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运营理念下的乡村发展模式构建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24.00 KB
- 文档页数:7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摘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城镇与乡村是一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城市,而乡村振兴则是以发展与建设乡村为目的,二者具有异质性,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的耦合与内在的联系,使得它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本文以陕西地区为案例,对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新时期两个战略的协同推进提出了对策。
1.陕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陕西省近几年来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探索,为推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1新型城镇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城市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现代化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一,指导和推动农产品供应体制的变革。
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喜好,促进和指导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渭南市华州区与城市集市紧密结合,以蔬菜为主,时令水果和干果为副的产业,成为全国蔬菜基地、中国蔬菜生产十大品牌。
第二,服务业带动的非农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三产发展是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陕西省安康市为了解决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安康市科技局主动组织指导市场主体与高等院校院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联合研究开发,定位堵点,聚焦难点,在畜牧、核桃、水产等主导产业上突破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升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泉县在农旅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1.2城市辐射带动乡村发展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第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渭南葡萄园、牒吴农业博物苑、下邽古镇为中心的贤乡紫韵农庄建设循环农业、农业体验、农业观光等,将其提升为4 A旅游景区,带动周围村庄葡萄种植、旅游观光等优势产业得到发展。
强村带弱村活动方案标题:强村带弱村联动发展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们注意到,一些村庄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为缩小这种差距,实现农村全面振兴,我们提出“强村带弱村”活动方案,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农村均衡发展。
二、活动目标:1. 促进强村与弱村之间的资源共享,提升弱村的整体实力。
2. 强化村庄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互助共赢的乡村发展模式。
3. 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活动内容:1. 资源共享:强村将自身的成功经验、技术资源、市场信息等分享给弱村,帮助弱村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2. 项目合作:双方共同策划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如特色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等,实现共同发展。
3. 技术帮扶:强村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等,提升弱村的生产力。
4. 人才培养:组织强村的优秀人才到弱村进行指导,同时鼓励弱村的青年到强村学习,提升整体素质。
四、活动步骤:1. 确定强弱村配对关系,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弱村需求。
2. 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表。
3. 开展活动,定期评估效果,调整优化方案。
4. 长期跟踪,确保活动持续进行,直至弱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五、预期效果:我们期待通过“强村带弱村”活动,能够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村社区的和谐稳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同时,这也是一种探索农村新型合作模式的尝试,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乡村社会。
六、总结:“强村带弱村”活动不仅是一次经济帮扶,更是一次发展理念的传播和实践。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每一个村庄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共同绘就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的概念。
这一概念旨在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项规划有机融合,统筹规划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
通过“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地。
关键词:乡村振兴;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统筹“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合各类规划为基础,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统筹规划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并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一、“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实施要点(一)对接需求在对接需求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目标,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在规划规划开始之前,应该深入了解村庄内不同群体的需求。
这包括了解农民的居住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等。
只有通过全面的需求调研,才能够制定出真正符合村庄实际情况的规划方案[1]。
这意味着在规划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
“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全面考虑乡村振兴中乡村发展的各方面需求,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该规划不仅关注农业发展,也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科技支持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提供更多增收机会。
在规划农业发展方面,通过统筹考虑农产品产量、品质和市场需求,可以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优化农业生产方法和管理模式。
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产品结构,推动农产品加工和提高附加值。
这样的规划将增强农民的竞争力,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
在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时,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例如,利用村庄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农业观光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发展方向,通过展示农业生产过程和乡村风貌,吸引游客参观、体验,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本文主要的结论如下: (1) 全域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通过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可以助推产业兴旺,通过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可以助推生态宜居,通过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可以助推乡风文明,通过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可以助推管理有效,通过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可以助推生活富裕。
第 1 章绪论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1)乡村振兴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战略目前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步伐跟不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短板依然在“三农”,城乡差距大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要着眼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强大的产业基础也在农村,所以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业全面升级。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并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通过乡村振兴来解决“三农”问题。
(2)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开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加快推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升级。
2022 年7 月26 日,资源开辟司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中国农业银行办公室关于金融支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在未来 5 年将向重点村提供1000 亿元,支持重点村开发文旅资源、保护生态和传统文化、建设公服及旅游配套设施,以及研发和推广乡村民宿、观光度假、农事体验、乡土美食、文化创意等旅游产品。
同时还出台推进产品创新、强化政策保障、夯实发展基础、推动产业升级等多种举措。
这就解决了资金短缺、融资艰难、投融资服务不完善和经营风险高等难题,有效盘活了乡村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Q•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全域村庄规划初探—以龙泉驿区全域村庄布局规划为例陈诚,徐本营(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对各地的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 着成都市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龙泉驿区乡村地区从偏居一隅的城市近山边缘向城市绿心转变,对其发展来 说,文章通过对龙泉驿区乡村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全域村庄布局规划中在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分区 施策、分类引导的规划新方法,科学选址新 ,公众参与、部门协同的 新方式以及规划落实新途径等方面的一些创新探索,以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村庄布局【中图分类号】TU982.29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 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 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乡村发展经历从“以设立经开区为统 筹城乡发展基础”到“以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再 到“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个阶段的改革创 新。
在新 全 乡村 的,成都乡村发展需要新 的改革创新,探索乡村地区发展的新模式。
1乡村振兴战略概述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 的的。
,村是 国计民生的 ,必“三”作为全 作的重 重,乡村 。
基 的要求,乡村自然人文-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乡村的拆-全域农村的人 等 ,成为 新时乡村 的。
下文将以《区全域村 规划》为进。
2龙泉驿区乡村现状特征解读区 成都市 ,成都市 “进略”,开城市架构、“”的空间,区成为 成都市 进 区。
乡村区域从 的城市近 城市 。
区农村区域主要 平顼区两个部分,幅员面积300 km2,涉及12个镇街,60个政村,户籍人口 16+9万人(图1)。
2.1 资源条件优越,而风貌环境不佳区内一脉青山,一片海(图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乡村运营理念下的乡村发展模式构建探索 作者:唐钰汗 来源:《价值工程》2017年第09期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实施衍生出的“三农”问题长期制约了乡村的发展,乡村迫切需要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日益关注,乡村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但在实践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笔者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城市经营”、“城市运营”、“乡村经营”和“乡村旅游运营”等相对较新的概念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运营”的理念,并探索了将其运用于乡村发展的模式构建。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 derived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rban-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 system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village urgently needs to find a new road suitable for its own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untry's growing concern about rural development, the village ushered in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but in practice also produced a lot of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vely new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city management", "city operation", "village management" and "village tourism oper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village operation" and explores the mode construction of applying it to rural development.
关键词:乡村运营;乡村发展模式;乡村经营;城市运营 Key words: rural operation;rural development model;rural management;urban 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009-03 0 引言 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1],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达到2.2%。根据诺瑟姆曲线的规律,可知我国正经历快速城镇化阶段。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实现必然需要由乡村向城市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为支撑,当前人口迁移的“年龄、性别的选择性”又使得村内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比例较高,这导致很多的乡村因为缺失发展主体而走向停滞甚至没落,或者仅仅成为大量的“候鸟式”农民工群体的“临时住所”,浪费了乡村的资源。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有其存在的价值,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加上中国存在大量的山区,土地分散、权属不清,制约了规模农业的发展。
以上这些现象就是目前“三农”问题的缩影,我们要想寻找新的乡村发展方向,就一定绕不开这些问题。笔者希望通过相关的研究,探索一种乡村建设和发展新的理念,为乡村发展理论和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1 城市经营与城市运营的相关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世纪60年代,Ray Pahl首次提出Urban Managerialism理论[2],这引发了学者对Urban Management理论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者首先提出“城市经营(City Management)”的理念,他们认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同样适用市场规律,政府可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资源配置和整合,进行整体经营管理[3]。国内“城市经营”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98年9月召开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的研讨会上[4]。刘文俭对“城市经营”的概念做了较系统的阐释,提出“城市经营”是研究“经营城市”规律的科学,他认为“城市经营”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将城市资源资产化,实现资源配置最优,以提升城市价值,实现城市资产的保值增值[5]。许保利认为“城市经营”的主体是政府,但政府不能直接配置城市的资源,所以“城市经营”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由企业和市场配置和运作资源,这就是“城市运营”[6]。“城市运营”的主体是城市运营商,城市运营商是政府与市场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7]。“城市运营”是在实践中对“城市经营”理念的升华,城市运营商就是指那些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使自己的项目成为城市发展建设有机组成部分的经营开发商[8]。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城市经营”与“城市运营”的理念都源于国外城市管理(Urban Management)的理论和实践,但因为国情不一样,其概念和内涵不能对等。国内的“城市经营”与“城市运营”两者概念之间有很多的相似性,但也有差异,表现在:①主体差异。前者的主体是政府,后者是企业或者企业与政府的联合体;②客体差异。前者针对的对象是全域的城市资源,后者是具体开发项目涉及的资源;③机制差异。前者是政府结合市场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侧重于目标管理,后者将更多的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侧重于运作过程。
2 乡村经营与乡村旅游运营的相关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 乡村经营相关研究 目前对“乡村经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概念、经营主客体和实践三个方面。“乡村经营”是借鉴“城市经营”概念而来的,周蝉鸣提出“乡村经营”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乡村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乡村的增值和发展,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乡村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9]。王丽娟等提出“乡村经营”是对乡村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等进行市场化的运作,以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建设提供资金[10]。吴理财探讨了“经营乡村”的主体的问题,认为乡村“经营”是政府的职能,仅有农民难以形成有效合作和负担农村内具有外部性的公共品,他提出政府与农民积极合作来经营乡村[11]。王丽娟等认为“乡村经营”的主体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组建开发公司经营,客体包括乡村内有形和无形资本,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应通过村民表决[4]。王威提出“经营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要用经营的思维进行村庄治理,并以昌硕县为例研究了经营性治理模式的权利结构、运作过程和价值[12]。
2.2 乡村经营相关实践 虽然现阶段对“乡村经营”的研究不多,也没有一个权威定义,但已有部分乡村在实践。2008年,浙江安吉正式把“经营乡村”的理念运用于乡村建设,构建了“全县一盘棋”的经营布局,建立“统分结合、三级负责”的经营模式,培育“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经营主体[13]。浙江滕头村也较早地自主探索“经营乡村”的方式,2015年全村的GDP突破了10亿[14],通过分析发现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强大的集体经济给了村干部更多的话语权[15],乡村的建设有了经济的支撑,自然发展更为主动。成都三圣花乡的“五朵金花”是通过政府力量引导农民就地市民化的典范,大力发展农旅结合经济,虽然最终使得传统村落转变成了“陌生人”集聚的城市社区[16],但也避免了形成新的城中村。江西婺源县以“中国最美的乡村”为主题,通过政府力量引导,将县内资源整合,采取“农户+公司”的社区参与模式,组建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统一经营[17]。还有浙江省的江山“中国幸福乡村”、长兴“中国魅力乡村”、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德清“和美家园”等的创建都采用了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等多方合作的方式进行乡村的经营,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3 乡村旅游运营研究 “乡村旅游运营”的研究上,卢杨通过对中外的乡村旅游运营机制的比较,提出了构建“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运营机制[18]。张冬梅等提出乡村旅游以产业为基,运营为王的观点[19]。目前大部分的乡村旅游运营实践都是企业为主导的对景区、民宿等的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开展。
2.4 小结 综上,“乡村经营”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定义,且常与“经营乡村”通用。“乡村经营”的主体主要是村集体(村民),村集体的治理能力取决于集体经济和对村民的资源动员能力,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解了集体所有,加之很多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丢失而使得人际关系疏离,只能靠政府由上至下的政策扶持。所以“乡村经营”的主体更多时候变成了村集体(村民)与政府的联合体。“乡村经营”的理论目前几乎是照搬了“城市经营”的概念,目的是树立一种乡村建设新理念和发展模式,更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浙江安吉最先将“乡村经营”理念运用到乡村建设上,并将乡村经营管理与景区建设相结合,但其局限性是仅在旅游开发上,而且政府的推动力量起到很大作用。
3 乡村运营理念的阐释 3.1 乡村运营实践 2014年5月,“天门市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被批复,以合作社为载体,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包括医院、养老院等基础设施,农民合作社首次成了“乡村运营商”[20],在“迁村腾屋”后,原先散居的村民将住进新小区生活,腾出的土地则由合作社规模化耕作,但所有权不变[21]。还有当前有较多的企业加入乡村旅游运营中,与乡村经营管理相结合。这些都是“乡村运营”的初期实践,但由于乡村的土地政策和乡村没有很好进入市场化,资本盈利的本性使得目前企业进入“乡村运营”都比较拘谨,还处于尝试阶段。
3.2 乡村运营的概念和内涵 通过对“城市经营”、“城市运营”、“乡村经营”等概念和实践的研究总结,笔者认为“乡村运营”是新时期的一种乡村建设和发展新理念,是在政府的引导或参与下,由村集体(村民)成立农民合作社或者和企业合作成立乡村运营组织,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乡村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配置和运作,从而实现乡村资产的保值增值。“运营乡村”是在“乡村运营”理念下的一种实践。
研究“乡村运营”的内涵必然要明确其与“乡村经营”的差异,研究其与“城市运营”的运营主体、运营客体、运营机制等问题的异同。“乡村运营”与“乡村经营”的差异类似于“城市运营”与“城市经营”的差异,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我们重点分析“乡村运营”与“城市运营”的异同:①差异主要源于城乡土地管制上的差别。中国的土地都是国有或者集体所有,“乡村运营”对应的是流转和功能赋权都相对受限的集体土地,“城市运营”对应的是使用权可自由转让的国有土地,并享有担保抵押权和收益权。城乡不同的土地管制方式使得社会资本优先选择进入城市,参与“城市运营”以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这就是资本的趋利本性,也有乡村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但随着近年来土地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