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62.80 KB
- 文档页数:2
稻水象甲调查与防控技术实施方案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也是国家规定的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水稻生产的一大潜在威胁,如防控不力,将对水稻主产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稻水象甲最早于发生于美洲,在亚洲发生的国家有日本、韩国、朝鲜等。
我国最早于1987年在河北省唐海县首次发现。
现有12个省发生分布危害。
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也喜食禾本科及莎草科杂草。
成虫和幼虫均能危害水稻,其成虫啃食稻叶,幼虫蛀食稻根,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稻水象甲发生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繁殖能力强。
孤雌生殖不需要交配即可繁殖后代,平均每头成虫可产卵60-100粒;二是适应环境能力强。
成虫在零下15℃仍能越冬;三是传播途径多,传播速度快。
此虫能爬、善飞、趋光性强,会游泳,能随气流、交通工具扩散传播。
近期,我省中部地区部分县(区、市)水稻秧田发现疑是稻水象甲的害虫危害,省植保植检站于5月21日下达了《关于开展水稻秧田期稻水象甲普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各地积极组织检疫人员开展了稻水象甲疫情专项调查。
为及时指导各地更好地做好疫情专项调查及防控,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田间调查方法进入水稻秧田及大田,仔细观察水稻或田边禾本科及莎草科杂草叶片上是否有稻水象甲危害症状(图1)。
该虫成虫多在叶尖、叶缘或叶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嫩叶的叶肉,留下表皮,形成纵向白色细(约宽0.4~0.8mm)短(长0.5~3cm)、两侧平行、两端钝圆的条斑。
如发现危害取食斑痕迹,应认真调查该田块。
调查的最佳时间为每天上午7-9时或下午5-7时。
一旦发现疫情,认真做好详细记录,记载发现时间、发生具体地点、危害寄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虫口密度等信息,并以发现疫情的田块为中心,详查周围30公里以内的水稻秧田及移栽大田。
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田”。
二、鉴别方法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稻水象甲为孤雌生殖型。
102023.7病虫害防治期间,应尽可能优先选用物理防治手段和生物防治手段,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化学药物和试剂的使用,若无法避免对化学试剂的应用,也要尽可能选择毒害作用更小的化学药剂,并严格进行化学药剂喷洒量的管控。
在此期间,要确保小麦收获前一个月内不能采用任何化学药剂,避免作物中出现化学残留,对小麦作物产生的负面影响。
3.2 田间施肥管理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合理应用施肥手段,不仅能实现小麦长势提升,还能提高小麦整体抗倒伏能力,是实现绿色小麦产量与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虽然种植人员在小麦播种期间已经增加了基肥的使用,目的在于对土壤整体养分予以改善,但小麦不同生长时期对土壤的养分需求也会出现明显变化。
所以,在小麦中后期生长阶段,种植人员也应按照不同养分需求,及时调整施肥方案和工作计划。
在种植过程中,土壤条件差异,可选择不同的施肥措施,从而实现对土壤环境的改善。
因此,在种植期间也要积极进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使用,确保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
在有机肥使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还应根据小麦生长需求,适当添加磷肥,确保小麦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抗旱能力得到稳定提升。
在对小麦进行种植期间,如果麦苗本身出现叶片发黄或生长缓慢问题,要及时进行越冬返青肥的施加,在此期间以尿素肥为主,并科学调整尿素肥用量,确保返青阶段的绿色小麦能获取充足的营养物质,实现长势整体的稳定性。
此外,绿色小麦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对营养物质需求量增加,在此期间也可以适当添加生物微肥,确保小麦穗数和粒重的提升。
3.3 除草管理在小麦种植期间,大部分杂草的生命力更强,如果不积极进行处理,很可能会对小麦生长空间进行占用,甚至造成小麦生长过程中营养不良问题,不利于小麦生长和产量的提升。
当前,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中主要采取轮作手段进行杂草控制。
为保证绿色技术全面推广,不建议在除草期间大量使用除草剂,但传统的人工除草存在明显弊端,不仅效率低下,且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也会受到一定干扰。
浅析稻水象甲的防治方法稻水象甲是稻田中的一种害虫,是稻虫的一种。
它主要以稻谷和幼苗为食,会对稻田的生长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
为防止稻水象甲的危害,我们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下面是对稻水象甲的防治方法的浅析。
一、生物防治稻水象甲的天敌主要为蜻娃,柿小蜂等。
这些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稻水象甲的数量,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生态及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作为大力推广的优选控制方式。
稻水象甲在越夏期经常的栖息地是在稻草茬和水面之间的缝隙中,可以利用清洗深积水,割除茬坪,堆积撩起稻草等方法,达到打击和消灭稻水象甲的效果。
三、化学防治1.药剂选择。
对于稻水象甲,通常选用效果好、毒性较低、残留时间短的药剂。
常见的药剂有敌敌畏、百菌清、氧氟沙星等。
2.药剂用量。
药剂用量过多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浸泡用药可能会影响谷米的品质。
药剂用量应该根据农作物、生长时期和种群密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评估。
3.药剂施药。
在药剂施药时,应避免高温和强日照环境,最好选在晴天的阴凉时分,留出充足的时间使药剂干燥和稳定。
同时,还要保证施药的均匀性,覆盖深度,注意剂量准确等。
四、综合治理1.多种防治方法的结合。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前两种方法都是环保型的防治方式,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在不同的防治时期,可以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法,比如在初期采用生物防治,中期采取物理防治,晚期采用化学防治,达到综合防治的效果。
2、科学配方的使用。
不同植物之间具有天然抗虫特性,可以利用这种特性来达到防治效果。
因此科学配方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在相关防治人员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药剂的搭配使用。
总之,稻水象甲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不及时的防治将给农作物带来极大的损失,而且也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治理方式,结合植物学知识,综合分析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方案,进行有效的稻水象甲防治工作。
东营市稻水象甲发生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中北部,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稻田是东营市重要的农作物种植品种之一,但是在稻田中,常常会出现稻水象甲的发生,给稻田的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就东营市稻水象甲的发生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进行探讨。
一、稻水象甲的发生现状稻水象甲,学名叶甲,是稻田中的主要害虫之一。
成虫体长约3-4mm,呈椭圆形,色泽为黑褐色。
稻水象甲主要以禾谷类植物为食物,尤其是对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
一般来说,稻水象甲发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早稻期和晚稻期。
在早稻期,稻水象甲的幼虫主要危害水稻的幼苗,其危害表现为咬食叶片,导致叶片边缘被咬成齿状,形成窟窿;大量叶片被咬食后,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在晚稻期,稻水象甲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水稻的孕穗期,成虫和幼虫会咬食水稻的穗部,导致成穗率下降,严重时会造成产量减损。
目前,东营市稻田中稻水象甲的发生情况比较严重。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气候条件适宜。
东营市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温暖潮湿,这种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稻水象甲的繁殖和生长。
二是农民的种植习惯。
一些农民在水稻的栽培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比如施肥施药不均匀,田间管理不到位等,这些都给稻水象甲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二、综合防控措施鉴于东营市稻水象甲的发生现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措施,以减轻其对水稻生产的危害。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高效的防治方法,通过引入或增殖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针对稻水象甲,可以引入其天敌——椿象科的天敌,采用增强种植绿肥和翻耕兼作的方法,来增加椿象科的天敌种群数量,从而降低稻水象甲的发生率。
2.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防治方法之一。
选择合适的农药,采用精确喷洒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稻水象甲的数量。
但是在使用农药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滥用,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 调整种植结构调整种植结构是一个长期的防治措施,通过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可以减少稻水象甲的发生率。
稻水象甲的防治“稻水象甲”是国际公认的最具毁灭性水稻害虫之一,此害虫成虫食叶,幼虫食根,以幼虫为害为主,造成水稻根系及分蘖减少,生长发育迟缓,延迟成熟期,甚至停止生长,整株死亡,一般造成减产20~30%,严重达50%以上。
目前,此种害虫在吉林省部分地区已有发生。
一、“稻水象甲”的特征特性卵:长约0.8毫米,圆柱形,一侧略内弯,珍珠白色,肉眼几乎看不见,绝大多数卵产于植株基部水下叶鞘近中肋组织内。
幼虫:幼虫体长约8~12毫米,共4龄,白色,无足,头部褐色,腹节2~7节,背面各有1对朝前伸的钩状气门。
蛹:老熟幼虫先在寄主根系上作土茧,然后在茧中化蛹.土茧粘附于根上,灰色,直径约5毫米,不正球形,蛹白色,复眼红褐色,大小形态近似成虫。
成虫:体长2.6~3.8毫米,苋1.15~1.75毫米,雌虫略比雄虫大,体壁褐色,密布相互连接的灰色鳞片。
前胸背板中区前缘至后缘及两鞘翅合缝处侧区白基部至端部1/3处的鳞片为黑色,分别组成明显的广口瓶状和椭画形端部尖实(合缝处)的黑色大斑。
足的腿节棒形,无齿,胫节细长,弯曲,中足胫节两侧各有一排长的游泳毛。
二、“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一)农业防治1.合理施肥。
施肥多的稻田幼虫量大,呈直线增长,所以选好施肥时期,合理施肥,可降低虫口密度。
2.清除杂草。
春季越冬成虫未向稻田转移前、秋冬季节,清除和烧毁四周杂草,使其失去越冬场所,直接消灭害虫。
3.稻水象甲疫情临界区重点隔离,实施水改早,或改种其它非寄主作物,建立安全缓冲隔离带。
4.通过秋翻地、春翻等农事操作来消灭越冬代成虫。
(二)物理防治利用稻水象甲具有趋光性的特征,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也可设置诱杀田,夜间点灯诱集成虫产卵,然后集中消灭。
(三)化学防治目前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稻乐丰乳油、维稻乳油、象虫净、甲基异柳磷、杀虫双以及菊酯类药剂。
1、成虫防治:就我省情况看,中、南部地区(包括长春、四平、辽源、通化、白山)防治越冬代成虫在6月上旬盛发期进行,东部地区(包括吉林、延边)防治越冬代成虫在6月中旬盛发期进行;防治新一代成虫,中、南部地区在8月20日左右进行:尔邯地区在8月25日左右盛发期进行防治。
东营市稻水象甲发生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东营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农业大市,也是稻作主产区之一。
稻水象甲是稻田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对稻作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东营市稻水象甲的发生现状以及综合防控措施。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稻作颇具破坏力的害虫之一,为水生昆虫,主要栖息在田水中,以稻根为食,对稻作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危害。
稻水象甲每年2-3代,以卵态、幼虫态和成虫态为发展阶段。
东营市稻水象甲发生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稻水象甲对水田稻作的危害日益严重。
稻水象甲以稻根为食,幼虫在稻根附近修建“窝楼”,使稻根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稻根吸收功能的下降,严重影响水田中稻作的生长和发育。
尤其是在丰水期,稻水象甲的危害更为严重,往往造成水稻苗期死亡和严重畸形。
稻水象甲还可能传播水稻病害,如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病毒病,进一步加剧了稻田的生产风险。
稻水象甲发生的区域广泛。
东营市稻田面积较大,是典型的稻区,稻水象甲在东营市的莒县、广饶县和垦利县等地均有发生。
据统计,稻水象甲在东营市已成为稻作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了当地稻作的产量和质量。
稻水象甲的防控难度较大。
稻水象甲多年来一直是稻作的一大难题,主要原因是生物特性复杂,捕食天敌较少,且在水田环境中繁殖状况较好。
稻水象甲的幼虫多数隐藏在稻根附近的“窝楼”中,难以观察和控制。
传统的化学防控方法往往效果有限,且容易导致农田环境污染。
稻水象甲的综合防控对于保护稻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控制稻水象甲的危害,东营市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害虫监测和预警工作。
东营市农业部门建立了稻水象甲的监测体系,通过定期调查和监测,掌握稻水象甲的分布和发生趋势,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提前采取防控措施。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东营市大力推广昆虫和寄生线虫等天敌的引种,建设生物调节基地,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
通过培育无公害稻种和健康田(水培)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稻水象甲的危害程度。
祁东县稻水象甲的发生与防控初报一、概述稻水象甲(学名: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它以水稻幼苗的叶片为食,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本报告对祁东县稻水象甲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二、发生情况1. 时间:稻水象甲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水稻育苗期和幼苗期,即5月至6月初。
2. 分布:稻水象甲在祁东县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如大桥镇、双溪镇等。
3. 发生程度:本次调查显示,稻水象甲的发生程度较轻,仅有部分田块出现严重叶片损伤的情况。
三、影响稻水象甲以水稻幼苗的叶片为食,其主要危害表现为叶片被啃食,留下不规则的白色或黄色小斑点,较重时可导致叶片枯黄、干枯或脱落。
大面积叶片受损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抑制水稻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
四、防控措施1. 防治原则:综合防治与综合利用相结合,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2. 生物防治:加强天敌培育和释放,提高自然寄生和捕食的能力。
可采用壁虱、蚜虫等天敌来控制稻水象甲的发生。
3. 化学防治:如发现稻水象甲发生较重,且对水稻的损害较大时,可采用草甘膦、吡蟾螨等针对该害虫的农药进行喷洒。
但要注意用药量和喷洒时间,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预防措施:及时清除过冬的稻田杂草,减少害虫的栖息地;合理调整水稻的种植密度和距离,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稻水象甲的发生机率。
五、总结通过本次初步调查,我们了解到祁东县稻水象甲的发生情况较轻,但仍需要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来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危害。
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稻水象甲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技术,不断完善防控措施,以保证水稻产量的稳定和提高。
六、参考文献[1] 王继昌, 申志红. 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J]. 中国稻米, 2015(2): 45-46.[2] 稻水象甲防治措施[J]. 江苏农业科技网, 2018.。
井研县丘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井研县丘区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我国重要的稻米种植基地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些病虫害问题也相继出现,其中主要的病虫害之一就是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对稻米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了解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对于保障丘区稻田的生产稳定至关重要。
一、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1. 发生季节:稻水象甲是一种多年生昆虫,在井研县丘区主要分布在春、夏季,这个时候气温适宜,气候温暖湿润,为稻水象甲幼虫的孵化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危害程度: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的根、茎和叶,使稻株萎蔫、生长缓慢,叶片失绿、让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大大降低。
3. 发生地点:稻水象甲主要分布在丘区的水田地里,特别是水稻的田间灌溉地和水源地周围。
二、稻水象甲的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浸种时加入精制辣椒、蒜头、花生壳等蔬菜的水浸提取液,这些都是对稻水象甲有较好的避蔫和驱避作用。
2. 生物防治:在丘区稻田中种植一些对稻水象甲有天敌作用的植物,如绿萝、忍冬、菊花等都可以有效地遏制稻水象甲的繁殖和传播。
3. 物理防治:及时清理稻田中的杂草、残留物,尽量减少稻水象甲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的可能性。
4. 化学防治:在发现稻水象甲孳生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农药喷洒到稻田中,以达到灭虫的效果,但要注意选择安全环保的农药使用。
稻水象甲是对井研县丘区稻田产量造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之一,了解其发生规律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稻田的管理和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在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治机制,保障丘区稻田的生产稳定,为农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稻水象甲发生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 本文通过对稻水象甲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生活习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的阐述,指导广大农民及技术人员对稻水象甲有更深入的认识,以利其做到科学预防并坚决消灭这一水稻上的主要虫害。
[关键词] 稻水象甲虫害综合防治稻水象甲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为我国重大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近几年随着水稻种植范围的扩展和引种等自然、人为因素,已成为辽中地区水稻生产的主要虫害,其蔓延速度快,防治困难,危害严重。
一、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2.6~3.8mm、宽1.15~1.75mm,体灰黑色,密布灰黄色细鳞毛,从前胸背板端部至基部有一大口瓶状暗斑由黑鳞片组成,沿鞘翅基部向下至鞘翅3/4处具1黑斑,触角赤褐色,节6节,棒基处无毛,棒端密生细毛。
前胸腹板上无沟,中足胫节生有白长毛。
卵圆柱形,白色。
幼虫体长8mm,白色,在第2腹节至7腹节的背面各具1对突起,幼虫共4龄。
二、稻水象甲的为害特点稻水象甲属鞘目象甲科,危害时间长,危害重,繁殖传播速度快(该虫可孤雌生殖,是能在天空、陆地、水中传播的毁灭性害虫),抗药性、抗逆性强。
成虫食稻叶,幼虫食稻根。
成虫在幼嫩水稻叶片上取食上表皮,留下下表皮;幼虫在水稻根内和根上取食,1-3龄幼虫蛀食根部,4龄后爬出稻根直接咬食根系,使植株生长受阻,变得矮小,分蘖少,抽穗成熟期推迟,最终导致严重减产。
三、稻水象甲的生活习性稻水象甲成虫的习性复杂,除具有鞘翅目昆虫共有的假死性和趋光性等特性外,还与水有密切关系。
一是越冬成虫有集居习性。
主要越冬场所成虫密度为200头/m2,而且越冬死亡率极低。
二是越冬成虫有集团迁飞习性。
5月下旬、6月上旬晴微风的黄昏,可见大量成虫向稻田方向迁飞。
三是成虫活动性。
9:00-11:00和16:00-19:00最为活跃,稻田成虫以爬行、游水为主,很少飞行。
6月的成虫多在叶面进行取食活动,中午前后,一般沿植株爬入水中,或伏于水层表面附近,或因“风吹草动”作假死坠入水中,在水表或水层内游动。
祁东县稻水象甲的发生与防控初报祁东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处江、湘两大水系交汇处,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
稻田是祁东县的重要农作物种植品种,但近年来,稻田害虫稻水象甲却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控稻水象甲,保障稻田的产量和质量,以下是关于祁东县稻水象甲的发生与防控的初步报告。
一、稻水象甲的发生稻水象甲,学名稻田低洼象甲,属于鞘翅目象甲科,是稻田的主要害虫之一。
成虫体长4-6毫米,黑色,椭圆形,触角呈丝状。
幼虫以稻谷为食,主要危害稻谷的茎、叶和根部,严重影响稻谷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稻田减产。
稻水象甲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期,特别是稻谷灌浆期和坐秋期,对稻谷的危害较为严重。
稻水象甲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害虫天敌等。
气温和湿度是稻水象甲发生和繁殖的主要影响因素,适宜的气温和湿度有利于稻水象甲的孳生。
缺少害虫天敌、连作稻田、施肥过量、土壤酸性较高等也是稻水象甲大量繁殖的重要原因。
针对稻水象甲对水稻的危害,祁东县农业部门提出了以下初步的防控措施:1. 科学施肥: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保持适宜的土壤酸碱度和养分平衡,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减少稻水象甲对农作物的危害。
2. 合理排水:及时清理稻田中的积水,保持稻田的通风透光,减少稻水象甲的滋生环境,降低害虫发生的概率。
3. 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天敌昆虫,如寄生性豆娘等,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4. 化学防治:在稻水象甲发生的严重年份,可以使用环境友好型的杀虫剂,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标准和控制剂量进行喷洒,以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5. 疏浚沟渠:定期对稻田中的沟渠进行清淤疏浚,保持稻田的通风排水畅通,减少稻水象甲的孳生地。
祁东县农业部门还提醒广大农民,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稻田的环境卫生。
在稻田灌浆期和坐秋期,要及时田间巡视,发现稻水象甲的危害及时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要注意田间排水,注意田间的病虫害防治,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
稻水象甲防控总结稻水象甲防控总结导语:稻水象甲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是国际检疫性害虫。
稻水象甲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水稻,以幼虫为害为主。
一般田块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可达50%~70%。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稻水象甲防控总结,欢迎阅读。
稻水象甲防控总结篇1稻水象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二类危险性害虫,其为害水稻、高粱、谷子、玉米、黍、甘蔗、小麦以及一些禾本科及莎草科的杂草,为害农作物一般减产20%以上,严重的颗粒无收,对农业生产具有毁灭性打击。
稻水象甲防控工作对农业、经济和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做好防控工作,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经济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1、树立一种思想。
在重大病虫防控中,要在各级干部群众中树立疫情就是“头号”病虫害的思想。
2、做好两手准备。
即:全面普查与全面防控工作的准备。
一是掌握发生情况,制定防控方案;二是预防为主做好准备,要做好关卡检疫拦截阻击带的强制性防治和预防带的实地防控工作的准备;3、强化三个认识。
严重危害性、全局性、社会性认识。
一是稻水象甲不光危害水稻,还危害9科31种作物、杂草,对农业生产具有毁灭性打击,严重影响农产品产量、质量及营销与对外贸易;二是稻水象甲防控是关乎整个市、省乃至全国水稻产业的生产安全及粮食安全的问题;三是稻水象甲的防控,列入政府重大疫情的公共防控范畴,关乎社会各个层面,关系经济、社会矛盾的缓解与控制。
4、要立足四个创新,突破四个转变一是职能定位要创新,农业植保部门要定位准确,掌握疫情动态及发生危害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要实现“部门植保”向“公共植保”的全面转变;二是目标任务要创新,要把增加产量与提高品质作为创新点,实现有害生物防治路线和治理方式的转变,体现“绿色、公共、科学”三大植保理念,推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稳步发展;三是工作重点要创新,工作重点转移到“人”的角度,摈弃过去“只见病虫不见人”的思想,要实现从防控对象(病虫害)向防控主体(人)的全面转变,把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责任感作为工作的关键点和切入点,提高社会的广泛关注,来实现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
东营市稻水象甲发生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东营市稻水象甲是一种危害水稻的害虫,其主要危害水稻的嫩叶和嫩芽,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近年来,东营市稻水象甲的发生趋势呈现增多的趋势,给水稻种植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稻水象甲的危害,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一、稻水象甲的发生现状1. 发生面广:东营市农田面积广阔,水稻种植面积较大,而稻水象甲生活环境较适宜,因此其发生面广,危害范围较大。
2. 发生季节长:稻水象甲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期,而东营市的水稻生长期比较长,因此稻水象甲的发生季节也相对较长。
3. 严重性:稻水象甲的危害严重性逐渐增加,对水稻产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由于上述情况,东营市的水稻种植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急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稻水象甲的危害。
二、综合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防治稻水象甲的危害,东营市可以采取以下综合防控措施:1. 合理种植水稻品种: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稻水象甲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2. 形成生态调节格局:通过调整东营市的农田格局,合理布局耕地,形成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水稻连作,降低稻水象甲的发生风险。
3. 合理施肥:施肥要适量而不过量,以免过量追肥导致水稻嫩叶过肥,成为稻水象甲的发生和繁殖基础。
4.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如天敌蝗虫、蚜虫等,通过人工放食和养殖,增加天敌种群,控制稻水象甲的数量。
5. 农药防治:在稻水象甲的发生高峰期,可以适量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喷洒,控制稻水象甲的数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以上综合防控措施需要结合东营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施,同时也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稻水象甲的综合防治工作。
三、加强宣传教育除了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外,东营市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稻水象甲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举办稻水象甲防治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稻水象甲的危害特点、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水稻种植和病虫害防治。