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病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什么
瘿瘤属于中医名,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基本临床症状,相对于西医的甲状腺结节。
证型包括气滞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和心肝阴虚等,需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四海舒郁丸、海藻玉壶汤、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等方药加减治疗。
1.四海舒郁丸加减:有理气舒郁、化痰消瘿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气郁痰阻证瘿瘤。
气郁痰阻证可导致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同,可导致胸闷、颈部胀等。
2.海藻玉壶汤加减:有理气活血和化痰消瘿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痰结血瘀证瘿瘤,该类型瘿瘤可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压比较坚硬或有结节,可导致胸闷、纳差(食欲不佳)等。
3.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有清肝泄火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肝火旺盛证瘿瘤,该辨证类型可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但柔软、光滑、烦热(烦躁闷热),面部潮红等。
4.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有滋阴降火(滋养阴精,降低火气)、宁心柔肝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心肝阴虚证,该证主要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起病比较缓慢,容易出现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心慌等症状。
以上方药都需要在中医师的辨证下使用,选择不同的方药进行合理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瘿瘿病,中医病证名。
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基本临床特征。
主要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引起,并与体质有密切关系。
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
临床常见证型有气滞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四种,以上四种证型之间常发生转化。
治疗瘿病的主要原则是理气化痰,消瘿散结,活血软坚,滋阴降火,可针对不同的'证候选用适当的方药。
对本病的预防应防止情志内伤并注意饮食调摄。
一、气瘿内治: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四海舒郁丸加减。
二、肉瘿内治:1、气滞痰凝证;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2、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海藻玉壶汤加减。
三、瘿痈:内治;1、风热痰凝证;疏风清热化痰。
牛蒡解肌汤加减。
2、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柴胡疏肝散加减。
外治;1、初期宜用箍围药,金黄散、四黄散、黄柏散,水或蜜调制外敷。
每日一至二次。
2、若成脓宜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金黄膏外敷。
四、石瘿一但确诊宜早期手术切除,以求根治。
但未分化癌不宜切除。
因手术可加速癌细胞的血行扩散,治以放射为主。
五、瘤、癌1、气郁痰凝证;开郁散、通气散坚丸加减。
2、寒痰凝聚证;阳和汤、万灵丹加减。
3、热毒蕴结证;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芦荟汤加减。
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汤或散肿溃坚汤加减。
5、正虚邪实证;保元汤或生脉散合散肿溃坚汤加减。
六、失荣;颈部淋巴结肿大,生长较快,质地坚硬。
1、气郁痰结证;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化痰开郁方加减。
2、阴毒结聚证;温阳散寒,花痰散结。
阳和汤加减。
3、瘀毒化热证;清热解毒,化痰散瘀。
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汤加减。
4、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解毒化瘀。
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七、肾癌(肾腺癌);1、内治;湿浊瘀结证;利湿化浊,解毒化瘀。
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加减。
2、火毒炽盛证;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
瘿病辩证治疗甲状腺结节,中医属“瘿病”范畴,辨证可分属4个症型,不同症状辨证论治,一症一方,化痰、散结,效果显著。
1、气郁痰阻证:【症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发胀,胸闷,善太息,或兼胸胁肋串痛,病情常因情志而波动,苔薄白。
【病机】:气机瘀滞,痰浊壅阻,凝结颈前。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散结。
【方用】:昆布、海藻、海带、乌贼骨、海蛤粉,陈皮、木香;适用于瘘病早期由痰气郁结所致者。
2、痰结血瘀证:【症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
【病机】:痰气交阻、血脉瘀滞、搏结成结节。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散结。
【方用】:海藻、昆布、贝母、半夏、青皮、陈皮、当归、川芎、连翘、甘草;适用于气滞、痰阻、血瘀壅结颈前所致的瘿病。
3、肝火旺盛证【症见】: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
【病机】:痰气交阻,气郁化火,壅结颈前。
【治法】:清肝泻火,消瘘散结为主。
【方用】: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柴胡、芍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栀子、丹皮、牛蒡子;海藻、黄药子、夏枯草、龙胆草;4、心肝阴虚证:【症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
【病机】:气火内结日久,心肝之阴耗伤;【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方用】:地黄、麦冬、天冬、五味子、当归、丹参、柏子仁、酸枣仁、党参、茯苓、远志;上述方剂需要结合病情辨证加减,大家应遵循专业的医师指导。
关注@中医非遗传承人买建修,我就是你身边的中医朋友[心]#甲状腺##健康科普大赛##学问分享官#。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2024年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2024年版)一、概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新陈代谢加快、神经兴奋性增强等症状。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瘿病”、“肝火旺盛”、“心悸”等范畴。
中医治疗甲亢注重辨证施治,整体调理,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
二、病因病机甲亢病因复杂,主要有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体质因素等。
病机关键在于肝郁化火、心肾不交、阴阳失衡。
三、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存在甲状腺肿大、心悸、手颤、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TT3、TT4、FT3、FT4)升高,TSH降低。
3. 影像学检查: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肿大,可伴有甲状腺结节。
四、辨证分型1. 肝火旺盛型:表现为情绪激动、易怒、胁肋胀痛、目赤肿痛、口苦咽干等。
2. 心血不足型:表现为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爪甲不荣等。
3. 阴虚火旺型: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遗精早泄、月经不调等。
4. 气阴两虚型: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
五、治疗原则1. 肝火旺盛型: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2. 心血不足型:养血安神,调和阴阳。
3. 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4. 气阴两虚型:益气养阴,调和脾胃。
六、治疗方案1. 肝火旺盛型中药治疗:-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川楝子、丹皮、赤芍、生地黄等。
针灸治疗:- 主穴:肝俞、胆俞、太冲、阳陵泉、行间等。
- 配穴:情绪激动加神门、内关;胁肋胀痛加期门、支沟。
2. 心血不足型中药治疗:-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酸枣仁汤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酸枣仁、远志、茯神、五味子等。
针灸治疗:- 主穴:心俞、脾俞、肾俞、神门、内关、郄门等。
- 配穴:心悸加巨阙、足三里;失眠加照海、申脉。
3. 阴虚火旺型中药治疗:-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知母、黄柏、生地黄、山茱萸、丹皮、栀子、柴胡、白芍等。
瘿病(甲状腺腺瘤、甲亢)验方秘方
*[通治方]
袁文学:应用复方平瘿方辨证加减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从1959年3月至1979年12月,观察l12例,临床效果分析结果:大部分病人于服药后3~6天内即感症状好转,并逐渐消失。
玄参12克白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茯苓9克当归9
克山萸肉9克浙贝9克三棱6克莪术6克青陈皮各9克生龙牡各15克夏枯草15克瓦楞子6克
水煎服,每日l剂。
--《千家妙方》上册
*[辨证方]
*1、寒证
甄立言:疗瘿,海藻方。
海藻3克(洗) 昆布30克(洗) 海蛤30克(研) 通草30克松罗(洗) 于姜桂心各60克
上7味,下筛。
酒服3克,日3次。
--《外台》卷二十三引《古今录验》
*2、热证
王树元:消瘿汤乃由程忠龄老中医所传消瘿方加味而成,余观察治疗甲状腺腺瘤6例,均收到满意效果。
元参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 浙贝母9克夏枯草15克海浮石12克香附12克青皮9克当归18克海藻24克昆布24克柴胡9克红花12克半夏12克水煎服,每日l剂。
--《千家妙方》下册
*3、虚证
顾伯华:甲状腺肿大,人体消瘦,轻度眼突,两手震颤明显。
生地12克玄参12克麦冬9克生牡蛎30克(先煎) 生龟板15克(先煎) 生鳖甲15克(先煎) 女贞子12克夏枯草12克海藻12克青葙子12克青礞石30克(先煎) 丹参12克裁术12克。
中医治疗甲状腺结节(瘿瘤)古方1首——柴胡二皮姜草汤
甲状腺结节属于中医学中的“瘿瘤”范畴。
瘿是指机体组织受病原刺激后的局部增生形成的囊状物。
古人把颈部肿大的结节称为瘿。
此病多由忧思郁怒,气滞、痰浊、瘀血凝结而成,多与情志不舒、饮食有关。
忧思恼怒,气郁容易化火,火煎津液成痰在局部凝结,形成结节。
另外饮食失宜,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痰浊内聚也是甲状腺结节的又一病机。
方名:柴胡二皮姜草汤
组成:柴胡,郁金,夏枯草,连翘,生牡蛎(先煎),浙贝母,玄参,法半夏,陈皮,赤芍,姜黄,牡丹皮,穿山甲,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夏枯草
理气化痰,软坚散结,兼以活血化瘀。
适合甲状腺结节,伴有情绪波动加重,时寒时热,心烦,舌质暗,脉弦滑等情况。
陈皮
柴胡、郁金、陈皮、姜黄理气行滞;
生牡蛎、浙贝母、法半夏化痰软坚散结;
连翘
夏枯草、连翘清肝散结;
穿山甲、赤芍、玄参活血祛瘀、软坚消肿;
牡丹皮滋阴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理气、化痰、软坚、活血诸药相合,常可收到良好疗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制剂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玄参。
中药消瘿方,治疗小于15mm的甲状腺结节...
治疗小于15mm的甲状腺结节120例,总有效率87.4%
近1年来,甲状腺结节患者,年龄最小23岁,最大67岁,病史最短1年,最长7年,通过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排除恶性肿瘤。
结节最大为19*17mm,最小为2*3mm,平均11*7mm。
基本方法给予左甲状腺素片口服,另加中药消瘿方外敷。
消瘿方组成:
三棱、浙贝母、夏枯草、昆布、青皮、枳实、红花、川芎等
另根据患者症状酌量加减。
用法:
上述药剂打散,研磨成粉,每日取适量放入胶布,适当加热外敷。
每日睡前贴在脖子上,用胶带固定,早上起来摘下即可。
一天一剂,2个月为一个疗程。
治疗结果:
治痊愈70例(结节消失),58.3%
显效35例(结节缩小),29.1%
无效15例(结节不变),总有效率为87.4%
中医学认为甲状腺结节属于”瘿病、瘿瘤”范畴。
《诸病源候论·瘤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与情志内伤、饮食水土相关,后世医家补充与先天体质因素、外感六淫、以及气、火、痰、瘀关系密切。
本病病机为气郁痰结,气滞血瘀等。
其中三棱:活血化瘀散结;夏枯草:化痰散结;
昆布、浙贝母:化痰软坚,青皮、枳实:理气化痰;
红花、川芎:活血化瘀。
全方共奏消瘿散结、活血解毒之功,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中医关于“瘿病”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瘿病
1. 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
2.主要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引起,并与体质有密切关系。
3.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临床常见证型有气滞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四种,其间常发生转化,气郁痰阻证可进一步发展为痰结血瘀证,气郁化火则形成肝火旺盛证,火旺日久伤阴则为心肝阴虚证。
在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火旺及阴虚常相兼出现。
对于前两种证候的瘿病,治疗一般均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消瘿散结为主;对后两种证候的瘿病,则重在滋阴降火。
4.本病的预防,应防止情志内伤,并注意饮食调摄。
瘿肿小、质软、治疗及时者,多可治愈。
瘿肿较大者不容易完全消散。
若肿块坚硬、移动性差而增长又迅速者,则预后不良。
二、瘿病的日常防控措施
1.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以及针对水土因素调节饮食,是预防瘿病的重要方面。
2.在容易发生瘿病的地区,可经常食用海带,或采用碘化食盐预防。
3.患者应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
在病程中,要密切
观察瘦肿的形态、大小、质地软硬及活动度等方面的变化。
如瘿肿经治不消,增大变硬,应高度重视,防止恶变。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郁痰阻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二)痰结血瘀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黯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三)肝火旺盛证: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性情急躁易怒,心烦,怕热,容易出汗,面部烘热,口苦,眼球突出,手指颤抖,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四)心肝阴虚证:瘿肿或大或小,质软,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涩,倦怠乏力,或兼胁痛隐隐,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颈部肿大1.观察患者颈部肿块的大小、范围、改变、温度,若肿块迅速长大、疼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应立即报告医生。
2.不要用力挤压甲状腺。
3.可选用乌蔹莓等中药外敷颈部。
4.疼痛明显者,予以耳穴埋籽,取穴神门、交感、甲状腺等。
(二)眼突1.观察患者的眼突度、视力、视野等变化,角膜有无损伤。
2.眼球突出者,取高枕卧位,以减轻局部水肿;外出戴有色眼镜以防强光及灰尘刺激。
3.眼睑不能闭合者睡觉时用油纱布或眼罩保护眼睛,少看书和电视。
4.眼勿向上凝视,以免加重突眼和诱发斜视。
5.经常做眼球运动,使眼部肌肉放松。
6.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眼药水。
(三)心悸1.保持室内光线温和,环境幽雅。
2.注意休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进行锻炼,以促进气血流畅,不要做高温及费力的运动。
3.甲亢患者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减少消耗(四)高热1.保持皮肤干燥,汗出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被服,防止受凉。
2.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3.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心率、心律等情况。
当患者体温高于39℃出现情绪激动、面赤、怕热多汗、多食善饥、眼凸手颤等,应警惕甲亢危象,立即报告医生。
(五)失眠1.肝火旺盛伴失眠者可予耳穴埋籽,取穴神门、交感、肝等。
瘿病穴位艾灸疗法-人体穴位图
瘿病是指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中医认为,本病由情志郁结所致。
情志郁结会影响到肝脾之气的调畅,郁而化火,心阴被耗,痰郁内结,凝滞于颈部经络而发病。
女性及素体阴虚者易患。
临床发现,运用艾灸治疗瘿病,效果较好,故简单介绍如下。
穴位水突穴、廉泉穴、天突穴、风池穴、大杼穴、大椎穴、肺俞穴。
用法用艾卷直接灸(直径约0.7厘米小艾卷点燃后隔7~8层纸按压在俞穴上,一按火灭为1壮,每穴灸5~7壮),适用于背部俞穴。
再用艾条悬灸头项部俞穴,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一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
作用原理水突位于结喉旁1寸5分(人迎穴)与气舍穴之间,为足阳明经穴。
廉泉位于结喉上方凹陷中,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均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穴,有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散结之功。
风池在督脉风府旁大筋(斜方肌)外,后头骨下凹陷中,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阳维脉之会穴。
大椎位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凹陷中,系督脉和手足三阳经之会穴。
天杼位于第一胸椎下,督脉陶道穴旁1寸5分,为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之会穴。
肺俞位于第三胸椎下,督脉身柱旁1寸5分,系肺在背之俞穴。
诸穴相配,有疏通经络、行气散(破)结、化痰消瘿、活血行瘀功能。
加上艾灸的调整机体的阴阳、脏腑的功能活动,尤其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而改善甲状腺功能,从而达到病俞目的。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瘿病眼病(TCD 编码:BNG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ZYYXH/T42-2008)。
(中华医学会,2008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甲状腺病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年)。
2.疾病分类(1)轻度(2)中度(3)重度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临床常见证候:肝气郁结证肝火旺盛证风阳内动证气阴两虚证痰结血瘀证阳虚水泛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瘿病眼病(TCD 编码:BNG120)和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患者。
2.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者,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甲状腺功能(FT3、FT4、TSH)(2)甲状腺特异性抗体(TPOAB、TM、TRAB)(3)突眼度(4)甲状腺超声(5)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6)心电图(7)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8)胸部透视或X线片(9)眼科检查(10)眼部C 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TSAB 测定等。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2008)。
(1)主要症状: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基本临床特征。
(2)次要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转化时,可伴烦热、多汗,心悸不宁,心烦少寐,面赤,口苦,急躁易怒,眼球突出,眼干、目赤,手指颤抖等不适。
(3)起病特点: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发病呈现一定的地区性。
具备(1)条件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8 年)、《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甲状腺病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年)。
(1)甲状腺毒症表现(2)多数病例有程度不等的甲状腺肿大,少数病例甲状腺可以不肿大。
(3)可伴有突眼、胫前粘液性水肿;(4)甲功检查符合甲亢改变。
(三)证候诊断(1)气郁痰阻证: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2)痰结血瘀证:颈前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不消,胸闷,纳呆。
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3)肝火旺盛证: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
烦热汗出,消谷善饥,性情急躁易怒,面部烘热,手指震颤,眼球突出。
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头晕目眩,心悸胸闷,失眠。
舌红,苔黄,脉弦数。
(4)气阴两虚证:瘿肿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体倦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目眩。
舌红,舌体颤抖,苔少,脉细数。
(5)阳虚水泛证:颈前包块,面色晄白、形寒肢冷、浮肿、腰背冷痛、精神不振。
舌胖嫩有齿痕,质暗或红,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郁痰阻证:治法: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逍遥散加减,柴胡、郁金、青木香、陈皮、枳壳、芍药、玄参、浙贝母。
甲状腺结节中医称瘿病的医案甲状腺结节在中医学中可以归属于“瘿”病的范畴,有关瘿病的记载,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如《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神农本草经》认为“海藻”可“主瘿瘤结气”。
瘿病分类包括“瘿气”“瘿囊”“瘿瘤”“石瘿”“瘿痈”等。
而甲状腺结节对应“瘿瘤”,是气郁、痰阻、血瘀互结于颈前喉结部位所致的,以颈前肿大或结而成块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总称,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
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临床医案李某,女,43岁。
患者半年前体检时发现甲状腺多发结节,左侧叶有较大实性结节,右侧未发现。
在当地医院穿刺检查,提示结节为良性,未进行规范治疗。
今自觉颈部肿胀不适,复查彩超提示结节变大,随来就诊。
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平素性急易怒,口干口苦,易生口疮,五心烦热,偶有反酸,易腹胀,眠差易醒,大小便可。
舌质紫红,苔黄腻。
属肝郁脾虚,痰热郁结。
用药:柴胡12g,党参15g,半夏9g,黄芩9g,赤芍15g,当归10g,丹参20g,连翘10g,山慈菇10g,牡蛎20g,浙贝母20g,海藻10g,昆布10g,海浮石20g,夏枯草30g,青皮10g。
7付颗粒剂,开水冲服,早晚各一包。
同时外用:瓦楞子30g,莪术30g,姜黄15g,急性子10g,天葵子12g,木鳖子10g,白芷30g,牡蛎15g研末以醋调敷于天突穴和天鼎穴,每日一贴,每贴2小时左右。
本案病因在气,病机在痰,病位在少阳经,脏腑以肝胆为主,症状以颈部结节包块为主。
初期以邪实为主,晚期以正虚为主。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颈部,缓解疼痛和肿胀。
2.针灸疗法可缓解症状,如心悸、失眠等。
3.中药熏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部不适。
4.推拿按摩,可促进气血循环,缓解颈部疼痛和肿胀。
5.气功练,可调节身心,缓解情绪波动,有助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甲状腺功能亢进,也称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中医认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多种因素导致。
因此,中医护理方案应该根据不同的证候施护,包括观察症状、施用内外用中药、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练等。
常见证候要点根据中医理论,瘿病的常见证候包括气郁痰阻证、痰结血瘀证、肝火旺盛证和心肝阴虚证。
气郁痰阻证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胸闷、喜太息、病情波动与情志有关;痰结血瘀证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黯或紫;肝火旺盛证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性情急躁易怒、心烦、怕热、口苦、眼球突出等;心肝阴虚证表现为瘿肿大小不一,心悸不宁、易出汗、眼干目涩、倦怠乏力等。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针对不同的症状和证候,中医护理方案也不同。
对于颈部肿大,应该观察肿块大小、范围、改变、温度等,不要用力挤压甲状腺,可选用乌蔹莓等中药外敷颈部,疼痛明显者可进行耳穴埋籽。
对于眼突,应该观察眼突度、视力、视野等变化,眼球突出者应取高枕卧位,眼睑不能闭合者睡觉时用油纱布或眼罩保护眼睛,经常做眼球运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眼药水。
对于心悸,应该保持室内光线温和,注意休息,适当进行锻炼,甲亢患者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减少消耗。
对于高热,应该保持皮肤干燥,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心率、心律等情况,当患者体温高于39?出现情绪激动、面赤、怕热多汗、多食善饥、眼凸手颤等,应立即报告医生。
对于失眠,肝火旺盛伴失眠者可进行耳穴埋籽。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除了常规的内服中药外,中医还有一些特色治疗护理方法,如外用中药、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练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瘿病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Graves病(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瘿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和饮食、水土失宜,但也与体质因素密切有关。
肝气郁结,气滞痰凝雍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阳阻,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或痰气郁结化火,或肝郁化火,火热耗伤阴精,导致肝火旺盛、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其中以肝心两脏火旺的病变更为突出。
1.肝火旺盛证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
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
夜寐不安,心烦,多食易饥,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心肝阴虚证瘿肿或大或小,质软,起病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耳鸣,疲倦乏力,大便溏烂。
舌质红,舌体颤动,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数。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Graves病(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五)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全套、肿瘤指标、血沉、甲功全项、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自身抗体、肺部CT、心电图、甲状腺彩超、心脏彩超、肝胆胰脾彩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动态心电图、肝炎系列、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等。
(六)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1)嘱咐患者忌碘饮食,多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品等;(2)监测心率、白细胞、肝功能、电解质等指标;2.抗甲状腺药物:主要药物有甲巯咪唑(MMI)、丙基硫氧嘧啶(PTU);3.β受体阻断剂;4.并发症和合并症用药:升粒细胞治疗、护肝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等;5.中医辨证施治(1)肝火旺盛证病机概要:痰气交阻,气郁化火,壅结颈前。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
2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版)
瘿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古人云:“瘿,婴也,在颈婴喉也。”婴有缠绕之
意,是指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其特点是:发于甲状腺部,或为漫肿,
或为结块,或有灼痛,多数皮色不变。良性肿物大多随吞咽上下移动,或伴有烦
热、心悸、多汗及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包括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
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癌等。
一、诊断标准
甲状腺肿物属中医瘿病范畴,特点为颈部肿物随吞咽上下移动,质韧。分
为气瘿、肉瘿、石瘿及瘿痈。瘿痈在本院内分泌病科治疗,凡瘿痈者转内
分泌病科治疗。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凝常规、心电图、血型、
肝肾功能;影像学检查: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功能、甲状腺CT。
1.气瘿:是瘿病的一种,因其患部肿块柔软并可随喜怒而消长,故称为气
瘿。俗称“大脖子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肿。
症候分型 肝郁气滞证 颈前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地柔
软,按之不痛,肿块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有时能随喜怒而消长,舌质淡红,
舌苔薄,脉弦。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
3
2.肉瘿:是发生于结喉正中附近的半球形肿块,能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
动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腺瘤或囊肿。
症候分型
(l)肝郁痰凝证 颈前结喉一侧或两侧无痈性肿块.质地柔软,随吞咽
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腻,脉弦。
(2)痰凝血瘀证 颈前肿块.质地坚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
名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舌质暗红有瘀斑,脉细涩。
3.石瘿:是一种颈部结块坚硬如石,不可移动者的瘿病。相当于西医
学的甲状腺癌。
症候分型 痰瘀毒聚证 颈块短期内增大较快,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
之不移;但全身症状尚不明显,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弦。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药汤剂治疗
1、气瘿
肝郁气滞证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消肿
方选:四海舒郁丸加减,药物组成:柴胡、木香、陈皮、香附、昆布、海
藻、海蛤壳、黄药子等。
2、肉瘿
肝郁痰凝证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
4
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选:海藻玉壶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
香、香附、夏枯草、昆布、海藻、海浮石、贝母、牡蛎、山慈菇、黄药子
等。
痰凝血瘀证
治宜: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方选:海藻玉壶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当归、赤芍、丹
参、三棱、莪术、桃仁、红花、香附、昆布、海藻、海浮石、贝母、牡蛎、
山慈菇、黄药子等。
3、石瘿
痰瘀毒聚证
治宜:活血化瘀、解毒消肿。
方选:海藻玉壶汤加减,药物组成:夏枯草、海藻、昆布、当归、赤芍、
红花、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凤尾草、露蜂房等。
(二)手术治疗
具各下列情形之一者,建议手术治疗
1、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可以耐受手术,无明显手术禁忌症。
2、发现颈部肿物,可触及甲状腺肿物,质韧,随吞咽上下移动。
3、胸片发现颈部肿物坠入胸腔者。
4、肿物影响呼吸及吞咽。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
5
5、肿物疑为恶性者。术前考虑恶性可能者,术中需行术中快速病理,以
明确病变性质,以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上不用抗生素,
如伴有其他并发症有应用指征的,可合理选用抗生素。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三)辨证选择口服本院自制制剂
胎盘胶囊:口服,一次2~3粒,一日3次。
三味降酶胶囊: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双花连翘清热颗粒: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
(四)中医食疗
1、夏枯草60g,瘦猪肉100g。加水炖服,可加盐等佐料。
2、海带30g,薏苡仁30g,鸡蛋3只,油、盐、胡椒粉各适量。将
海带用清水浸泡洗去咸味,切成条状,薏苡仁淘洗干净,然后一起放入锅
内加水同煮至海带、薏苡仁烂透,打入鸡蛋,调以油、盐、胡椒粉即可食
用,喝汤吃海带及薏苡仁。
3、蛎肉210g,海带50g。将海带用水发胀,洗净,切细线,放水中
煮至熟软后再放入牡蛎肉同煮,以食盐、猪脂调味即成。
4、蛤肉带壳60g,紫菜30g。煮熟后,吃肉和菜并喝汤。
5、干海蛾鱼7~8尾,瘦猪肉100g。炖食,饮汤食鱼及肉。
(五)外治法-耳穴压豆
取穴:神门、肝、脾、颈、甲状腺、内分泌、胃。
操作:用探棒在穴区内找到敏感点后,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敏感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
6
点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揉按3~4次,每隔3~4天换1次,两耳轮流换贴。
(六)护理
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心理护理、中医辨证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并
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难点分析
部分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虽经手术治疗后切除肿物,但术后甲状腺
功能仍存在异常,需配合西药治疗。并发甲减者,予甲状腺素片或左甲状腺素
治疗。拟开展中药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中药组方研究。
四、疗效评价
1、冶愈:肿物消失;甲状腺功能正常;无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2、好转:肿物消失;甲状腺功能轻度异常或术后刀口愈合不良。
3、未愈:肿物仍存在、甲状腺功能严重异常或术后出现其它严重并发
症者。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