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因的翻译观
- 格式:docx
- 大小:8.68 KB
- 文档页数:4
奎因的本体论承诺及其翻译-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语言哲学讨论中,奎因有一个着名论题:是乃是变元的值(to be is to be a value of avariable).这个论题与本体论问题密切相关,因而被称为奎因的本体论承诺(之一),同时它与量词及其相关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奎因的相关讨论也是他应用逻辑理论阐述哲学问题的经典范例。
国内学界通常把这个论题译为:存在是变元的值。
这与我的上述翻译明显不同。
因此,理解和讨论奎因的这个论题会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逻辑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二是中文的翻译问题。
本文结合奎因的一些具体论述,从这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个论题;并且希望能够以此为例,促进学界更好地理解语言哲学中的相关问题,以及与being相关的理解问题.一、量词与量词所表达的东西奎因在其论文《论何物存在》的开篇说:【引文1】本体论问题的奇特之处就是它的简单性。
我们可以用英语的三个单音节的词来提出这个问题:What is there(何物存在),而且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这个问题:每一个东西,每个人都会承认,这个回答是真的。
然而这只不过是说存在的东西是存在的。
但是一谈到具体的事例,人们仍然会有意见分歧,因此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解决。
奎因的睿智和讥诮以及对语言使用的精练和挑剔乃是出了名的,但是更为人称道的还是他思想的犀利和深刻。
这段话大概比较典型而充分地显示出这两个特征。
众所周知,本体论问题一直是艰深复杂的问题,而奎因却从简单性说起。
既然简单,当然表达起来也就容易些,这样,本体论问题就集中在引文中的一问一答上。
由于奎因刻意强调了它们的表达方式,因此也可以说它集中在这一问一答的表达上。
这种提出问题的方式充分显示出奎因的第一个特征。
对于这一点欣赏一下即可,我们关注的还是他的第二个特征,即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问句what is there?的字面意思可以是有什么?,也可以是那里是什么?.前一个意思来自把there和is用作一个词组,结合使用,不能分开;后一个意思则相反。
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一个译学
中哲学误读的纠正
吕俊
【期刊名称】《上海翻译》
【年(卷),期】2012()2
【摘要】本文认为,目前译界对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误解,将其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有害的。
文章指出,作为哲学家的奎因,是用原始翻译为例证明他的知识整体论思想,而这一思想对我们认识翻译活动以及一切人文活动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总页数】6页(P1-6)
【关键词】翻译研究;奎因;翻译不确定性;整体主义知识论
【作者】吕俊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翻译的可译性 [J], 张万敏
2.奎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之哲学渊源及其不完备性 [J], 曾杰;
3.奎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之哲学渊源及其不完备性 [J], 曾杰
4.从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翻译的可译性 [J], 张万敏;
5.从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翻译的可译性 [J], 张万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奎因的翻译观i=r语言在普通人看来是多么平常的存在。
但是,哲学家们却从未停止过思考:语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语言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又是什么让语言变得有意义?许多问题,都使哲学家们陷入了沉思。
在这众多的语言哲学家中,奎因和戴维森是颇具影响的。
1951年,奎因发表了”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一文,标志着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的开始。
奎因关注的是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而非翻译理论。
但在探讨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时,奎因设计了一个著名的翻译的例子——原始翻译或极端翻译radical translation ),并进而从语言哲学角度对原始翻译的过程及方法、可译性、翻译的不确定性、翻译的标准等重要翻译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就在同时期,身为中学教师的戴维森因一篇论文的发表而名声大振,于是戴维森也加入了语言哲学研究的行列。
他和奎因的观点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但是也有区别。
他们都为语言哲学做了极大的贡献。
2 奎因的“原始翻译( radical translation )”当我们想到语言时,大部分时候我们想的是我们所熟知的语中的词语。
奎因认为,正是因为我们太熟悉自己的语言了,以i=r至于我们看不清楚语言本身的本质。
所以,他认为,只有研究一种我们完全不熟知的语言,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到语言的本质。
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这样一个例证: 一个语言学家去一个他完全 陌生的土著部落,既不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民族风情,也不了 解那里的语言。
总之,语言学家对那个土著部落一无所知。
那么,他将怎样来了解这个未知的语言呢?奎因的设想是这样的: 著人看到一只兔子跑过去的时候,土著人指着兔子发出 gavagai的音, 那么语言学家就把这个音记下来, 姑且认为 gavagai 就是 兔子的意思。
当然, 要确定 gavagai 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兔 子,还是需要验证的。
因此,当语言学家看到一只兔子从眼前跑 过时, 他指着兔子说 gavagai ,如果土著人表示赞同的话, 那么,gavagai 就是兔子的意思;反之,则不是。
男女英文名姓氏大全(含寓意)男性英文名1.Alex - 亚历克斯- 守护者,防御者。
2.Benjamin - 本杰明- 幸运之子,右手之子。
3.Daniel - 丹尼尔- 上帝是我的审判者。
4.Ethan - 伊桑- 坚固,持久。
5.Gabriel - 加布里埃尔- 上帝是我的力量。
6.Henry - 亨利- 家族统治者,庄园领主。
7.Jacob - 雅各布- 取代者,跟随者。
8.Liam - 利亚姆- 坚定的保护者。
9.Lucas - 卢卡斯- 光明,带来光的人。
10.Matthew - 马修- 上帝的礼物。
11.Nathan - 内森- 给予的,赠予的。
12.Oliver - 奥利弗- 橄榄树,和平的象征。
13.Patrick - 帕特里克- 贵族,高贵的。
14.Quinn - 奎因- 聪明,有智慧。
15.Samuel - 塞缪尔- 上帝听见。
16.Thomas - 托马斯- 孪生。
17.William - 威廉- 坚定的保护者。
18.Xavier - 沙维尔- 光辉的,明亮的。
19.Zachary - 扎卡里- 上帝铭记在心。
20.Adam - 亚当- 第一个男人,大地之子。
21.Aaron - 亚伦- 力量之山,启蒙者。
22.Blake - 布莱克- 黑色的,暗色的。
23.Calvin - 卡尔文- 秃头的,或指有智慧的人。
24.David - 大卫- 心爱之人,朋友。
25.Evan - 埃文- 上帝是仁慈的。
26.Finn - 芬恩- 白皙,公平。
27.Gabriel(重复但常见,不同翻译)- 加百列- 上帝是我的力量(另一种常见翻译)。
28.Hunter - 亨特- 猎人。
29.Ian - 伊恩- 耶和华是仁慈的。
30.Jude - 裘德- 赞美,被称颂的。
31.Kai - 凯- 海,海洋。
32.Leo - 利奥- 狮子,勇敢的人。
33.Luke - 卢克- 光明,带来光的人。
34.Maxwell - 马克斯韦尔- 伟大的溪流。
浅谈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论文提要:蒯因是二战后美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他有关不确定性的理论引起学界很大的反响,为原本复杂的翻译现象添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多年来,国内外虽然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
本文尝试另辟蹊径,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探讨译者在具有不确定性翻译现象中的主体性问题。
1 引言蒯因(Quine, W.)被誉为“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哲学家”(Ayer 1982: 242)。
国外学者认为他的《语词与对象》(Word and Object)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两部哲学著作之一”(施太格缪勒 1992: 204),我者钱冠连将这本书称为“语言学家绕不开的一座哲学山”(钱冠连 2009)。
蒯因深受杜威(Dewey, J.)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批判传统意义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意义的整体性,并且提出自己的行为主义意义观。
他认为,“我们就像海员一样,必须在浩瀚的大海中修补自己的船只,绝不可能在船坞中拆卸船只,用最好的构件把它重新组装起来”(Quine 1960: I)。
2 不确定性1960年,蒯因在《语词与对象》中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蒯因将自己的翻译观概括如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编写把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的手册,这些手册符合全部言语行为倾向,但彼此之间却不一致。
这些翻译手册将另一种语言的一些彼此并无明显等值关系的句子分别作为此一种语言的一个句子的翻译,因此它们在很多地方是有歧义的。
当然,当一个句子与非言语剌激的直接联系愈密切,不同手册的翻译之间的差异就愈小”(Quine 1960: 27)。
他认为间性框架中的翻译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行为,文化因素和其它非语言因素等与之相关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整个活动过程。
当然,蒯因所设想的翻译是一种极端的原始翻译(radical translation),并不能涵盖全部的翻译行为。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奎因与德里达的翻
摘
要:本文在回顾奎因和德里达对翻译不确定性的观点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反思了两者的观点,认为二者对翻译不确定性的论述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奎因
德里达
翻译不确定性
主要观点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两大主要阵营,一个是以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威拉德·奥曼·奎因为首的行为主义阵营;另一个是以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阵营。
本文主要在回顾这两个阵营关于翻译不确定性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视角,反思两个阵营翻译不确定性观点的不足,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观点
上世纪60年代,奎因在批判分析哲学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他在第一次约翰·杜威讲座演说稿《本题论的相对性》一文中简要表述其语言观:“语言是一种社会技艺。
我们大家都只是根据他人在公共可认识的环境下的外部行为来习得这种技艺的。
”(陈波,1998:54)《语词与对象》(Word。
奎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之哲学渊源及其不完备性曾杰【摘要】奎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是针对传统的意义理论而提出,其直接原因是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可测知性,从哲学渊源来看,它是奎因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观的必然结果.该论题看似如数学定理,却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完备性,对其进行解读和归纳有利于消除误读.【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9)004【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奎因;翻译不确定性;意义;指称;不完备性【作者】曾杰【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文理系,成都611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引言1960年,奎因在其专著《语词和对象》中首次提出著名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此论题曾被弗里德曼(M.Friedman)誉为“当代哲学中最著名并得到广泛讨论的论题”。
对于这个观点,有些哲学家把它与一条公认的数学定理一样看待,但也有人持有异议,因而成为经常受到驳斥与维护的哲学问题之一。
这一论题真正涉及翻译活动的并不多,大部分内容均用于解释奎因在语言和意义概念上所持的观点,但毫无疑问,这一论断有利于打破“存在唯一正确的译文”的神话,它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具有普遍意义,是哲学界和翻译界讨论的永恒话题之一。
一、论题的提出和主要内容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提出,其初衷是奎因针对他的老师卡尔纳普在日常语言中使用内涵概念提出。
卡尔纳普试图表明,要检验日常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应建立在严格的经验主义基础之上。
作为逻辑实证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卡尔纳普认为哲学问题可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就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哲学方法就在于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通过分析可以消除旧哲学的混乱和错误,并从逻辑上阐明科学的经验基础。
故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可以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当且仅当意义相同的表达式能对译时才为正确。
卡尔纳普以德语为例来说明语言谓词的考察,外延和内涵的确定,但是在奎因看来,这无疑回避了一个问题,即它预设了我们已经能够翻译德语词汇,或者预设了不同的说话者与我们有相似的经验、信念和背景等;另一方面,我们无法证明该假设是否为真。
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柯林斯·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柯林斯·蒯因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学家,他提出了“翻译不确定性”(Translation Uncertainty Principle)概念,认为翻译是一个改写
本体、不可控制过程,源语言和译语言之间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考
虑各种因素,以实现最佳翻译效果。
在英汉互译方面,英语的核心特点是多义性,词义容易联想。
但
中文的表达方式却有时候会很尴尬,多义性使得汉译英时并不好匹配,甚至会出现只有英语才能表达出来的意思。
因此,英汉互译必须以柯
林斯·蒯因提出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为基础,灵活运用多种翻译
方法,才能再现出最真实的翻译效果。
例如,“木工”一词在汉译英时可以表达为carpenter或woodworker,而“马路”一词则可以表达为road或street。
柯林斯·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告诉我们,必须要考虑译文的上下文,
严格把控语境和文化背景,才能更准确地翻译出原意。
只有在了解
“翻译不确定性”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双方语言的文化差异,
从而达到英汉相互翻译的最佳效果。
总之,柯林斯·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概念帮助我们深刻理解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而是一个探索双方文化差异、窥探语言
边界的过程,对英汉互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奎因论翻译不确定性命题【摘要】一些学者常对奎因翻译不确定性这一命题批评,偶尔也有些误解,本文主要论述奎因对这些批评和误解的澄清。
首先奎因认为语言问题的出路是行为主义方法,其次根据这种方法所要达到的彻底翻译是不可能的,最后奎因批判了传统语义实体的观点。
【关键词】奎因论;翻译;不确定性;命题“评论家说翻译不确定性命题是我的行为主义的结果,有些说如果我不是行为主义者也就不会产生翻译不确定性,我不同意后种说法,我赞同前面的”。
[1]p5一、行为主义方法的必要性总的来说奎因认为行为主义方法是必须的。
在心理学你可以选择是或不是一个行为主义者,但在语言学领域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只要我们掌握的语言适合外在关卡的检验,在关卡那里,我们自己的言语和对别人话语的反应都将得到检验,从而检验也就很好的进行了。
检验时,我们内心世界并不关心我们掌握的语言到什么级别。
要理解词的含义只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即通过收集整理可观察环境中人的外在言语行为信息获得。
为了说明这一点,奎因提出了彻底翻译的思想式验供大家考虑。
如“源语言”,jargong部落[2]28中有,叫做jungle语,“目标语言”是英语。
对于jungle 语言在我们沿路休息的小站那里的所有语言都无法解释,所以能够解释的唯一来源信息是当地人的谈话以及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
当然这些信息来源很少,但当地谈话者只能给予这些资料。
我们语言学家对这些资料作猜测性的推断后编制成翻译手册,可看出这样能证实的结论是比较零散的。
这是因为在当时说的话与所处的外在环境没什么多大关系。
因为这需要继续研究而且过去各自不同的经验在左右。
因此,实际上语言只起交流的作用,推断别人话的意思并不蕴含新的信息。
当然,有些句子完全取决于当时说话人所处的外在环境:如“在下雨”或者“那是只兔子”,这些句子我称之为“观察句”[2]p40。
jungle语言中像这种类型的句子是我们研究者的开门砖。
研究者谨慎地把当地人的话与他所处的外在环境联系起来,希望他们说的句子就是与那些环境有关的观察句。
就奎因的“翻译的不确定性”论日语被动句汉译的不确定性【摘要】日语被动句在日语语法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在日语汉译中日语被动句也是一大问题。
本文从著名哲学家奎因提出的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入手,从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简单地探讨了日语被动句汉译的不确定性。
【关键字】翻译的不确定性;日语;被动句1.翻译的不确定性奎因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在语言哲学领域也颇有建树。
奎因发展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指称的不可测知性、本体论的相对性等重要论题,在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20世纪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中,奎因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奎因关注的是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而不是翻译理论本身,但在探讨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时设计了一个著名的翻译的例子,即原始翻译。
奎因由此从语言哲学角度对原始翻译的过程及方法、可译性、翻译的不确定性、翻译的标准等重要翻译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翻译研究的哲学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奎因的著作《词语和对象》在1960年出版,在这部著作当中,他阐述了翻译不确定性论题。
其具体内容如下:“‘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设计把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手册,它们可以都和土著言谈倾向整体相容,但相互间则不相容。
’所以,翻译的不确定性有时也被称为‘不相容的翻译手册’”。
而导致翻译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意义或内涵的不确定性和指称或外延的不确定性。
奎因认为,我们现在的翻译活动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翻译活动,与翻译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以及其它非语言因素,都会影响翻译过程,帮助译者在不需要完全依赖“翻译手册”的条件下进行翻译。
而为了讨论翻译的本质问题就需要把这些间接影响翻译的因素排除在外。
因此,奎因假设了名为原始翻译的一种情形。
一个语言学家来到土著部落研究并翻译一种鲜为人知的语言,他没有任何现成的“翻译手册”可供使用,“他用作依据的所有客观资料只能是他所见到的、影响土著人栖居之地的种种力量和可观察到的土著人行为,如发音或其它。
女生英文名大全带翻译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拥有一个好听又富有意义的英文名对于女生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无论是在国际交流、学习还是工作中,一个合适的英文名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丰富多样的女生英文名大全,并附上了对应的翻译和含义,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和帮助。
A 开头1、 Abigail (阿比盖尔):这个名字意味着“父亲的欢乐”,通常被描绘为一个甜美、和善的女孩。
2、Amelia (阿米莉亚):寓意“勤勉的,勤劳的”,给人一种认真、负责的感觉。
3、 Audrey (奥黛丽):含义是“高贵的力量”,展现出优雅和高贵的气质。
B 开头1、 Bella (贝拉):意为“美丽的”,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吸引力的名字。
2、 Bonnie (邦妮):表示“甜美、漂亮、优雅”。
3、 Brianna (布丽安娜):寓意“坚强、高尚”,有着勇敢和坚定的特质。
C 开头1、 Camille (卡米尔):意味着“好品性的高贵女子”,散发着温柔和优雅的气息。
2、 Candice (坎迪斯):被理解为“热情、坦诚”的女孩。
3、 Caroline (卡罗琳):含义是“欢乐之歌”,象征着开朗和乐观。
D 开头1、 Daisy (黛西):代表“雏菊”,给人清新、自然的印象。
2、 Danielle (丹妮尔):意为“上帝是我的审判者”,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自信。
3、 Delia (迪莉娅):寓意“牧羊女”,有着纯朴和善良的特质。
E 开头1、 Emily (艾米丽):含义为“勤勉奋发的”,通常被认为是聪明、勤奋的女孩。
2、 Emma (艾玛):意思是“普遍的、宇宙的”,展现出一种大气和包容的特质。
3、Eva (伊娃):意味着“生命、赋予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F 开头1、 Faith (费思):代表“信仰、信念”,是一个内心坚定的名字。
2、 Fiona (菲奥娜):寓意“美丽、白皙”,给人以美丽动人的感觉。
3、 Frances (弗朗西斯):意为“自由之人”,象征着独立和自主。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翻译论坛General Serial No.1152021No.61杨文星(1986-),男,江苏无锡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浅析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杨文星1(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摘要:基于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和整体主义认识观,本文着重论述了奎因的不确定性理论:包括指称的不确定性、翻译的不确定性、原始/极端翻译等概念。
这些概念的提出对于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本文对这些论题引起的争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奎因;指称的不确定性;翻译的不确定性1.引言奎因(Willard Quine )是美国当代逻辑学家和分析哲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著作等身。
在20世纪50年代前,奎因的论著主要集中在数理逻辑方面,50年代后他开始探讨广泛的哲学问题。
奎因的著作主要有《一个逻辑斯蒂的系统》(1934)、《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1951)、《语词和对象》(1960)、《真之追求》(1990)等。
这里要着重提到的是后两部作品。
在《语词和对象》(Word and Object )中,奎因首次提出了不确定性的概念。
施泰格缪勒(1992)称这部作品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两部哲学著作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钱冠连教授则称其为“语言学家绕不开的一座哲学山”。
另一部著作《真之追求》(Pursuit of Truth )则是奎因哲学思想的系统总结,是其晚年的集大成之作。
奎因在哲学界有着重大影响力。
清华大学的王路在《真之追求》的中译本前言中提到,奎因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Ayer (1982)则指出,奎因是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奎因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次着重探讨他的不确定性理论(包括整体主义认识观、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和不确定性论题),最后是针对不确定性理论的讨论及启示。
2.奎因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奎因主要继承了分析哲学学派的思想(尤其是维也纳学派卡尔纳普及逻辑语言学派弗雷格的哲学理念)。
奎因的翻译观
1引言
语言在普通人看来是多么平常的存在。
但是,哲学家们却从未停止过思考:语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语言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又是什么让语言变得有意义?许多问题,都使哲学家们陷入了沉思。
在这众多的语言哲学家中,奎因和戴维森是颇具影响的。
1951年,奎因发表了”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一文,标志着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的开始。
奎因关注的是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而非翻译理论。
但在探讨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时,奎因设计了一个著名的翻译的例子——原始翻译或极端翻译(radical translation ),并进而从语言哲学角度对原始翻译的过程及方法、可译性、翻译的不确定性、翻译的标准等重要翻译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就在同时期,身为中学教师的戴维森因一篇论文的发表而名声大振,于是戴维森也加入了语言哲学研究的行列。
他和奎因的观点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但是也有区别。
他们都为语言哲学做了极大的贡献。
2奎因的“原始翻译( radical translation )” 当我们想到语言时,大部分时候我们想的是我们所熟知的语言中的词语。
奎因认为,正是因为我们太熟悉自己的语言了,以至于我们看不清楚语言本身的本质。
所以,他认为,只有研究一种我
们完全不熟知的语言,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到语言的本质。
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这样一个例证:一个语言学家去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土著部落,既不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民族风情,也不了解那里的语言。
总之,语言学家对那个土著部落一无所知。
那么,他将怎样来了解这个未知的语言呢?奎因的设想是这样的:当土著人看到一只兔子跑过去的时候,土著人指着兔子发出gavagai 的音,那么语言学家就把这个音记下来,姑且认为gavagai 就是兔子的意思。
当然,要确定gavagai 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兔子,还是需要验证的。
因此,当语言学家看到一只兔子从眼前跑过时,他指着兔子说
gavagai ,如果土著人表示赞同的话,那么,gavagai 就是兔子的意思;反之,则不是。
那么,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把目标语和源语言一一配对,制作成一部翻译手册 ( translation manual )。
由此可以看出,奎因是根据说话者对所表述的句子的赞同与否(即倾向态度)来判定语言的。
奎因认为,不同的句子会引起不能的倾向态度,共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倾向态度随场合的不同而定,而不是随说话者的不同而定。
比如,当我们指着一条狗说“ that 's a dog ”时,我们都表示赞同;但是,当我们指着一条鱼说“ that 's a dog ”时,我们则不会赞同说话者所说的。
第二种情况是,倾向态度是随说话者的不同而定,而不是随场合的不同而定。
例如,当说“ God
exists ”时,有些人对此表示赞同,有些人对此表示反对。
因为有些人是有神论者,相信上帝的村子;而有些人是无神论者,完全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第三种情况是,人们对某些句子存在着相同的态度,要么是恒赞同,要么是恒反对。
例如,在数学上,当说“ 2 + 2 =
4 ”时,我们都表示恒赞同;然而,当有人说“
5 比9 大时”,我们表示恒反对。
因此,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某个句子的赞同与否的态度,然后把这些句子同本国语言中表示同样的倾向态度的句子一一配对。
所以,奎因认为,句子的意义的根本就是对句子的赞同与否的态度。
但是,按照奎因的这种思路来的话,也会引起很多的不确定性。
就拿上文所提到的gavagai 为例。
当土著人看到一只兔子跑过去,然后说gavagai 时,我们不能确定他指的到底是什么。
也许这个gavagai 指的是兔子的颜色,也许指的是动物,也许指的是兔子跑的状态,也许指的是兔子身体的某个部位,也许指的是雄性或者雌性,等等,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因此,语言学家也没办法验证,因为当语言学家指着跑过去的兔子说gavagai 时,土著人也不确定他具体指的是什么。
所以,这个事情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因此,奎因就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 the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
翻译的不确定性是于1960
年奎因在他的著作《词语和对象》( Word and Object )中提出
来的。
奎因认为,导致翻译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意义或内涵
的不确定性和指称或外延的不确定性。
就如上文所提到的例子,语言学家都不知道gavagai 到底指什么,所以也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配对和翻译了。
亦即,在连指称都不可知的情况下,我
们是
无法准确地翻译的
3总结
我们可以发现,奎因所设计的例证—原始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列,是一种极端现象,是指译者对原文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猜测词语的意思,而并非指我们一般所谈的翻译(即对两种语言都了解的情况)。
而奎因的翻译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意识到外部的行为倾向并不足以完全确定意义和指称,人们对这两者的理解和把我其实带有很大的主观意志和臆测成分。
他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翻译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戴维森的彻底解释,我们可以认识到,一种语言的一个语词或者一个语句可以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语词或者语句,当且仅当它们表达了相同的客观的真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