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86.54 KB
- 文档页数:2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中介环节。
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的过程。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着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部分违法企业或个人交钱了事,违法成本低,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在技术方面,生态环保工作缺乏配套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从事环保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直接影响环保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三)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淡薄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公务员,都不能够树立保护生态的主人翁意识,不能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责进行了报复。
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忽略环境代价及资源利用情况。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深入分析生态治理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不以地方政府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推进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
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要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发展道路上,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创新经济,促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生心协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生态文明是指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文明模式。
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不断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提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必须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即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和引申。
2.科学技术的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科学技术的支持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主张“天人合一”,“治国必先治心”,“仁者爱人,爱物”,这些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1.加强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意义首先体现在加强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正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通过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之一。
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意义还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研究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关乎到我们如何认识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含义、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具体实践。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及马克思主义对其贡献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追求平衡和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会对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环境治理是指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措施,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减轻和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马克思主义对环境治理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实现环境治理的根本转变。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方式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量消耗,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生产与环境的协调,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环境治理的根本转变。
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具体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2. 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重要发展理念,要求通过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如今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趋于恶化,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即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也在不断反思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
这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又一次得到我们的关注。
自然相对于人的优先性、人对自然客观规律的遵循、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等这些思想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的“自然”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原始的自然”,其二是“人为化的自然”。
原始的自然即为最纯粹意义上的自然,没有经过人类活动的加工,具有最初自然的本色;而人为化的自然就失去了最初自然的本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这种自然当中具有人为活动的存在,即他所说的人为的“实践活动”。
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对自然进行了划分,并认为二者存在着不同。
反过来,二者虽然不同,但又有相互联系的地方,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二者联系了起来。
“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生产的实践活动,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
”[1]人类将自己的行为活动加入原始的自然中,使原始自然有另一番景象。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
一方面,人属于自然界。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2]人必须依赖于自然界这个外在环境。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是相互限制的关系。
自然具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人类在自然界中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可以的,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探究二者之间关系时,不断给我们以启示,即认识和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自身的客观规律、做到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
1、自然的先在性以及人对自然的依赖马克思始终认为人处于自然界中,人是从自然界中进化发展而来的。
也就是说是先有自然界的存在而后才有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者:乌日嘎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9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马克思主义就是强调要发展生产力、要实现现代化、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
马克思似乎成了一位反生态的思想家。
但其实,当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马克思的世界观恰恰包含了一种深刻而系统的生态观。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面前总是摆着一个“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这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尤其如此。
所谓历史的自然,是指自然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人类的活动不断改造着自然;所谓自然的历史,是指人类的历史不仅仅是人类自身变化的历史,也伴随着自然变化的历史。
自然总是留下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类对立,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
但是,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不断走向统一。
“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人通过劳动把人的身体力量释放给自然,并把自然的力量转化为人身上的力量。
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依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与恩格斯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首先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社会性地组织起来、通过物质性生产劳动而展开了的复杂的历史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进一步说,要想理解一个时代的自然,就必须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样,要想改变一个时代不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必须改变这个时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乃至中国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内学界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生态哲学、自然观等方面多角度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
这些都是可喜的理论成果,对建设生态文明无疑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作用。
基于上面的原因,我产生了系统分析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想法,从而为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支撑,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1][2]另外,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基础,它对解决我国生态危机乃至破解全球性生态困局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可以为人类解决当前的生态困境提供一种理论选择。
第二,马克思的自然观里强调“人与人的和解”是“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前提条件。
这对于我国当前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改革成功,我们必须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需求。
把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国化,用来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实践,这不但是一种理论综合创新的行为,也是我们中国人民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对自身的挑战必须做出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明智选择。
因此,我认为,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理论根源来探讨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实践问题生态危机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1.改变天人对立的旧文明自然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要真正做到保护环境首先就要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人类以往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态度,认清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错位与失衡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改变以往把自然当成人类可以随意征服的对象的思维方式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从价值观角度研究追其根源是与一直以来主导人类思维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息息相关的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