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电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10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发生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18起,死亡2447人。
2009年突出事故死亡人数及发生起数首次超过瓦斯爆炸。
•我国共有800多对突出矿井(国有煤矿255对)•每年由于突出死亡100人以上●突出矿区分布示意图突出煤量130t准备阶段: 激发阶段:发展阶段: 终止阶段。
☐☐☐ 新采区只有当采取了有效的区域防突措施 突出矿井必须首先开采保护层,不具备开采保护层条件的,必须对突预抽 出措施的效果检验和安全防护措施“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
突出矿井应设臵专用采区回风上山 突出矿井严禁使用架线式电机车。
突出矿井严禁存串联通风。
突出矿井需设臵反向风门。
瓦斯压力 必须设臵地面瓦斯抽采系统☐“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区域防突措施区域措施效果检验区域验证☐“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工作面防突措施安全防护措施☐保护层: 被保护层☐开采保护层应力降低、煤层卸压激发突出的作用减少消除(或降低)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透气性增加瓦斯排放煤体强度增高瓦斯压力梯度降低发展突出的瓦斯作用减少煤体抵抗破坏能力增加☐☐☐7煤机巷采空区风巷被保护范围保护层被保护层卸压线卸压线终采线采空区开切眼被保护层被保护范围 ☐施工抽放钻孔煤体应力降低预抽煤层瓦斯消除(或降低)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释放煤岩弹性能减少突出的激发作用煤体强度增高释放瓦斯潜能发展突出的瓦斯作用减少煤体抵抗破坏能力增加瓦斯压力梯度降低☐穿层钻孔顺层钻孔☐☐☐☐残余瓦斯压力、残余瓦斯含量、顶底板位移量 残余瓦斯压力和残余瓦斯含量☐(主要指标)△h 2☐(辅助指标)☐☐☐☐。
一、教案基本信息《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矿井通风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和通风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矿井通风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通风系统和通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矿井通风事故案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1. 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3. 矿井通风方法及其优缺点4. 矿井通风安全的重要性5. 矿井通风事故案例分析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矿井通风事故案例资料3. 教学视频(可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矿井通风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矿井通风的意义。
3. 讲解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通风系统的结构。
4. 讲解矿井通风方法及其优缺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通风方式。
5. 讲解矿井通风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6. 分析矿井通风事故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增强安全意识。
7. 课堂互动:提问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矿井通风的重要性。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矿井通风知识。
三、课后作业1. 复习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通风系统和通风方法。
2. 分析矿井通风事故案例,总结事故原因和教训。
3. 结合所学内容,思考矿井通风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矿井通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和通风方法。
3. 培养学生掌握矿井通风安全技术和措施,提高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矿井通风的定义、任务和目标。
2. 矿井通风的作用和重要性:通风对矿工健康的影响、预防瓦斯爆炸等。
3.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通风网络、通风设备、通风设施。
4. 通风方法: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5. 矿井通风安全技术和措施:通风安全管理、通风安全检查、事故应急预案。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矿井通风的相关内容。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矿井通风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探讨预防措施。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矿井通风安全技术和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矿井通风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矿井通风事故案例分析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矿井通风安全技术和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含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通风系统组成,通风方法等内容。
2. 案例资料:包括矿井通风事故案例、事故原因分析、预防措施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矿井通风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矿井通风的重要性。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通风方法及安全技术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矿井通风事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通风安全技术和措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要点1. 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
2. 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和通风方法。
三、空气的粘性 1.定义当流体层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流体内部两个流体层的接触面上,便产生粘性阻力(内部摩擦力)以阻止相对运动,流体具有的这一性质,称为流体的粘性。
2.特性: 1)气体的粘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液体的粘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四、空气的比热 质量1 kg 的气体,升高或降低绝对温度1K 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气体的质量比热。
比热的单位取决于热量单位和物量单位。
表示物量的单位不同,比热的单位也不同。
通常采用的物量单位 :质量(kg)、标准容积(Nm 3)和千摩尔(kmo1)。
因此,相应的就有质量比热、容积比热和摩尔比热之分。
五、空气的内能气体的内能是指气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由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所产生的位能的总和。
井下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而理想气体是没有分子间相互吸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及板书设计 附 记 引力的气体。
湿空气的密度是1 m 3空气中所含干空气质量和水蒸气质量之和:式中,ρd —1m 3湿空气中干空气的质量,kg ; ρv —1m 3湿空气中水蒸气的质量,kg 。
在进风路线上矿内空气的温度与地面气温相比,有冬暖夏凉的现象。
回采工作面的气温在整个风流路线上,一般是最高的区段。
在回风路线上,因通风强度大,水分蒸发吸热,气流向上流动而膨胀降温,使气温略有下降,但基本上常年变化不大。
1.小结:空气的密度与比容2.作业:3分钟1分钟vd ρρρ+=(2)静压特点: ①无论静电的空气还是流动的空气都具有静电力; ②风流中任一点的静压各向同值,且垂直于作用面; ③风流静压的大小反映了单体体积风流所具有的对外做功的能量。
如风流的压力为101332Pa ,则指每1m 风流具有101332J 的静压能。
(3)压力的两种测算基准: ①绝对压力:以真空为测算零点而测得的压力称之为绝对压力,用P 表示; ②相对压力:以当地当时同标高的大气压力为测算基准测得的压力,即通常称所说的表压力,用h 表示。
矿井通风课程授课教案
教学过程教学
手段
教师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引
入5 分钟展示
图片
早期通风装置:人踩风箱鼓风
早期通风装置:马转圈通风
现代化的局部通风机
现代化的主要通风机
激发
学员
的学
习兴
趣
直观
的启
发,轻
松引
入新
课
理论
联系
实际
加深
学员
的理
解。
教学过程教学
手段
教师活动
设计
意图
新
课教
学30 分钟
重点
突破
有害气体名称符号最高容许浓度/%
一氧化碳CO 0.0024
氧化氮
(折算成二氧化氮)
NO20.00025
二氧化硫SO20.0005
硫化氢H2S 0.00066
氨NH30.004
利用图表
总结让学
员快速掌
握重点
案例
分析
2003年12月23日22时左右,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川东北气
矿16H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造成243人死亡
利用案例
分析危害
接受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