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淄山王村俑坑出土陶质彩绘颜料初步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5
陶器彩绘病害及其机理研究综述摘要:陶器彩绘附在陶坯上,有一定的结构。
由于彩绘层的老化或流失,加上环境的变化,出土前后均会发生一些病害,如彩绘层龟裂、起翘、卷曲、脱落、酥粉、盐析污染、发霉、腐蚀颜料褪变色等。
对这些病害的梳理,对病害机理的分析整理,不仅可以全面了解目前学界关于陶器彩绘病害的防护和研究动态,也可以增加对陶器彩绘病害的认识,对保护彩绘陶器文物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陶器彩绘病害病害机理2005年,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立。
2008年该基地在陕西建立陕西工作站,并开始与山东省青州博物馆合作,使得秦俑彩绘、汉阳陵陶器彩绘、山东涿州及青州汉墓陶器彩绘等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这些成果推动了我国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和提高,对陶器彩绘的保护修复的研究增加,而作为保护修复陶器彩绘的前提和基础的陶器彩绘的病害机理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也相应增多。
对这些有关陶器病害的研究成果的梳理,不仅能较直接地了解目前关于陶器彩绘病害的研究动态,同时也能了解彩绘保护的情况。
下文将对近十几年来调研的彩绘陶器文物病害表现及机理做讲述,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陶器彩绘层的结构关于陶器彩绘层结构,张月峰在《满城汉墓彩绘陶器的保护》一文中指出,“通过显微镜观察这批彩绘陶器,发现彩绘层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彩绘底层+褐色有机层+颜料层;②彩绘底层+颜料层;③颜料层直接绘在陶坯上。
”其中底层和褐色有机层有三种推测:胶矾水、生漆、明胶,最后确定为生漆。
颜料调和剂初步得出有动物胶和植物胶。
经研究得知,“秦兵马俑彩绘一般是先在陶胎上涂刷生漆层,然后在生漆上用动物胶和矿物颜料涂刷生漆层,然后在生漆上用动物胶和矿物颜料调成的彩绘颜料进行涂刷。
”而“用生漆作底层,然后施色,这种做法体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彩绘陶器上,阳陵陶器上的有机层经现场辨别为生漆层”。
关于颜料,张月峰对满城汉墓陶器彩绘颜料的研究是基本都为无机矿物质,颜色成分:粉红为磷灰石+朱砂,或铅白+朱砂,红色为朱砂或铅丹,蓝色为石青,黄色为雌黄+磷灰石,白色为磷灰石或铅白,黑色为炭黑。
0 引言彩绘文物包括古代壁画、彩塑、建筑彩绘及陶器彩绘等物质遗存,通过分析彩绘文物颜料可以获取其化学、物理性能,探究颜料褪色、变色、产生病害的机理,为预防性保护及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彩绘颜料中加入了适量的调和剂即胶结物,它是使颜料色彩长期保存的固定剂,对色彩的稳定起决定性的作用。
胶结物的使用反映出材料选择、提炼工艺、涂敷技艺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由于其含量少、杂质多、易老化、流失快,加之检测技术的局限性,使彩绘文物胶结物分析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中难度较大的课题。
因此,分析胶结物成分对彩绘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具有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1 彩绘文物颜料及胶结物分析历代文物包括壁画、彩塑主要应用红、绿、蓝、棕黑、白等色系的30多种颜色,反映了我国古代匠师对矿物、植物的综合运用,颜料化学及其冶炼工艺水平。
由于技术条件和制作成本的限制,画工们采用本土或外地的天然材料自行研磨制成颜料,大致可分为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赭石等;植物质颜料有藤黄、花青、胭脂、靛蓝等以及贝壳粉等动物质颜料。
依照化学物分类法可以划分为有机颜料、无机颜料及非颜料物质三种类型(见图1)。
值得注意的是,彩绘文物颜料特别是壁画中的棕黑色均是铅丹变色产生的二氧化铅以及少量的铁黑。
通常而言,诸如铅白、铅丹等颜料,或是加入铅粉的颜料以及异质的颜料相掺杂都会出现变色现象。
这是壁画保存中的重要课题。
古代彩绘文物所使用的大部分颜料几乎不溶于水且与基底材料的黏合力较差。
胶结物就是促使颜料与水均匀调和形成悬浊液的关键物质,能够加大颜料在基底上的附着力[1]。
如果按照原材料划分,动物胶可分为骨胶和皮胶,广义的动物胶还包括鱼胶、龟板胶、血胶和乳酪胶等;植物胶包括阿拉伯胶、黄芪胶和桃胶等;油类胶主要有桐油、亚麻籽油等,鸡蛋清、奶类酪素等蛋白质材料也曾作为胶结物与颜料调配。
如果根据胶结物的主要成分则可将其分为蛋白质类、多糖类、油脂类及其他类四种类别(见图2)。
出土陶质彩绘总结1. 引言陶器是历史上最早使用的人类工艺品之一,而彩绘陶器则是陶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出土的陶质彩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和历史信息。
本文将对出土陶质彩绘进行总结和分析。
2. 出土陶质彩绘的种类出土的陶质彩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 - 器皿彩绘:如盘、碗、壶等陶器的外表彩绘。
- 墓室彩绘:墓葬中墙壁、天花板等部位的彩绘装饰。
- 陶俑彩绘:出土的陶俑上的彩绘图案。
- 瓦当彩绘:建筑瓦当上的彩绘图案。
根据出土地点和年代的不同,这些陶质彩绘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特点。
3. 出土陶质彩绘的艺术特点出土陶质彩绘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3.1 内容丰富多样出土陶质彩绘的内容涵盖了生产、生活、娱乐、宗教等各个方面。
例如,一些器皿上绘制了人物、动物、花鸟等图案,反映了古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而墓室彩绘中常出现的神话传说和仪式图案,则揭示了古代宗教信仰的内容和形式。
3.2 线条简练生动出土陶质彩绘常使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图案的轮廓,具有生动的表现力。
这种简练的线条使得陶质彩绘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既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又给观者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3.3 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出土陶质彩绘在色彩运用上常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并通过对比的方式增强视觉效果。
例如,红色和绿色的搭配,使得彩绘图案更加鲜明突出。
这种色彩的运用也反映了古代陶工对色彩搭配的研究和运用。
4. 出土陶质彩绘的历史价值出土陶质彩绘作为古代人类生活的产物,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出土陶质彩绘可以为我们提供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宗教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出土陶质彩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
通过对彩绘图案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古代陶器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变化。
最后,出土陶质彩绘也具有艺术上的鉴赏价值。
这些古老的彩绘图案经过千年的沉淀,仍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深受后人的喜爱和赞赏。
陶寺遗址陶器彩绘颜料的光谱分析
陶寺遗址陶器彩绘颜料的光谱分析
摘要:利用拉曼光谱结合X衍射和红外光谱物相检测方法,对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陶器的表面含量极少的彩绘颜料及其胶结物质的.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红色矿物颜料,白色矿物颜料保存都较为完好,未发生显著的变化,分别为朱砂(HgS)和碳酸钙(CaCO3)无机矿物,此外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是通过熟石灰(Ca(OH)2)胶结材料胶结到陶器表面的,碳酸钙的形成应当是熟石灰长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结果.这一研究表明显微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非常适合考古发掘中含量较少的彩绘颜料的科学鉴定,较X衍射的物相鉴定更为简洁明了;另外朱砂中并未发现石英矿的伴生,这一结果或可表明早在4000年前的陶寺先民已掌握朱砂颜料的合成技术. 作者:李乃胜[1]杨益民[2]何弩[3]毛振伟[4] Author:LI Nai-sheng[1] YANG Yi-min[2] HE Nu[3] MAO Zhen-wei[4]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10009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安徽,合肥,230026 期刊:光谱学与光谱分析ISTICEISCIPKU Journal: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年,卷(期): 2008, 28(4) 分类号: P5 K876.3 关键词:拉曼光谱彩绘颜料 X衍射机标分类号: K85 K20 机标关键词:陶寺遗址陶器彩绘颜料红外光谱显微拉曼光谱矿物颜料朱砂碳酸钙熟石灰胶结物质物相鉴定光谱分析技术衍射物相结构无机矿物科学鉴定考古发掘胶结材料简洁明了检测方法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古代壁画、彩塑及彩陶类表面颜料的时代性特征概述作者:石美风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6期石美风古代的壁画、彩塑及彩陶类文物,不仅以内涵丰富的绘画内容闻名,其表面绚丽的色彩,充分体现出文物的艺术价值,也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矿物、植物、动物、金属和化学合成等五大来源颜料的综合运用技术和使用历史。
为了解彩塑壁画类文物表面各种颜料的时代性特征,本文梳理了我国各历史时期壁画、彩塑及彩陶表面颜料的使用情况,可为研究颜料使用历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不同历史时期颜料的使用我国古代壁画艺术,始于史前,确立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隋唐,成熟于五代两宋,经过元代的微变,明清时期虽继续传承却日渐衰落。
清之后,随着东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外来的绘画材料和技法的传入,发展出了现代壁画艺术,传统壁画艺术基本衰落。
随着壁画艺术的兴衰,用于绘制壁画的颜料,各个时代的使用情况也有所不同。
(1)史前岩画和陶器史前的岩画是最早的壁画形式,其图案和用色都极为单调。
目前的岩画遗迹,采用的色彩主要是红色,偶有黑色和白色。
如广西花山岩画采用了铁红,也夹杂有一定量的朱砂。
除了岩画,史前的彩陶,也是颜料的载体,如半山、马厂类型黑、红复彩陶器,红色以赤铁矿为主,黑色则是磁铁矿、黑锰矿或锌铁尖晶石;襄汾陶寺遗址的彩陶上,红色是朱砂;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以及块状颜料,分析显示红色是赤铁矿和朱砂。
史前技术落后,多采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且容易获取的天然矿物作为颜料,铁红的广泛以及朱砂的艳丽,为先民所青睐。
陕西宝鸡北首岭新石器遗址中还发现了用于磨制铁红粉末的石质磨盘、磨棒以及制成的颜料;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颜料,分析确定红色为赭石(Fe2O3)、朱砂。
在红色与原始图腾或崇拜内容有关的史前,红色颜料出现在先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黑色和白色,也偶见于彩陶和岩画,黑色多为磁铁矿,白色多为熟石灰。
黄色尽管并不多用,但为后世广泛采用的雄黄已经出现。
总体上,史前先民以黑、红、白为主的色彩艺术来表达其单纯的思想和意识。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104Vol.149薛丹1 王国坤2(1.齐文化博物院,山东…淄博…255400;2.临淄区文物管理局,山东…淄博…255400)摘 要:文章以临淄区开展的山王庄彩绘兵马俑保护修复项目及临淄墓群出土彩绘陶壶保护修复项目为出发点,结合近年来应用较成熟的彩绘陶器修复技术,对彩绘陶器的病害分析、修复流程及修复后的保存条件进行探讨。
关键词:彩绘陶器;病害;保护修复临淄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150余座古墓群和300余处古文化遗址在全区星罗密布,被誉为宏大的“地下博物馆”。
近年来,临淄区出土的了大量的彩绘陶器。
因为彩绘陶器在绘制后不再烧彩,所以彩绘极易磨损脱落,加之陶胎孔隙大、吸水性强[1],以及地下潮湿的埋藏环境和出土后外界环境的联合作用,使得彩绘层极易遭到破坏[2]。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这些彩绘陶器,使其可长久保存并流传下去,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
1 临淄墓群出土彩绘陶器的保存现状临淄墓群的彩绘陶器出土后被长期存放在仅100余平米的博物馆地下库房内,库房日温度在18度左右,相对湿度80%左右,通风不畅,容易滋生霉菌等微生物,会对文物造成新的损坏。
目前,这批彩绘陶器已经出现卷曲脱落、粉状脱落、颜色变淡、褪色、裂化等现象,急需保护修复。
尤其是长期埋藏于地下的文物,出土后受外部环境、保护条件等因素影响,极易与周围环境发生作用引起病害,甚至风化。
如不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修复保护措施,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丧失殆尽,造成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学术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损失。
2 临淄墓群出土彩绘陶器的病害分析结合临淄墓群出土彩绘陶器的病害方式及受损的情况,具体细分病害的情况。
①断开、破损、残缺:彩绘陶器受机械等因素影响,出现部分破损、残缺不全的情况。
另外,各类陶器的破损情况也存在差异性,这批彩绘陶器目前大多为残损、断开。
②划痕、裂隙、裂缝:由于文物材质裂化以及长时间埋藏于地下,文物表面因挤压或因与外力接触而形成损伤,其损伤的类型主要包括裂隙、裂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