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S在神经内科的应用ppt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27
经颅磁刺激(TMS)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应用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主要表现为高糖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的躯体和/或自主神经损伤。
此外,TMS还可作为糖尿病和DN相关药理学研究的评价方法,进行药物试验和治疗开发。
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主要表现为高糖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的躯体和/或自主神经损伤。
DN治疗的目标包括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缓解疼痛,以及对各器官系统水平的并发症进行保守治疗。
在早期诊断或有轻微并发症的患者中,由于危险因素的存在,很难引入干预,且早期神经病变,症状轻,难以筛查和识别,在疾病后期导致大量患者发生不可逆的神经病变,治疗困难。
经颅磁刺激(TMS)可对大脑皮层或局部区域产生兴奋性/抑制性刺激,促进神经系统重塑,在损伤定位、神经保护、促进神经修复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被认为是一种在诊断和治疗DN方面很有潜力的方法。
TMS对DN的诊断价值神经病变通常在糖尿病的早期出现。
一般来说,糖尿病前期远端对称多神经病变(DSPN)主要影响小神经纤维。
但由于小神经纤维和大神经纤维在功能上是互补的,神经损伤的症状并不明显。
因此,筛查检查需要覆盖两种类型的纤维,以更好地评估小神经纤维的损伤[1]。
美国糖尿病协会临床实践指南(2018)推荐的保护性感觉检测方法也只能检测到严重的感觉丧失[2]。
总之,早期的准确筛查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TMS技术有望解决磁共振和超声神经成像在一些局灶性和炎症性神经病变的筛查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联合EEG、fMRI等使用时,TMS表现出对DN神经病变或血管病变早期发现和诊断的重要价值[3]。
此外,TMS还可作为糖尿病和DN相关药理学研究的评价方法,进行药物试验和治疗开发。
TMS与DN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糖尿病轴索损伤是进展缓慢的周围神经病变。
DN患者神经病变部位最先发生在下肢远端,感觉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运动症状逐渐显现[4]。
神奇的中枢神经控制器—经颅磁刺激器经颅磁技术简介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由Barke 于1985年创立。
基于电磁感应与电磁转换原理,用刺激线圈瞬变电流产生的磁场穿透颅骨,产生感应电流刺激神经元引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作为非侵入性刺激技术,TMS作用于人脑引起神经活动的改变,可检测到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脑电活动变化,脑血流、代谢和大脑功能状态改变。
其微观作用包括细胞膜电位、动作电位、神经递质、受体、突触、神经可塑性发生变化。
临床医生应掌握TMS 工作原理和作用机制,并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结果,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
先根据大脑皮质功能解剖体表投影决定刺激部位,再决定刺激模式、强度、频率、间歇、疗程等。
TMS适应证已经扩大到抑郁、癫痫、神经性头痛等。
1、单脉冲刺激( single-pulse TMS)常刺激皮层拇指运动区,用于测定运动诱发电位(MEP),测定治疗能量或运动皮层功能障碍定量评估。
2、成对脉冲刺激(paired-pulse TMS)同一个线圈在数十毫秒内先后发放两个脉冲,刺激同一脑区,或两个不同线圈刺激不同脑区。
常用于皮层兴奋性评估。
3、重复脉冲刺激(rTMS)按照固定频率连续发放多个脉冲的刺激模式。
通常用于临床治疗和暂时性兴奋或抑制特定皮层功能区域。
具体频率参数设置依治疗或研究目的而定。
4、爆发模式脉冲刺激(bursts TMS)将一种固定频率脉冲嵌套在另一种固定频率脉冲中的刺激模式,常用爆发模式有theta burst序列(TBS),3个连续50Hz脉冲嵌入5Hz脉冲中。
TBS序列分为两种:连续脉冲cTBS抑制皮层功能,间隔脉冲iTBS(刺激2秒,间隔8秒)兴奋皮层功能。
经颅磁治疗风险及评估1、癫痫及惊厥。
2、头皮刺痛、灼热感。
3、头颅或体腔内存在金属磁性物质(电子耳蜗、部分心脏起搏器等植入性医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