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006.50 KB
- 文档页数:19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教案标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概念,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和网络等方面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系统的使用、文件管理、网络浏览器的使用等。
3.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计算机相关任务。
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第一课时:计算机基础概述- 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0分钟)- 讨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30分钟)第二课时:计算机硬件-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等(40分钟)- 展示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和维护技巧(20分钟)第三课时:计算机软件- 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功能,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开发工具等(40分钟)- 演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使用(20分钟)第四课时:计算机网络-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等(40分钟)- 演示网络浏览器的使用和网络安全知识(20分钟)第五课时: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 演示操作系统的使用技巧,包括文件管理、快捷键等(30分钟)- 练习操作系统的常用功能和操作(30分钟)第六课时:计算机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包括逻辑判断和问题解决的方法(40分钟)- 分组讨论和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20分钟)第七课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 分组合作完成计算机任务,要求学生在合作中充分沟通和协作(60分钟)教学方法和手段: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技能。
教案2022年9 月20 日第4周第1次课教案2022年9月30 日第5 周第2次课(12)对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优化支持,减少磁盘读写次数,提升硬盘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13)Windows 7下众浏览器平均提速12%。
(14)支持配置有触摸屏的计算机。
2.1.2 Windows 7家族成员介绍Windows 7包含6个版本,分别为初级版(Windows 7 starter)、家庭普通版(Windows 7 home basic)、家庭高级版(Windows 7 home premium)、专业版(Windows 7 professional)、企业版(Windows 7 enterprise)以及旗舰版(Windows 7 ultimate)。
*2.2 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安装2.2.1 Windows 7硬件配置要求Windows 7基本硬件配置要求2.2.2 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安装Windows 7有全新安装和升级安装两种形式。
1.全新安装方法一:使用Windows 7安装光盘引导计算机进行全新安装。
方法二:在Windows下用虚拟光驱装载ISO镜像安装Win7。
2.升级安装使用此选项可以将当前使用的Windows版本替换为Windows 7,同时保留电脑中的文件、设置和程序。
2.3 Win7基本操作教案2022年10月18日第7周第3 次课教案2022年10 月25 日第8周第4 次课教案2022年11 月1日第9周第5次课教案2022年11 月8日第10周第6 次课教案2022年11 月15日第11周第7次课教案2022年11月22 日第12 周第8 次课奇数页插入一个分节符并分页,新节从下一个奇数页开始(2)改变分节符的类型(3)删除分节符2.2使用:(1)在“页面布局”选项卡中单击“页面设置”功能组中“分隔符”按钮旁的下三角,弹出分隔符菜单。
对每章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必须尽量做一遍,记忆答案。
第1章绪论一、选择题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英文缩写名为(A)。
A.ENIAC B.EDV AC C.EDSAC D.MARK-I2.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组成的微型计算机属于现代计算机的( D )。
A.第一代产品B.第二代产品C.第三代产品D.第四代产品3.早在现代计算机诞生100多年以前,就提出了程序控制设计方案的科学家是(B)。
A.莱布尼茨B.巴贝奇C.图灵D.阿塔纳索夫4.世界科学家(C)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结构理论。
A.诺贝尔B.爱因斯坦C.冯·诺伊曼D.居里5.曙光5000A计算机属于(A)。
A.高性能计算机B.微型计算机C.工作站D.小型计算机6.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人事档案管理,这属于(B)方面的应用。
A.数值计算B.数据处理C.过程控制D.人工智能7.物质、能量和(B)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原油B.信息C.煤炭D.水8.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D)。
A.CAT B.CAM C.CAI D.CAD二、填空题1.电子计算机主要是以(所采用的逻辑元器件)来分代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电器元件,第二代采用(晶体管),第三代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诞生的,当时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3.世界上最先设计的存储程序计算机是(EDV AC),首次实现的存储程序计算机是(EDSAC),第一台商用计算机是(UNIV AC-I),第一台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的计算机是(CRAY-I)。
4.图灵提出了理想计算机的通用模型,人们称这种模型为(图灵机),图灵还设计了著名的机器智能测试标准,被称为(图灵测试)。
5.信息技术常被称为4C技术,其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三、问答题1.写出下列英语单词缩写的含义。
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ACM: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IBM:国际商用机器(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公司PC: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EC: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OA: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2.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按所用的逻辑元器件的不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4代变迁:(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年~1958年)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其主存储器采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纸带、卡片等。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原理。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2. 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复杂概念。
2. 操作系统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课件: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由哪些部分组成?二、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硬件和软件。
a. 硬件:CPU、内存、硬盘、主板、显卡等。
b. 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驱动程序等。
3.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三、讲解操作系统基础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2. 操作系统的分类:单用户操作系统、多用户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等。
3. 常见的操作系统:Windows、Linux、macOS等。
4.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文件管理、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等。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尝试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简单的操作,如文件管理、进程管理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操作系统的具体应用场景。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的重要性。
2. 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课堂练习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基础的理解程度。
3. 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操作是否熟练,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和应用。
-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
- 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组成。
- 掌握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和应用2.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3.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4.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5. 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2. 教学难点:-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实物演示:展示计算机硬件设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计算机的组成。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分类和应用。
3.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4. 详细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
5. 讲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6. 讲解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包括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等。
7.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8.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参与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硬件设备;(3)学会使用操作系统进行基本操作;(4)掌握计算机的基本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3)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习惯;(3)培养学生遵守计算机伦理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讲计算机概述1. 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3.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第2讲计算机硬件1. 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3.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第3讲计算机软件1.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作用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 常用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2. 演示法:展示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和软件工具的使用;3.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巩固所学知识;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3. 实验设备:计算机教室,配置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备;4. 网络资源:利用校园网,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辅导。
六、教学安排第1讲计算机概述(2课时)第2讲计算机硬件(2课时)第3讲计算机软件(2课时)第4讲操作系统(3课时)第5讲计算机网络基础(3课时)第6讲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2课时)第7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2课时)第8讲计算机编程基础(2课时)第9讲数据库基础(2课时)第10讲计算机信息安全(2课时)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机知识;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4. 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2. 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3.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微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技术基础知识等;4. 学会使用常用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等;5. 了解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和网络技术基础。
教学内容:一、计算机与信息社会1. 计算机的发展2. 信息技术概述3.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二、计算机基本知识1. 计算机体系结构2. 微机硬件基础3. 操作系统技术基础知识三、常用软件应用知识1. 文字处理软件(Word)2.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3.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四、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1. 多媒体技术概述2.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3. 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五、网络技术基础1. 网络基础知识2. 网络通信协议3. 网络应用技术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 介绍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2. 计算机基本知识- 讲解计算机体系结构、微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技术基础知识;-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3. 常用软件应用知识- 讲解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4. 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 介绍多媒体技术概述;- 讲解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5. 网络技术基础- 讲解网络基础知识、网络通信协议、网络应用技术; -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一、课程简介1. 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3.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 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维护和troubleshooting 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
3. 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学会使用常用操作系统。
4. 掌握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 等)的使用方法。
5.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学会使用互联网。
6.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多媒体软件的使用。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特点。
3.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
4. 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 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5.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互联网的使用。
6.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多媒体软件的使用。
7. 计算机维护和troubleshooting: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维护方法,常见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践: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3. 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3. 实验教材:提供上机实验所需的指导书和案例。
4.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计算机基础作业第一章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习题 1一、思考题: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 4 个阶段。
电子管计算机的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等,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只有几千个字节,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晶体管计算机的特征是: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大量采用磁芯作为内存储器,采用磁盘、磁带等作为外存储器。
采用了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的特征是:用集成电路代替了分立元件。
集成电路是把多个电子元器件集中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上形成的逻辑电路。
采用了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的特征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来构成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储器采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目前计算机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几十万亿次浮点运算。
4.计算机主要用于哪些领域?答:计算机主要应用在科学和工程计算、信息和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人工智能等领域。
7.信息技术都包含那些?答: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三个层次。
二、选择题1.最早的计算机是用来进行(A) 的。
A )科学计算B)系统仿真C)自动控制D) 信息处理2.构成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电子元件是(B)A )电子管B)晶体管C)中 .小规模集成电路D)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以下哪个不是计算机的特点(D)A )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快B)计算机的准确度高C)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巨大D)计算机的体积很小4 办公自动化属于计算机哪项应用(A)A )数据处理B)科学计算C)辅助设计D)人工智能5.以下关于信息的特征不正确的是(B)A )共享性B)不可存储C)可处理性D) 可传递第二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习题 2. 思考题:2.计算机硬件有哪五部分组成?答: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五大部件组成。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新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信息编码和操作系统基础知识;3.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2.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算盘到现代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脉络;3. 计算机的分类:根据计算机的结构、功能和应用领域进行分类。
二、计算机系统组成1. 计算机硬件系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2. 计算机软件系统: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作用,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3.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如硬件层、系统软件层、应用软件层等。
三、信息编码与操作系统基础知识1. 信息编码: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方式,如二进制、ASCII码等;2.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类型,如Windows、Linux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中学阶段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采用PPT演示,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计算机系统组成:通过图表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组成;3. 信息编码与操作系统基础知识:讲解信息编码方式和操作系统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三、实践操作1. 让学生进行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2. 引导学生使用简单的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2. 强调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一、判断题,共13题, 总分:13分。
请直接点击选择True orFalse.1.在分布式并行计算中,可以采用共享和分布内存不同的计算模式(T ) True False2.并行计算是跟上摩尔定律的重要手段 (T ) TrueFalse3.可扩展性、高可用性、并行性都是集群系统的基本属性(T ) True False4.高性能计算其实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并不需要 ( F ) TrueFalse5.高性能计算主要是由存储容量决定的 ( F ) TrueFalse6.多核处理机就是多处理机 ( F ) True False7.网格计算系统具有高度的异构性 (T ) True False8.虚拟现实技术由于其虚拟化,故一般不需要实时处理( F ) True False9.只要是能想得出的问题,一定能用计算机解决( F ) True False10.存储有限是Turing 机模型的基本特点 ( F ) TrueFalse11.任何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都可以转换成图灵机实现(T ) True False12.P问题是可计算问题, NP问题也是可计算问题(T ) True False13.已知阿科曼函数(Ackermann function)是一种递归函数,但该函数却是不可以计算的问题 ( F ) True False二、单选题,共16题, 总分:16分。
请四个中选择一个是正确的答案。
1.所谓的高性能计算机主要是指计算机的( C )。
A.体积B.规模C.运算速度D.价格2.衡量高性能计算机的主要指标是TFlop/s,它是指( C )。
A.每秒千万次浮点运算B.每秒千万次指令C.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D.每秒百万指令3.集群计算机是运用( C )将一组高性能工作站或PC连接起来的大型计算机系统。
A.高速通道B.宽带以太网C.光缆局域网D.高速电缆4.云计算的云是指( D )。
A.虚拟环境B.局域网C.广域网D.因特网5.目前,一般认为人工智能是使计算机具有感知、( A )和行为的能力。
A.推理B.分析C.处理D.思考6.黒盒测试根据测试者对问题的回答以确定测试对象是否是人,它也叫做( D )。
A.塞尔测试B.丘奇测试C.中国屋测试D.图灵测试7.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种智能计算机( C )。
A.软件B.硬件C.系统D.网络8.自然语言处理包括语言识别、语音合成和( B )。
A.语言翻译B.语言理解C.语言交流D.语言训练9.虚拟环境能对介入者产生各种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 A )等,人能以自然方式与其进行交互。
A.嗅觉B.知觉C.感觉D.以上都不是10.英制长度值转换为公制值的查表算法是一个( D )。
A.不可计算问题B.可计算问题C.可计算函数D.不可计算函数11.形式系统的每一个推论规则都可以表达为自然数,这个数叫做( B )。
A.图灵数B.哥德尔数C.Euclid数D.Fibonacci数12.图灵机的控制器类似于计算机中的( A )。
A.CPUB.MemoryC.硬盘D.ALU13.细胞自动机的主要原理是由局部简单的一致性法则来( B )、处理整体上具有高复杂性的离散过程。
A.仿真B.模拟C.模仿D.推理14.算法的复杂度主要是指( D )。
A.存储复杂度B.过程复杂度C.空间复杂度D.时间复杂度15.排序问题是属于( A )。
A.P问题B.NP问题C.P和NP问题D.以上都不是16.邮递员问题,或者叫做最短路径问题是( B ) 。
A.P问题B.NP问题C.P和NP问题D.以上都不是A.NP问题B.P问题C.最优解问题D.可计算问题E.不可计算的问题F.集装箱装箱容积最大化G.最短路径问题H.求最小公倍数问题2.如下哪项概念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关键硬件技术? (A) 。
当前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实际所使用的标准操作系统是(E) ,从应用软件的角度来看与分布式并行计算环境中高性能因素无关的是(G) .A.分布式OSB.集群系统C.FacebookD.Windows 8E.UnixF.并行算法G.操作系统的选择H.完成任务算法的准确性一、单选题,共5题, 总分:5分。
请四个中选择一个是正确的答案。
1.WinRAR软件是一个常用的软件,其常用的功能有压缩文件、释放压缩文件、打开或运行压缩文件中的某个文件、释放自解压文件、创建自解压格式压缩文件外,还有( A )功能。
A.删除已压缩文件中的某个文件B.删除某文件夹中的某个文件C.修改某文件夹中的某个文件内容D.修改已压缩文件中的某个文件内容2.以下哪个软件具有较强的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和数值计算的功能,甚至可用其语言来进行编程。
( C )A.oneNoteB.VisioC.MatlabD.WinRAR3.若对“计科考试需知.rar”文件解压,方法之一可直接右键单击该文件,利用其弹出的快捷菜单操作,其弹出的快捷菜单不包含( D )。
A.解压文件B.解压到当前文件夹C.解压到文件夹“计科考试需知”D.带密码解压4.PDF格式的文件可以在以下哪个软件中浏览、打印等使用。
( A )A. Adobe ReaderB.VisioC.oneNoteD.Daemon Tools5.在Visio软件中制作流程图时,经常使用( A )组合键,选中所有的形状,进行整体操作。
A.Ctrl+AB.Ctrl+BC.Ctrl+CD.Ctrl+D二、选择性填空题,共5题, 总分:15分。
先点击要填写的位置,再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1.虚拟光驱是一种模拟CD-ROM工作的工具软件,直接在硬盘上运行。
虚拟光驱可以让人感觉到和计算机上已安装了真正的(E) 一样,它的工作原理是先虚拟出一部或多部虚拟光驱后,将存放在硬盘上的光盘的(A) 文件,放入虚拟光驱中来使用。
(C) 是虚拟光驱工具之一,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可以打开CUE、ISO、CCD、BWT、CDI、MDS等虚拟光驱的镜像文件。
A.镜像B.虚拟C.WinISOD.DAEMON toolsE.光驱F.模拟G.ROMH.Matlab2.电子读物及电子图书存在的格式有很多种,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全新出版方式,而Adobe(E) 文件格式与操作系统无关,是Internet上电子文档发行和传播的理想文档格式。
利用(D) 软件可以制作该格式文档,而利用(B) 可以查看、阅读和打印该格式文档。
A.PPTB.Adobe ReaderC.Adobe PhotoshopD.Adobe AcrobatE.PDFF.PCFG.Adobe batH.Adobe shop3.在WinRAR软件中,“创建自解压格式压缩文件”功能用于创建一个(E) 文件,以后解压缩时,可以脱离WinRAR软件自行解压缩。
创建的方法是:选择一批要压缩的文件或文件夹,(A) 单击选中处,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添加到压缩文件”,出现“压缩文件名和参数”对话框;选择(G) 选项卡,单击压缩选项中的“创建自解压格式压缩文件”复选框,单击“确定”按钮,就会产生一个自解压文件。
A.右键B.左键C.文本D.备份E.EXE可执行F.命令G.常规H.高级4.启动Matlab,出现Matlab窗口,窗口中有一个Command Window子窗口,用户可以在该子窗口中输入命令后按回车键,Matlab一般会(A) 执行。
Command Window子窗口中的命令提示符为“(C) ”,这是系统自动出现的,用户可以在其后输入命令,若输入“b=3+6*6-8”,其输出的计算值是(G) 。
A.立即B.延后C.>>D.>E.<<F.<G.31H.1005.ISO文件其实就是光盘的镜像文件,刻录软件可以直接把一些ISO文件刻录成可安装的系统光盘,ISO文件一般以(A) 为扩展名。
(B) 是镜像文件处理工具之一,可以从CD-ROM中创建ISO镜像文件,或为(F) 创建成一个ISO镜像文件。
还可以轻松实现镜像文件的添加、删除、重命名、提取文件等操作。
A..isoB.WinISOC.Windows Media PlayerD..ACEE..ARJF.硬盘上的某些文件(文件夹)G.硬盘上的某一个文件夹H.WinRAR测试试卷:计科实验练习【07】一、单选题,共5题, 总分:5分。
请四个中选择一个是正确的答案。
1.在Access中,如果表中某个字段的数据类型为“是/否”类型,其默认值不可以用( B )。
A.YesB.(真)C.1D.On2.在Access中,通过表设计视图来修改表结构,如果表中某个字段的数据类型被修改过了,则该字段的数据将被( D )。
A.清除B.重置为0C.保留D.视情况而定3.在Access中,一个表只能有一个主键,准确来讲主键是建立在( C )上的。
A.一个字段B.多个字段C.一个字段或者多个字段的组合D.多个同类型的字段4.在Access中,除了在主键上有唯一索引,其他字段上( A )。
A.也可以创建唯一索引B.不可以创建唯一索引C.只能创建同类型的唯一索引D.必须创建另外一个唯一索引5.在Access中,如果通过数据库工具将2个表建立了关系,则可以通过编辑关系,来实施( B )。
A.字段合法性检查B.参照完整性C.有效性规则D.数据默认值设置二、选择性填空题,共5题, 总分:15分。
先点击要填写的位置,再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1.可以用以下的SQL语句来查询图中工资表的基本工资高于3000且工资总额介于3000和3500之间的工资单明细,查询结果按基本工资降序排列。
SELECT 职工号,姓名,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误餐费,工会费,住房公积 FROM 工资表(E) 基本工资 > 3000 AND (D) ORDER BY 基本工资(H) 。
A.3000<SUM(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误餐费,工会费,住房公积)< SPAN>B.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误餐费+工会费+住房公积 > 3000 AND 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误餐费+工会费+住房公积 < 3500C.SUM(工资) > 3000 AND SUM(工资) < 3500D.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误餐费-工会费-住房公积 BETWEEN 3000 AND 3500E.WHEREF.HAVINGG.ASCH.DESC2.(E) 是区别表中记录的惟一标识,且一个表只有一个。
针对图中的成绩表,如果要保证其实体完整性,可以选择(A) 或(F) 中的一个作为该表的这种标识,后者则需要在设计视图中进行多选。
A.ID号B.学号C.课程号D.索引E.主键F.学号+课程号G.学号+成绩H.课程号+成绩3.如果要根据图中的表(已建立连接关系)创建一个查询,用于查询每门课程最高分,要求显示课程号、课程名、最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