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3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产业集聚不足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基础较薄弱,产业集聚能力不足。
虽然黑龙江省的重点产业集聚区域应运而生,如哈尔滨机床、齐齐哈尔电机、黑龙江阀门等集团公司,但与国内其他产业集聚区相比,仍然很不突出。
这造成了企业之间的相对孤立和配套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产业的协调和优化。
对策:政府应该鼓励并加大对重点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尤其是在资源整合和市场竞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向服务和研发方向转型,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产业集聚的能力和质量。
二、核心技术实力不足黑龙江省在制造业领域的经验和技术相对较弱,优秀企业相对较少,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
这导致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不够,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也很难与国内外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的竞争。
对策:政府应加强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提高。
三、环保意识薄弱在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环保问题不可忽视。
然而,黑龙江制造业用地和环境资源相对较差,加上环保意识薄弱,导致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
对策: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严格监管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排放问题,对环境违法企业进行重罚,并加强对环境保护企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引导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升级的发展。
四、人才短缺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
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发展相对较晚,缺乏高端人才的积累,这也是其制造业目前弱于发达地区的一个原因。
尤其是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等高端领域,人才短缺问题更加突出。
对策:政府应该投入更多资源和资金培育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前瞻性的科技人才,同时,还应该让企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可以吸引优秀人才的企业品牌。
黑龙江省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刘颖【摘要】分析黑龙江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0(030)012【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自主创新;区域经济;消化吸收;再创新【作者】刘颖【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0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场变化中,创新始终扮演了独特的角色。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次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无不是创新的推动和作用。
自主创新对黑龙江省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自主创新有助于加快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自主创新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3)自主创新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自主创新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黑龙江省的区域创新能力不仅落后于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与同样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也有一定的差距。
2002年,党中央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随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然而,却不是很有成效。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发展黑龙江经济的关键。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
全省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千米。
占全中国总面积的4.7%。
黑龙江省现辖13个地市,其中12个省辖市,1个行政公署,65个县(市),其中县级市19个;877个乡(镇)。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70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64元提高到18290元。
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479.8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2.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56元。
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哈尔滨市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农业科学研究实力相对雄厚,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但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科技资源利用率低、研发经费不足等,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适合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发;推广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一、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哈尔滨市的农业科学研究实力相对雄厚,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哈尔滨市是农业科学学科相对完备且具有综合性的农业科研基地,农业基础研究、应用该研究和开发研究层次分明;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央、地方和民营企业三个层次,涉及农、林、牧、渔、水利和气象诸方面的完整的研究、推广体系。
哈尔滨市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创新机构6家:其中中央在哈尔滨农业科技创新机构2家,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涉农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农机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以及东北农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两所农林高等院校;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机研究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机构19家,市级以上涉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其中国家级2个;中心6个,其中国家级2个;国家级作物种质改良中心、分中心7个;省部级以上涉农检测中心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部级以上涉农重点实验室33个,其中国家级1个;在先进技术推广、普及及应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
二、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1.科技资源利用率低。
哈尔滨市大量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及相关科技人员,虽然身在哈尔滨,但为哈尔滨市农业提供的服务却相对不多,这体现了哈尔滨市农业科技体系的“借宿性”。
哈尔滨市农业科技资源在郊区的利用率非常低。
哈尔滨地区共有近2000名农业科技人员,60%以上人员分布在省属或市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郊区县几乎没有农业科研人员,乡镇以下则更是少之又少。
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大庆高新区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大庆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庆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受到了挑战,需要寻求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的问题1.创新能力不足大庆高新区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不足是其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和地方经济升级的核心,在高新区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在面临创新难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导致自主创新能力的下降。
2.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大庆高新区的科研开发投入相对较低,这也是引导自主创新能力下降的一个原因。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而大庆高新区的企业在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导致科研开发能力的不足。
3.人才流失问题大庆高新区的优秀人才流失问题也十分突出。
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和地方需要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且需要舒适的城市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然而,大庆高新区的发展速度不够快,市场环境不够稳定等因素导致优秀人才流失,并影响企业和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的对策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大庆高新区需要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投入,加大科研开发支持。
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和支持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研发实力和竞争力,增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大庆高新区需要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行业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加强人才引进,扩大引进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种类;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为企业和地方提供更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3.深化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庆高新区需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完整的产学研联盟体系,并建立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优化配置策略摘要:通过创新资金的优化配置,满足企业创新资金需求,提高创新资金配置效率,是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文章基于外部环境对创新资金配置的影响和创新过程资金需求的内在特征,在对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现状和面临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资金融资方式选择策略、基于创新过程资金需求的配置策略、创新团队建设策略和区域环境对创新资金配置的支持策略,旨在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根据内外资源和条件进行创新资金优化配置,以对企业创新形成有效支持,促进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创新资金优化配置;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2-0001-051 概述根据12月23日中国经济网,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前10名的地区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辽宁、安徽和湖南,黑龙江省排名在20名以后。
报告同时显示,与2011年相比,东北三省创新能力,除辽宁无变化外,黑龙江、吉林均有所下降,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向创新型省份的转变任重道远,培育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提升黑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资金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环境不断变化,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创新风险增大,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资金的优化配置满足企业自主创新资金需求、提高创新资金配置效率,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
而黑龙江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供给不足、创新团队建设较弱,企业创新资金配置效率较低,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对创新资金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创新资金效率是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策略研究【摘要】21世纪以来,黑龙江制造业在全国位次后移,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低,严重制约全省经济的发展。
对于提高黑龙江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装备制造创新系统,促进黑龙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提高黑龙江省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创新;优化;竞争力黑龙江省在装备制造业上起步比较早,在生产水平及技术含量上均有雄厚的基础,从而形成了多领域多行业的装备制造优势,产生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装备制造业企业。
但是近十年来与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在下降,相对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低,造成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全省经济发展。
面对上述问题,笔者从科学、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产业的发展、决策的制定及政策的研究提供依据。
1.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1.1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弱黑龙江装备制造业整体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低,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黑龙江省大中型企业的科技投入与产出,呈现三低(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率)的特征,黑龙江省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产出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其中发明专利的比重尤其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黑龙江工程技术短缺。
科技创新的经济产出指标远低于科技投入相应的比重,这说明黑龙江省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没有带来预期效益,企业创新效率不高。
企业研发结构不健全,研发人力资源丰富但创新活力不足,创新产出低,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1.2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化程度较低装备制造业本身具有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和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它的发展会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和各产业部门的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
装备产业本身的发展也需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零配件等方面的综合配套和多部门的协同合作,特别是那些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需要跨行业配套制造的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制,更需要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技术链的整体突破。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微观分析[摘要]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现行的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着激励制度不完善、激励意识不足、激励方法单一等方面的不足。
企业应通过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专门的研发创新部门,负责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项目实施的监督,使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从组织结构的方面得以提高和完善。
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员工不同的需求层次,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
并充分利用企业自身存在的实物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建立更为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制度,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微观分析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作为本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的生力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健康发展将对黑龙江省经济及民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此,依托于整体的经济环境,立足于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例如对昌隆源劳保、牡丹江天利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七台河昕泰源会计事务所、富裕县安顺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等中小企业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1.创新意识匮乏、长期发展战略意识欠缺。
战略是公司长期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而目前多数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都着眼于短期目标,在长期发展中却存在着模糊和盲目的意识,导致其不注重自主创新,使企业陷入长期发展的困局。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力量薄弱,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着盲目从众心理,低水平重复,长期安于现状、缺乏发展意识。
2.普遍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规模小、稳定性较弱,在吸引创新型人才方面有所乏力,导致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较差,制约企业创新。
黑龙江中小企业选择自主培养人才时,面临着投入资金多、人才培养周期长、岗位适应较慢、人才成型后流失严重等问题,企业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使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增加,也增加了人才培养的难度。
3.企业规模小阻碍创新的实施。
黑龙江省食品岗位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对策一、黑龙江省食品行业人才稀缺现状在黑龙江省,食品行业发展较早,但发展不足,且发展不均衡。
很多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缺陷。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稀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食品相关专业就业率偏低在高等院校中,食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偏低。
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对科技、研发等高端人才稀缺,因此就业压力较大,仅有部分人才能够进入行业从事研发工作。
2. 基层技术人员不足黑龙江省食品行业的基层技术人员普遍缺乏,技术水平偏低。
这种情况主要源于企业没有进行充分的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人才,导致人才流失,许多企业只能靠自身摸索探索,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新鲜血液。
3. 高层次骨干人才不足除了基层技术人员不足外,高层次骨干人才也缺乏。
如果说基层技术人员缺乏会影响企业的实际操作和生产效率,那么骨干人才缺乏则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
4. 传承型人才缺失在黑龙江省的一些传统食品制造企业中,许多传承型人才已经或者正在离开行业,这样会导致传统制造技术失传,企业不能够有所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和企业应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解决黑龙江省食品行业人才稀缺现状。
1.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政府和企业应该充分重视黑龙江省食品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平台,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扩大技术研发投入。
2.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食品行业对高层次骨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企业也表示非常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建立引才机制,吸引国内外人才投身于黑龙江省食品行业的发展中。
3. 重视职业发展规划食品行业需要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所以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前途向导,让员工清晰了解自身专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建立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加强员工制度建设,增加福利待遇,提高员工的职业满意度。
4. 发挥黑龙江省特色产业优势黑龙江省的粮食产业发达,粮食加工业也非常庞大,且有许多特色食品制造业,可以吸引优秀人才。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一、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二、第三产业在黑龙江省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三、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四、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对策五、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业是该省的支柱产业。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也逐渐崛起,成为推动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从以上五个方面对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一、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黑龙江省第三产业总体发展较快,规模不断扩大。
2018年,该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48.2%,较2010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最大,主要集中在金融、电信、物流、旅游等领域。
此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第三产业在黑龙江省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重要的就业创造者,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第三产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该省的经济效益和创新力。
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人才流失、创新不足、政策环境不利等方面。
由于黑龙江省的经济总体水平相对较低,许多优秀的人才不得不流失到其他地区,造成了该省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短缺。
另外,由于黑龙江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最后,政策环境不利,也制约了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此外,黑龙江省还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
四、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对策针对以上问题,黑龙江省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吸引更多具有现代服务业背景的人才回到黑龙江省,培育一批有专业技能、责任心强的高素质人才。
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内容提要黑龙江省民营经济作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和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为其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其健康稳健发展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首先对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展开分析研究,认为黑龙江省经过多年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潜心研究与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数量较少、企业骨干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力度需加强、对外开放金融环境欠佳,企业融资受阻、民营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性差,本地产业链融度低、民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通过对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中关村模式、青浦模式等较典型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必要启示。
文中在确定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与原则后,认为可以在黑龙江省推行外向型、结构型、配套型、科技型相结合的民营经济综合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黑龙江是国家的“大粮仓”,工业基础雄厚,生态资源丰富,在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黑龙江将牢牢把握在国家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不断增强推动黑龙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责任,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黑龙江新篇章。
近年来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己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与此同时,该省民营经济在整体规模、产业结构、企业家素质和宏观管理等方面与先进省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本论文力求比较找出我省与经济领先地区在民营经济领域存在的差距,提出优化我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提高民营经济综合素质的对策,以实现我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一)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成效1.合力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黑龙江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营资本深度参与国资国企混改,鼓励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加强合作,推动央企与地方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融合,哈电集团、哈飞、一重、中车齐车等央企与省内配套企业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民营企业参加第三届消博会、安徽绿博会、龙粤合作交流会等经贸活动,助力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摘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企业的竞争地位,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提高资产收益水平。
因而,企业是否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开展创新活动,以及是否改变当前创新组织路径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通过创新改观其竞争优势,进而带来长期的高收益。
企业在确定创新组织形式时必须要考虑两方面基本因素:一是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二是所采取策略是否能够改善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利润水平。
基于此,针对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变迁过程中的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制度供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059-03黑龙江省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一直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资源的枯竭、设备陈旧以及体制等原因,黑龙江省多数工业企业曾一度步履维艰。
近些年,国家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举措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和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技术开发经费中国家财政拨款一直都占相当的比例,而且逐年都在增加拨款额度,这为该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了有力的财政保障(见表1);在重大项目的立项和研究过程中,国家都给予政策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
欣喜之余还应冷静看到,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仍存在片面追求产值,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组织变迁动力不足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内部管理之外,制度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身条件1.科技活动投入力度较大从2012年东北三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相关统计数据中,可以分析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情况(见表1)。
在黑龙江省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233个,占其企业总数的6.0%。
这一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2.9和3.3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有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为305个,占企业总数的7.8%。
这一指标低于全国5.9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3.5和3.3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工业企业2012年的R&D经费为1 008 740万元,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0.81%。
这个投入比率低于全国0.01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0.43和0.19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2012年企业办研发机构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占比为15.9%,分别高于全国、吉林省和辽宁省3.2、0.8和2.5个百分点。
由以上各项指标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较大,投入平均水平高于全国以及辽宁省和吉林省。
2.技术创新成效较低从前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创新投入力度较大,但当前的创新成效并非尽如人意(见表1)。
2012年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5 655 068万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这一指标分别低于全国、吉林省和辽宁省7.4、6.4和2.1个百分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较大,但创新活动所带来的附加值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和辽宁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显然,这种高投入和低产出的创新组织形式的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导致该省多数工业企业选择这种效率较低创新组织模式的因素,阻碍其创新组织路径变迁的主要因素,以及健全改善其技术创新效率的制度供给等问题也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一,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较大;第二,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创新组织效率相对较低。
这种情况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资源配置低效、产品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力低相对不足。
这种局面难以适应与国家全面协调的发展目标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
虽然,通过对研发手段和物质条件的革新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技术创新的效率。
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则需要对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即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变革则才能在本质上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要素配制,实现其创新系统效益最大化的。
因而,如何推进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组织路径变迁,进而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则成为企业自身和学者们所要探讨和实践的主要课题。
3.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不足技术创新基础条件不足是黑龙江省多数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根据《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显示,黑龙江省2012年工业企业R&D内部支出经费总额为906 170万元,其中以仪器和设备购置为主的资产性支出为50 102万元,支出经费总额的5.5%;同期,全国这一指标的比率为11.8%,而吉林省和辽宁省的这一指标的比率分别为13.5%和11.5%。
2012年,黑龙江省3 911家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只有233家,其比例不足6%;在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305家,其比例为7.8%。
而以上两项指标全国同期比例分别为11.3%和13.7%。
可见,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投入和创新力度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信息职能缺失现象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如果企业有较完善的信息职能和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便可及时获取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对技术创新结果判断的不确定性程度,才能洞察市场发展态势,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
如果企业信息获取职能缺失、信息获取能力不足,信息获取难度就会相对增加,进而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对技术创新结果判断的不确定性程度。
黑龙江省的部分企业资产专用性低,但选择内部技术创新模式,总体样本中选择内部技术创新模式的企业比例大大高于外部技术创新模式的比例,这种现象必然与企业的信息获取职能的缺失有着重要的关联。
如果企业技术创新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其技术的通用程度就必然较高。
而通用程度较高的技术,由于其创新所需的设备和人才的市场供应相对充足,并且存在规模经济,因此,通常会选择外部技术创新模式。
然而,黑龙江省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资产专用性较高的前提下却采取了相反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的主要原因是创新的不确定性高和抗风险程度低。
而且大部分企业也因为信息职能的缺失,而造成对技术创新的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程度的过高判断,以及技抗侵占性程度的过低判断。
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必然会大部分选择内部创新形式,因而必然导致企业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和收益降低。
而且,由于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低,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失败;因信息获取职能的缺失还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技术不成熟。
比如由于新技术与企业生产水平不匹配,当出现了新的、更好的技术或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受仿制和进口产品冲击以及受法规法制限制等原因,导致创新项目中止。
可见,企业技术创新职能的缺失给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了较大约束和负面影响。
5.其他不足之处创新基础条件不足和信息职能缺失是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两个主点主要不足。
除此之外,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企业存在着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不理智的现象。
在前面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调查样本中采取外部技术创新模式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大多数。
而且,其中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效果并不理想。
通过内部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不一定是绝对的优势策略。
当然,外部技术创新模式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的优势策略。
而只有根据自身和市场的条件,对比两者机会成本和收益后,才能形成优势策略选择。
然而,部分企业在对自身和市场了解不充分的前提下就进行了创新模式的选择。
从而导致技术创新效率和收益低下,甚至有些因条件不允许而被迫中止了创新项目。
其次,引进吸收中机械设备和软件比例过大。
2012年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费用支出中获取机械设备和外部指出的费用之和为150 767万元,占总支出15%,分别低于全国、和吉林省同期指标的3.5%、14.7%,高于辽宁省同期该指标0.8%。
显然,黑龙江省技术引进的力度明显低于全国和吉林省,在自身缺乏核心技术的劣势下,若引进力度不足,必然会造成技术差距进一步加大。
最后,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
在激励机制上,黑龙江省企业把增加报酬作为激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
2012年,黑龙江省工业企业R&D支出中“人员劳务费”占24.4%,分别高于全国、吉林省和辽宁省同期指标6.2%、8.4%和9.4%。
省内多数企业认为以上做法对创新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这种激励机制在现实中也的确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但这种激励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岗位工资”、“奖金或提成”这种直观的激励手段,以及其激励结果的现实收入差别,会使大多数工作人员形成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进而形成短期效应。
创新过程中以立竿见影的项目为主,而涉及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长期项目受重视程度相对偏低,而这些长期战略项目往往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
因此,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还有待于在同时兼顾短期效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环境黑龙江省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身存在着一些主观条件上的不足。
同时,其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即技术创新的客观环境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上技术中介和信息咨询职能缺失及时、准确地获取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
在项目组调查样本中,选择内部技术创新的58家企业有近50家是受到创新不确定性程度影响较大。
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程度较大的判断结果不仅受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职能缺失的影响,受客观环境影响的程度更大。
而客观环境中影响其主要的因素就是市场上的技术中介和信息咨询体系的完善程度。
在本课题的调查样本中有大部分企业是因为信息获取的不及时、不准确而使其对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判断程度提高。
因而,倾向于选择内部技术创新模式来规避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黑龙江省技术市场上的中介和信息咨询系统还不够完善,其职能还存在着某些缺失。
黑龙江省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靠企业投入资金建设一套获取信息的渠道,又会因重复建设而导致高投入、低收益。
技术市场上技术中介机构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企业获取技术和信息的重要媒介。
如果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不完善,职能缺失严重,大量的技术标准、专利、科研成果、科技情报等信息流通受阻。
由此,出现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象,由此将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
如社会共享度不高,重复建设,科技资源浪费严重;机会主义行为有可乘之机,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程度增加;企业为规避风险而不进行创新或选择可控性较高的内部创新模式,因此创新效率大大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缓慢,社会福利损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