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急性肠炎的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4.26 KB
- 文档页数:2
马齿苋汤治肠炎【功能主治】治肠炎,。
【组成】马齿苋60克,大蒜(捣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马齿苋煎汤,冲服蒜泥,加红糖适量。
顿服,每日2~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愈2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
白芍白术治肠炎【功能主治】养血柔肝,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肠炎。
【偏方组成】炒白芍25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慢性肠炎35例,痊愈28例(占80%),好转5例(占%),无效2例(占%),总有效率为%。
葛根黄芪治肠炎【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止泻。
主治急性肠炎。
【偏方组成】粉葛根6克,淡黄岑6克,川黄连克,苦参片3克,川黄柏3克,广木香克(后入),青、陈皮各3克,金银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克,车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医治急性肠炎19例,其中痊愈12例(占%),好转6例(占31。
6%),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
车前子金银花治肠炎【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
【偏方组成】车前子20克,金银花15克,防风、川黄连克10克,鸡内金8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医治急性胃肠炎患者39例,经用药3~6剂后,均获治愈。
仙鹤草桔梗治肠炎【功能主治】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结肠炎,常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那么,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量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生姜泻心汤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泻火、平肝理气、和胃消食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可以是感染、饮食不洁、暴饮暴食、药物刺激等多种因素所致,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生姜泻心汤作为传统的中药方剂,对于治疗急性胃肠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从生姜泻心汤的配方、药理作用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来探讨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姜泻心汤的配方。
生姜泻心汤最初见于《金匮要略》,其主要成分包括生姜、大枣、甘草、木香。
这个方剂是由当时的名医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总结而成的。
生姜具有温中止呕、发表解毒的作用;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胃止泻的功效;甘草有调和各种药性的作用;木香可以理气化湿、宣里泄痢。
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急性胃肠炎所致的腹泻、呕吐等症状。
我们来解析一下生姜泻心汤的药理作用。
生姜泻心汤的主要药物生姜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胃肠道的运动性和适应性,从而改善胃肠功能。
生姜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以减轻胃肠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腹泻、呕吐等症状。
大枣则能够益气养血、和胃止泻,可以调理胃肠功能,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
甘草具有收敛止痛、解毒化湿的功效,可以改善胃肠道的炎症状况,减轻腹泻、呕吐等症状。
木香则具有理气化湿、宣里泄痢的作用,可以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等症状。
这些药物共同在胃肠道发挥作用,可以清热泻火、和胃消食,从而缓解急性胃肠炎引起的症状。
我们来看一下生姜泻心汤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生姜泻心汤作为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中药方剂具有显著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可以改善急性胃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缩短病程,加速康复。
一些临床观察还发现,生姜泻心汤在治疗急性胃肠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急性肠胃炎能不能治好呢?
导语:炎热的夏天,你可能会突然发觉肚子疼痛不已,紧接着上吐下泻、全身无力等现象,这真仿佛是一种酷刑,其实如果你患上了急性肠胃炎就有可能会
炎热的夏天,你可能会突然发觉肚子疼痛不已,紧接着上吐下泻、全身无力等现象,这真仿佛是一种酷刑,其实如果你患上了急性肠胃炎就有可能会引起这些现象,为了以后能够有效的避免,所以你就需要及时的了解,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关于急性肠胃炎的知识吧!
急性肠胃炎中医治疗:
1、食滞肠胃: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制半夏IO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莱菔于10克、大腹皮10克。
2、脾胃虚弱:禀赋不足,素体脾虚,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泻,大便溏薄,呕吐清水,且时作时休,面色不华,乏力倦怠,舌淡,脉10弱。
治法:健脾理气,和胃止泻。
方药:人参3克、白术12克、山药10克、茯苓12克、白扁豆12克、陈皮10克、砂仁3克、薏苡仁12克、甘草6克。
急性肠胃炎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尽量卧床休息,口服葡萄糖一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
如果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
鼓励摄人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晶,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
肠炎拔罐治疗方法肠炎是指肠道黏膜的炎症,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拔罐作为一种中医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治疗肠炎,并提供一定的缓解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肠炎拔罐治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肠炎拔罐治疗的方法包括选择穴位和拔罐技巧。
在中医理论中,肠炎属于湿热内蕴的一类疾病,因此,选择湿热穴位进行拔罐是比较常见的方法。
例如,大肠经、胃经和脾经等经络上的一些穴位,如关元、中脘、足三里等,都可以作为拔罐的穴位。
另外,根据具体症状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拔罐的技巧主要包括罐具的选择、拔罐的力度和拔罐的时间。
拔罐时,可以选择使用玻璃罐、竹制罐或塑料罐等不同材质的罐具。
一般来说,玻璃罐是比较常用的选择,因为其透明度高,可观察拔罐过程。
拔罐的力度要适中,既不能太轻导致效果不佳,也不能过于剧烈导致皮肤损伤。
拔罐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即可,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可以适当调整。
在进行拔罐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持皮肤的清洁,用温水和石碱洗净拔罐部位的皮肤。
其次,拔罐前要选择合适的体位,能够使拔罐部位的肌肉放松并暴露。
接着,要掌握好拔罐的手法,手指用力均匀,避免出现断层。
在拔罐过程中,需要注意拔罐部位的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瘀斑等症状,及时调整拔罐力度以避免皮肤损伤。
最后,在拔罐结束后,要保持温暖和休息,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
肠炎拔罐治疗的机理是通过拔罐后产生的负压作用来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气血运行,进而舒筋活络、散风除湿、消肿止痛。
在中医理论中,肠炎多为湿热内蕴,拔罐可以通过外出汗液和促进水湿排泄来改善湿热症状。
拔罐还可以增强局部的气血运行,促进免疫系统的调节,提高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拔罐治疗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使用,不能替代其他医学治疗。
对于急性肠炎或严重病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医生的治疗。
在接受拔罐治疗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急性肠胃炎怎么治疗最快的方法
急性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那么,当你患上急性肠胃炎时,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下面将为您介绍几种治疗急性肠胃炎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急性肠胃炎,最重要的是休息和饮食调理。
患者在发病期间应尽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冷食物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清淡蔬菜等,避免食用油腻、油炸食物。
其次,对于急性肠胃炎患者来说,及时补充水分也非常重要。
腹泻和呕吐会导致身体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因此患者要多饮水,可以选择白开水、淡盐水、米汤等,以补充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避免脱水的发生。
除此之外,一些中药治疗也可以帮助缓解急性肠胃炎的症状。
例如,黄连、黄芩、连翘等中药都有清热解毒、止泻的功效,可以通过中药煎煮或者中药颗粒剂的方式进行治疗。
但在选择中药治疗时,一定要遵医嘱,不可随意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此外,对于急性肠胃炎患者来说,预防感染也非常重要。
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避免接触病原体,以减少二次感染的风险。
最后,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止泻药、抗生素等。
同时,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加快康复速度。
总之,对于急性肠胃炎的治疗,休息和饮食调理、及时补充水分、中药治疗、预防感染以及就医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患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快恢复健康。
希望本文所述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多发于夏秋两季。
如以呕吐、胃腕部疼痛为主者,称为急性胃炎;以腹泻、脐周疼痛为主者,称为急性肠炎:吐泻均明显者,称为急性胃肠炎。
属于中医学“吐泻”或“霍乱”等范围。
多因饮食不洁,暴饮暴食,加之感受暑湿或因热贪凉,寒湿内蕴,以致胃肠运化功能失调,水谷清浊不分,发生吐泻腹痛;如吐泻过甚,津气耗伤,可以出现虚脱现象。
【诊断】1.突然发生呕吐、腹泻、腹痛。
呕吐物多为食物。
大便呈黄色水样,少数病例可带黏液与血液。
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头痛。
2 .吐泻剧烈时,如见皮肤松弛、目眶凹陷、心烦口干、尿少等症状,则提示脱水;如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体温下降、脉微细数等症状,则提示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现象,须作紧急处理。
3.上腹部和脐周围有压痛,肠鸣音亢进。
4.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升高。
5.本病应与急性菌痢和霍乱鉴别。
①急性菌痢大便量少,次数多,有脓血便和显著的里急后重感。
②真霍乱大多先泻后吐,吐泻频剧,吐泻物如米沿水,量多,腹不痛,有显著的脱水,或休克、昏迷,腹直肌和腓肠肌痉挛性疼痛。
【治疗】一、紧急处理由于本病发病多急,治疗先当急救,采取针灸、刮痛、口服成药、频频喂服淡盐开水等方法。
如呕吐频繁,不能饮水,应予补液;如脱水严重,出现休克现象,应中西医结合抢救。
1.针灸疗法体针内关、中院、足三里、合谷。
腹痛,加气海;阳虚欲脱者,加神(隔盐灸)。
上穴应用重刺激法,重症每天应针刺 2~3次。
耳针大肠、小肠、交感、神门。
2.刮痛用边缘光滑的瓷匙或钱币蘸麻油少许,在脊柱两侧、肋间、胸骨、肘和胭窝等处,自上向下或自背后向胸前刮之,先轻后重,以出现红紧色出血点为度。
3.中成药玉枢丹 0.6g加生姜汁5~7 滴,开水调服,每日2次。
适用于呕吐恶心明显者。
孕妇禁服。
红灵丹每次0.3~0.6g,每日2次。
用于吐泻、腹痛偏于热证者。
孕妇禁服。
辟瘟丹每次2~4片,每日1~2次。
用于吐泻,腹痛,白腻,表现寒湿证者。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
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1.寒湿证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急性胃肠炎的中医疗法有哪些?发布时间:2022-05-23T07:45:59.220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4期作者:李宗清[导读] 生活中急性胃肠炎较为常见,那么,大家知道如何应对吗?李宗清攀枝花市盐边县惠民中心卫生院四川攀枝花 617108一到季节交换的时间,有些人就容易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这往往与急性胃肠炎有关,以内夏季气温高,人们贪图寒凉饮食,而到了寒冷季节,大家有喜欢吃辛辣、热烫的食物,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均会造成急性胃肠炎的发生。
生活中急性胃肠炎较为常见,那么,大家知道如何应对吗?一、什么是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大部分人患病的原因可由感染导致,尤其是病毒性感染,导致人们的腹泻反复发生。
而不少发病人群也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身体素质的因素,而导致急性胃肠炎的发生。
在急诊科所见的急性胃肠炎人群,主要以泄泻、腹痛、呕吐到就诊。
其中大量吐泻、持续发热后,人体可丧失许多水分,以及导致电解质失衡,而且在发病后,食欲不振也是常见症状表现,可导致人们的营养跟不上,进一步影响胃肠功能。
二、急性胃肠炎的中医疗法有哪些?急性胃肠炎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是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机,目前在辨证论治前提下,中医疗法对急性胃肠炎的治疗具有多种多样,并且具有较少副作用的优势,因此,人们在中医疗法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此外,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治疗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1 疼痛期间,针灸快在患者最初病发时,可产生较为明显的胃部疼痛感。
中医理论对这一症状是解释为,多与患者饮食刺激、不良情绪疏导不畅以及自身脾胃存在虚弱等有关。
由于急性胃肠炎的病变位置多在胃部,而也与人体的肝脾联系密切。
针灸治疗作为我国的传统中医疗法,可通过合理地选择与病变位置相联系的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
其中梁丘穴属足阳明胃经,针刺该穴位,可针对不明原因的胃痛快速止痛。
同时,募穴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而下合穴与六腑关系密切,选募穴、下合穴进行针灸治疗,具有调整经气、引邪外出的功效。
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法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
如何及时有效地治疗急性胃肠炎,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生活调理在治疗急性胃肠炎时,首先需要进行生活调理,包括饮食调节、休息、保持身体卫生等方面。
1.1 饮食调节饮食调节是治疗急性胃肠炎的关键措施之一。
患者应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咖啡、酒类等刺激性饮料。
建议患者多喝开水、薏米水、米粥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果蔬摄入,帮助肠道恢复。
1.2 休息急性胃肠炎会导致患者身体虚弱,因此充足的休息对患者康复很重要。
患者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多休息,并注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1.3 保持身体卫生急性胃肠炎主要通过食物、水和接触传播,因此保持身体卫生至关重要。
患者应勤洗手,避免用同一把筷子共用食物。
同时,要保持居室通风,保持室内环境的卫生。
二、药物治疗除了生活调理,药物治疗也是治疗急性胃肠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止泻药和口服补液盐。
2.1 抗生素在急性胃肠炎治疗中,抗生素的应用是针对细菌感染的情况。
但是需要注意,抗生素应该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与否和具体药物的选择。
2.2 止泻药急性胃肠炎常伴有腹泻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康复。
适量使用止泻药,可以缓解腹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3 口服补液盐急性胃肠炎引起的腹泻和呕吐严重影响了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患者可以口服补液盐来恢复水分和电解质的失衡,预防脱水的发生。
三、中医治疗中医在治疗急性胃肠炎方面也有独到的方法。
常见的中医治疗包括针灸、中药煎剂和推拿按摩等。
3.1 针灸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理胃肠功能,缓解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3.2 中药煎剂中药煎剂是中医治疗急性胃肠炎的常用方法。
通过中药的药性,可以改善胃肠道的症状,缓解腹泻、腹痛等不适。
3.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在中医理论中具有平肝理气、健脾和胃的作用,对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治疗急性肠炎的方法
导语:急性肠炎是现如今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可能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很大的疼痛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自身不规律饮食
急性肠炎是现如今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可能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很大的疼痛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自身不规律饮食导致的,我们日常一定要养成定时吃饭的好习惯,多吃一些有营养价值的东西,为大家普及一下中医治疗急性肠炎的方法吧。
中医学没有急性肠炎的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呕吐、腹痛、泄泻、霍乱、绞肠痧、脱证等病证范畴。
其病因有感受时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但主要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和胃肠功能失调。
(1)感受时邪
夏秋之交,暑湿蒸腾,若调摄失宜,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或因贪凉露宿,寒湿入浸,寒邪秽气,郁遏中焦,使脾胃受损,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为本病。
(2)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水谷精华不能吸收,反停为湿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吐泻交作,而发本病。
(3)情志失调
脾气素虚,或原有食滞,或本有湿阻,但未致发病,复因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失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本病。
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