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及_翻译理论_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18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作者:杨恕华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12期【摘要】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匠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形成了他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T.S.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古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古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一、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庞德从中国古诗英译中发现传统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文学的伟大时代也许总是翻译的伟大时代,或者紧随着它。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image)和语势(energy of language)。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庞德(Ezra Pound),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其译诗工作不仅丰富了英语诗歌的宝库,也为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译诗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充满创造性地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诗歌精神融入英语语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翻译美学。
本文将深入探讨庞德译诗的特色,并从中总结出其对诗歌翻译的深刻启示。
一、庞德译诗的特色:超越字面,直达诗意庞德的翻译观与传统翻译方法截然不同。
他并非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注重捕捉原作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英语表达特色的诗歌。
他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创造”,是将原作的精髓以新的形式再现出来。
这体现了他对诗歌翻译的独特理解: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沟通和艺术的再创造。
庞德的译诗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翻译的诗歌涵盖了多种语言和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歌、意大利诗歌、法国象征派诗歌等等。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他并没有采用逐字对译的方法,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大胆的改写和重构。
例如,他在翻译李白的《静夜思》时,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使之更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他的翻译策略并非简单的意译或信译,而是“意境翻译”。
他注重捕捉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英语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精髓,而不是机械地复制原文的字句。
这种“意境翻译”的方法,使得他的译诗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具有英语诗歌的特色,达到了“化境”。
此外,庞德还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他认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时必须注重保留原文的节奏和韵律。
他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英语诗歌的规范。
二、庞德译诗的文化视角: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使其译诗工作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
庞德是美国20世纪初“新诗运动”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中国在他心目中是一个具有灿烂文明的古国,因此他认为,中国之于新诗运动,就如希腊之于文艺复兴,他在英美发动意象派诗歌运动,意在借用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支持他的意象派诗歌理论。
他翻译了工程浩大的《大学》、《中庸》和《论语》以及孔子亲定的《诗经》,创造地翻译了遐迩闻名的中国古典歌集《华夏集》(《神州集》),他倾尽全部心血的鸿集巨制《诗章》是一部深沉宏博的诗篇,建筑在他对儒学的独特理解之上。
《诗章》共117章,中国主题在《诗章》中无处不在,从52章到61章共10章,史称“中国诗章”,把中国历史从尧舜一直排到雍正,描写了繁荣昌盛的古代中国,宣扬了孔子的伦理哲学,旨在反对基督教,用他理想化了的儒家政治治理腐败的资本主义制度。
庞德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锲而不舍地努力理解并全力推介,美国作家很少不通过庞德的译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
庞德的中国情结凝聚着浓郁的中国儒家文化的神韵。
他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中重塑了美国作家的中国形象。
早在年轻时期,庞德便对中国古诗有极大兴趣。
1915年,他出版了中国古诗的英语译本,题名为《中国》,收集并翻译了17首诗篇,大部分是李白的作品,此外还有古诗《青青河畔草》等。
在他的《华夏》译诗集的扉页上,有一段简短的注解,说明他的译作是以厄内斯特·弗诺罗塞(ErnestFenollosa)的笔记以及莫利(Mori)和埃列伽(Ariga)两位教授的解释为根据的。
弗诺罗塞是美国的一位研究东方文学与艺术的先驱,曾在日本从事教学工作约12年,回到美国以后,任波士顿博物馆馆长。
显然,庞德通过中介翻译中国古诗,其译作与原文的出入之处在所难免。
比如李白的《长干行》成了英语中的《水路商人的妻子———一封信》;他给我国古诗《青青河畔草》所加的英文标题是《美丽的梳妆台》。
他的译作充分反映了他的丰富想象力,也强烈地表明了他的执著精神和良苦用心。
庞德从翻译中国古诗开始,进而研究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儒学思想。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误读还是再创造:论庞德的汉诗英译-------马燕摘要: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
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诗歌翻译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史上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人,庞德对现代诗歌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但自庞德出版《华夏集》以来,一部分人对他的诗歌翻译方法持反意见,认为他的翻译是对原诗词的误读。
艾略特曾说:“为了理解庞德的理论,有必要阅读他的诗歌,为了理解庞德的诗歌,有必要阅读他的理论。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解庞德的翻译以及分析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一、背景埃兹拉庞德,著名的美国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1908年定居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
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一场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
庞德的翻译观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乃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对英语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解析庞德的翻译理论和分析《华夏集》的译例,一窥他的创意翻译法,让大家领略不同于中国国内传统的翻译方法,并让读者认识到庞德的翻译作品带来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翻译本身。
关键词:庞德;翻译观念;创意翻译法;中国古典诗歌埃兹拉?庞德是英美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集诗人、批评家与翻译家于一身。
埃兹拉?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经典。
他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不但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文化,而且恰当地将中国诗学精髓用之于发展英语现代诗歌,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创意翻译法。
虽然庞德的诗学和翻译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很深,但国内对其诗学和译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突破,甚至有不少人将庞德的翻译看作是劣质翻译品,本文试对庞德的翻译理论初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让庞德的翻译理论和译作在中国能够得到中肯的评价。
一、20世纪的翻译理论介绍20世纪以前的西方译论主要是围绕“直译”与“意译”展开,20世纪朝着哲学、语言学和文化三个主要方向发展。
庞德翻译理论对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预示着翻译理论从语言学范式到文化范式的发展方向。
二、庞德的翻译理论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创意翻译,而他的创意翻译又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一)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庞德1934年提出“通过翻译批评”的观点。
庞德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批评。
但与维多利亚翻译家“翻译即批评”的观点不同的是,庞德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
“庞德与维多利亚时期翻译理论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庞德不再现原诗的所有特征,无论其特征是理想还是不理想。
”(apter,1984:106)庞德认为,翻译家不应着力重现原文所有的特征,而应向读者“展示原文的宝藏”,即展示原文的本质特征,展示原文独特的品质,哪怕是损失其他的品质,以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意识及原作整体的美学效果。
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以庞德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为例郭磊【摘要】巴西食人主义翻译思想认为“翻译是一种输血”,[1]它强调译者从原文中汲取营养,并把这一营养输入到译入语文化当中.以食人主义理论为指导,探讨“食人”翻译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分析庞德的翻译实际上是获取力量的行为,通过翻译吸取中国古诗中的精髓,从而为美国诗坛注入新鲜血液.【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3)001【总页数】4页(P134-137)【关键词】艾兹拉·庞德;食人主义;翻译;输血【作者】郭磊【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是文化理论或文化研究的跨学科领域的一部分。
主要研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权力话语关系,以及有关种族、身份认同、文化霸权、民族认同、性别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翻译在殖民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运作机制,以及一系列抵抗的历史,如翻译的身份认同、文化霸权、他者等内容。
后殖民主义认为翻译就像作品的创作,是文化身份的重现。
随着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世界各地的兴起,产生了巴西食人主义翻译观。
巴西自19世纪20年代从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以来,国内学者从人类学、人种学以及文学角度积极研究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文化、文学、身份认同与翻译的关系。
而食人主义翻译理论(Cannibalism)成为巴西文化翻译的一个生动的隐喻。
著名翻译理论家如巴斯内特、根茨勒、维拉、以及曼迪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作过探讨。
因此,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在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及文化内涵阐释“食人”(cannibal)一词产生于16世纪初。
传说在巴西的一个叫图比人(tupinamba)部落的食人仪式上,他们吃掉了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Sardinha教父。
自此“cannibal”这个词就进入了欧洲的语言。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汇报人:2023-11-16目录CATALOGUE•引言•庞德与现代派诗歌翻译•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实践•概念整合理论在庞德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 CATALOGUE引言庞德是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代表人物,其诗歌翻译作品具有重要地位。
地铁站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对于文化传播和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概念整合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研究背景和意义探讨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中的概念整合现象及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跨文化对比等方法,对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中的概念整合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方法02CATALOGUE庞德与现代派诗歌翻译庞德出生于美国,具有中国血统,这使得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庞德的创作理念强调简洁、精确和力量,这与现代派诗歌的追求相吻合。
庞德的生平与创作理念现代派诗歌翻译兴起于20世纪初,强调表现诗人的个性和情感,以及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现代派诗歌翻译的特点包括:重视诗人的创作过程而非结果,强调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以及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象的精确。
现代派诗歌翻译的兴起与特点庞德对现代派诗歌翻译的影响庞德对现代派诗歌翻译的影响表现在他提出了“意象主义”的翻译理论,强调以精准的语言表现原诗的意象和情感。
庞德的翻译理论为现代派诗歌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得翻译更加忠实于原诗,同时也更加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03CATALOGUE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实践选取地铁站作为翻译场景的原因地铁站通常具有较为恒定的环境,为诗歌翻译提供了相对安静和稳定的条件。
庞德希望通过在地铁站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间中展示诗歌翻译,体现诗歌与城市的紧密联系。
地铁站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节点,人流量大,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庞德倾向于选择具有鲜明意象和生动感的诗歌原文,以突出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选取原文语言转换文化适应视觉设计庞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同时保持原文的意象和节奏。
庞德与辜鸿铭的《论语》翻译对比研究【摘要】: 庞德和辜鸿铭两位著名的翻译家对于《论语》的翻译各有特色,文章拟从其翻译经历和翻译目的入手,对其《论语》翻译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翻译经历; 翻译目的; 对比研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正因为它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外译,特别是英译,一直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1828年,大卫·科利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部英译本《论语》。
1861年,理雅各( James Legge,1815 - 1897)的译本在香港问世。
其后有莱尔(L. A.Lyall) 的《论语》(1909)、庞德( Ezra Pound) 的《论语》、A.韦利(Arthur Waley) 的《论语》、狄哲劳(D. C. Lan) 的《论语》、韦尔(James Ware ) 的《论语》、苏慧廉(W. E.Soothill) 的《论语》相继问世。
我国学者林语堂亦醉心于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他也译了《论语》。
而庞德所译的《论语》和辜鸿铭所译的《论语》因其不同的翻译风格以及在欧洲所引起的不同反响而更引人注目。
埃兹拉·庞德和辜鸿铭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对于《论语》的翻译所作出的贡献举世注目。
文章拟从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经历、翻译目的入手,探讨他们各自《论语》的翻译特色。
一、庞德与其《论语》翻译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 1885~1972)是英美20 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杰出的诗人、意象派诗歌创始人,同时也是翻译家。
作为翻译家,他的巨大贡献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在庞德的翻译中,儒学翻译占了相当重的分量,其中庞德英译《大学》的第一个译本the Da Xue or The Great Learning of Confucius 出版于1928 年。
他以意大利文翻译和出版《中庸》分别是在1942 年和1945 年初,翻译和出版《论语》”The Classic Anthology” Defined by Confucius 是在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