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走进篆刻艺术》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16.56 KB
- 文档页数:5
方寸之间,趣味无穷——篆刻艺术课教案美术教学中忌讳那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求教学思路、方法策略的变化的教学模式。
无论怎样学习篆刻都是一种新颖的尝试,立足教学,其意义不只限于篆刻,如果我们对它不断地进行深化,它的潜在作用,应该会在以后的书法、绘画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在篆刻模块教学中我认为需要降低门槛,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是篆刻教学的真正切入点。
对于同学们而言,只有用适合于自己的篆刻语言,去进行构思与创作,才能刻出成果,印出风采。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篆刻印章的活动,培养细心、沉稳地观察生活处理事物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印章的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了解印章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刻印章,初步认识中国篆刻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艺术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探究篆刻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设计印稿,无论是文字或图案,都要考虑如何清晰地反印到印材上。
四、教具准备:课件篆刻作品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各种各样的篆刻作品,激发起学生了解篆刻的兴趣和欲望。
新授课学习篆刻:制作一枚印章1、讨论:小组同学利用已有篆刻作品,观察:印章上的字与印出来的字有什么不同?2、探究:如何将字反写在印章上?3、实践:制作一枚印章①降低篆刻制作学习的难度,改变刻刀、石材,雕刻的传统刻制模式,可以替代以橡皮等,一般小刀为材料刻制的方法。
以学生的年龄来说易入刀,相对安全,橡皮刻出的线条流畅清晰,易出效果。
②改变传统篆刻必须以篆书入印的要求,代以楷书、隶书,甚至美术字入印的方法,文字印稿的章法设计可以以通俗易懂为主。
③设计印稿,无论是文字或图案,都要考虑如何清晰地反印到印材上。
解决的方法是在白纸上依印章的形状设计好文字稿或肖形图案,这样反印到印章上就印痕清晰。
因为印章形状的多样,所以设计的印稿也可以多姿多彩,不要拘泥于某种传统的式样,要灵活,主要的原则是以构图饱满、均衡为主。
篆刻步骤美术教案教案标题:篆刻步骤美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篆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2. 学习篆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简单的篆刻作品。
教学准备:1. 篆刻刀、篆刻刀砂轮、篆刻刀砂纸。
2. 篆刻石(或者其他适合刻画的材料)。
3. 篆刻字典。
4. 篆刻作品示范。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篆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解释篆刻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展示一些篆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思考篆刻的特点和美感。
主体:步骤一:准备材料和工具1. 向学生展示篆刻刀、篆刻刀砂轮和篆刻刀砂纸,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 向学生展示篆刻石(或其他刻画材料),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
步骤二:学习基本刻画技巧1. 向学生展示篆刻字典,讲解字的构造和基本笔画。
2. 指导学生使用篆刻刀砂轮和篆刻刀砂纸练习基本笔画,如直线、弯线、横线等。
步骤三:创作简单的篆刻作品1. 向学生展示一幅简单的篆刻作品示范,并解释作品的构图和刻画技巧。
2. 让学生选择一个简单的字或图案作为创作对象,并指导他们在篆刻石上进行刻画。
3.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提供个别指导和帮助。
总结:1. 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并进行欣赏和讨论。
2. 回顾篆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强调创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篆刻作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篆刻艺术展览,拓展他们对篆刻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使用其他材料进行创作,如木板、橡皮章等。
3. 组织学生参与篆刻比赛或展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2. 评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技巧运用和创意表达。
3. 收集学生的篆刻作品,评估他们对篆刻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使用篆刻刀等工具时的安全,提醒他们注意刀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2.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致,不断尝试和改进自己的作品。
《篆刻》教案篆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篆刻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基本的篆刻技法和工具。
3.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篆刻的起源和历史- 篆刻的定义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探讨篆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介绍篆刻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2. 篆刻的基本技法与工具- 介绍篆刻所用的刀具和印材。
-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刀具,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
- 练基本的线条和结构构图。
3. 艺术欣赏与创作实践- 分析、讨论篆刻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技法运用。
- 引导学生对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 设计创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篆刻的乐趣和过程。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篆刻的起源和发展1. 通过图示和文字介绍篆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 展示篆刻作品,让学生感受篆刻的魅力和独特性。
第二课:篆刻的基本技法与工具1. 介绍篆刻所用的刀具和印材,展示正确使用方法。
2.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线条练和基本结构构图。
第三课:艺术欣赏与创作实践1. 分析篆刻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技法运用。
2. 让学生选择一幅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观点。
3. 设计创作实践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创意进行篆刻创作。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篆刻作品的创作质量和艺术性。
五、教学资源1. 篆刻作品图片和展示材料。
2. 篆刻刀具和印材。
以上是《篆刻》教案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安排,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并培养其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篆刻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
课时:1课时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篆刻艺术的历史、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篆刻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
2. 篆刻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1. 篆刻工具的使用。
2. 篆刻过程中线条的把握。
教学准备:1. 篆刻教材:《走进篆刻》2. 篆刻工具:刻刀、印泥、印石、印床等3. 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篆刻艺术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篆刻艺术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篆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基本知识讲解1. 介绍篆刻艺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
2. 讲解篆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线条流畅、构图简洁等。
3. 介绍篆刻的常用工具和材料,如刻刀、印泥、印石、印床等。
三、实践操作1. 教师演示篆刻的基本步骤,包括:设计印稿、上石、刻制、印泥拓印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以下技巧:a. 刻刀的使用:握刀要稳,力度适中,线条流畅。
b. 线条的把握:线条要清晰,转折自然,避免出现断裂或模糊。
c. 印泥拓印:拓印时要均匀,避免出现空白或堆积。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篆刻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篆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篆刻艺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为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教学质量。
3.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初中篆刻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篆刻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技法。
2.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篆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篆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 篆刻艺术的基本技法。
3. 篆刻艺术作品的欣赏。
教学难点:1. 篆刻艺术的基本技法的理解和运用。
2. 篆刻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篆刻艺术的相关资料、图片和作品。
2. 学生准备篆刻用的石材、刻刀、印泥等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篆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篆刻艺术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解篆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起源(10分钟)1. 教师讲解篆刻艺术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要信息。
三、讲解篆刻艺术的基本技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篆刻艺术的基本技法,如刀法、章法等。
2. 学生观看教师的示范,理解并掌握基本技法。
四、篆刻艺术作品的欣赏(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篆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交流对作品的看法。
五、学生动手实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进行篆刻创作。
2. 学生按照所学的基本技法,独立完成一件篆刻作品。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篆刻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总结篆刻艺术的学习经验。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篆刻艺术,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作品。
2. 学生可以尝试将自己的篆刻作品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如制作书签、印章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欣赏和动手实践,让学生了解了篆刻艺术的基本概念、起源和技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篆刻一、课程背景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篆刻以刻画印章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细腻、简约、深刻的特点,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次美术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感受篆刻的艺术魅力,掌握篆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篆刻的历史起源和文化内涵。
2.学习篆刻的基本构图和技法。
3.创作一枚个性化的篆刻作品,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集中力和细致性。
三、教学重点1.篆刻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2.理解篆刻的构图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难点1.理解篆刻的文化内涵。
2.掌握篆刻技法的细节。
五、教学内容1. 篆刻的历史起源和文化内涵篆刻是在中国古代先民使用印章时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篆刻以印章刻画为主要表现方式,传达着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篆刻的发展经历了青铜器印章、秦印、汉印,唐代以后开创了篆书,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
2. 篆刻技法的基本要素篆刻技法的基本要素包括构图、刀法和印章制作。
篆刻的构图需要注重对图案的布局、比例和动态感的把握;刀法需要注重用刀力、速度、方向和深浅来形成不同的线条和效果;印章制作需要注重对材料和形状的选择以及工艺方法的掌握。
3. 实际操作篆刻1.学生可使用硬笔练习书法基础,并对比篆刻的字体进行学习,体会篆刻字体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篆刻图案进行刻画,体验篆刻的刀法和效果,同时学习如何制作印章并将自己的作品印在纸上。
3.学生利用篆刻技法创作一幅自己的作品,并注重构图的合理性和刀法的细节。
六、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掌握篆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七、教学手段黑板、白纸、篆刻刀、印泥、硬笔、练习纸等。
八、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学习和操作中的表现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帮助。
篆刻教学设计及感想,篆刻活动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篆刻这门独特的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会从逐渐到实践,乃至到创作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对篆刻艺术的了解,在动手实践的的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得到审美熏陶,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了审美能力、创新精神。
一、内容分析
了解篆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学会怎样设计刻制印章,了解篆刻的存在形式技巧及造型规律,在篆刻艺术的世界里感受篆刻的乐趣,美化自己的人生。
二、学情分析
活动对象为高一篆刻选学的学生,对篆刻艺术有浓厚的兴趣,有独立的思想及不同的个性,在篆刻学习过程中陶醉于篆刻的艺术魅力之中,可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篆刻作品。
三、教学活动形式
以小组共同讨论、观摩学习及独立创作的形式展开活动。
四、教学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较高层次的艺术设计制作的实践过程中给学生以审美熏陶,在感受历史悠久的篆刻艺术魅力同时,增强对篆刻理解并加以创作。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讲解、分析、操作、示范,让学生学习使用篆刻必备工具、临摹名家作品,并尝试篆刻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使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而独特的艺术。
同时以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章法及布局是篆刻的核心(考虑整体性,从全局出发,以平实入手)。
教学难点:刀法的运用是完成篆刻的手段。
五、活动过程
注:具体活动环节的多少由老师来定。
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包括篆刻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让学生掌握篆刻的基本技巧,如刀法、章法等,并能够独立完成篆刻作品。
教学重点:1. 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
2. 刀法和章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 刀法的运用。
2. 章法的布局。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篆刻工具:刻刀、印床、砂纸、印泥、篆刻石材(青田石、寿山石、鸡血石)。
3. 篆刻作品样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篆刻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艺术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篆刻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篆刻基本知识讲解1. 教师讲解篆刻的定义、分类、工具等基本知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认识篆刻工具,了解各自的功能。
三、刀法讲解与示范1. 教师讲解篆刻刀法的基本技巧,如切、冲、削、凿等。
2. 教师现场示范刀法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刀法的操作。
四、学生实践1. 学生按照教师指导,尝试使用刻刀进行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刀法错误。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章法讲解与示范1. 教师讲解篆刻章法的基本原则,如对称、平衡、对比等。
2. 教师现场示范章法的布局,让学生了解章法的运用。
三、学生实践1.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尝试进行章法的布局。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章法错误。
四、篆刻作品制作1. 学生按照教师指导,利用篆刻工具和石材制作篆刻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互相欣赏、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讲解篆刻的教案设计教案标题: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之篆刻教案目标:1. 了解篆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
2. 学习篆刻的基本技法和工具使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篆刻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介绍。
2. 篆刻的基本技法:刀法、墨法、纸法。
3. 篆刻的工具和材料:篆刻刀、篆刻石、篆刻墨、篆刻纸。
4. 篆刻作品欣赏和分析。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篆刻的了解和认识。
2.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篆刻作品,激发学生对篆刻的兴趣。
知识讲解:1. 介绍篆刻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包括篆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介绍篆刻的基本技法:刀法、墨法、纸法,并结合示范进行讲解。
3. 介绍篆刻的工具和材料,包括篆刻刀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篆刻石的选择和保养,篆刻墨和篆刻纸的使用注意事项。
实践操作:1. 分发篆刻工具和材料给学生,让学生亲自体验篆刻的刀法、墨法和纸法。
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进行篆刻创作,可以是简单的文字或图案。
3.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篆刻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作品欣赏和分析:1. 展示学生的篆刻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2.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意义,讨论篆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总结活动:1. 总结篆刻的基本技法和工具使用要点。
2. 强调篆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篆刻艺术,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参与程度和创作表现。
2. 收集学生的篆刻作品,评估其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和讨论参与度,评估对篆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扩展活动:1. 组织篆刻比赛或展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2. 邀请篆刻艺术家或专家进行讲座或指导,深入了解篆刻的技法和艺术价值。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篆刻技法,如制作个性化的印章或书法作品。
初中篆刻艺术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篆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技巧。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篆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篆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篆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2. 创作具有个性和审美价值的篆刻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篆刻工具和材料。
2. 教师准备篆刻作品的图片和资料。
3. 学生准备篆刻练习的石料和毛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篆刻作品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篆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二、讲解和示范(15分钟)1. 教师讲解篆刻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包括选题、布局、刻制等。
2. 教师现场示范篆刻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篆刻的技巧和要领。
三、学生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篆刻技巧和步骤,自行选题进行篆刻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篆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将篆刻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和教师。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篆刻技巧和创作要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篆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提出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篆刻艺术,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审美价值的篆刻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学生练习,使学生了解了篆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了篆刻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在学生练习环节,教师巡回指导,解答了学生在篆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学生相互交流、借鉴,提高了篆刻技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篆刻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课后拓展:1. 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继续练习篆刻,提高篆刻技艺。
2. 学生可以收集篆刻作品的图片和资料,进行欣赏和分析,深入了解篆刻艺术。
课题名称: 走进篆刻艺术
课型:制作课授课对象:高中课时:1 课时
教材分析:中国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棵奇葩,它以印材为载体,以汉字中的篆书为表现形式,在方寸之间展示了书法美、刀法美章法美和
意境美。
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篆刻随着书法的实用价值不断萎缩其
艺术性日渐彰显。
学习篆刻也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有主见,特别喜爱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
究的能力,因此,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兴趣,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在
课堂上他们就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篆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篆刻所用的材料和工具和篆刻的用途及分类。
能力目标:1、通过对印章的鉴赏学习,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通过自己亲自制作印章,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拉近和篆刻艺术的距离。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印章的学习和制作,初步认识中国篆刻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艺术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篆刻的用途及分类
2、了解我国篆刻艺术的构图章法和特点。
教学难点:篆刻是一门艺术创造与工艺技巧相结合的艺术,其中对形式技巧的要求十分突出,篆刻的形式技巧主要包括篆法、章法、刀法三个方面,核心是对篆字形体的安排塑造和刻画,对于印章的审美原理与特点,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理解和体会,这是学习篆刻艺术所必须具备的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对比分析法、教师演示法
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刻刀、印石、印泥、橡皮章、复写纸等
教学过程:
导入:观看视频《2008 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宣传
片》
问:作品名称是什么?主体形象用什么美术形式展
现的?
那同学们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篆刻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篆刻艺术去领略它的奥妙。
(板书课题:中华篆刻艺术)
上课之前呢,老师这里有几方刻好的篆刻,同学们可以试着盖印初步感
受一下篆刻的魅力所在。
(拿出印石,演示盖印,并说明注意事项:持正印石,一手扶正以防摇晃,一首掌心稍使力,盖完后垂直拿起,注意保
持纸张整洁。
)
学生站起来盖印,感受篆刻质感和触感。
同学们对篆刻有了初步的接触后,我们再来具体的来学习篆刻相关的一些知
识。
1.篆刻的涵义
篆刻:又称印学或印章,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
甲骨文便是最早的篆刻。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印章的出现,篆刻逐渐成为专门的技艺。
因印
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
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又称
“玺印”“印”或“印章”等。
2.篆刻的组成
印面:教师拿出两块石头展示,一块裸石一块刻好的印
钮
边款:不再是反字
3.工具材料
刻刀:平口刀,斜口刀
印石:青田、寿山居多,软硬适中,易于受刀笔墨硯:用于起稿、反书上石
砂纸、印床(固定石头)、棕老虎(拓印边款)4.印章的用途
1.取信的凭证
古人云:“印者,信也”。
用它作为人与人之间信
用的保证。
在纸张发明之前印章主要盖在门户或
者包裹、信件封口的泥上,防止被别人打开或移
动,这种封物的泥块叫“封泥
2.手工业者在所制造器物上的记名
3.权力的象征
4.鉴赏的藏印
5.专作佩带之用
考一考:你能辨别出哪个是朱文哪个是白文马?
5.篆刻的起源与发展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峰。
1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
2明清:流派纷呈
6.字法、章法、刀法
7.、学生实践
老师说明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一组同学一起合作、互相探讨、合理分
配资源、共同完成创作。
3、每人为自己刻一方印章,最后每组选出两件优秀作品向大家介绍。
学
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
老师:关注学生安全并答疑解惑;选出一些优秀作品适当表扬,以起到鼓励和激励的作用;提醒活动时间。
8.课堂总结
这了节课我们学习关于篆刻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起源和发展,用途和分类等,同学们通过对印章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初步认识了我们中国传统艺术篆刻的独特魅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和尊重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