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名著阅读复习《论语》《诗经》《战国策》《左传》《孟子》.doc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8
《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09《战国策》第八【内容梗概】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和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
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战国策》简称《国策》。
它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战国策》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策》的缘起于战国时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末年列国纷争的盛况。
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硝烟弥漫的局面。
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
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
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文学地位】一、写作特色1.人物刻画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面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
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虎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干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十的丑态。
2. 善于讽喻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诫齐王不应偏信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总复习(江苏专用)专题04 名著阅读分类1:《经典常谈》1.(2023·扬州江都邵樊片区·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按要求完成题目。
(1)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表。
(2)学校读书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举行,校园小记者在八年级活动区域内进行随机采访,请你接受访问并回答问题。
小记者:这位同学,你好!相信你应该读过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对经典有着自己的研读和理解。
请问你最喜欢里面提到的哪部经典?请说说你的理由。
同学:①小记者:如果是选择性阅读,你的兴趣点在哪一方面,又会选择哪些篇目来读?同学:②(3)通过《经典常谈》,我们大体了解了《诗经》的“六义”。
本学期我们也学习了比兴手法,请你结合所学具体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链接材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诗品序》)【答案】(1)①春秋②说文解字③孟子④周易(2)示例:小记者,你好!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诗经》,里面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古时的社会风貌,让我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也更激发了我学习诗歌的兴趣。
示例:我喜欢古典诗歌,选择《诗经》篇、《辞赋篇》、《诗》篇。
(3)示例:《关雎》兼用比和兴,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
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鸟的行为来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以此情感总揽全诗;第二章以水中左右飘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动荡渴慕的心。
《关雎》比兴手法的运用是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详解】(1)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第一空,结合“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可知,这是《春秋》。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之《经典常谈》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代农业刚起头,游猎和畜牧还是主要的生活方式,那时卜法用牛骨最多。
B.《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
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说。
D.《春秋》一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
2.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
B.《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叙事为主,左氏却以解经为主。
C.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
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
D.《诗序》有“大序”“小序”。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
3.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庄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
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
B.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
C.桐城派的开山祖师是方苞,而姚鼐集其大成。
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当时有“天下文章在桐城”的话,所以称为桐城派。
方苞是第一个提倡“义法”的人。
D.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概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张衡仿他作《二京赋》。
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趋向骈文化,赋体也变了。
4.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
2024年中考冲刺必刷题-名著阅读专项:《经典常谈》试题说明:本卷试题根据近三年(2022——2024年)全国各地语文中考名著阅读的考查形式和内容,精选试题整理编辑以及改编,难度适中,适合毕业班的同学最后冲刺使用。
1.(2023•句容市期中)《经典常谈》中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依据你的理解“江、河、湖、海”这四个字属于( )造字法。
A.形声B.指事C.会意D.象形2.(2023•句容市期中)《经典常谈》中写到“诗的源头”是( )A.散文B.歌谣C.诗经D.乐府3.(2024•宁乡市期中)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口中“缠绵悱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节士、永生在我们的敬意里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说的是屈原。
B.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春秋”一词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们学过的《关雎》《子衿》《木兰诗》都出自这本书。
D.《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字典,收录九千多字。
4.(2022•云岩区校级月考)下面对“休”字的造字条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经典常谈》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
“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
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
三是“会意”。
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
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
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A.象形字B.指事字C.会意字D.形声字5.(2022•花溪区校级期中)下面文段选自《经典常谈》,这个故事出自哪一部经典?( )ㅤㅤ苏秦用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名著阅读复习《经典常谈》检测卷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7分)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全书共()篇。
A.15B.18C.13D.302.《诗经》被称作“诗三百”,现在实存()篇。
A.300B.301C.303D.3053.下列不属于四书的是()A.《大学》B.《中庸》C.《论语》D.《春秋》4.《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占了全书的过半数。
A.本纪B.世家C.列传D.表5.下列不属于五经的是()A.《易》B.《书》C.《大学》D.《春秋》6.()这部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A.《左传》B.《春秋》C.《公羊传》D.《战国策》7.杜预作《春秋序》,论到(),说“其文缓,其旨远”,“缓”是委婉,“远”是含蓄。
这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
所以这部书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
A.《左传》B.《春秋》C.《公羊传》D.《战国策》8.反对侵略战争,但是擅长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是()A.老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9.中国文字相传是()造的。
A.黄帝B.炎帝C.尧D.仓颉10.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
讲八卦的便是()这部书。
A.《春秋》B.《诗经》C.《中庸》D.《周易》11.()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A.《春秋》B.《尚书》C.《左转》D.《战国策》1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是()A.《春秋》B.《资治通鉴》C.《左转》D.《战国策》13.下列不是儒家代表人物的是()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14.()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
A.陶渊明B.孟浩然C.谢灵运D.陶弘景15.善于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给诗开辟了新世界的诗人是()A.李白B.杜甫C.孟浩然D.李商隐16.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专题5:名著导读《经典常谈》(两大题型)满分:100分建议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16分)1.(2分)(22-23八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中)请根据《经典常谈· <说文解字>第一》内容,选出下列书体出现的时代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今草①小篆① 章草①隶书①楷书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2.(2分)(22-23八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小文同学对诗歌发展产生浓厚兴趣,小语同学推荐小文阅读《经典常谈》,以下对《经典常谈》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写给中学生看的书,他重视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全书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B.《经典常谈》也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它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C.这本书共13篇,介绍了《周易》《尚书》《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D.想了解诗歌发展史,推荐读《<诗经>第四》《诗第十二》。
这部书一定能成为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向导。
3.(2分)(22-23八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小文根据《经典常谈》梳理了“古诗发展史”,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源头是歌谣。
春秋时,太师们记录下三百多篇唱词,遗称“诗三百”,便是后来的《诗经》。
B.汉武帝立乐府,采集歌谣和乐谱,以备传唱,这些乐歌,后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以叙事为主。
C.魏晋时期,阮籍扩大诗的范围,正式成立抒情五言诗。
陶渊明是将田园生活写在诗里的第一人。
D.唐代谐调发展,律诗绝句称古体;不谐调的诗,称近体。
李白用诗抒写时代,杜甫抒写自己生活。
4.(2分)(22-23八年级下·辽宁铁岭·期中)选出对《经典常谈》表述有误..的一项()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经典常谈》中考名著阅读专项训练1.填空题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篇,也称“”。
3.“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而《中庸》是孔门传授的书。
4.《说文解字》是东汉所著,是我国最早的字典,收录九千多字。
5.《经典常谈》中提到,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江、河、湖、海”这四个字属于造字法。
6.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春秋”一词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7.《经典常谈》中提到,《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
8.《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史书。
9.“三礼”指的是《周礼》《________》《礼记》。
10.《经典常谈》中,朱自清认为_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11.《说文解字》将汉字分为__________个部首。
2.选择题1.以下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鲁迅为中学生撰写的介绍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B.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C.全书共10篇,每篇谈一种经典D.从目录可根据兴趣或目的进行选择性阅读2.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认为以下哪部经典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A.《尚书》B.《诗经》C.《礼记》D.《春秋》3.“诗的源头”在《经典常谈》中被认为是()A.散文B.歌谣C.乐府D.辞赋4.以下哪部史书是班固所著()A.《史记》B.《左传》C.《汉书》D.《战国策》5.《经典常谈》中提到的“五经”不包括以下哪部经典()A.《诗经》B.《尚书》C.《论语》D.《周易》6.以下哪部经典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A.《大学》B.《中庸》C.《论语》D.《孟子》7.《经典常谈》中提到的“十三经”不包括以下哪部经典?()A.《老子》B.《周易》C.《尚书》D.《尔雅》8.《经典常谈》的写作目的是()。
初三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繁星》等。
B.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我们还学过他的《匆匆》、《背影》。
C.《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安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答案】B【解析】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用反选排除法,A错,《繁星》不是郭沫若的作品,是冰心的作品;C错,《史记》是纪传体;D错,《战国策》作者是刘向,故B对。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2.名著阅读(3分)《孟子》是①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②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通过严密论证,提出了③的主张。
【答案】答案:①儒②战国③舍生取义【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孟子》的相关文学常识进行牢记。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3.名著填空(4分)“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和①②;五经包括《易经》《尚书》③《礼记》《春秋》。
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④思想的核心载体。
【答案】①《论语》②《孟子》③《诗经》④儒家 4分,每点1分。
【解析】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这里学生了解“四书五经”及有关的观点学说。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4.名著阅读(3分)战国时期的孟子,是继(1)之后(2)家学派的集大成者,素有“亚圣”之称。
他的治国思想记录于《孟子》一书,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就强调了治理国家施行(3)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必背篇目:
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经典之作,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认为是必背的篇目:
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305 首诗篇,内容涉及爱情、自然、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2.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记录,集中呈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中国古代及现代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3.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主要阐述了他对人性、仁义道德以及政治治国的理论观点,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4.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一个荣府落寞的故事,以及对封建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5.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孙悟空等主要角色的西行取经历险的故事,充满了冒险、幽默和寓意。
6. 《水浒传》:是明代作者施耐庵创作的另一部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108位英雄悲壮而悲惨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7. 《论文选辑》: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章集,集结了他的散文、议论文等,主要表达了他对政治腐败、文化复兴和道德伦理的强烈关切。
专题04 《经典常谈》(期中热点)40题(原卷版)第一版块,经典常考题6题,第二版块,模拟预测题34题。
经典常考题1.(2023下·天津东丽·八年级校联考期中)名著阅读(1)《经典常谈》的作者是,全书共篇。
梳理了包括、、、诗经、三礼、春秋三转、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2)《经典常谈》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篇做简要分享。
(2023下·天津·八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甲】《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
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
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
【乙】《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
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它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
它的记言也异曲同工,不过不算独创罢了。
它可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
《春秋》的编年并不是自觉的系统,而且“断如复断”,也不成一部“书”。
3.上面两段文字都是介绍古代经典《》。
【甲】文段出自(作者)《经典常谈》中的《》;【乙】文段出自《》。
4.阅读【甲】【乙】两片段,说说《左传》的优缺点。
(2023下·天津·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经典常谈》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
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名著阅读》(《论语》《诗经》《战国策》《左传》《孟子》)1、春秋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很讲宄劝谏的艺术。
如《左传》一书中记载的曹刿,在长勺之战前,面见魯庄公,几番对话,一再启发,终于使魯庄公认识到 ______________ ①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又如《 ____________ ©》一书中记载的邹忌,用______________ @设喻,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最终使齐国兴盛起来。
①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战国策③自身生活中的小事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①时期的诗歌305 篇,故也称"②”。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n三个部分,其中《蒹葭》属" 风"、”雅"、”颂”屮的" ③”。
①春秋②诗三百③风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自两周初年至春秋屮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
西汉时被 ______________ Q尊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采用了起兴的表现方法,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就是以雎鸠起兴,引出淑女和君子;又如《蒹葭》屮”__________________ ②' 就是用 _____________ ©起兴,引山 __________________ ©。
①儒家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③蒹葭④伊人4、《论语》是_____ 0_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孔子在和弟子的言谈中多次提及有关 ___________ ©_的问题,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格言莫过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儒家②修身做人5、《论语》是_____ 0_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 ______________ 《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比如关于学习态度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关于学习方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①儒家②四书五经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儒家经典《盂子》相传_______________ Qh所作。
它长于言辞,善于用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在逆境中成长的例子,是为了阐明 ______________ ②的观点:《鱼我所欲也》则用 _______________ ③的事例,论证了即使普通人也有“舍生取义”之心的看法。
①盂子及其门人②生于忧患③(乞人)不受嗟来之食7、《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 CD所作。
《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名)发生的一次战争。
《左传》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 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的描写。
①左丘明;②长勺;③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8、《战国策》是_____ Q L(朝代)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 ____________ &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屮山诸国之事。
《战国策》长于说事,善于铺陈人物语言,其中《邹忌讽齐王纳凍》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借自己与 ________ (人物)比美来讽谏齐王除弊兴利的故事。
①西汊②国别③徐公9、《孟子》是________ ①家经典之一,它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他认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当” _______ ②"。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在《 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中,他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困境造就人才,多难才能兴邦"的道理。
(2011朝阳一模)①儒②舍生取义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国策》是一部Q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巾汉代 _____ ②根据战国史书编校整理成书,《战国策》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这一特点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的描写。
①国别②刘向③邹忌与齐王对话11、_________________ 《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k经典之一。
书中记载了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竹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其中《鱼我所欲也》提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的主张。
①儒家②战国③舍生取义12、孔子之后的_I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其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充分地表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他还强调“义”的重要性,在文章《 _________________中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他的文章观点精辟,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论证严密的特点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屮体现为 ___________ ©。
(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特点等角度任选一个简析即可)①孟子②鱼我所欲也③列举了舜、傅说等人的一系列名人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论据确凿且有代表性,增强了说服力。
13、《战国策》简称《国策》,属国别体史书,是汉代①根椐历史文献整理编辑而成。
全节分西周、东周等②策。
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有文学价值。
《邹忌讽齐王纳谏》生动地描述了邹忌©_______ 的故事,刻画了邹忌这个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形象。
①刘向②十二③运用巧妙的比喻,委婉地规劝齐威王纳谏14、《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①史书。
其中《唐雎不辱使命》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情况。
强大的秦国企图用“②”的骗局获収弱小的安陵的国土,唐雎在于秦王的交锋中毫不示弱,以“③”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战胜秦国。
①国别体②“易地”(或“以五百里易安陵”)③“士之怒”15、《_____ ffi》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录了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其中,《 ___________ ②》一文,讲述了主人公以 ______________ ③的小事设喻,委婉进谏,使齐国强大的故事。
①《战国策》②《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自己与徐公比美16、我们学习了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领略了邹忌善于进谏、唐雎勇于抗争的风采;我们还学习了①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中的②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了人应该舍生取义和 _________ ③的道理。
①儒②《鱼我所欲也》③逆境出人才17、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①》选自《战国策》,这是我国古代一部 _ ②史书。
由汉代刘向整理改编而成。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③等。
它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国别体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每空1分18、孟子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说理充分。
比如,在《鱼我所欲也》屮,以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领起,表达了对贪求富贵,舍弃①的强烈谴责。
又如,在《②》屮,文章开头列举了以③力首的六位历史人物奋起于苦难之中的事例,阐述了艰难困苦对于人才的作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①义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舜19、“温故知新” 一词出自《①》,“舍生取义”出自②家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孟子》。
在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屮,孟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舜、傅说、③(填一个人名)等承担“大任”者须经历各种磨难的事实,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①论语②儒③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20、_________ 《①》与《大学》、《孟子》、《中庸》并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包含政治主张、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孔子认为②(填成语)的学习方法可以在不断温习旧知识中受到启发,有新收获。
孟子认为道义尊严比生命更为重要,《鱼我所欲也》一文中③的故事论证的就是这个道理。
①论语②温故知新③不受嗟来之食21、《左传》是记录舂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记事基本以《春秋》中的_U)国十二公为次序。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2)体史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比如《曹刿论战》一文就借助主要人物曹刿论述战前的“作战条件”、战屮的“ (3)”、战后的“取胜原因”等语言,刻画了这个有强烈爱国热情、有远见卓识、冷静睿智的人物形象。
(1)鲁(2)编年(3)示例:作战时机22、《论语》的P、j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经济、伦理、教育等方而的言论,反映了早期①家思想的基本面貌,其中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很是精辟,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②。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有些语句成了人们所熟知的成语,如③(写一个则可)。
①儒②“学”与“思”要结合,不可偏废一方③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见贤思齐等)23、①时期的思想家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把②学说发展到新的阶段。
孟子的思想和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屮。
从书屮的许多篇章,都可以看出他善用譬喻陈说事理,如《鱼我所欲也》中,就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③”,生动形象地闹明了自己的主张。
①战国②儒家③舍生取义24、《孟子》是_①的经典著作,相传是_②时期孟子所做。
它善用比喻,形象说理。
《鱼我所欲也》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③为喻。
①儒家②战国③舍鱼而取熊掌25、《曹刿论战》选自《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②体史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本文记载的是舂秋时期Q•国在③战肿齐国的经过。
①左传②编年③长勺26、①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②学派的创始人。
记录了他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与《大学》、《巾庸》、《③》、《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①孔子②儒家③《孟子》2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两周到春秋吋期的民歌作品,共计305篇,故又称“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