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0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冬季蓄水和夏季防洪的需要,三峡库区水位在175米和145米之间发生周期性变化。
而由此产生的30米高差、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的消落区,由于沿线城镇众多,人口密集,成为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水库消落区。
要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区,选择适宜栽种的植物成为关键。
近年来,三峡库区区县在国内各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下,积极探索以生态经济的模式治理消落区,走出一条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和移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在重庆开县渠口镇,由林业部门牵头实施的“沧海桑田”项目,尝试在三峡水库170米-175米水位高程消落带以及175米水位以上库岸,开展饲料桑耐淹性和种植管护技术试验研究。
通过种植桑树对消落带和库岸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将桑叶加工成饲料用来养殖牛、羊、猪、鸡等,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
国务院三峡办“沧海桑田”生态建设工程专家组组长任荣荣介绍,通过“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产业链,“沧海桑田”在既保护和净化三峡库区国家战略水资源的水质的同时,还可促进库岸山地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并成为带动库岸山地部分后靠移民谋生的途径。
51岁的渠口镇农户王何种植3亩饲料桑树,同时养了3头猪和几十只鸡。
王何说,猪和鸡只吃桑叶饲料就行了,而且长得很肥,卖得也好。
桑叶如果牲畜吃不完,还有公司回收,没什么风险,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
而在重庆云阳县长江干流的双井寨江岸边,由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一家民营企业合作进行的速生竹柳种植实验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该民营企业负责人李刚告诉记者,他们引进的速生竹柳种植在海拔162米左右,即三峡库区蓄水水位水下10米的区域,经过4个月的全淹浸泡,该区域造林存活率也能达到90%以上。
李刚说,这表示速生竹柳具备了在库区进行推广的条件,加上速生竹柳还是非常好的工业原料,可以制纸浆、板材、型材和生物燃料,将来可以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岸边农户参与到消落区的绿化中来。
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方案一、主城消落带绿化治理的必要性1、是实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峡水库建成后,作为库尾的重庆主城段两江消落带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水位的消涨与自然节律相反且持续时间长,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
同时,重庆直辖后,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化,建筑、生产、生活等人为活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各种环保政策和管理措施不能及时跟进,带来主城特殊区域——两江消落带水质污染、土壤状况日趋恶化,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
两江是重庆城市的命脉,环绕城市的两江消落带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迫切需要根据消落带的形成和演替规律,采取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两江消落带生态屏障建设,防止水土流失,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持主城河岸带的稳定,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城市滨江生态环境。
2、是扩展城市绿地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打造亲水景观的重要途径两江四岸是重庆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主城总面积的9.83%,是城市绿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必要元素。
两江四岸消落带的绿化治理,可扩展城市绿地空间,有效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加快森林城市建设的步伐;同时,打造滨江亲水景观,扩大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伟大进程。
3、是提升城市形象、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两江是重庆城市最重要的景观之一,是山城美丽景色的重要构成元素。
美丽迷人的山城夜景闻名遐迩,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五彩灯光下波光粼粼的江面,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
但是主城两江消落带植被的匮乏、景观的单调、一些污染的河岸段,使得白天的重庆城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夜晚的美丽景色。
因此,对两江四岸消落带进行绿化美化,能够提升城市形象,从而带动两江四岸旅游发展,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二、主城消落带绿化治理的重要性三峡大坝建设过程中,针对消落带将会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危机,科研院所纷纷开展各项研究。
三峡水库奉节段消落区治理与保护的思考发布时间:2022-04-19T08:19:35.692Z 来源:《时代建筑》2022年1月中作者:刘其富[导读] 三峡水库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水陆缓冲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地灾易发区,是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与长江的绿色发展紧密相连。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
奉节县饮水安全管理中心刘其富重庆 404600摘要:三峡水库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水陆缓冲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地灾易发区,是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与长江的绿色发展紧密相连。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
为切实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区治理与保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讲话精神,本文对当前阶段三峡水库奉节段消落区治理与保护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治理与保护方案。
1 引言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指坝前水位从175m(吴淞高程,下同)逐步消退至防洪限制水位145m之间,水库两岸因水库调度引起水库水位变动而使库区周围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形成垂直高差为30m的一段湿地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交替控制的过渡地带。
重庆市三峡水库消落区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2.11•【字号】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358号•【施行日期】2023.05.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三峡水库消落区管理办法(2023年2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358号公布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三峡水库消落区(以下简称消落区)管理,保护和修复消落区生态环境,保障消落区良好生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消落区的保护、规划、利用、治理等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消落区,是指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的库区土地征用线以下,因水库调度运用导致库区临时性出露的陆地。
本办法所称消落区所涉区县(自治县),包括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开州区、忠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涪陵区、武隆区、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江北区、南岸区、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北碚区等区县(自治县)。
第四条消落区的管理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系统治理以及服从三峡水库调度的原则。
第五条市、消落区所涉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消落区的管理作为长江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河长职责范围,编制、实施消落区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将相关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消落区所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本辖区内消落区的日常管护工作。
第六条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消落区的主管机关。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消落区的综合管理与协调,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开展科学研究,指导、监督消落区所涉区县(自治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消落区的管理工作。
消落区所涉区县(自治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消落区的具体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消落区的保护、修复和治理项目。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恢复措施与实践作者:刘保艳唐政胡玉镜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24年第01期摘要:三峡工程完工后,在145~175 m高程的库区两岸形成与天然湖库涨落季节相反、涨落幅度30 m的消落区。
消落区存在生态环境脆弱、人居环境较差、滨水生态破坏较严重等问题。
以重庆市万州区陈家坝向坪肥子坝段长江消落区为例,在坚持生态优先、兼顾景观的原则下,以植被恢复工程设计为主,兼顧辅助工程设计,通过植物空间处理与品种筛选相结合,辅以配套设施等工程措施,达到生态恢复的效果,同时兼顾景观休闲功能,为人们提供亲水空间。
相关实践可为其他区域消落区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落区;生态恢复;品种筛选;肥子坝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志码:A0 引言三峡工程运行后,根据现行调度方案,年度间坝前水位在145~175 m之间变化,在水库周边形成了落差30 m的消落区。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水陆缓冲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地灾易发区,是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是三峡后续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凸现,生物多样性锐减,旅游资源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缓冲带功能减弱,严重威胁着库区的生态景观和生态安全。
消落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淹没时间长、水位涨落幅度大等特征,特别是在一些坡度陡、水流急、土壤难以沉积的河段,植被常常完全消失而成为裸地,其产生的景观不协调也会制约库区旅游业的发展。
水库蓄水后,消落区植被日渐稀疏,呈现类似“荒漠化”现象,结构缺损的消落区与陆域和水库形成明显反差。
三峡后续规划工作实施以来,消落区保护与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改善了库区水生态环境,但是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
1 消落区生态问题分析1.1 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三峡水库消落区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生态系统,试验性蓄水以来,消落区植物生态系统逐渐向耐淹的草甸生态系统演变,植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但受特殊自然条件、外界干扰以及生态治理技术等多种原因的制约,消落区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弱化,呈现出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三峡水库消落区岸线环境综合整治思路初探摘要: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引起的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岸线安全稳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实施消落区岸线环境综合整治早已成为业内共识并将陆续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通过对库区沿线部分拟建、在建及已建消落区岸线整治项目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了消落区岸线整治的原则与思路,以期为三峡水库消落区岸线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消落区;岸线整治;三峡后续规划;项目生命周期;三峡水库引言三峡水库正常蓄水运行后,坝前水位在145~175m之间周期性反季节大幅度涨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消落区和漫长曲折的水库岸线,其中消落区面积达302.02km2,库岸线总长度5711km。
三峡水库分期蓄水过程中出现的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库岸线安全稳定问题,一直受到沿江地区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在前三峡时期,结合城镇搬迁、地灾防治、城市防洪、基础设施恢复及景观建设等,鄂、渝两省市沿江26区县先后各自实施了一些护坡、护岸工程,整治库岸线总长约376.4km。
在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中,结合水库岸线保护与控制利用,对毗邻城市、集镇或农村人口居住密集的重要岸段,规划实施消落区岸线整治项目104个,整治库岸线总长约234.2km。
1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从立项到咨询,从设计到施工,消落区岸线整治项目因其特殊性,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可能会遇到如下几个典型的问题或困难。
1.1立项容易,推进不易。
消落区岸线整治项目是社会公益性项目,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直接经济效益几乎为零。
由于社会资金一般不愿意介入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所以该类项目业主往往由地方政府部门或者政府所设立的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公司担任。
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三峡后续补助资金,补助比例一般为项目总投资的40%~80%,剩余部分由项目业主自筹。
在地方财政紧张或者融资困难的情况下,项目往往立项容易但推进困难。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万州区天城农业局随着三峡水库水电枢纽导流明渠的截流成功,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即将逐步投入运行,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受消落缓流、表面沉积和污染以及库区水位涨落淘蚀等影响,三峡水库消落泥沙沉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水质污染等问题也将日益显露出来,直接影响着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中央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天城党工委、管委会根据重庆市计委、万州区计委《关于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研究工作的函的通知》精神,责成相关部门全力做好该项工作。
为此,天城农办根据党工委、管委会的部署,针对天城的具体情况,主要对《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这个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预测分析,拟定《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一、三峡库区天城淹没区的基本情况天城移民开发区辖五个办事处、14个镇和10个乡,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现有耕地35万亩,其中田19万亩。
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淹没耕地近万亩,淹没土地涉及三镇五办33个村,138个村民小组,耕园地7894.4亩,其中水田1402.6亩,旱平地693.96亩,旱坡地1428.92亩,商品菜地720.29亩,园地2453.5亩,河滩地1099.42亩,鱼塘95.85亩。
全区淹没涉及村1996年后总人口35416人,淹没线下总人口10842人,占总人口30.64%;淹没涉及村1996年总耕园地24489.5亩,淹没线下耕园地7798.5亩,占总耕园地的31.84%。
二、天城淹没区消落区的情况三峡工程竣工后,因对水库蓄水位的季节性人工调节,每年6月至9月长江汛期时,三峡库区水位会控制在145米左右;在10月至次年5月,库区水位就蓄至175米左右。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拥有广阔的水域面积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水库蓄水后水位的改变,导致了库区周边大面积土地的消落,造成了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植物治理措施,来保护和恢复消落带土地的生态环境。
一、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种植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的特点是土层深厚而肥沃,但水分供应较为困难。
因此,在进行植物治理时,应选择适应性强、抗旱耐寒的植物进行种植。
比如,可以选用柽柳、刺槐、胡杨等树种来进行造林,这些树种具有强大的抗旱能力,能够适应库区干旱的气候条件。
二、建立植被覆盖体系在消落带进行植物治理时,不能只注重单一树种的种植,而应建立多层次的植被覆盖体系。
可以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主要以乔木为主,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灌木层则起到保护土壤和提供栖息地的作用;草本层则能够有效地保护土壤不被侵蚀,并提供多样的植被景观。
三、合理进行疏伐和间伐在植物治理措施中,疏伐和间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适时进行疏伐和间伐,可以保证植被的适度密度,增强植物根系的竞争能力,促进土壤的固结。
此外,疏伐和间伐还可以提高植被的通风透光能力,减轻疫病和虫害的发生。
四、进行持续的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消落带植物治理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修建沟渠、石块拦河坝等工程来减轻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侵蚀。
此外,还可以搭建防护网、固沙垄等结构物来保护土壤的稳定性,防止土壤被水流冲刷和淤积。
五、加强科学管理和监测消落带植物治理的成功与否,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和监测。
可以通过建立植物治理监测网,及时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水分含量,并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探索适应库区消落带治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总之,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物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态环境。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种植,建立多层次的植被覆盖体系,合理进行疏伐和间伐,进行持续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及加强科学管理和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基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治理的滨水区设计探索[摘要]三峡库区水位季节性的涨落造成部分沿岸区域周期性地受淹,形成了水、陆交错的生态类型,即消落带。
由于消落带的生态环境复杂、脆弱,对消落带的利用方式比较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其作为滨水区域的作用。
为了有效利用消落带的景观价值,充分发挥消落带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
本文结合万州区天仙湖滨水区规划设计,以生态治理为目标,提出以探索消落带的滨水功能为途径,充分利用消落带的方法。
[关键词]三峡库区;消落带;城市开放空间;滨水景观1引言由于三峡水库的水位季节性涨落而产生一些周期性受淹区域,称为消落带。
三峡工程拟定“蓄清排浊”为运行方案,所以三峡库区形成一个最高水位175米、最低水位145米,垂直落差30米的消落带。
三峡库区消落带形成的原因是人为活动,具有形成速度快、垂直落差大、分布范围广和动植物物种多样等特点。
由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反季节性、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人地矛盾的尖锐性和土地季节性调整的复杂性,生态系统异常脆弱——崩塌滑坡脆弱性、水力侵蚀脆弱性和景观脆弱性均以中轻度脆弱为主。
山地城市的生态环境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和自我恢复能力差,具有景观稳定性差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抗干扰能力弱,由于山地小城镇相对于平原城镇具有较高的异质性,生态敏感度高,极易造成建设性破坏,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二是山地城镇景观的生态自我恢复能力差,“山地城镇景观的构成元素和结构多样性制约着系统的动态平衡,整个山地景观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自我平衡和抗破坏能力较弱。
即使是某单一社会或自然要素发生较大变动或消失,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城镇的生态系统失衡”。
2万州城市现状重庆万州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重庆市东部,三峡库区腹心,是长江沿岸十大港口之一,具有山城和江城双重特色。
自三峡移民以来,万州的城市形态逐渐由“梨形”向沿江的“带状组团式”发展,并已形成组团式布局。
“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结构形成了沿苎溪河南北两个片区——长江北岸天成片区和长江西岸龙宝片区(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