点(实用版)目录1.文化学的概念与定义2.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3.文化学的分支学科4.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5.文化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正文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现象的学科,它以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的起源、演变、功能及其规律。
文化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
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
物质文化是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器物、建筑等。
精神文化主要涉及信仰、价值观、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
制度文化则关注社会制度、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化现象。
文化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包括许多分支学科,如艺术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
这些学科在文化学领域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共同探讨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研究方法上,文化学采用多种途径来分析文化现象。
例如,历史研究法通过梳理文化现象的历史演变,探讨文化发展的脉络;比较研究法则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揭示文化的共性和特性;实证研究法则侧重于田野调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文化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启蒙时代的文化研究到现代文化学的建立,再到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
在我国,文化学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经历了从引进西方文化学理论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体系的过程。
当前,文化学研究面临着全球化、数字化、多元化的新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如何研究文化的多样性和互动成为文化学者关注的焦点。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手段和资料来源,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同时,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文化学者需要关注更多新兴的文化现象和问题。
总之,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现象的学科,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文化学采用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途径。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该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化学理论和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
能力和技能方面:学生应具有分析和判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讲绪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界定(一)文化问题的提出(二)关于文化的定义(三)文化内涵的界定第2节文化学释义(一)文化学的定义(二)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三)中国学者对文化学的研究第3节文化学研究(一)研究对象(二)研究范围(三)研究目的(四)研究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问题的提出背景、人类对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关于文化定义的不同方法及其主要观点,掌握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了解文化学的定义、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与研究以及文化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与方法。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3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类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文化定义进行剖析,进而理解和掌握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六、思考题1.人类关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的思考,主要问题有哪些?2.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是什么?你能否将这些定义方式精简为3-5种?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分别有哪些?3.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的理解是什么?4.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5.文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6.文化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第2讲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学的特性(一)整体性(二)跨越性(三)典型性(四)通约性第2节文化学的形成(一)人类学的兴起(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三)文化学的产生第3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二)传播学派(三)美国历史学派(四)法国社会学派(五)功能学派(六)文化心理学派(七)新进化学派(八)结构主义学派(九)认知人类学派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学的整体性、跨越性、典型性和通约性特征,以及文化学是如何从人类学、人类文化学中产生和形成的,掌握判断人类学以及文化学产生的条件;了解各个文化学流派的形成时间、理论核心、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贡献,掌握各个流派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
文化学概论考点整理第一章概述1.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2.文化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3.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一、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二、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四、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五、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4.文化由哪些形态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主要流派?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其主要研究特色或方向是什么?主要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
进化学派的理论先驱是达尔文和赫胥黎,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爱德华·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和美国的刘易斯·亨利·摩尔根,代表作《古代社会》。
这一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宗教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
二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
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
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文化学概论大纲《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时32学分适用对象文化学概论课程编号b120215032实验学时预修课程实践学时introductiontoculturalstudies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授课学时2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负责人喻平阶本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专业选修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是:文化学基本概念,文化学主要理论知识,西方文化学理论发展史与主要流派,中国文化思潮发展史与主要文化流派,运用文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中国文化现象及典型文化案例等。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运用典型案例(200字左右)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体、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文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加深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现象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学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增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周次1234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讲课4444-1-课时合计32实验课堂教学5678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4444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文化与文明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把握中国文化相关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定义、文化的层次结构、文明的含义、文化与文明的优劣、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等。
本章的重点、难点:文化的定义及层次结构是重点,文化与文明的异同是难点。
本章参考文献: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二版。
第一章概述一、关于文化文化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弥漫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人们也在每时每刻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化。
我们的进步,便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结果。
二.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文化学是一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
四.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原始文化》被公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被视为是文化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文化学学科的正式形成,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五、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
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加我们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种文化类型,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个接受了人类祖先文化恩惠的应尽的义务。
另外,宽容地对待我们的不同文化类型,能使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张岱年)1)社会心理,民间风俗。
[最低层次] 2)哲学宗教。
[最高层次]3)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中间层次]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一、人类学的兴起希罗多德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
《奥德赛》是民族学的第一部著作。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的那一年,民族学才算真正诞生。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鲁伯 (1876一1960)。
绪论◆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绪论◆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学兴起的原因,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的含义2、“化”的含义3、“文化”的本义:文治教化,以文教化。
4、文化学兴起的原因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⑴含义⑵结构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3、二者关系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2、中华民族是这个文化的创造主体3、中国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现实意义2、方法◆思考题及答案1、“文”和“化”的意思是什么?(参考课本P1)2、西方各民族语文中文化的本义是什么?(答案: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有耕种、居住之义。
由栽培、种植之义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3、文化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参考课本P3)4、什么叫广义文化?(参考课本P4、P5)5、什么叫狭义文化?(参考课本P7)6、学习中国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课本P10、P11)上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学习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历代的政区名称沿革,民族,人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之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产生农业文明2、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地理位置看,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文化的界定1、文化决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2、人是环境的动物,正是环境塑造了人类3、传统决定着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4、人类是历史演化的产物,几百万年的发展进程,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5、文化就是创造6、人类拥有主宰地球的能力和实力,就是因为人类是一种拥有文化的高级动物二、文化的几种定义第一,现象描述性的定义第二,社会反推性的定义第三,价值认定性定义第四,结构分析性定义第五,行为取义性定义第六,历史探源性定义第七,主体立意性定义三、文化界定第一,文化是由人类这一主体创造关享用的第二,人类创造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这是最为重要的第三,文化所牵涉到的面相对来说非常宽广第四,我们强调的是文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学是一门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2、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3、文化学也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4、文化学也不同于哲学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2、文化学业来自于人类学,是对人类学的进一步细化3、对于文化学研究范围作出非常详细描述的当推乔治·彼德·马德克4、相对而言,博厄兹对文化的分类是物质文化社会关系艺术、宗教、伦理三、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文化学发展简史一、人类学的兴起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第二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二、传播学派三、历史学派四、法国社会学派五、功能学派六、文化心理学派七、新进化学派八、结构主义学派第三章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第一节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二、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三、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四、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五、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第二节文化的功能一、满足需要的功能二、认知的功能三、规范的功能四、凝聚的功能五、调控的功能第四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调查法1、做好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2、进行实地田野调查3、编写出田野调查报告第二节文献法1、做好选题工作2、做好文献材料收集的技术性工作3、做到收集材料的科学性4、撰写研究论文第三节比较法1、历史比较法2、类型比较法3、深度的区域比较法4、控制比较法5、交参文化比较法第五章文化与具体存在的关系第一节文化与语言1、语言的创造使人开始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区别开来2、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由蒙昧进入文明阶段3、语言不仅是文化的符号,而且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第二节文化与制度1、人类文化发展促成了制是的出现2、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或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3、制度影响文化的发展第三节文化与民俗1、民俗的产生是为了生存(生活)2、民俗在重复进行(传承)时也是以生活方式进行的3、民俗即使在传承中忘却原初的含义,却仍能保持独有的生活方式4、民俗以群体认同、个体实行,并以强烈的独立性的生活方式展现自己的风采5、民俗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还表现在它时常显示出文化意识的积淀第四节文化与宗教1、宗教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五节文化与艺术1、作为特殊文化符号的艺术具有象征性2、艺术的存在具有超越时空性3、文化的不同存在对艺术创造产生直接的影响第六节文化与经济1、文化与经济共生、同构与互动2、经济的增长决定文化总量的增长3、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衡的规律第六章文化的起源和创造第一节文化起源的不同界说一、文化创造的驱动力1、文化是基于什么原因被人类所创造二、关于文化起源的种种界说1、中国古代先哲的界说2、西方先哲的界说3、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4、关于人和文化起源的几种现代假说第二节文化的起源、累积和创新一、文化起源二、文化累积1、文化累积不是同项文化内容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2、文化累积有两种形态3、文化累积和文化发展之间有一个加速度比三、文化创新1、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边续的,继承和累积具有潜在意义,它是文化创新的前提2、文化创新需要吸纳不同文化内容,在对待不同质的文化上,须有宽容精神3、文化创新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条件第一,文化创新必须具有一定高度的文化基础第二,文化创新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需要第三,文化创新必须具有从事文化创新的特殊社会实践4、文化创新的实现途径5、文化创新的内容第七章文化的时间与空间第一节文化的是时间一、文化的时间观二、文化层第二节文化的空间一、文化圈1、文化圈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2、文化圈可大可小3、文化圈的时间存在是扩散的二、文化区1、秦文化区2、三晋文化区3、齐鲁文化区4、吴越文化区5、荆楚文化区6、巴蜀文化区7、岭南文化区第三节文化生态第八章文化符号与象征第一节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指人类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来表达文化内容的一种方式一、符号与文化与文化人类学二、文化符号系统1、语言符号系统2、非语言符号系统(1)体势符号(2)实物符号(3)艺术符号3、综合符号系统(1)电影符号(2)电视符号(3)多媒体和网络符号第二节文化象征第九章文化继承与教育第一节文化继承1、文化继承首先表现为一种生物学的遗传特征,即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接受文化的遗传功能2、文化继承是一个由低向高级发展的过程3、文化继承是由被继承的文化决定的4、文化继承与文化淘汰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关系第二节文化教育1、教育的起源2、文化习得3、文化教育的功能(1)选择功能(2)认知功能(3)塑造功能(4)保存功能(5)创造功能4、文化与教育的关系(1)文化决定教育的方针、政策、本质特征(2)文化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3)教育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4)文化与教育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益处,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第十章文化变迁与冲突第一节文化传播1、链式传播模式2、相互传播模式3、根式传播模式4、波式传播模式5、复合传播模式第二节文化变迁1、文化变迁的概念2、文化变迁的成因(1)生物因素决定文化变迁(2)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变迁(3)心理因素决定文化变迁(4)文化传播因素决定文化变迁(5)工艺发展因素决定文化变迁第三节文化冲突一、文化冲突的多样性1、区域性文化冲突2、集团性文化冲突3、阶级性文化冲突4、民族性文化冲突5、时代性文化冲突二、文化的分化与整合1、文化的分化2、文化的整合第十一章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第一节文化的民族性1、自强不息的精神2、爱国主义精神3、宽容和谐精神4、崇尚道德精神第二节文化的时代性1、文化的具体存在是时代性的2、文化的创造是时代性的3、文化的传承和淘汰也取决于时代4、时代性的文化具有可比性第十二章文化的主流与支流第一节文化主流1、主导性2、前沿性3、普遍性4、制度性第二节文化支流一、文化支流的概念和意义二、文化支流的特点1、附属性2、民间性3、特殊性4、生活性三、文化的雅俗观第三节文化的中心与边缘一、文化中心1、区域文化中心——城市2、国家文化中心——都城3、世界文化的中心——发达国家二、文化边缘1、区域文化边缘——乡村2、国家文化的边缘——外邑3、世界文化边缘——不发达国家第十三章文化与现代化第一节文化与文明一、文化二、文明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第二节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一、文化传统1、稳定性2、延续性3、潜在性二、文化传统与现代化1、现代化2、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第三节文化产业化与文化发展趋势1、文化产业化2、文化发展趋势。
文化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什么?A. 个体行为B. 社会制度C. 物质文化D. 非物质文化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文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田野调查B. 文献分析C. 实验研究D. 比较研究答案:C3. 文化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 马克斯·韦伯B.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 埃米尔·涂尔干D. 弗朗茨·博厄斯答案:D4. 以下哪项不是文化学中常见的文化类型?A. 口头文化B. 书面文化C. 物质文化D. 虚拟文化答案:D5. 文化学中的“文化适应”指的是什么?A. 文化变迁B. 文化冲突C. 文化融合D. 文化传承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文化学研究的领域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语言B. 宗教C. 艺术D. 经济答案:ABC2.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文化的传播?A. 地理环境B. 社会结构C. 政治制度D. 技术发展答案:ABCD3. 文化学中,以下哪些是文化传承的方式?A. 教育B. 宗教C. 媒体D. 法律答案:ABCD4. 文化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是文化冲突的原因?A. 价值观差异B. 资源争夺C. 社会变迁D. 历史遗留问题答案:ABCD5. 文化学中,以下哪些是文化融合的表现?A. 语言融合B. 习俗融合C. 宗教融合D. 艺术融合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文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答案:文化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关注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变迁以及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研究范围包括语言、宗教、艺术、习俗、价值观等。
2. 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主要观点。
答案: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在各自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解和评价,而不是用一种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另一种文化。
3. 举例说明文化适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