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的两重证据法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因素是() 。
1.0 分A、保证税收B、官工制度C、土贡制度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2封建制度指的是() 。
1.0 分A、小农的共和制政体B、市民的民主制政体C、贵族的分权制政体D、知识分子的君主制政体我的答案:C3封建制在周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其原因是() 。
1.0 分A、周代是礼乐文明兴盛的时期B、周代的诸国纷争的社会现实C、周代异族林立的社会现状D、周代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我的答案:D4关于人性的善恶之辨,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基本上遵循的是() 。
1.0 分A、性善论B、性恶论C、性觉论D、性寂论我的答案:B5大蒐礼是什么礼?()1.0 分A、宾礼B、祭礼C、家礼D、军礼我的答案:D6在西方语境中,奴隶来源于() 。
1.0 分A、破产农民B、战争俘虏C、等级制度D、封建制度我的答案:B7商君法上约君主、下约民众,它的特征是() 。
1.0 分A、尙武B、尚文C、尙法D、尙公益我的答案:D8编户齐民指的是() 。
1.0 分A、正式编入户籍的奴隶B、正式编入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C、正式编入户籍的军队和战士D、正式编入户籍的野人我的答案:B9封建制本身就是针对()的社会现实,它本身具有同化异族的潜在功能。
1.0 分A、等级分化B、贫富不均C、异族林立D、分崩离析我的答案:C10《诗经·采薇》属于哪种礼的范围?()1.0 分A、宾礼B、军礼C、祭礼D、家礼我的答案:B11古代六艺不包括() 。
1.0 分A、礼B、乐C、骑D、射我的答案:C12周人一统天下是通过()完成的。
1.0 分A、文化统一B、杀伐武略C、分封建国D、宗教信仰我的答案:C13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 。
1.0 分A、大一统B、君主制C、教化论D、成文法我的答案:C14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和”,下列对“和”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
第06集:夏王朝觅踪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
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
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 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因素是()。
1.0分A、保证税收B、官工制度C、土贡制度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2 封建制度指的是()。
1.0分A、小农的共和制政体B、市民的民主制政体C、贵族的分权制政体D、知识分子的君主制政体我的答案:C封建制在周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其原因是()。
1.0分A、周代是礼乐文明兴盛的时期B、周代的诸国纷争的社会现实C、周代异族林立的社会现状D、周代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我的答案:D4关于人性的善恶之辨,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基本上遵循的是()。
1.0分A、性善论B、性恶论C、性觉论D、性寂论我的答案:B大蒐礼是什么礼?()1.0分A、宾礼B、祭礼C、家礼D、军礼我的答案:D6 在西方语境中,奴隶来源于()。
1.0分A、破产农民B、战争俘虏C、等级制度D、封建制度我的答案:B商君法上约君主、下约民众,它的特征是()。
1.0分A、尙武B、尚文C、尙法D、尙公益我的答案:D8 编户齐民指的是()。
1.0分A、正式编入户籍的奴隶B、正式编入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C、正式编入户籍的军队和战士D、正式编入户籍的野人我的答案:B封建制本身就是针对()的社会现实,它本身具有同化异族的潜在功能。
1.0分A、等级分化B、贫富不均C、异族林立D、分崩离析我的答案:C10《诗经·采薇》属于哪种礼的范围?()1.0分A、宾礼B、军礼C、祭礼D、家礼我的答案:B古代六艺不包括()。
1.0分A、礼B、乐C、骑D、射我的答案:C12 周人一统天下是通过()完成的。
1.0分A、文化统一B、杀伐武略C、分封建国D、宗教信仰我的答案:C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
1.0分A、大一统B、君主制C、教化论D、成文法我的答案:C14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和”,下列对“和”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1.0分A、盐梅和羹B、和而不同C、天下一家D、天下大同我的答案:A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夏商周考古_郑州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郑州商城省体育场祭祀遗址以哪一种动物为主要牺牲?参考答案:猪2.出土四件方鼎的是哪一处青铜器窖藏?参考答案:南顺城街3.下列哪两座宫殿基址建造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参考答案:三号基址_五号基址4.洹北期陶鬲的足跟外撇的特征明显。
参考答案:错误5.列鼎列簋制度在应侯墓地西周早期墓葬中已有所体现。
参考答案:错误6.洹北商城发现的铸铜相关遗存有哪些?参考答案:陶范_坩埚残块_铸铜工匠墓_鼓风嘴7.下列哪几项属于二里头文化常见的玉器器形。
参考答案:钺_戈_柄形器_牙璋8.下列哪一项属洹北期的特有器物?参考答案:带菌状柱的陶斝9.殷墟文化的哪一地方类型流行在墓葬底部设置角坑、头坑、脚坑?参考答案:老牛坡类型10.殷墟遗址的已有发掘,取得了哪些成就?参考答案:完成了殷墟文化的分期_确定了遗址晚商都城的性质_确认了遗址的范围与布局_发现了宫殿、王陵、甲骨坑等高规格遗存11.商代社会最主要的两个食物来源是什么?参考答案:家畜蓄养_农业生产12.郑家坡文化以高领袋足鬲为主要文化特征。
参考答案:错误13.1954年,发掘的哪一处遗址发现了殷墟文化遗存叠压在二里岗文化遗存之上的地层堆积?参考答案:郑州人民公园遗址14.北赵晋侯墓地中的9座晋侯墓皆在夫人墓东侧。
参考答案:错误15.赵都邯郸的王城位于郭城之内。
参考答案:错误16.商王中将都城迁往殷地的是哪一王?参考答案:盘庚17.二里头文化确认的家养动物有哪些?参考答案:猪_黄牛_狗_羊18.下列不属于殷墟文化地方类型的是哪一项?参考答案:东下冯类型19.“亚醜”铭文在殷墟文化的哪一地方类型中出土较多?参考答案:苏埠屯类型20.西周时期圆腹鼎的腹部由早到晚逐渐加深。
参考答案:错误21.二里头文化的农具材质仍以石质为主,另有骨、蚌质农具。
参考答案:正确22.生业经济是指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经济活动。
参考答案:正确23.二里头文化的陶质酒器包括那几类器形?参考答案:鬶_爵_觚_盉24.“息”字铭文主要在殷墟文化的哪一地方类型中出土?参考答案:天湖类型25.周原遗址的哪座建筑内发现有立石遗迹?参考答案:凤雏三号基址26.下列符合殷墟文化四期陶器特征的是哪几项?参考答案:陶鬲呈扁方体_陶盆折沿斜腹_陶簋饰三角纹_陶觚爵仅略具其形27.下列位于郑州商城西北方向的城址是哪几项?参考答案:垣曲商城_焦作府城_夏县东下冯28.判定夏都的主要标准有哪几项?参考答案:王陵_高等级作坊_宗庙宫殿_大型城垣29.夏王朝的军事防御体系的特点有哪些?参考答案:周边地区军事防御为重点_都城外围自然山河关隘为屏障_以都城防御为中心30.下列遗址或墓地中,发现殷墟文化时期四墓道大墓的有哪几个?参考答案:殷墟遗址_苏埠屯墓地31.商代发现的家养动物有哪些?参考答案:牛_羊_猪_狗32.下列属小双桥遗址文化特征的是哪几项?参考答案:存在宫殿等高规格遗存_出土有东夷岳石文化相关遗存_祭祀遗存数量众多33.小双桥遗址核心区主要发现有哪些重要遗存?参考答案:宫城墙_祭祀遗存_铸铜相关遗存_宫殿建筑群34.下列属岳石文化典型器物的是哪几项?参考答案:尊形器_蘑菇状钮器盖_方孔石器35.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整体晚于王湾三期文化,而又早于二里岗文化。
从多重文献所见杞国族看夏朝存在的踪迹陈沛航【摘要】夏朝在中国传统历史上的信史地位,过去曾发生过动摇,主要是由于彼时疑古思潮的兴起.至今仍有个别学者坚持认为甲骨卜辞不见任何有关夏的记载,夏朝是人们杜撰出来的朝代.实际上,文献所载夏后氏的后裔,就是甲骨卜辞中的杞国族,其活动地域与周代杞国的始封地或迁徙地大体一致,证明夏朝的存在不仅见于传世文献,而且在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中也可以找到踪迹.有关疑古疑夏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不可凭信.【期刊名称】《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7)003【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杞国;夏代;甲骨文;传世文献【作者】陈沛航【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2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这在历史上从来不曾被人怀疑过,但近世疑古思潮的兴起,一些人开始否定夏王朝的存在,至今余波未绝。
他们所持理由之一是“商代甲骨卜辞中不见任何有关夏的记载,没有丝毫迹象表明商代诸王曾把自己看作是夏的合法继承者。
”[1]88从现今考古发掘资料来看,确切提及夏代的文字的确并未发见,甚至“夏”字从未作为一个朝代的标记出现过。
然而,夏朝的存在与否并不能通过存不存在文字来证明。
其实,甲骨卜辞中早已有夏代存在的证明。
杞国族作为夏后氏的直系后裔,在商代存在的踪迹,即为直接证明。
一、杞为夏后氏直系后裔的文献证据大量文献记载表明,早在商初杞国就作为夏王后裔的封国而存在。
如《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杞氏、缯氏……。
”[2]89又《留侯世家》:“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
”[2]2040又《陈杞世家》:“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
殷时或封或绝。
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
”[2]1583《元和姓纂》卷一《一东》:“东楼,夏禹后,有杞东楼公,支孙氏焉,其后杞大夫有东楼羽。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山东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是目前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提供了商代最原始、最真实的史实信息,佐证了商代为信史,大大延伸了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晚期的文字,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王室和贵族在行事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之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因为出自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占卜内容,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卜辞。
殷墟甲骨发现120多年,至今约有15万片,总计约一百五十万个字。
西汉司马迁根据所掌握的王室档案材料写成的《史记》,详细地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王室世系和兴亡的历史过程。
这为中国古代史学家所确信无疑。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继承清代一些学者疑古思想的基础上,学术界兴起一股疑古思潮。
以著名学者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以所谓“层累造成的古史系统”,认为传统所谓的中国古史,并非客观真实的历史,而是后人一代代垒造起来的历史,由此质疑中国上古史的存在,质疑古文献记载,冲击了先秦史信史的体系基础。
怎么看古史辨派对上古史的质疑呢?实际上古史辨派的学者们,以一种审查史料的做法去看待上古史系,有其科学性和实际价值。
但是疑古过头,在国内外产生了始料未及的负面作用。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司法制度与审判流程分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和审判流程逐渐形成、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司法制度和审判流程的发展,不仅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也与人们的法律观念、文化素养等直接相关。
本文将从司法制度和审判流程两个方面,对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司法制度和审判流程进行分析。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司法制度1. 夏代司法制度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
夏代的司法制度,以神权为中心,笃信鬼神的力量,往往把人的行为看作是触怒神明的结果,因此在刑事审判中常采取祈祷、问卜、降神等方法,以神明的旨意为判决标准。
同时,夏代也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如《夏小正》中记载的“法制”,但具体内容较为模糊,也缺乏制度化的建设。
2. 商代司法制度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
商代时期,司法制度逐渐开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法律渐趋明确,同时也采取了一定的审判程序。
商代法律有《周礼》、《殷墟法》等,其中《周礼》规定了九品制度,也就是按照官职的高低来划分罪名等级。
此外,商代以阴阳五行为依据的卜筮也常被用于判决,以求得天意。
3. 周代司法制度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存在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之间。
周代时期,司法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周代法律有《周礼》、《渐》、《律》等,其中《渐》与《律》是周代法律的代表。
《渐》规定了正义和刑罚的性质,同时规定了在刑事案件中,必须有证人、证据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律》则规定了相应的罪名和刑罚。
此外,周代还出现了“止观法”和“行刑法”,标志着审判程序进一步规范化。
二、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审判流程1. 夏代审判流程夏代的审判流程,以“王法”为中心。
实行王庭审判,即在王宫正殿中召开庭审,由王作出审判。
庭审中,常采取祈祷、问卜等方式向神明请示。
第1章夏商的法律制度.txt如果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想它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留在了前面。
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人,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本文由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法制史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前11世纪)约公元前21世纪— 16世纪- 11世纪)21世纪世纪世纪本章概述: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本章概述: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启打破了原始社会的王位禅让制,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成为第一个国家君王。
会的王位禅让制,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成为第一个国家君王。
自此,王位继承开始了世袭。
夏朝刚刚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自此,王位继承开始了世袭。
夏朝刚刚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仍然以神权作为统治思想,法律多采用认可的形式,仍然以神权作为统治思想,法律多采用认可的形式,法律内容来源于原始习惯、祭祀礼仪、军队命令等。
立法、容来源于原始习惯、祭祀礼仪、军队命令等。
立法、执法与司法尚无系统化、规范化。
司法尚无系统化、规范化。
原始社会的商部落消灭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同夏朝一样,原始社会的商部落消灭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同夏朝一样,以神权法作为统治思想,以神权法作为统治思想,统治阶级借用神的力量统治世俗社商朝的法律内容,尤其是刑罚种类较夏朝增多,会。
商朝的法律内容,尤其是刑罚种类较夏朝增多,但非常野蛮、残酷,为后世没有,即如荀子所说“刑名从商”野蛮、残酷,为后世没有,即如荀子所说“刑名从商”。
商朝的立法、司法权掌握在商王手中,分级建立了司法机关来朝的立法、司法权掌握在商王手中,处理具体的法律事务。
但司法制度仍不健全。
处理具体的法律事务。
但司法制度仍不健全。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学习目标一、了解 1、中国的国家和法是怎样产生的,具体在哪个朝代形成,其主要标志是什么?2、我国古籍中关于“刑”、“法”、“律”的释义及其运用。
《玉器之道》的读后感10篇《玉器之道》是一本由张远山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6,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玉器之道》读后感(一):道,得真道,行正道!复原华夏知识总图,贯通华夏八千年史,解密华夏文明之谜,惊世骇俗!华夏祖先智慧卓绝,中国人的骄傲!顺天应人,以人和合天,去伪道邪道,趋真道正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喊口号,少些浮躁,老老实实读《玉器之道》,这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读的书。
让我们拿出勇气穿越历史风沙,亲临远古现场,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玉器之道》读后感(二):我们必须将我们自己置回到伟大的开端之中千古兴亡陶玉铜启文明,合族乃为华夏百年悲笑王观堂开天眼,百年考古发现一时登览穿越历史风沙,回到上古现场千古兴亡陶玉铜启文明,合族乃为华夏百年悲笑王观堂开天眼,百年考古发现一时登览穿越历史风沙,回到上古现场近世中国的考古大发现,加之历史、考古等诸前辈“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中国之文明发端得以逐步印证。
面对历史,王国维与陈寅恪两位先生的态度,代表了近代以降中国学人的两个面向。
王国维作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别开天眼,其“二重证据法”将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比较印证,让甲骨文研究从清儒的文字学桎梏中扩展至历史学,将商代传说验证为信史,其间的文化功德,至今令人感佩。
王国维咏史绝句中,有感叹甘英使大秦功败垂成的句子“人间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或可旁证其学术天才之外的卓见与韧性。
按照李劼先生的说法,陈寅恪先生则知难而退,认为史料匮乏,因此聚焦魏晋隋唐。
近世以来的学术大师,举凡王观堂、陈鹤寿、钱宾四、梁寿铭等诸先生,最早都是出于体制之外,甚至起于寒微。
今人常常对学术体制外人士不屑,既是鄙薄今人,亦是厚诬古人。
德国哲人海德格尔尝谓:“所有伟大的事物都只能从伟大发端,甚至可以说其开端总是最伟大的。
夏代的两重证据法研究赵冰清对于上古史,尤其是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研究,历来重视文献材料。
即便是对于三代的实物材料,古人所重视的也是上面的文字信息。
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收集了大量青铜器的拓片,但其研究重点依旧在铭文的释读及考证经典之上。
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先生提出了两种证据法才使得三代的历史研究有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和进展。
所谓两重证据法就是指文献材料与考古学发现相互印证,互相支持,从而得出关于上古史的可靠确切的结论。
应该说两重证据法的适用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上古史,但在上古史领域中却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在商代的研究中非常突出。
商代由于文献材料和考古学发现非常契合的印证支持,已经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而成为信史。
但同样的方法运用于夏代的研究,目前还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
究其原因并非两重证据法的缺陷,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论是文献材料或是目前的考古学发现都还有不少缺环和疑问,使得我们对于夏代的历史还无法有一个可靠的认知。
文献材料中的夏朝。
在中国的文献材料中夏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这其中包含两点:首先夏朝是存在的;其次夏朝已经进入了国家状态。
关于夏朝的文献材料可以说不胜枚举,在《史记》中还列举了夏代的谱系。
然而这些文献材料本身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足以面对怀疑者的诘问。
1、文献材料本身的相互矛盾。
禹传位给儿子启,打破了原先的禅让制,并开创了父死子承的“家天下”的先河。
这个事件是夏朝历史研究中的重头,也是由部落联盟转向国家的标志性事件。
文献中对于这一事件也有多次提及。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孟子·万章上》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是禹名传天下于益也,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从上述四则文献中对于这一关键事件的不同记载,我们对于这一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禹并没有直接传位给儿子启,而是指定了一个继承人——益,这点所有的文献都不矛盾。
但启是如何获得继承权的,文献的出入却很大。
《史记》的记载大体平铺直叙,所采用的说法也是益掌权时间很短,天下尚未治理好,所以当父亲去世之后的三年守孝之期期满,天下人还是选择了启作为他们的统治者。
于是启就获得了统治权。
但仔细推敲的话,这个说法未免有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
益算是还有段时间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尚没有得到诸侯的认可,那启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出自己的贤能,而让天下属意的呢?《孟子》中的这段文献最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的学生万章所提的这个问题。
大家都在说,到了禹的时候,道德已经开始衰微,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可见当时至少已经有这样的说法在流传了。
而孟子的回答则显得一贯的大义凛然。
他首先明确地提出了选择继承人的不是统治者,而是天。
而天意又是通过民心向背来体现的。
之后还详细地列举了民心向启的种种表现,甚至还搬出了尧传位给舜作为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孟子的回答很能说明他自己的政治伦理学观点,但要知道夏代之后都是传子,那么每一次都是民心向背的选择么?孟子说杀商纣不是弑君而是诛一夫,但让人疑惑的是这一夫也是天意和民心的选择么?至于《战国策》的说法,则更进一步了。
不仅启有意夺权,而整个事件都是由禹事先安排好的计略。
名义上把天下传于益,而实则安插启的人,让启的才能得以展现并获得天下认可。
但传子的名声毕竟不好听,所以还是传给益,但由于之前的安排,益不可能保有天下。
即便如此,这次权力更迭还是通过了武力才得以解决。
至于《竹书纪年》的说法则更为清楚,启用武力杀死了益,夺得政权,从此禅让制宣告结束,“公天下”转为“家天下”,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至于事件的真相,我们却很难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文献中理出个头绪来。
或许我们可以常理度之,但常理毕竟不能作为充分的理由。
而且,这些文献不仅在记述上有出入,深入文献本身的性质,还会发现有更为头痛的问题。
2、文献材料的写作动机毫无疑问,《史记》在所引用的四种文献中是最为严谨也最为可靠的史学著作。
司马迁治史的方法和信念都让人敬佩。
因此尽管《史记》的成书年代距离夏代创建的时日已然很远,中间的流传和变化应该也已经纷繁复杂,但司马迁应该是在他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作出他的选择吧。
而《孟子》的记载显然就不完全是出于记述历史的目的了。
孟子常与诸侯王讨论国家大事。
而这些诸侯王平日间往来的能言善辩之士一定不少,要在短短数语之间就打动他们绝非易事。
因此孟子说话常语带夸张,引用的例证也常常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但对于例证的真实性却不见得有严格的要求。
就好比孟子在回答万章的问题时,其实是想借这个机会来阐述一下自己关于“仁政”和“王道”的理想,民心向背体现天意的观点也是他“民贵君轻”思想的例证。
至于孟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用得这么具体的数据,作出的这些详细的描述是否有依据,依据是什么,孟子没说我们也无从得知了。
至于《战国策》的这段记载,其实是燕国的臣子在向主公献策时用的说词,离严谨的史学著作的差别更远了。
由此可见,除了《史记》是史学著作之外,另外的两种文献都是出于其他的目的还引述此事的。
这就难免使得其说服力大打折扣了。
3、文献材料的可靠性《史记》和《战国策》的成书年代都在汉代,距离所记述的事件已经有2000余年了。
《孟子》尽管成书于战国,相对略早,但也已超过1500年。
加上夏代时期并没有完善的文字记录,当时他们可以依靠的恐怕也大多为口传的史料,经过如此漫长时期的流传,真实性就很难保证。
至于《竹书纪年》则更为可疑。
本身的来源就是西晋时盗墓所得,到了宋代再度散佚。
而现存的《古本竹书纪年》是清代学者从各种文献中引用《竹书纪年》的只言片语重新组合整理而来;《今本竹书纪年》则出现于明嘉靖以后,来源不详,其真伪性历来受到质疑。
综合上述关于夏代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我们大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单纯依靠现存的这些文献材料,是无法可靠的复原夏朝的原貌的。
而很多关于夏代的争议,也无法借助现存的文献来得到圆满的解决。
因此将目光转到考古学材料上,就是必由之路了。
考古学发现中的夏文化河南安阳殷墟的巨大成功促使着考古学向夏代都城遗址不断努力。
而目前最为接近的成果就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于1959年发现,距今年代约为3500年至3800年,大略相当于夏商之交的时期。
而其所在位置又与史书中记载的夏都颇为接近。
因此二里头遗址是否属于夏代就成了极为重要的关键问题。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建筑遗址,尤其以大型宫殿遗址而引人注目。
这些宫殿遗址大多具有中轴线特征,并配合有宫墙和道路,显示出明显的规划特征。
在近年的考古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占地约10.8万平方米的宫城,而对其年代的考定则确认这是目前为止我国可确认的最早的宫城。
另外在二里头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青铜兵器。
这些兵器有些装饰精良,盾牌上还镶嵌有绿松石,应当不是大规模用于战争的实用武器。
青铜礼器的出土也颇引人关注。
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纹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文字起源的种种猜想。
具有中轴线特征的宫殿象征着中央权力;经过规划而修建的城市,街道以及车辙的出现,意味着二里头应当是一个都城;青铜武器和礼器以及陶器的刻划纹,这些材料累积在一起,已经大体勾勒出一个早期国家的种种特征。
如果我们能够证明二里头的确是夏代的,那么这些考古材料就能同文献相互印证,从而揭开夏代神秘的面纱了。
然而要证明这个关键问题却依旧困难重重。
1、考古学断代方法的制约考古学上用以断代的方法分为绝对断代法和相对断代法。
绝对断代法依靠核物理等科学技术,通过对样本的分析而得出结论,比如碳14分析。
这种方法本身要求有未遭到污染的含碳元素的化验材料才可以进行,而且其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要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一个相对精确的年代是比较困难的。
相对断代法则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加以分析。
但相对断代法很难对一个突发的历史事件作出反应。
夏商之交的地层特征应当不会有很明显的区别;而夏代和商代的器物在类型上的差别也需要时间来慢慢呈现。
因此用考古学的断代方法试图确认二里头遗址的确切归属存在的很大的困难。
2、对考古发现的人为解释考古发现是物质性的,其本身的特征毋庸置疑。
但对于考古发现的意义却必须要依赖于人的解释。
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有学者认为这四期都属于夏代,而也有学者认为第一第二期属夏代,第三第四期属商代。
而目前发现的宫殿遗址主要存在于第三第四期。
因此究竟哪种观点正确对于评价二里头遗址的意义至关重要。
但目前并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结论。
另外,就最近展开的考古发掘显示:二里头文化在其第三第四期中并没有遭到战火破坏的迹象,甚至也没有衰败的迹象。
这又给二里头是否是夏文化打了一个问号。
在没有新的技术手段出现或者新的考古学发现出现之前,恐怕二里头是否属于夏代还必须继续存疑。
3、文字材料的缺失考古发现可以传递很多长时期变化的信息,但是对于突发的政治事件常常不会做出任何反应。
相对来说文字材料要比考古发现更能够提供这些信息。
商代历史的重建必然得益于大量的甲骨卜辞的发现以及释读。
然而在二里头遗址中却并没有发现类似的遗存。
甲骨文相对已经很完善了,因此它不可能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文字形态。
在二里头遗址所发现的陶器上出现了很多相对固定的符号。
这些符号肯定不是图画,因为无法看出其象征的具体事物;但也一定不是文字,因为大多单独使用。
夏代时是否已经有文字?我们能否发现这种文字材料?能否释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还有待于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和学者们的辛勤工作了。
目前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综上所述,目前所发现的遗址中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最为吻合。
但目前发现的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却还无法判断是属于夏朝末年或是商朝初年。
要明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期待将来新的考古学技术的出现或者是新的考古学发现的出现。
运用两重证据法,我们对夏代的文献记载和考古遗存做了个简要的浏览。
但遗憾的发现文献材料中的夏朝含糊不清,而考古发现上的夏文化目前也依旧不明朗。
两者之间尚无法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相互印证。
因此对于夏朝的诸多问题,我们所能采取的严谨的态度便是仍然在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