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95.92 KB
- 文档页数:2
·综述·中国医药导报2020年8月第17卷第23期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7No.23August 2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70417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M610215);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UNPYSCT-201722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自然匹配项目(2017PT1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创新人才(青年教师)支持计划项目(2018RCQ1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面上项目(2019MS36)。
[作者简介]徐雪娇(1986-),女,博士;研究方向:抑郁症行为学及代谢组学。
[通讯作者]邹香妮(1981-),女,硕士;研究方向:临床护理与护理教育。
近年来,抑郁症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临床可见情绪低落、悲观厌世、有自杀倾向等表现。
抑郁症的治疗已被列入全国卫生工作重点。
传统的西药治疗主要包括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且大多有困倦、口干、视物模糊等副作用,严重者可见心血管副作用、急性中毒甚至于死亡。
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针灸作为传统方法,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具有效果明确、毒副作用小的优势。
抑郁症属于中医学的“郁证”“癫”范围,《灵枢·癫狂篇》对癫的治疗提出:“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提示早在内经时期已经采用针刺放血方法治疗抑郁症。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郁证治则。
古代医家对于抑郁症的探讨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为现代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临床借鉴。
1针刺治疗抑郁症根据选穴部位主要分为头针和体针,临床疗效采用抑郁相关量表与血清分子水平检测等进行综合评价。
1.1头针治疗抑郁症中医认为头部为诸阳之会,通过针刺头部穴位,对全身阳气进行综合有效调理,起到醒脑安神,平肝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徐雪娇1李天英1田家华1李欣1刘俊麟1王晶1邹香妮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主要有意识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摘要】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气血平衡,促进疾病的彻底痊愈。
在实际操作中,崔教授依据患儿具体病情,精准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简单易行,且安全无副作用,深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与喜爱。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引火归元法对小儿长期发热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在展示了引火归元法在治疗小儿长期发热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崔文成教授,引火归元法,小儿长期发热,临床表现,操作步骤,治疗效果评价,案例分析,治疗应用前景,临床实践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长期发热是指儿童连续发热超过3天以上的症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异常。
目前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佳,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或耐药问题。
寻求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引火归元法作为中医经典名家崔文成教授传承并发扬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平复发热的目的。
崔文成教授在长期从事小儿发热临床工作中,通过引火归元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本文旨在探讨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与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引火归元法的基本原理引火归元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畅气血、归元复原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引火归元法主要包括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四大方面,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引火归元法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激发阳气等方式,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病邪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应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时,崔文成教授深入研究患儿的病情特点和体质,结合中医诊断,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以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
治疗带状疱疹方法很多,优选治疗方案是带状疱疹临床研究的方向之一。
如何减短治疗时间,以及如何减轻后遗神经痛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标签:带状疱疹;中医疗法;针灸治疗【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59-01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其特点可以概括为:集簇水疱、单侧发生、带状分布、疼痛剧烈,属于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范畴,中医认为与情志不遂,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有关;其病因病机主要由于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脾胃湿热内蕴,外溢肌肤,兼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肌肤而成。
除临床常见的沿神经节段分布的皮肤红斑”水疱外,带状疱疹尚有一些特殊类型,引起面瘫、失明、青光眼、内脏损害等,甚至导致死亡[1]。
1.中医诊治带状疱疹原理1.1带状疱疹的诊治原理带状疱疹治疗的目标是加快疱疹吸收、降低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有西医的抗病毒治疗,营养神经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早期给予中等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减轻炎症,阻止病毒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作用,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但长期使用激素也可以引起复发。
中医针灸,内服中药及外敷,物理治疗等,效果均明显,且毒副作用小。
1.2近期中医治疗的发展近五年来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方法也逐渐在发展,中药外敷”针灸”刺络拔罐”埋线也广泛应用。
眼针等治疗方法经济易用,也可以联合体针辨证选穴”配伍中药辨证内服,疗效显著。
半导体激光照射”短波紫外线等物理治疗技术在加速疱疹吸收、缩短病程、提高机体免疫力、快速止痛、预防后遗症发生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2.中药治疗带状疱疹方案2.1中药内服法带状疱疹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抗病毒、消炎、止痛、预防继发感染及后遗神经痛。
中医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研究在中医领域,我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底蕴,对于许多疾病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严谨的依据。
一、研究背景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中医优势病种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
我们选取了常见病种如感冒、咳嗽、糖尿病、高血压等,以及一些特殊病种如中风、肾病、肿瘤等,对其治疗方案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比了不同方案的临床疗效。
三、研究结果1.感冒:中医治疗感冒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针对不同体质和病因,中医治疗感冒的方案包括解表、清热、祛湿、扶正等。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感冒具有显著的疗效,尤其在缓解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方面具有优势。
2.咳嗽:中医治疗咳嗽注重病因病机分析和辨证论治。
治疗方案包括宣肺、化痰、止咳、养阴等。
临床研究显示,中医治疗咳嗽的疗效显著,尤其在消除咳嗽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3.糖尿病: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方案包括滋阴降火、温阳助火、活血化瘀等。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糖尿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4.高血压:中医治疗高血压注重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
治疗方案包括平肝潜阳、滋阴清热、补气养血等。
临床研究显示,中医治疗高血压具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方面具有优势。
5.中风:中医治疗中风的优势在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治疗方案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中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6.肾病:中医治疗肾病注重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
治疗方案包括滋阴降火、温阳助火、活血化瘀等。
临床研究显示,中医治疗肾病可以有效改善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7.肿瘤: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在于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治疗方案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
甘肃医药2019年38卷第4期Gansu Medical Journal ,2019,Vol.38,No.4恶性肿瘤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致死原因,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1-2],而化疗则是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临床应用广泛。
但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无根本性的代谢差异,化疗药物缺乏特异性,导致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正常细胞损伤,即毒副作用[3],包括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免疫抑制等,而其中骨髓抑制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毒副作用,其严重限制了化疗的应用和疗效。
因此,如何减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是目前肿瘤治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1骨髓抑制的病因病机1.1现代医学对骨髓抑制的认识现代医学将骨髓抑制分为急性骨髓抑制和潜在骨髓损伤2种类型[4]。
大多数化疗药物如烷化剂、嘧啶类似物等,对骨髓具有高度毒性,通过引起造血干细胞(HPCs )的耗竭而导致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
而潜在骨髓损伤的发生可能与肝星状细胞(HSCs )凋亡的诱导[5]、骨髓基质的破坏[6]、HSCs 衰老的诱导[7]有关。
骨髓抑制的主要表现就是白细胞水平降低。
1.2中医学对骨髓抑制的认识中医学根据骨髓抑制临床表现的不同,将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归类为“虚劳”“血证”“外感发热”或“内伤发热”等病证门类[8-11]。
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化疗药物也是“邪毒”,其进入人体后可伤及脏腑、气血,导致脾肾亏虚、气血两虚等。
如化疗后出现的白细胞减少现象以气血虚弱为主要病机和临床症候。
依据脾主运化精气,肾主骨生髓,精髓化生血液,以及“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
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的中医理论,很多现代学者认为化疗后骨髓抑制虚损脏腑关键在脾肾[12],病机为气血脾肾亏虚。
2骨髓抑制的治疗2.1现代医学对于骨髓抑制的治疗现代医学对于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方面,目前主要有粒细胞减少及感染的防治[13-17]、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的防治[18-21]、造血干细胞移植[22-23]、肥大细胞生长因子调控[24-25]等,临床常用药物主要有利可君片、小粟胺片、地榆升白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因子、白细胞介素-11等[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